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湯名暉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中國
  • 社會
  • 娛樂
  • 網紅
  • 生活
  • 旅遊
  • 科技
  • 財經
  • 環保
  • 體育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Google News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湯名暉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大國協調復辟?阿拉斯加峰會對國際秩序的挑戰

    2025.08.20 | 15:08

    阿拉斯加峰會背景與俄烏戰局現況俄國自2022年2月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戰爭持續三年半依然陷入膠著,成為俄烏日常運作的一部分。交戰雙方經年累月的高強度消耗,接近各自能承受的極限。西方情報顯示俄軍傷亡人數可能已超過一百萬,包括逾十萬名士兵陣亡;烏克蘭長期總動員導致人口與經濟嚴重耗損,自戰爭以來國內生產總值累計下滑約22.6%。即便承受巨大壓力,多數烏克蘭民眾仍抱持抵抗意志,76%受訪者堅決反對接受俄國提出的割地停戰方案。然而,俄國方面雖傷亡慘重,在強力宣傳和高壓管控下國內反戰聲音被有效壓制,約78%的俄國民眾仍支持對烏作戰。西方制裁一度重創俄國財政,但在中國等夥伴支援之下,俄國找到部分替代市場與供應,暫時避開經濟崩潰性打擊。烏克蘭急盼打破僵局或尋求外交介入以緩解壓力;俄國則試圖拖長戰線,試圖以核武伺機訛詐。2025年8月,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與俄國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選擇在美國阿拉斯加的冷戰時期空軍基地會晤,這也是俄烏戰爭爆發後美俄領袖首次直接對話,也標誌著自2021年以來美俄元首的首次會晤。川普將此次峰會稱為「攸關重大的高風險會議」,希望藉此為歐洲二戰後最血腥的戰事尋求停火解方。然而,此次會談未邀請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參與,歐洲盟友也被排除在核心談判之外。這種僅以大國決定俄烏戰爭的安排引發基輔和歐洲各國的高度不安,他們擔心川普可能與普京私下達成妥協,以凍結衝突換取和平表象,進而默許俄國實際控制烏克蘭約五分之一的領土。烏克蘭強調決不接受背著自己做出的任何決定,澤倫斯基強烈表態「烏克蘭絕不會接受在沒有我們參與的談判中做出的決定」。歐洲主要國家則協調立場,德國總理梅爾茲(Friedrich Merz)在峰會前夕召集烏克蘭及歐洲各國領袖舉行線上會議,以形成共識向美方傳達歐洲與基輔的底線立場。在峰會揭幕之際,歐洲各國彷彿看到十八世紀「歐洲協調」(Concert européen)的當代版,「大國協調」主宰當事國的命運,對於歐洲主要國家而言並不陌生,只是今日角色易位。「大國協調」的重現挑戰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從西伐利亞體系形成以來,最早由強權協調,決定國際秩序走向的機制,最早源於1815年維也納會議開啟的「歐洲協調」體系,由英、俄、普、奧等列強瓜分勢力、主導歐陸和平近半世紀。1945年雅爾達會議則是由美、英、蘇三巨頭劃定勢力範圍,奠定二戰後格局。這類強權共管模式下,國際秩序往往建立在列強私下交易妥協之上,中小國淪為棋子。