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枯木徹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枯木徹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傅崐萁的質詢,不是搞笑,是卸責

    2025.10.12 | 10:42

    很多人以為,傅崐萁近日在立法院那場長達一個多小時的質詢是在搞笑。事實上,那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卸責大戲。傅崐萁能在花蓮稱王多年,靠的不只是地方派系,更是對政治算計與媒體訊息操控的熟練。回想花蓮馬太鞍溪水災害當下,那時仍有數十人失聯。人命關天,大家應停止口水、全力救災,因為政治不該凌駕人性。但傅崐萁搶在行政院長卓榮泰抵達指揮所前,就先上演怒罵中央的戲碼。對他而言,「黃金救援72小時」不只是救命時間,更是輿論定調的關鍵時刻,正是所謂「搶救自己的政治生命」。只要先喊中央失能,風向就不會吹到自己和徐榛蔚縣長身上。只是,縣府救災混亂的現實,資源失調、交通失控、災情掌握低落,最終仍讓真相反噬。傅崐萁知道重整旗鼓的最好舞台,就是立法院。質詢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監督施政,一種是表演給鏡頭看。傅崐萁的顯然屬於後者。他為什麼能講一個多小時?因為他以聯合質詢名義佔用同黨委員的時間,讓別人站旁邊點頭,自己唱獨角戲。他要的不是政策回應,也不是災民權益,而是那幾段謾罵政府官員的畫面,好方便他剪成短片,鋪天蓋地地散播。實際上,他質詢的問題充滿技術性誤導。例如他指控中央七部會未協助地方擬定避難計畫,那是刻意避重就輕;又把楊柳颱風與樺加沙強颱時的撤離人數相提並論,那是移花接木;指稱堰塞湖管理權在中央、造成人禍,那是選擇性陳述。多位學者專家早已述明,堰塞湖的潰堤事前難以防止,只能強化撤離作為。但他隻字未提,因為那正是花蓮縣府的失職。傅崐萁在台上演出了監督的假象,真正目的卻是轉移焦點、混淆事實。在分眾社群的年代,真相不重要,重要的是誰搶占了話語權的高地。然而,根據《災害防救法》,台灣防災體系本是三級協作,中央統籌、地方執行。災害防救本應是一場中央與地方合作的團隊戰,不該是推責的輿論戰。如果傅崐萁真在意災民,他該利用質詢釐清真相、爭取重建,而非卸責、抹黑、作秀。當政治變成表演,災難就成了道具。那麼,公民最該做的,就是拒絕被這樣的戲碼所操弄。
  • 投書 政治堰塞湖與韓國瑜現象

    2025.10.10 | 16:29

    立法院院長韓國瑜口中雖然常掛著「堰塞湖」,但他恐怕並不真正理解這個現象。堰塞湖的形成,源自山體崩落阻斷河道,水流受困、能量積壓;而潰壩,則是積怨爆發的加速過程。它不是單一事件,而是一場能量積累、系統崩壞、再組構的動力循環程序。若用來對照台灣政治,今日的憲政制度與政黨體系,正陷入一個巨大的「政治堰塞湖」。制度老化、權責模糊、政黨為選舉而生、為權位而爭,民意長期被壅塞在體制之內,無法順暢流動。很顯然的,社會能量積壓到臨界點,只能在一次又一次的選舉中以情緒性的方式宣泄不滿與憤恨。韓國瑜的崛起,就是這種溢流現象的體現。他並非洪流的起點,而是潰堤的出口。當政治菁英喪失說服力、公共政策失去連貫性、民眾在失望與焦慮中尋找情感寄託時,任何能象徵反建制、講真話的政治人物,都可能被洪水推上高峰。換言之,韓國瑜不是原因,而是結果。他正巧反映的是政治堰塞湖的結構性堵塞。事實上,台灣需要關注的問題,不在於誰當了溢流的那個人,而在於這座政治堰塞湖何時能夠疏通。我們需要的,不是一次又一次的潰堤與重建,而是系統的重新流動。那就是要讓權責歸位、讓民意有出口、讓各政黨回歸公共理性,而非情緒動員。堰塞湖的可怕,在於它看似靜止,其實暗潮洶湧。台灣的政治體系亦然。若無法穩當期修復裂縫、疏導積水,下一次崩壞只會更加劇惡。韓國瑜不過是這場能量外溢的表象,而真正該被檢視的,是那條早已被政治泥石流堵塞的河道。民主自由的活力,不在一次次的潰堤,而在要讓水能永續的流動。當我們再聽見「堰塞湖」這三個字時,或許真該深思:真正應被清理的,從來不是那個「溢出」而終將會被時代洪流淘汰的人,而是我們怎麼疏通整個被封堵已久的閉塞體制。
  • 投書 柯文哲的「辦事邏輯」:圖利財團卻怪檢方阻礙輝達

