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呂珮蓁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呂珮蓁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當虛擬土地比豪宅還貴:元宇宙法律空白正威脅你和我

    2025.09.26 | 16:02

    「虛擬世界逐漸真實化,法律該如何跟上新世界的秩序?」隨著科技發展,「元宇宙」不再只是遊戲玩家的專屬,已經逐漸成為虛擬社交、交易甚至工作的空間。虛擬土地以高價拍賣、NFT藝術品掀起投資潮,甚至有人在虛擬世界遭遇「數位性騷擾」或「網路詐騙」。這提醒著我們:當人類活動開始轉移到虛擬世界,法律卻尚未準備好,那產生的許多新興議題,將成為法律漏洞。 目前台灣的法律設計,基本上是以「實體世界」為前提。詐騙、智慧財產權侵害,勉強還能套用現有法條,但像是「虛擬土地所有權爭議」、「跨國平台詐騙責任」、「數位性騷擾」等,都缺乏明確規範。舉例來說,若有人在台灣透過美國的平台購買一塊虛擬土地,結果因平台漏洞而失去資產,究竟應由台灣法院審理?還是須依照美國法律處理?這些跨境的管轄與執法問題,以現行制度幾乎沒有答案與解方。 更進一步,元宇宙中的「人際互動」也可能挑戰現有法律。例如數位性騷擾案例,有被害人雖然身體未受觸碰,卻仍因虛擬角色遭受侵擾從而受到心理創傷。這樣的傷害,是否能依現行刑法或性平法主張?還是需要專門針對數位環境的「行為準則」與「法律責任」來界定? 這些問題表示,元宇宙並非純粹的科技議題,而是法律治理的新課題。若缺乏規範,虛擬世界將淪為無法可管的「數位荒野」,詐騙集團、灰色投機者甚至不法分子都可能趁虛而入;但若過度規範,則可能壓抑創新發展,讓新創公司和年輕人才失去舞台。現今,我們該如何在保障使用者權益與維持市場活力之間取得平衡,這將考驗立法者的智慧與前瞻眼光。 對青年世代的我們而言,這更是不可忽視的挑戰。未來的法律人,不能只熟悉現實社會的規範,也要思考如何守護虛擬世界的秩序。青年不僅是元宇宙的主要使用者,更可能是未來制定與實踐這些規範的參與者。台灣若能率先提出前瞻性的元宇宙立法,不僅能保障國內使用者,也能在國際上成為制定數位規範的先行者,創造新的法律輸出與軟實力。 元宇宙或許仍在發展初期,但「法律空白」已經逐漸顯現。我們不能等到危機發生才補破網,而應該趁現在展開跨領域討論,讓法律、科技、產業與社會共同參與。畢竟,法治精神的核心,是無論世界如何變化,都能給人一份確定與安心。元宇宙的法律議題不再是科幻小說的想像,而是逐步逼近的現實挑戰。台灣若能率先展開制度設計,或許能把風險化為契機,成為亞洲數位治理的典範。 我們需要的不只是科技的創新,更是法律的創新。立法機關、產業界與學術界應該攜手,及早啟動元宇宙的法律討論,讓未來的虛擬世界不再是「數位荒野」,而是一個既安全又能激發創新的世外天地。
  • 投書 恐慌世代:年輕人的焦慮,台灣不能忽視的政策課題