在冷戰結束後,美國主導建立以聯合國和國際法規則為支柱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強調國家主權平等、領土不可透過武力強取。然而,美俄此次跳過烏克蘭與歐盟的直接交易無疑挑戰由美國建立的戰後規則。美俄兩國若私相授受決定停戰條件,作為當事國的烏克蘭卻只能被動接受,將成為21世紀首個「被協調」的犧牲者。這種大國復辟勢力範圍交換的現象,勢將衝擊以規則和普世價值為基礎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短期而言,若美俄協議真能終止戰火,可避免更大浩劫,但也標誌著強權交易取代制度對話與價值建構,勢力瓜分凌駕主權正義,二戰後近八十年來奉行的國際規範將遭受重大重挫。從長遠看,一旦「大國協調」被正當化,未來其他地緣爭端是否也將由列強私下瓜分解決?阿拉斯加峰會的意義已超出烏克蘭本身,牽動著當代國際秩序的走向和價值根基。跳過歐盟與烏克蘭的警訊美俄領袖繞開歐洲與烏克蘭直接談判,引發多重風險與警訊。首先,此舉嚴重侵害「當事國參與,不得背著一國決定其命運」的基本原則。對烏克蘭而言,在沒有自身代表的情況下,由美俄兩強討論本國領土命運,令人聯想起1938年慕尼黑會議列強默許德國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前車之鑑。無論美俄如何協議,只要不符合烏克蘭人民的意願,就難以真正結束戰爭。歐洲與基輔已明確表態,絕不接受普京提出的荒謬割地要求。強行跳過當事國所達成的和平,不具備可持續性與公法基礎,極可能淪為一紙空文。其次,美俄雙邊私洽還可能重創跨大西洋盟友情誼和安全架構。歐盟國家擔心被美俄邊緣化,自身安全利益遭忽視。歐洲歷經西伐利亞體系至今,深知若讓大國背著盟友另起爐灶,最終受害的將是自身的權益。因此歐洲各國在峰會前積極介入、美歐領袖頻密溝通,以確保川普不會逕自拋下烏克蘭主權或歐洲安全承諾。對北約東翼國家而言,更隱藏著另一層恐懼,如果美國此番默許俄國以武力擴張獲利,未來一旦類似危機發生,美國是否也可能與侵略者另行妥協,放棄對盟友的防衛承諾?一旦先例開啟,其他雄心勃勃的強權可能躍躍欲試,視小國主權如無物。對台灣和波羅的海地區等面臨外部威脅的國家而言,這種「維也納」式的交易無疑傷害與盟邦之間的制度與價值聯結。美俄的博弈與虛實川普與普京在阿拉斯加峰會上各懷盤算,均試圖透過這場會議達成自身內政與戰略目的。川普方面,終結俄烏戰爭是其對選民的重要承諾,亟需向國內展現「迅速止戰」的成果,以滿足選民對停火的期待。川普本人更將此次調停視為個人外交功績的絕佳機會,希望藉由促成停火來打造自己作為「全球和平締造者」的形象,甚至覬覦諾貝爾和平獎。不過,川普並不打算為和談而和談,而是將峰會作為高風險的外交交易場,他自信能在極短時間內判斷普京是否準備認真談判,並揚言若談不攏便立刻中止會談,談得順利則安排納入澤倫斯基的三方峰會。為了迫使俄方就範,川普政府在峰會前採取了一系列非常規的「軟硬兼施」手段:軍事威懾:對於俄方接連升高的核武恫嚇,川普高調下令兩艘美軍戰略核潛艇緊急部署至關鍵海域,以彰顯美方反制決心。他選擇在美軍阿拉斯加基地會晤亦具軍事象徵意義,迫使普京「深入野獸腹地」與之對話。經濟施壓虛晃一招:早在7月底美方即下達最後通牒,限俄10日內同意停火,否則將祭出新一輪嚴厲制裁,包括對持續購買俄國石油的第三國(如印度)徵收懲罰性關稅等,中國卻在免除之列。川普有限的「胡蘿蔔」,暗示若俄方嚴肅談判,美國願考慮部分解除對俄制裁,甚至協調盟友下調對俄石油價格上限,以換取俄國實質讓步。川普團隊也私下評估允許俄企參與開發阿拉斯加與烏克蘭資源作為交換條件之一,提高談判誘因。透過上述非常手段,川普意圖在談判中掌握主導權,逼使普京接受「先無條件停火、再談和平」的順序要求。