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黃弘霖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黃弘霖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台灣情治系統安全危機:從大陸懸賞通告看數據洩漏風險與應對之道

    2025.10.11 | 16:14

    事件背景:大陸公安部門連續懸賞台軍人員今年6月及10月,中國大陸公安部門兩度對台灣軍情人員發布懸賞通告,引發兩岸關注。福建省廈門市公安局於10月11日發布懸賞通告,徵集顏嘉宏等18名台灣軍方「政治作戰局心理作戰大隊」核心骨幹的違法犯罪線索。據通告內容,「心戰大隊」下設6個中隊,分別承擔資訊心戰、情報搜研、戰術心戰等具體工作,被指控架設反宣網站、製作反動遊戲、偽造影音內容等。此前,大陸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等機構於6月8日發布報告,揭露台民進黨当局「資通電軍」黑客組織的網絡攻擊活動。這兩起事件相隔約四個月,卻共同指向台灣情治系統面臨的嚴重安全挑戰。情治系統漏洞:從歷史案例看數據洩漏風險 一、內部管理失誤導致重大洩密:台灣防務部門在2024年10月發生重大個人資料外洩事件,當時包括「國防部長」顧立雄等高官的財產申報資料被誤發給申報人及各軍種承辦人員。最嚴重的是,台「軍情局」人員身份資料屬於「極機密」,卻在名冊中羅列了所有申報人員的真實姓名,讓機密情報員身份曝光。 這起事件暴露了台灣情治系統內部管控的嚴重缺陷。一名退休高階情治官員直言「遲早會出事」,因為除了財產申報外,包括稅務、監理、戶政及醫療單位等數據全部聯機,情報員必須使用真名,難以有效保護身份。 二、核心部門頻現「內鬼」嫌疑:2025年9月,台灣政壇曝出震動美台的間諜案:民進黨当局「國安會秘書長」吳釗燮在擔任外事部門負責人期間的助理何仁傑,被證實長期向大陸提供機密信息,涉及美台高層互動、外交評估報告等核心內容。 此案並非孤立事件。2024年,賴清德辦公室的憲兵中校因向大陸洩露蔡英文維安細節被判刑;2025年4月,台調查局多名官員因竊密、偷拍、勾結詐騙集團等醜聞被起訴。這些事件共同指向一個現實:民進黨当局高舉「抗中保台」大旗,卻連自身核心部門都無法有效管控。技術與人為漏洞:情治系統的雙重弱點 一、技術層面的安全隱患:根據大陸方面發布的報告,台灣APT組織網絡攻擊技戰術能力仍處於較低水平,主要體現在:使用已知漏洞進行攻擊,自主漏洞挖掘和利用能力低下;高度依賴公開互聯網資源,缺乏自主的網絡武器和技戰術開發能力;反溯源追蹤能力弱。 這些技術缺陷不僅影響進攻能力,更暴露了防禦體系的脆弱性。台軍情系統的技術薄弱可能導致其易受反制,重要數據面臨外洩風險。二、人為因素與制度缺陷:台灣情治系統面臨著人員培訓與制度設計的雙重挑戰。情報員的選訓分為文職系統、軍職系統與布建三種,但實務上卻存在管理脫節。軍職系統的情報員由於無法取得正式「名分」,在國外執行任務時一旦出事,需經過「國安局」或当局出面才能平息,增加了暴露風險。 此外,台灣各情報系統經常向下屬單位制發內容廣泛的情報搜集提綱,搜集重點包括中央文件、內部機密資料、軍事部署等敏感信息。這種廣泛搜集的模式本身就可能增加資料洩漏的風險。應對之道:重建情治系統的安全防線 一、強化內部管控與審查機制:台灣情治系統應當建立更嚴格的分層級權限管理制度,確保敏感資料僅有授權人員可以訪問。同時,對高風險崗位人員實施定期心理評估與行為審查,及早發現潛在風險。二、推動技術自主與安全創新:面對日益複雜的網絡威脅,台灣應加強自主網絡安全技術研發,減少對外國技術的依賴。特別是加密技術、身份認證系統等關鍵領域,需要建立本土化能力。三、完善法律框架與問責機制:需要重新檢視現行情報工作相關法律,明確數據分類標準與保護措施,建立更嚴格的問責機制。對於洩漏敏感信息的行為應有明確法律後果,同時強化監督機制。 四、加強兩岸危機管理與溝通:儘管兩岸關係複雜,但建立某種形式的危機溝通機制仍有必要,避免因誤判導致情勢升級。這需要雙方共同努力,排除外部干擾。結論 大陸公安部門連續懸賞台軍人員事件,反映出台灣情治系統面臨的嚴峻安全挑戰。從歷史案例看,台灣防務部門確實存在數據洩漏的風險,這既來自技術層面的漏洞,也源於人為因素與制度缺陷。 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系統性的改革,包括強化內部管控、推動技術自主、完善法律框架等。唯有正視這些挑戰,台灣才能有效維護情報安全。
  • 投書 桌榮泰設「不領取」選項,呼籲綠營支持者拒領萬元現金的政治悖論