    2025.10.08 | 19:39

    柯文哲近日出庭,竟聲稱是檢方偵辦京華城案,讓公務人員膽寒、不敢辦事,才導致輝達投資案受阻。這樣的說法,顛倒因果、混淆是非,正是「民眾黨式邏輯」的典型展現。輝達落腳台北之所以卡關,根本原因不是檢方查案,而是柯文哲任內的土地爭議。當年他繞過正當程序,以所謂「辦事效率」為名,將內湖T17、T18地塊低價出售給新光人壽。如今新壽反過頭來獅子大開口,要求市府付出百億代價才能解約。很顯然,這不是司法讓公務員膽寒,而是政治操作讓制度崩壞。真正破壞投資環境的,從來不是廉政查案,而是政商之間的灰色地帶與程序扭曲。柯文哲標榜「效率至上」,實際卻以行政裁量掩蓋利益輸送。當爛攤子留給下一任市府後,他卻能反過來指責檢方「讓企業卻步」,這樣的邏輯實在是荒謬可笑。公務員若真感到恐懼,恐懼的對象不是司法單位,而是政治人物的雙重標準。今天大話說要清廉,明天又高喊「大膽辦事」。然而,所謂的膽識,卻往往只用在規避規範、討好財團的地方。值得再提醒公眾的是,輝達投資案的阻礙,不是司法介入,而是柯文哲任內留下的結構性後遺症。那些年他以反貪為名,實際卻行圖利之實。如今再以司法為藉口,將責任轉嫁他人,只會讓人看清其政治人格的虛偽。當政治人物可以如此顛倒黑白,還能獲得掌聲,那不只是政治的墮落,更是社會理性的崩壞。民眾黨的支持者若仍自以為「看得比別人清楚」,或許更該回頭深思一下,究竟被誰的話術牽著鼻子走。
  • 投書 高市早苗的當選:日本政治邁入「民意新時代」

