投書
師與生霸凌事件處理之道
2025.10.12 | 10:28
校園霸凌防制的推行,使得學校除了習得知識以外,更是培養尊重、理解與公義的場域。然而,在多元價值與權力結構並存的現實中,霸凌事件仍時有發生。當事件進入「校事處理」階段,學校不僅要釐清事實與責任,更需在情理法之間取得平衡。針對「師對生」、「生對師」、「生對生」、「師對師」四個面向剖析,校事應有何處理之道,且由紛說。 師對生:教師若未能覺察師生是一種權力不對等的關係,便容易在無意間傷害學生。例如以「玩笑」方式評論學生外貌、身體、性別氣質,或在輔導過程中過度涉入私領域,皆可能構成性騷擾或情感壓迫。甚有以「維持秩序」為名,在公開場合以言語攻擊學生人格,或以懲罰為報復手段,持續羞辱、孤立或貶抑特定學生,均屬霸凌。教師應有強烈的覺察力,以專業、正向輔導管教,避免觸法。生對師:學生若感受到教師的歧視或霸凌,則會出於個人恩怨、課業壓力或誤會而濫用檢舉,並以匿名投訴,雖內容模糊、證據不足,卻也容易以媒體或網路放大攻擊霸凌,引發輿論審判,造成教師名譽與心理傷害。此時,對於誤會或輕微爭議,可透過調和機制,導入修復式正義(Restorative Justice)機制,面對面對話、理解彼此立場,重建信任。 生對生:教師應建立敏銳的觀察力,透過課堂氣氛、同儕關係、網路言行等面向,察覺可能的不當互動。一旦接獲反映或目擊情事,學校應立即啟動通報機制,並依校園霸凌防制準則展開調查。對行為人與被行為人的訪談應公平、非指責式,避免二度傷害;同時應維護雙方的隱私,防止輿論或同儕排擠。事件處理不應止於懲處,更應著眼於修復同儕關係與重建安全感。師對師:師對師的霸凌問題,常因「同儕關係」或「職權結構」而難以被揭露。例如女性教師因懷孕、育嬰被排除升遷;男性教師因不符陽剛刻板印象遭揶揄;主管藉職權要求非工作事項,教師畏懼權勢被迫配合。教師法、教師成績考核辦法均定有明確的職場規範,倘有此類事件,校事會議皆以外部調查委員處理,以確保公正。 師與生霸凌事件的校事處理,建議有三:1.調查委員須具有心理、法律與教育專業,堅守程序正義與保密。2.教師應反思專業界線與管教態度,學校可導入性別與情緒教育,轉化事件為學習的起點。3.對於輕度衝突事件,學校可採修復式對話,讓加害者理解行為造成的傷害,並與受害者共同討論關係修復的方式。 相對於霸凌,目前性平事件無調和機制,只能直接進入性平會處理。面對師與生霸凌事件的校事處理,唯有建立制度的公正、程序的透明與文化的尊重,才能真正成為安全、信任且有尊嚴的友善校園。
最新留言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