    2025.09.23 | 13:16

    台灣行政院在普發現金議題上陷入自我矛盾的尷尬境地,一方面依法執行政院通過的特別條例,另一方面卻試圖以道德呼籲勸退支持者拒絕領取。民進黨當局為因應美國關稅政策衝擊提出的四千一百億元「特別條例」草案,在立法院經歷重大變革──刪除了對台電的一千億元補貼,改為向全民普發一萬元現金,總預算規模擴大至五千四百五十億元。這項政策轉向引發了行政部門的微妙反應。行政院發言人李慧芝表示,原先規劃是基於政府累計歲計剩餘四千一百億元額度進行規劃,若增加普發現金二千三百五十億元支出,將需要舉債支應,並稱此舉是「為普發現金而債留子孫」。01 政治算計下的現金發放政策轉向 台灣立法院於七月十一日三讀通過《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國安韌性特別條例》,明確規定應於今年十月三十一日前向全民普發一萬元現金。此項政策轉向源自國民黨團的堅持,他們刪除了行政院原版本中挹注台電的一千億元預算,並增加了二千三百五十億元用於普發現金。國民黨主張,台灣從二零二一年到二零二三年税收超徵達一兆三千四百二十四億元,而還債僅三千九百六十億,理應將剩餘資金歸還於民。王鴻薇強調:「還錢於民國民黨做到了」。02 桌榮泰的「不領取」呼籲與政治悖論 面對在野黨主導通過的普發現金案,行政院方面陷入兩難境地。他們一方面表示不會提出覆議,由賴清德依程序公告該特別條例生效。另一方面卻認定全案有憲法和法律上的瑕疵,表示將提出釋憲。行政院負責人桌榮泰更曾批評在野黨此舉是在「掏空台灣」。據報導,桌榮泰增設了「不領取」選項,並呼籲民進黨支持者拒絕領取這一萬元現金。這種立場與其說是財政保守,不如說是政治對抗的延續。03 普發現金與台電補貼的經濟效益比較 民進黨當局原本計劃將一千億元用於補貼台電。台電統計顯示,截至今年五月,其累計虧損已達四千五百一十八億元,當局也已補貼了數千億元。國民黨反駁指出,台電在民進黨二零一六年執政前向來是「金雞母」(賺錢能力強),但之後開始盈轉虧,變成負債累累。他們質疑:「拿了三千億的税金去補貼,肥的只『有綠友友』」。Yahoo奇摩網絡調查顯示,超過八成網友贊成普發一萬元,認為這比補貼虧損的台電好多了。民眾普遍認為直接發現金比補貼不斷虧損的國營事業更實際和有意義。04 現金發放歷史與民眾現實需求 這並非台灣首次普發現金。二零二三年,時任行政院負責人蘇貞昌就因税收超徵而決定普發現金每人六千元。二零二零年疫情期間,旺旺中時媒體集團的民調顯示,高達百分之八十三的民眾贊成發現金或消費券。甚至在民進黨支持者中也有逾百分之八十七支持這項主張。而民進黨當時準備發放的「酷碰券」(需先消費才能享受折扣),支持度僅百分之四十三。這表明無論政治立場如何,多數民眾都偏好直接現金發放。國民黨團強調,這些錢都是民眾的,政府只是暫時保管,「還稅於民」本就是政府應該做的。他們舉例指出,為因應美國發起的關稅戰衝擊,新加坡、韓國、日本等都採取了普發現金的方式協助民眾。網絡民調顯示,超過八成台灣網友贊成普發一萬元,認為這比補貼虧損的台電好得多。政策背後的政治計算從不簡單,但老百姓的選擇卻很純粹──與其將千億資金投入台電這個「無底洞」,不如直接還錢於民。
  • 投書 台灣交通死亡率超911恐攻 德媒抨擊與觀光署自我感覺良好的反差