    2025.10.07 | 19:50

    日本自民黨總裁選舉結果出爐,高市早苗奇蹟式的勝出,成為黨史上第一位女性總裁,也幾乎確定將在10月中旬接任日本第一位女首相。對長期由男性菁英與政治世家主導的日本政壇而言,很顯然,這是歷史性突破的一刻。高市早苗的當選,不僅是性別平權的突破,更象徵日本政治結構的轉型。她是右翼保守派,立場強硬,主張強化防衛、堅守傳統價值,但能在派閥政治中突圍,贏得基層支持,這反而成為她最大的政治資產。她不依附任何派系,也不是政二代,而是一位出身平凡、半工半讀、自力奮鬥的政治孤鳥。二十年前人們還在談「阿信精神」,如今阿信終於能當首相。選前多數評論預測她會在第二輪被排擠,因為傳統派閥男性議員可能聯手反對她。然而,最終結果卻出乎意料:她在47個都道府縣中贏得36個地區的黨員票,展現壓倒性的基層民意。這套制度類似美國選舉人票,各地黨部可自行分配票數,高市能取得如此全面的支持,顯示日本民眾對「非世襲政治」的期待與渴望。這場勝利也反映了自民黨內部的權力重組。麻生太郎在關鍵時刻呼籲議員尊重黨員票、順應民意,使高市最終逆轉勝出。這不僅是政治人物之間的權力角力,更是民意對傳統派閥結構的一次反撲。對於長期被批為密室政治的自民黨而言,這是一場久違的民主震盪。高市的崛起,也為日本女性政治參與寫下新頁。她並非靠性別訴求取勝,而是靠能力與堅持取得黨員與選民的認同。這使她成為庶民努力的象徵,也喚醒社會對性別角色的再思考。或許,人們要的是能理解現實困境、願意挑戰體制的領導者。不過,派系政治並不會因此消失。派系在民主社會中本就是正常存在,只要有多元意見、有利益衝突,就會有派系之間的競爭。真正的關鍵在於透明與制衡,而非名義上的「無派系」。沒有派系的政治,通常只存在於威權體制中。綜言之,高市早苗的當選,象徵日本政治的一次重組。從血統政治走向實力政治,從派閥密室走向民意開放。她的上任能否真正打破舊體制、重建民眾信任,仍有待觀察,但可以肯定的是,日本政治的「民意新時代」已經正式展開。
  • 投書 歷史不是品牌:民報招牌的再利用之痛

    2025.10.06 | 16:53

    一開始,就不該再借用《民報》的招牌。當一個曾經承載時代風骨與民主奮鬥的名稱,被挪用在今日的政治操作或媒體經營時,留給後人的印象不再是前輩的志業,而是模仿、消費與自我包裝。令人心痛的,這次對歷史品牌的再利用,非但沒有傳承價值,反而成為對過去的一種污名化。「民報」在台灣歷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它代表的是白色恐怖年代的勇氣與抗爭,是民主運動者以新聞為武器、挑戰威權的象徵。這樣的歷史記憶,理應被全體國民共同珍惜,成為全民的文化資產。然而,今日卻變成少數人用來標榜正當性、壯大品牌的商標。這不僅是對歷史的不敬,也是對前賢的背叛。歷史的記憶需要尊嚴,而不是商業化的操作。就像《自由時報》當年誕生於解嚴年代,有其時代背景與精神象徵。如果未來有人刻意再造一個「自由日報」、「新自由報」,卻脫離原本的民主脈絡,僅僅作為政治派系的宣傳工具,那麼這樣的傳承只能是對歷史的消費。文化資產的真正價值,在於啟發後人,而不是提供既有名號的光環。歷史人物的精神與業績,本來就應該留在歷史典籍與公共記憶中,讓人民緬懷、檢討與反思。把它當成商標,無異於把辛酸的抗爭經驗包裝成市場商品,行銷給今日的閱聽公眾。這樣的做法既膚淺,也是極其不堪。筆者深知要為一個組織取名的艱難。但正因如此,我更明瞭,屬於一個世代的理念,必須由這個世代自己命名、自己建立。借用舊的名稱,或許能省去宣傳成本、蹭滿歷史光環,卻會失去最重要的創造力與誠意。換言之,如果我們放棄了獨立思考與命名的能力,未來的文化資產就會停滯在抄襲與複製之中,更是失去了這個世代的創造與意義。台灣社會正處於文化積累的重要時刻。經歷數十年的民主轉型,我們應該鼓吹新世代用自己的語言、符號與組織,去表達對公共事務的關懷。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在歷史上留下真正多元而有機的文化資產,而不是一再重複使用前人留下的名字,最後淪為蒼白的模仿與消費。綜言之,歷史不應該成為某些人的品牌,而應該屬於全民的共同資產。任何招牌的再利用,都是對歷史的輕忽與怠慢。唯有尊重前賢貢獻、創造自我價值,台灣的文化資產才可能真正地向下扎根、不斷累積,進而能成為後世的榮光。
  • 投書 殷鑑不遠,台大學倫會要改革,還是重蹈覆轍?