然而,他也面臨兩難,如果對普京讓步過多,將背上罵名,美國的信譽破產;若在重大原則上寸步不讓,峰會又可能無果而終。相較之下,普京能從這次峰會中獲得的戰略收益更為直接。首先,峰會本身即被克里姆林宮視為一場外交勝利:在西方多年孤立政策下,俄國終於重新與美國對話。普京可藉此向國內鼓吹,證明俄國經年累月的承受換來了國際地位的恢復,西方最終不得不與俄國直接談判,某種程度上默認俄國「大國應有的權益」。其次,普京期望透過峰會爭取戰略緩衝時間和制裁鬆動空間。儘管俄軍目前在戰場上仍維持部分優勢,長期消耗已令俄方壓力驟增,因此改以談判爭取時間,凍結當前戰果、固化佔領區現狀,同時換取西方撤銷部分制裁。普京甚至在會前拋出討論新版核武控制協議等議題作為籌碼,企圖誘使川普在其它領域讓步。然而,俄方提出的停火條件極為苛刻,近乎要求烏克蘭繳械投降,顯然不指望西方當真接受。在峰會前夕,白俄國國防部長還高調宣布,在九月份的聯合軍演中測試可載核彈頭的榛樹超音速變軌飛彈,顯示俄方持續以核武恫嚇制造壓力,無疑是展現慣用的核勒索與強制外交手段。整體來看,美國或許期待迅速從烏克蘭抽身,專注於印太地區遏制中國,普京似乎已快迫使美國接受談判條件。嚴重的是,美俄之間「大國協調」先例一開,迫使各國承認戰爭所掠取的成果,也將成為中國參考的模式。台灣應嚴肅考量美國近期提出要求提升防衛能力的訴求,並且創造半導體之外能夠與美國綁定利益的領域,像是AI先進領域的智慧孿生與無人機等領域。
  • 投書 從西藏水壩工程看中國的基礎建設長城

    2025.08.14 | 01:52

    2020年中印邊境加勒萬河谷衝突以來,中國在中印實際控制線推動一系列戰略化的建設,試圖透過「灰色地帶」的基建手段改變區域現狀。西藏高原對中國而言不僅是「世界屋脊」,更是連結東亞與南亞的戰略樞紐;掌控這片高原意味著控制南亞河流源頭,掌握進出喜馬拉雅的陸路要道,也為中國提供宣傳「邊境振興」的話語資源。中國在雅魯藏布江興建超大型水壩,以及在邊境地區建立所謂「小康村」、道路、鐵路、監控設施與軍事基地等,正是利用基礎建設同時服務發展與安全的目的,以軍民融合方式達成地緣戰略目標。這種策略介於和平與衝突之間,屬於典型的灰色地帶行動,對印度在水資源分配與邊境治理上施加長期壓力。中國一方面運用發展敘事將西藏邊境工程正當化,另一方面透過安全話語塑造對印度的敵意與警戒。在這種軍民融合的治理框架下,巧妙地將「富民」與「固邊」結合起來,把基礎建設變成對鄰國施壓的地緣槓桿。中國在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規劃建造世界規模最大的水電開發計畫,工程包括五座梯級電站,總投資約1.2兆元人民幣,預計年發電量達3,000億度。如此龐大項目裝機容量將超過60吉瓦,約為三峽大壩的三倍。由於工程鄰近中印有爭議的邊界地區,印度和孟加拉等下游國家對此深表憂慮。大壩一旦建成,賦予中國調控下游水流的能力,中國隨時可以將這些水流武器化,透過阻斷或改道來威懾下游國家。中國則否認有意追求「水霸權」,聲稱不會以鄰國利益為代價謀求自身利益。然而,中國過去的行為記錄加劇了印度的不信任。2017年洞朗對峙和2020年加勒萬衝突期間,中國曾一度中止與印度分享雅魯藏布江汛期水文資料。除了水資源領域,中國更大規模的灰色地帶行動體現在邊境基礎設施建設。這些工程名義上屬民用發展,卻服務於戰略和軍事目的,體現軍民融合治理的特點。早在2017年,中國西藏自治區宣布《邊境小康村建設規劃》,計劃在與印度、不丹、尼泊爾接壤的邊境一線興建628個小康村。然而,這些看似和平發展的鄉村實為戰略棋子。據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分析,這些邊境村落多具有軍民兩用功能,是中國在喜馬拉雅地區進行灰色滲透的重要據點。