    2025.09.25 | 17:04

    每天都有年輕人熬夜焦慮、失眠,甚至出現恐慌發作。根據衛福部統計,近十年20至29歲的精神科就診率逐年上升,用藥人數屢創新高,其中抗焦慮、抗憂鬱藥物的使用增幅超過30%。失眠、恐慌、憂鬱,不再是少數人的困擾,而是整個世代的共同經驗—這就是所謂的「恐慌世代」。為什麼這一代特別焦慮?結構性壓力是主因。高房價、低薪資、學業與就業的激烈競爭,加上社群媒體的比較文化,讓青年長期處於「內卷」狀態。住房壓力:以台北市為例,年輕人平均收入不到4萬元,租金就佔收入三分之一以上。職場壓力:青年往往需要同時兼顧實習、證照、加班與自我進修才能保住職位。社群媒體比較:即便表面正常,內心也可能被焦慮、無力感、內耗吞沒。「當整個世代普遍面對心理健康問題時,這不再只是個人議題,而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課題。」台灣心理健康支持仍不足目前學校輔導資源有限,心理師人力遠低於學生需求,許多學生需要等數週才能諮商;健保給付偏向短期治療,長期陪伴與追蹤不足;社會仍帶有心理疾病污名,讓超過四成青年在困擾面前選擇隱忍。這些缺口,使青年只能孤軍奮戰,甚至導致更嚴重的社會問題。若不重視,社會將付出慘痛的代價心理健康問題不只影響個人,也衝擊整個社會。青年勞動力因心理困境下降,會增加缺勤率、降低生產力,甚至提高自殺率。衛福部資料顯示,自殺仍是15–29歲青年死因前三名之一。當一個世代普遍失去安全感,社會凝聚力與信任基礎也會崩解,對民主社會的長期穩定構成挑戰。政策建議:全方位支持青年心理健康擴大校園心理資源:增聘心理師,建立全天候諮商服務。職場心理健康計畫:鼓勵企業提供心理諮商或彈性工時方案。健保長期治療給付:確保慢性心理疾病能持續穩定接受專業照護。社會教育與去污名化:讓青年及家庭理解心理疾病不可恥,尋求幫助是正確行動。建立社區支持系統:如青年心理互助團體、線上資源平台,形成跨場域支持網絡。「恐慌世代」並非自願選擇,而是結構性壓力下的必然結果。心理健康不只是個人問題,它是整個社會的課題。政府、學校、企業、社區乃至每一位公民,都應參與其中,讓青年知道,尋求幫助不是軟弱,而是健康的選擇。從校園到職場,從政策到社區,我們必須行動起來,給青年真正的支持,讓下一代能安心成長,台灣才能持續穩健且具有韌性。
  • 投書 AI假訊息來襲:當演算法與深偽影片進入政治場域,Z世代如何守護民主?

    2025.09.24 | 13:53

    身為 Z 世代,我們天生就是數位原住民。自我們出生以來,人工智慧與資訊科技飛速發展,選舉也早已不再只是候選人之間的較量,而是一場「資訊真實性」的攻防戰。從美國到印度,深偽技術(deepfake)已被用來製作候選人的假影片,甚至連聲音都幾可以假亂真,若濫用不僅可能誤導選民,也可能侵蝕民主根基。同時,台灣亦未能倖免:2024 年總統選舉期間,深偽影片被用來抹黑候選人,模擬其與現任總統的私人對話,甚至涉及數位性別暴力,對該政治人物名譽造成嚴重損害。然而,在美國也曾出現類似情況,例如一段顯示副總統卡馬拉·哈里斯支持特定政策之影片,雖最初標註為諷刺,但仍在社群媒體上廣泛傳播,引發誤解;在地方選舉中,深偽影片甚至影響了候選人的選舉結果。上述案例凸顯了深偽技術對全球選舉與民主過程的潛在威脅。同時些案例也提醒我們,隨著技術日益精進,未來將出現更多難以辨識的虛假內容,對選舉的公正性與透明度構成嚴重威脅。因此,提升公眾媒體素養、加強對深偽內容的識別能力,並建立有效的法律與監管機制,已成為當前迫切的課題。對青年世代而言,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習慣透過社群媒體獲取資訊,卻常在演算法推送下陷入「同溫層」與訊息。當假資訊以短影音、迷因圖卡等形式出現,辨識難度更高。更糟的是,迷因文化使許多年輕人以玩笑心態轉發假訊息,無意中加速了其擴散。民主社會原本仰賴公共討論,但在 AI 時代,討論的基礎是真實還是幻象,卻成為一大疑問。目前台灣法律對「AI生成的假訊息」仍缺乏完整規範。雖《選罷法》已有針對不實訊息的處理機制,但要證明影像為深偽、追溯來源仍是技術難題。更複雜的是,假訊息往往跨國傳播,使執法困難倍增。若政府缺乏前瞻性規劃,到了 2026 或 2028 年的大選,恐怕仍只能疲於奔命,難以有效維護選舉公正。因此,這不僅是科技問題,更是青年世代必須直面的民主挑戰。資訊素養教育應成為必修課,同時教導媒體識讀,以及讓青年理解演算法如何影響判斷。最後,政府應與平台合作,建立 AI 生成內容標示制度,並強化追蹤假訊息來源的技術,從源頭遏制錯誤資訊擴散。民主的防線,從來不是在投票日才築起,而是在我們每天滑手機、點開影片的每一瞬間。AI 或許會改變選舉形式,但能否守住民主價值,將取決於我們這一代青年是否有能力看穿幻象、堅持真實。青年世代既是資訊的消費者,也是民主的守護者。除了督促政府與平台建立AI內容標示與追蹤制度,我們更要從自身做起,培養媒體素養,讓「真實」成為選舉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