    2025.10.02 | 20:14

    台大學術倫理委員會由各院推薦代表組成,形式上須經由校教評會通過,再由校長發給聘書。然而,今年電資學院推薦某位競逐過校長甄選的教授出任學倫委員,卻在校教評會無理由遭否決,甚至未進入討論。這恐怕是台大首見情況,令人質疑校教評會的特定立場。台大在學倫問題上曾經重挫。2016年時任校長捲入爭議,雖最終未被認定違反,但仍被教育部指「有應注意而未注意之責任」,並遭大幅扣減補助款,最後該校長宣布不再連任。這段過往顯示學術倫理審議的公信力,關乎台大聲譽。因此,2017年台大校務會議也通過新要點,要求若被檢舉人為校長,應由校外委員暫代主任委員,並由校務會議推派代表列席。儘管如此,隨著新校長上任後取消「學術副校長」職銜,主任委員改由副校長擔任,教務長與研發長為當然委員。於是出現荒謬情況,某副校長遭檢舉,另一副校長卻能堂而皇之的主持學倫審議,甚至其督導單位也在其中,迴避原則蕩然無存。近年,台大學閥文化、掛名、成果膨風情事屢遭批評,校方高層也始終未能倖免。2024年《自由時報》揭露Garmin講座學者遴選爭議,副校長遭指控未利益迴避。雖本人否認,但副校長主持審副校長的矛盾確實存在,若制度不加以補強,外界恐將難以信服。中研院的規範值得借鏡。行政主管不得擔任倫理委員,召集人由委員互選,因此不會出現主管既是當事人又是審查人的窘境。相比之下,台大現行制度顯然有所不足。因此,台大學術倫理委員會要改革的方向至少包括:一、修正組織辦法,排除副校長、院長等行政主管的當然席次。二、主任委員應由委員互選,避免由行政主管出任。三、檢舉涉及主管時,必須建立完整的迴避制度,必要時增聘校外的社會公正人士參與審議。殷鑑不遠,台大若仍自恃老大、不願補漏洞,不僅難以服人,更可能重蹈覆轍。顯而易見的,學術倫理是大學聲望的基石。台大要選擇當學倫改革的領頭羊,還是再度成為全國的負面教材?答案或許就在台大學術倫理委員會的一念之間。
  • 投書 從狗仔偷拍到吹哨者詭辯:民主不能被這樣污染

    2025.10.01 | 21:30

    狗仔跟拍事件爆出後,黃國昌辯稱「國家容不下揭弊者」,這番話引來嘩然。若不明就裡,彷彿他正是揭弊英雄,勇敢對抗體制。然而仔細檢視,這其實是一種徹底的顛倒黑白。所謂揭弊,在民主社會本應是基於公共利益的正當監督行為,具有程序正義、資訊透明,且與違法侵權劃清界線。但黃國昌的作法卻是動員類似狗仔隊的方式,長期跟監、偷拍,甚至涉及侵犯隱私,再把這些行為冠上吹哨的名義。這不是監督,而是東廠術。若要形象化這種詭辯,我們不妨打個比方:就像某家有個頑劣的弟弟,趁媽媽在煮玉米濃湯時偷偷往鍋裡撒尿。當長輩發現後斥責,他卻義正辭嚴地抗議:「原來這個家容不下新食譜的研發者」。這樣的邏輯,不僅荒謬,而且侮辱了真正的創新。把惡作劇包裝成實驗,把污染說成改良,把侵犯視為揭弊,這就是黃國昌言辭的真實寫照。真正的吹哨者,往往冒著職涯、自由甚至生命的風險,揭露隱匿的權力結構與制度弊病。他們依靠文件、證據與公共利益的立場,迫使社會正視問題。例如揭露毒奶粉事件的醫師、揭露稅務黑箱的公務員,乃至國際上揭露監控濫權的史諾登,這些人之所以能贏得社會的尊敬,正在於他們的行動以公眾利益為核心,而非私利、獵巫,或政治鬥爭的工具。黃國昌若真心相信民主法治,理應清楚區分揭弊與侵犯的界線。當他選擇用偷拍、跟監來製造輿論,把自己塑造成是揭弊的吹哨者,其實反而是在踐踏吹哨精神。他揭開的,不是別人的弊端,而是自己的荒謬。今日台灣民主社會的挑戰之一,正是如何守護監督與揭弊的正當性。一方面,我們不能讓權力藉由壓制告密者、排擠檢舉人來掩蓋真相;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警惕有人濫用吹哨之名,行侵犯隱私、操弄輿論、甚至政治鬥爭之實。若東廠術能被偽裝成揭弊,那麼民主監督就會淪為最廉價的政治表演秀。黃國昌的「玉米濃湯新食譜」說法或許能博得短暫的同情,但長遠而言,它讓社會更加是非混淆。民主需要真正的吹哨者,而不是把狗仔術當成正義的惡質政客。
  • 投書 經濟堰塞湖:矽盾翻轉下的台灣挑戰