村內不僅有鋪裝道路、超市、學校和5G通信,還建有政府招待所、派出所甚至邊防哨所,一些村莊裝設了雷達圓頂和通信塔以執行監測任務。中國政府更動員大量人口內遷邊境,據報導已有超過25萬名藏族居民被安置。這些新村民中不乏退伍軍人和民兵,他們在和平時期可扮演放牧邊民、巡邏協助的角色,一旦有事則充當解放軍的眼線和輔助力量。透過這樣的「兵民合一」,在實控線附近建立起常態化存在,既增加領土聲索的敘事,又令印度難以區分平民與軍事目標。中國同時在實控線附近興建了大量地下掩體和監視設施,以備長期部署。例如,在拉達克班公湖(Pangong Tso)北岸的希瑞加普(Sirijap)地區,解放軍於2021至2022年間修築大型地下基地。地下基地距離中國新建的一處小康村僅約十餘公里,兩者相互支援,構成軍民融合的生態體系。這意味中國已做好在高海拔地區長期駐軍的準備,並通過堅固設施提高部隊生存力,使印度即便在衝突中也難以迅速摧毀或奪回該地區。同時,中國顯著強化電子監視與雷達網絡的部署。在漫長的3488公里中印邊界沿線,從西段的拉達克到東段的錫金,中方新設了多處雷達站和電子戰裝備。光是在新疆葉城(Yecheng)一處站點,就增設了JY-9、JY-26、HGR-105、JLC-88B型等4部雷達,以及相應的塔樓建築。藏南錯那(Cuona)電子戰站建立了三座封閉式雷達圓頂,內含3部雷達和多棟支援建築;堆龍德慶(Qomo Dz)地區亦出現一個圓頂雷達站,安裝遠程預警能力強大的JY-24型雷達。這些設施周邊往往伴隨小康村的興建,讓村民和民兵成為解放軍基地的「耳目」,在平時提供對印度一側動態的預警和情報蒐集,一旦戰時也可協助防空和導航干擾。中國對上述一系列邊境作為的包裝,結合發展與安全的敘事,取得對印度的地緣優勢,不僅鞏固了自身「心臟地帶」的戰略縱深,也在「邊緣地帶」對印度形成了半包圍之勢。這些水壩、村落、公路與軍事設施彷彿現代版的長城,將中國的影響力釘入南亞次大陸的邊界。 然而,更深一層的影響在於,這些硬實力舉措伴隨著軟性的敘事與權力運作。中國成功地將發展議題安全化、將安全舉措發展化,在軍民融合的幌子下拓展了自身利益邊界,而不致引發傳統戰爭風險。這正是灰色地帶策略的精髓:以漸進且模糊的方式改變現狀,令對手難以作出有效反制。對印度而言,這構成了巨大的挑戰。水資源方面,除非中印能達成具法律約束力的流域協議,否則中國對雅魯藏布江的控制將長期讓印度處於被動。邊境治理方面,中國經營邊境社區與交通樞紐所形成的既成事實,更是印度在外交交涉中難以輕易扭轉的**地緣槓桿**。新德里未來除了加強自身基礎建設佈局、深化與美日澳等國的合作來牽制中國,別無他法。 展望未來,隨著雅魯藏布江超級水壩和川藏鐵路等陸續完工,中印之間**關於邊境與水資源的矛盾恐將日趨結構化且長期化**。這不僅是兩國雙邊的心結,更是「全球南方」地區在大國博弈中面臨的新課題:發展援助與基礎建設,當被用作地緣政治工具時,將如何重塑區域秩序?中國的模式或許為其他新興強權提供了一種範本,也為國際法與多邊機制的調適帶來了挑戰。我們從中可以明晰地看到地理與權力交織的影子——正如麥金德所言,誰控制了心臟地帶,誰就影響世界命運;但福柯會提醒我們,誰定義了心臟地帶,誰就掌握話語權。在中印博弈這盤大棋局中,中國正試圖既控制實體空間,又塑造認知空間,兩方面結合形成對印度的戰略優勢。這一現象值得國際社會持續關注與研究。
  • 投書 因應災後重建與關稅 政府宜強化基礎設施投入

    2025.08.06 | 03:58