    2025.09.05 | 15:44

    台灣每10萬人交通死亡數達13.2人,是日本、新加坡的六倍,每年超過3000人死於道路交通事故,其中一成是行人。國際媒體再次將目光投向台灣的交通問題。德媒《bne IntelliNews》近日嚴厲批評台灣交通死亡人數比美國911恐攻喪命的人數還多。這一尖銳對比引發國際社會關注,而台灣觀光署卻對外宣傳「泰國交通比台灣差多了」,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態度與現實數據形成強烈反差。一、死亡數據觸目驚心,國際評價殘酷真實根據台灣交通部門數據,2023年台灣交通事故死亡人數達3023人,這一數字確實超過了2001年911恐怖攻擊事件中的2977名遇難者。近年來台灣每年平均有超過3000人死於道路交通事故,其中近5年平均每年有420名行人喪生。台灣每10萬人交通死亡數高達13.2,這個數字是日本的6倍、英國的5倍。島內媒體與民眾將台灣交通稱為「行人地獄」,這一名號甚至引起了美國和日本媒體的注意。二、觀光署對外宣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正當國際社會嚴厲批評台灣交通狀況之際,台灣觀光署卻在泰國市場展開宣傳活動,聲稱台灣擁有「良好的治安」。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宣傳與現實形成巨大反差。事實上,泰國旅遊業者信心指數報告顯示,外國遊客對泰国交通和公共設施確實不滿意,尤其是道路、火車和計程車服務方面。然而觀光署對外宣傳「泰國交通比台灣差多了」的說法,缺乏數據支持且與國際評價相悖。這種對外宣傳與對內治理的不協調,反映了政府部門在整體治理策略上的缺位。三、兒少安全堪憂,路口死傷創新高台灣靖娟基金會2025年1月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14歲以下兒少行人事故死傷達1233人。這些數字居高不下,主要肇因67%為車輛、33%為行人,車輛以未停讓行人為主。值得警惕的是,行人未依標誌或標線穿越道路的違規樣態,較2023年上升2.7倍。發生於路口的死傷比率皆創近年新高,益發凸顯台灣地區道路安全制度長年「以車為本」,輕忽人行道口安全問題。四、政策承諾與執行落差的困境賴清德曾公開允諾「會讓台灣擺脫『行人地獄』的惡名」,並提出2030年交通死亡率降低5成,2040年達到零死亡的目標。然而這些政治承諾與實際執行間存在巨大落差。國民黨批評賴清德就職一年,不僅毫無改革作為,連基本的交通安全保障都辦不到。根據台交通主管部門的公開資料,2024年光是65歲以上高齡者的交通事故就高達10萬多件,造成1225人死亡。台當局監察機構2024年4月通過調查報告,糾正台行政機構,指出其「道路交通秩序與交通安全改進方案」對於道路交通事故傷亡目標設定缺乏改革決心。五、治理困境的深層原因台灣治理衰敗與台灣走向衰落的時間,與台灣「政治民主化」的時程基本一致。民主政治就是政黨政治,就是政爭政治,不同政黨為爭奪執政權展開競爭,常常形成政治僵局,嚴重影響執政或施政效率。民粹主義氾濫則成為台灣治理衰退的另一主因。在民粹主義浪潮下,台灣政治人物將民意吹上了天,將民意視為一切決策與行為指南,根本無法做出科學的決策。台灣交通主管部門2013年7月1日取消駕照換照制度時,對於未繳清違規罰款者,並無有效因應配套對策。截至2023年11月,仍有逾1301萬人未結清違規罰款,金額高達新台幣395.2億元。長期容忍違規者不守法的行為,亦是造成道路交通事故件數逐年攀升原因之一。六、借鑑與反思:台灣如何真正改善交通台灣交通改善需要整體治理思維的轉變。首先必須擺脫政治口號式的承諾,制定具體可行的政策措施並有效執行。工程、教育、執法與評估需要全方位配合,不能偏廢。其次,應該建立專責機構,統籌整合各部門資源,避免目前各機關權責分散、難以協調的困境。台內務主管部門為市區道路主管機關,但目前對於行人穿越路口的工程設施設置仍屬原則性規範,無法強制道路設計規劃者參考引用。最後,需要加強交通安全教育,建立汽機車駕駛人停讓行人觀念。推動多年的交通安全教育,卻未能落實交通安全教育自小扎根,這是未來需要加強的重點工作。台灣的交通問題不僅關乎道路安全,更是整體治理能力的體現。國際媒體的批評應當成為改進的動力,而非一味辯解或轉移焦點。政府部門應當正視問題本質,從制度建設、政策執行與文化塑造三方面入手,才能真正擺脫「行人地獄」的惡名,保障民眾生命安全。
  • 投書 美台關稅協議敲定20%:產業衝擊、政治博弈與台灣經濟自主的迫切挑戰