    2025.09.30 | 22:41

    花蓮災難牽動人心之際,另一場「經濟堰塞湖」也在台灣上游不斷的蓄壓。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近日接受《NewsNation》專訪時表明:台灣若要美國的軍事保護,就必須協助美國在2028年前達到晶片自給,至少要把目前台灣掌握95%的產能,分出一半移往美國。他更直言,矽盾放在台灣沒用,要拿在美國手上才有用。這段訪談,比起訪問,更像是一場公開宣布。盧特尼克的談話,有以下三個重點。他徹底翻轉矽盾論述。過去台灣被認為因晶片而獲得戰略保護,如今卻被視為風險來源,美國擔心一旦戰爭爆發,無法及時取得晶片。美國要求的是市占率對半,從九成五壟斷降到五五分配。美國仍將依賴台灣另一半產能,但至少能避免完全受制於人。他以商人自居,強調沒有生意人會做虧本生意,顯示這不是權宜之計,而是長期戰略。對美國而言,這樣的主張合情合理,因為符合降低依賴、強化安全的國家利益。但對台灣而言,卻是一場結構性翻轉的挑戰:我們既要守住核心技術,又必須面對產能外移的現實。如果沒有配套談判,恐怕只是被動犧牲。因此,台灣至少應該堅持三個原則:核心技術必須留在台灣,不能在談判中拱手交出。赴美設廠要能爭取合理的租稅協定與分潤機制,避免淪為單純的供應鏈移植。必須同步布局新能源、AI與再生製造等新領域,避免過度依賴單一產業。「經濟堰塞湖」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而是長期壓力積累的結果。六個月前,相關警訊其實就已經出現,如今只是被公開化。值得提醒的是,政府是否早有準備,能解決危機、能規劃疏散?還是要等到壓力潰堤,才被迫承受代價?我們必須體認這不只是產業議題,更是國家安全與生存議題。矽盾若淪為鎖鏈,台灣將同時失去戰略縱深與經濟主導權。唯有主動規劃談判籌碼,堅持核心利益,並將矽盾轉化為技術盾、創新盾,台灣才能避免被迫邊緣化。台灣社會長期習慣以天然災害比喻政治經濟風險。近日的花蓮有堰塞湖災害的發生,經濟上則是供應鏈外移的堰塞湖。我們是否能在洪流潰決前,做好預警、疏散與治理,將是台灣政府、企業乃至全體國民的共同考驗。
  • 投書 沒有金流,就沒有狗仔—黃國昌的真正問題