    2025年7月的「大罷免」行動未如願成功,但引發執政黨民調震盪,緊接著公佈的對等關稅談判暫時落於20%,與越南等國相當,暫時未進入日韓15%梯隊。大罷免之後,賴清德總統施政滿意度一度下滑5.8個百分點,不贊同者略超過贊同者。同時,中南部颱風豪雨引發嚴重淹水,考驗政府治水應變能力。然而,危機正是轉機,政府若能盤點災情,以及受到關稅戰影響的產業,推動一系列強化「政治治理韌性」與「國土基礎設施升級」的基礎建設,將有助於強化韌性,建立與地方對話的議題,提升施政滿意度。一、    分散式電網與儲能:強化能源韌性從這次的災情來看,許多地區斷電超過七日,且沒有妥善的系統性備援,成為民眾難以承受之苦。倘若是遭遇戰爭,目前的電網系統的脆弱性將更為嚴峻。結合儲能系統,轉型分散式電網,以是因應極端氣候與提升韌性的必然之舉。目前六都已有交通號誌不斷電系統,以及其他小型儲能的建置案例,應整合經驗擴大推動建置區域微電網,確保遭遇災害時不會有團滅型的斷電情況。優先在易淹水、中南部、離島及偏遠地區部署微電網示範,作為災難時期備援;修訂法規和調度機制,鼓勵工商業自建儲能參與虛擬電廠,加速配電數位化與智慧調度,提升彈性。此外,產官學研界都在投入發展AI,在這次風災中看到太陽能版的脆弱性,在沒有確定重啟核電,或是其他替代方案成形之前,儲能是現況最好的被動因應方案。經濟部已將「建構分散式電網、擴大儲能」納入2050淨零行動計畫,可加速落實。強韌地方電網可降低停電風險,災後快速復電,保障民生產業連續並促進綠能發展和地方就業。二、    智慧交通安全:數位車牌與智慧阻車系統近期學區車禍及假車牌問題爆增,近一周被詐騙金額將近18億,其中較能追查到案的大多為車手。若能推動AI科技結合數位車牌,將能更有效追查車手行跡,進而尋找水房或是犯罪集團藏匿地點。推動數位車牌,結合智慧車阻與其他智慧交通系統,亦能有助於維持學區與住宅區的交通安全,並且減少非法改裝車輛帶來的噪音與危險問題,保障學生安全。三、    數位孿生技術與資料治理:科學決策與精準治理IBM將數位孿生定義(Digital Twin)為「實體系統的虛擬映射,利用即時資料促進理解與推理」,透過數位孿生,政府可在重大政策實施前進行「數位演練」。面對自然災害的不確定性,數位孿生可以物聯網感測技術結合高精度模型,進行災害預測模擬、基礎建設壽命管理,以及城市規劃決策沙盤推演。同時強化資料治理架構,打破部會資料孤島,確保資料共享安全與隱私,以數據驅動決策,提升政府決策科學化程度。四、    民意基礎與國際經驗:策略正當性的支撐上述政策主張不僅回應當前危機,更符合多數民意期待。美國拜登政府時期,大規模基建計畫獲得58%全國民眾支持,其中包括90%的民主黨與57%的獨立選民,更重要的是在民主與共和兩黨選民中均獲多數贊成。可見,不分黨派,民眾普遍認為政府應投入基礎建設改善民生。借鑒國際案例,德國則大力推動能源轉型和儲能佈建,成效斐然:截至2024年底全德累計安裝近180萬套住宅電池儲能,當年新增60萬套,儲能總容量達19GWh,年增長近五成。顯示在政策帶動下,民間資源可迅速匯聚投入,形成正向循環。美國近年頻發的人為駕車攻擊事件促使政府投資公共空間防護,聯邦基建法以專款補助地方裝設防撞柱與安全柵欄,成為提升城市安全的新興基建項目。英、美等城市也開始建立城市數位孿生模型,用於防災規劃和智慧城市管理,截至2025年預計全球將部署超過500個城市數位孿生。無論從國內外民意還是成功經驗來看,以強化韌性與民生安全為核心的施政,可迅速回應災民的需求,並且建立根本性的風險管理機制具。投入基礎建設亦能緩和政情,從正面的議題建立朝野對話的空間。五、    務實重建信心,重塑韌性執政口碑面對接踵而至的政治風浪與天災挑戰,民進黨需要拿出務實有為的行動才能重振民心。藉由強化能源、交通、水利、數位治理等關鍵領域的韌性,不僅能提高社會對風險的抵抗力,還可創造經濟新動能與就業機會,形塑「安全、永續、進步」的執政形象。在大罷免後的敏感時刻,主動出擊好過被動回應。面對接踵而來的台美對等關稅議題,有料的建設議題可扭轉媒體與輿論的不利氛圍,同時讓民眾看到「政府想做甚麼,為什麼不能做」,才能有爭取更多的公民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