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 為台灣年輕世代開創婚育奇蹟

    2025.05.20 | 10:58

        在台灣,婚育率的持續探底已不只是數據問題,而是整體社會結構與價值觀的反映。根據內政部資料,2024年台灣的總生育率再度刷新全球最低紀錄,已逼近每位女性一生平均僅生育0.8名子女。與此同時,結婚率也同步下滑,晚婚、不婚成為主流,生育幾乎等同於「人生高風險投資」。    年輕人真的不想結婚、不想生育嗎?事實可能剛好相反,他們不是不想愛、不想家,而是無法在現有體制中,想像一個值得投入的婚育未來。    這並非年輕世代的責任,而是整體社會設計與文化敘事出了問題。    我們必須從更完整的生命歷程來看待婚育議題,從「交友→戀愛→結婚→生養→新婚五年內的穩定發展」,構築一個支持性生態系。    以下從年輕人的挑戰與需求談起,進而探討政策該如何介入與創新,讓婚育不再是人生的壓力終點,而是幸福生活的起點。年輕人面對的現實困境:高期待,低支持1.交友與戀愛:選擇過剩下的連結焦慮    數位時代讓交友變得無比便利,但也帶來「選擇超載化、連結稀薄化」的矛盾,交友軟體讓人每天滑過數百個潛在對象,卻難以建立深度連結。年輕人對愛情的期待高度理想化,強調心靈契合、溝通能力與尊重,但在真實互動中,卻常面臨「熱絡一下就消失」、「網路熟,現實尷尬」的落差。    在社群媒體的影響下,戀愛逐漸變成一場表演、幸福必須打卡、情感需要「被看見」。這種情感績效主義,使得戀愛成為壓力來源,甚至進一步削弱關係的真實性與穩定性。2.結婚與生養:從心理到經濟的高風險決策     進入穩定關係與婚姻的門檻越來越高,不僅來自高房價、低薪資、長工時,更來自於心理層面的「預設焦慮」。神經科學研究指出,大腦在面對高風險決策時傾向啟動自我保護機制,年輕人面對婚育所需承擔的責任與代價,自然傾向延後或迴避。    經濟學也揭示,婚育的「機會成本」極高。結婚往往意味著放棄自由、轉換生活模式,對女性來說更是伴隨著職涯中斷與身心耗損。生育不再被視為「自然進程」,而是一個需要精密計算與深思熟慮的風險選擇。3.新婚初期:無支援、低容錯的現實撞擊    即便踏入婚姻、生養孩子,年輕夫妻仍面對一連串困難。根據衛福部統計,婚後五年內是離婚率最高的時期。此階段常見問題包括:育兒資源不足、親職溝通困難、雙薪家庭協調失敗、雙方父母初老看護等,心理壓力無處紓解。換句話說,「結婚生子」不是終點,而是一連串新挑戰的開始,但我們的政策支持與文化設計卻常在此時缺席。打造支持性婚育生態系:從交友到新婚五年    要真正提升婚育意願,不能只在「生幾胎」上打轉,而是要從生命歷程的每一階段切入,建立橫跨心理、社會、制度與文化的支持網絡。1.交友與戀愛階段:扶植在地婚戀產業,創造安全連結場域    交友與戀愛不只是個人選擇,也是社會文化的一環。政府可透過政策扶植「婚戀產業」,例如:建立青年社交支持平台:與地方政府合作,開發符合地方特色的青年交友活動,如藝術導覽、食農旅行、運動聚會等,降低戀愛社交的進入門檻。支持高品質婚戀媒合服務:鼓勵具有專業背景(心理諮商、人際關係培訓等)的業者提供深度配對與戀愛教練服務,取代淺層滑動式配對。青年情感教育普及化:在高等教育與社區中設置情感工作坊,教授伴侶溝通、衝突處理與親密關係經營等技巧,培養戀愛力與關係韌性。2.結婚與生養階段:降低風險,提升投入意願    婚育之所以令人卻步,是因為「代價太高、保障太少」。因此政策設計應轉向「降低成本、強化安全感」:住房政策轉向婚育導向:設計「青年共居+婚育轉換」模式,例如提供新婚家庭可過渡成擁有權的長租社宅方案,減少「買房才能結婚」的迷思。彈性工時與家庭友善企業認證:鼓勵企業推動聯盟育兒園、父母工時彈性、遠距協作制度,並提供稅務或品牌獎勵,建立育兒不等於職涯斷裂的新文化。整合性生育健康與心理支持中心:結合產檢、心理諮詢、親職準備課程,打造一站式的婚育準備基地,提升伴侶信心與親職效能感。3.守護新婚五年:預防離婚、鞏固家庭穩定    新婚初期極易因衝突與壓力而破裂。此階段政策的關鍵在於「預防性支持」與「親密關係維修」:新婚五年支持計畫:提供婚後每年定期伴侶諮詢、育兒協調課程與社群支持圈,讓夫妻能及時調整與學習。家庭衝突調解與轉介服務:在地方社會局或家庭教育中心設立「親密關係室」,處理家庭壓力、情緒暴力、溝通障礙等早期風險,防止惡化為離婚。數位親職社群與學習平台:開發親職APP或線上課程,讓新婚家庭能隨時獲取教養知識、資源連結與情緒支援,打造數位育兒共學環境。文化敘事與產業連結:重塑「願婚想生」的願景    政策之外,文化敘事與產業創新也是改變婚育風氣的重要引擎。    我們需要建立新的價值圖像:婚育不是犧牲,而是一種可能幸福與成長的選擇。影視與社群內容的文化反轉:鼓勵製作「有小孩也能活出自我」的影劇與短影音,讓大眾重新想像育兒生活的美好與可行。婚戀與親職產業創新支持:如育兒共學空間、家庭旅遊設計、伴侶成長課程等,打造「婚育幸福產業鏈」,創造青年就業與創業新機會。媒合文化與社區共育連結:引導地方文化館、社區大學等結合婚戀教育與親職活動,讓婚育根植於日常社群中,而非僅是個人孤軍奮戰。結語:婚育奇蹟,從理解年輕人開始    台灣不缺努力的年輕人,缺的是一個能接住他們的社會。    我們可以自許成為一個願意談愛、教愛、支持愛的社會;一個不讓婚育變成壓力鍋,而能成為共同成長歷程的社會。    從交友到新婚五年,我們需要的是一套有系統的、跨領域的婚育支持政策與文化工程。當我們願意正視這個世代的恐懼與渴望,打造一個讓他們敢愛、能愛、想愛的環境,台灣的婚育奇蹟,就不再是幻想了。
  • 投書 愛不是複製品,是生成式有機體 ~走出別人婚育的陰影,跨進自己的愛戀天地~