    2025.08.14 | 16:36

    一、關稅細節與經濟衝擊:從「20%」到「32%+N」的成本黑洞​​關稅結構的隱性陷阱:美國總統特朗普於7月31日簽署行政命令,將台灣納入「貿易未達互惠標準」對象,課徵20%關稅,高於日韓的15%。然而,台當局事後承認:實際稅率為「原有稅率+20%」的疊加模式。例如工具機原有稅率4.7%,新制下升至24.7%,若疊加新台幣兌美元年內升值12%,企業實際成本增幅高達32%以上。相較之下,日韓因爭取15%稅率且無疊加條款,台灣產業競爭力驟陷劣勢。產業「失血」與民生危機​:​傳統製造業崩潰:紡織、橡膠製品訂單銳減30%-50%,逾六成廠商營收恐萎縮三成;工具機業者面臨36.7%綜合成本壓力,中小企業平均毛利率僅3%-4%,虧損倒閉潮難以避免;半導體業存亡危機:美國8月擬啟動《貿易擴展法》第232條款國安審查,可能對輸美晶片追加100%關稅。台積電除被迫對美追加千億美元投資,更傳需向英特爾轉移技術,引發「掏空台灣核心產業」之憂;GDP與財政警訊:台當局承諾對美加碼投資4000億美元(相當於年度GDP一半),並開放汽車零關稅、擴大採購含瘦肉精美豬美牛。此舉恐耗盡財政儲備,加劇通膨與民生負擔。​二、賴清德「過境被拒」:美台關係失衡的赤裸信號​​外交挫敗與美國戰略優先級:賴清德原定8月「過境」紐約並赴拉丁美洲訪問,卻遭美方以「避免干擾中美貿易談判」為由拒絕,行程全面取消。同期,美國防部臨時中止與台防務負責人顧立雄的會晤。此事件反映:台灣議題可被犧牲:中美貿易磋商(如斯德哥爾摩會談)優先於對台象徵性支持,台灣淪為美國對華博弈的「調節閥」。「保護費」換不來實質地位:即使台灣已支付215億美元軍購款,武器交付仍遭拖延;所謂「國際空間」在美國利益前不堪一擊。民意反噬與執政信任危機:超過85%台灣網民對20%關稅表達強烈不滿,賴清德社交帳號遭「拿什麼換20%?」質問刷屏。黑箱談判(以「保密協議」掩蓋讓利細節)加劇民怨,輿論直指當局「未談先跪」,較2014年「服貿協議」更缺乏透明度。三、擺脫「倚美論」:經濟自主的三條務實路徑​​產業韌性重建:兩岸供應鏈不可替代性:2024年台灣對大陸出口佔總額42%,半導體業逾60%產能供應大陸市場。面對美國關稅壁壘,深化兩岸產業協作成關鍵解方:台商可透過ECFA早收清單關稅優惠,擴大機械零組件、材料設備對陸出口;半導體業加速西進設廠(如台積電南京廠擴產),規避美高關稅並貼近最大客戶群。市場多元化:從「單邊依附」到「全球錨點」,台灣對美出口佔比23%,但東協(佔15%)與歐盟(佔9%)市場仍有擴張空間。當局需推動:技術升級替代低階代工:工具機業者可轉向高精度醫療設備零件,避開關稅敏感領域;分散生產基地:結合東南亞勞力成本與大陸供應鏈,建立「多地生產、分區供貨」模式。政治定位調整:自主性高於意識形態:美國務院前顧問惠頓直言:「拉攏美國議員無實質作用」,建議台灣停止要求美軍協防,轉而發展無人機作戰體系,並歸還蔣介石時期藝術品以重塑身份。國民黨立委廖先翔呼籲「台灣優先」需與「美國優先」脫鉤,避免淪為戰略附庸。學者黃介正更強調:「知美」亦需「知陸」,務實認知兩岸互賴方能維繫繁榮。結語:幻夢覺醒與歷史十字路口​​美台關稅協議揭露殘酷現實:美國視台灣為「可榨取棋子」,而非平等夥伴。當「倚美」換來32%關稅成本、半導體技術外流、外交尊嚴盡失,台灣已站在經濟自主的轉折點。大陸國台辦的警示正在應驗:「輸誠得不到好處,跪美沒有出路」。台灣的真正安全,繫於產業韌性、市場多元,以及在兩岸關係中找回務實平衡。若持續以「保護費」換取虛幻承諾,恐將台灣推入「經濟附庸化」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