    2025.09.30 | 08:55

    黃國昌神隱六天,終於直播回應「狗仔隊」爭議,卻避重就輕。他口口聲聲說「揭弊」,但真正的揭弊是為公共利益,例如揭露貪瀆、黑金、違法行為,透過檢舉、調查、文件公開,重點在事件本身;跟監則是追蹤個人行蹤、蒐集私生活影像,容易踩到法律紅線,與公共利益毫無關聯。黃國昌將兩者混為一談,掩飾其操作的低劣。更嚴重的是,他把矛頭對準政敵的私生活,發動「人格毀滅戰」。偷拍影像一旦曝光,即便內容真假參半,當事人名譽已重創,失去道德高度與選民信任,無異於用八卦取代政策檢驗。被鎖定的人橫跨府院黨要角:潘孟安、鄭文燦、張景森、李俊俋、蘇麗瓊、陳時中、沈伯洋、王義川、林右昌,甚至還包括民眾黨副總統參選人吳欣盈。這些人多數有政績與聲望,卻因無重大貪瀆可抓,只能被用私生活攻擊。反觀其他滿身爭議的政客,他卻不敢碰,可見其選擇性極強,背後動機昭然若揭。真正的死穴在金流。若有外部金主出資,就不是揭弊,而是有組織的政治攻擊;若金流來自政黨或企業,更牽涉政治獻金與利益交換;若透過協會或律師事務所發薪,甚至涉及洗錢與假帳。媒體已揭露,狗仔隊的發薪單位「凱思國際」疑有香港資金介入,國安單位已高度關注。沒有金流,就沒有狗仔。黃國昌真正需要交代的,不是空洞辯解,而是錢從哪裡來?
  • 投書 花蓮縣府失能,中央應立即接管光復災區

    2025.09.29 | 21:35

    花蓮光復鄉的救災現場,志工與民間團體感動人心,但地方政府的作為卻令人憤怒。從災民3天只能啃饅頭,到便當發放卡關、義煮團車輛被阻擋、中央通行證車隊遭拒,再到縣府堅持自設指揮中心、與中央前進指揮所對立,種種亂象暴露出花蓮縣政府不但力有未逮,甚至蓄意造成阻礙。救災視同作戰,戰場上容不得蓄意拖累。根據媒體報導,大同村距光復國中僅數百公尺,災後第5天仍有70位長者挨餓,這代表縣府至今尚未能掌握災區人口。更荒謬的是,寧可讓便當放到酸敗,也不願靈活調度。這種官僚心態,完全背離人性與救災的本質:人命與秩序優先。事實上,中央接管並非沒有前例。大園空難時,省府消防處進駐協調,迅速封鎖並清理現場;九二一地震時,南投縣府癱瘓,南部縣市跨縣市支援,建立統一指揮,才讓救援工作得以推展。這些過往經驗都證明:當地方政府失能,中央必須立即接手,否則混亂只會拖延救災進度,讓災民遭受二度傷害。救災的核心是正確情報與秩序。多少災民?多少志工?多少餐食?沒有詳細數字,便無法進行資源分配。清淤同樣需要專業規劃:腳踝以下靠人力,膝蓋以上就得用怪手與砂石車,否則只會亂挖亂堆,造成交通與安全風險。交通管制也不是為了刁難,而是保障補給與機具通行。這些經驗,軍方與專業單位都熟知具體的做法,唯獨花蓮縣府把精力全用在作秀與阻撓。因此,中央政府必須立即接管光復災區。可以由軍方統籌,或由內政部進駐指揮,必要時強制執行,並由專業人員建立優先次序、分配人力物資,恢復必要秩序。同時,也應啟動「以工代賑」,讓災民參與清理復建,換取收入與尊嚴,而不是被動等待救助。再者,交通工具全毀的災民,也應透過協調二手車輛提供低價代步工具,才能儘快恢復正常生活。全國人民期待的不是一群只會吵嘴的政客,而是一個能解決問題的政府。救災不等於公關操作,縱然整垮對方也不等於自己贏。真正的危機處理,是讓災區吃得飽、交通暢、秩序穩。若一個光復災區都處理得如此混亂,要人民如何期待政府面對九二一等級大震,甚至戰爭等級危機?「鏟子超人」的熱潮,既是台灣人民熱誠的展現,也是對政府失能的控訴。若地方無能,中央就必須果斷接管災區。唯有如此,才是展現一個政府真正的負責、擔當與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