    2025.05.16 | 11:21

        從人生各層面來看,不論是歷史、政治、社會、家庭、學校、職場等等,我們都有被傷害的經驗和感受,而那個傷害我們的個人或組織,也是帶著傷活下來的。    關鍵不是受害者情結或角色,而是我們如何活出自覺和自主的自己。    面對負面經驗及別人的不幸,我們仍然有為自己創造美好人生的選擇。愛不是複製品,而是生成式有機體    許多個案在諮詢中坦言,他們對愛與婚姻的恐懼,其實源自於童年未被療癒的經驗。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提出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指出,早期的依附關係將深刻影響成人的人際互動與情感建立模式。    瑪麗・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所延伸的研究亦顯示,不安全依附類型(如焦慮型、逃避型)與成人親密關係的不穩定密切相關。    原生家庭塑造我們,但不代表它決定我們的命運。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Carol Dweck)「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的研究,個體透過學習與自我察覺,有能力重塑行為模式與情感反應。因此,當我們學習健康的情緒表達與關係經營技巧,就能避免複製舊有傷痛,選擇創造新的人生劇本。幸福的關鍵是生命連結品質與深度   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在其《持續的幸福》一書中指出,人類的幸福感主要來自五個面向(PERMA):正向情緒、投入、關係、意義與成就。其中,「正向人際關係」(Positive Relationships)是影響幸福感的核心要素之一。    哈佛大學長達85年的成人發展研究(Harvard Study of Adult Development)同樣揭示,最能預測老年幸福與健康的關鍵,不是財富或社會地位,而是「良好的人際關係」。研究主持人Robert Waldinger強調:「親密關係讓人變得更快樂、更健康,也活得更久。」    可惜現代社會中,許多對愛情的負面敘事模糊了這些事實。我們需要改寫對愛的集體想像,愛不是讓人失去自我,而是讓人擁有歸屬與力量的地方。愛與婚姻不是消費,而是長期投資    經濟學者蓋瑞・貝克爾(Gary Becker)在《家庭論》一書中首度將婚姻與家庭視為「經濟單位」,指出愛情與婚姻其實是一種「資本整合行為」,可產生長期協同效益。當伴侶之間形成分工合作、資源共用與心理支持,整體生活成本與風險將顯著降低。    根據美國智庫Brookings Institution的報告,穩定婚姻關係可顯著提升家庭收入中位數,並提高子女未來教育與經濟表現,反觀不穩定或斷裂的親密關係,則常導致財務危機與心理壓力的加劇。    因此,愛不是消費,而是長期投資。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如何透過制度設計與關係教育,提高這份投資的回報率與穩定性,而非拒絕這項投資本身。親密關係可以共築雙贏生涯路徑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蘇珊・強生(Susan Johnson)「情緒取向治療」(EFT)的理論,安全的情感連結是人類心理韌性的基礎。強生認為:「當人擁有可以依賴的情感連結時,就能更勇敢地面對外在挑戰。」《哈佛商業評論》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職場中的高績效工作者往往來自支持性強的人際關係網絡,尤其是親密伴侶的支持。研究顯示,穩定伴侶關係能提升工作專注度與抗壓能力,且能減少工作相關焦慮與倦怠。    許多人誤以為愛情會干擾專注,但其實,高品質的親密關係是一種能量來源,讓人更有底氣追求理想。與其選擇單打獨鬥,不如學習如何與夥伴共築雙贏生涯路徑。 愛不等於壓力,而是相依共生    當代社會學者安東尼・紀登斯(Anthony Giddens)提出「純粹關係」(Pure Relationship)概念,認為現代親密關係不再以傳統角色義務為主,而是基於互相理解與情感回應所建立。這代表關係的核心不再是犧牲,而是互動的質量與自我實現的可能。    愛不是一種束縛,而是能夠讓人更自由地探索自己、實踐自我與參與世界的基底。愛是值得投資的社會資產    從敘事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加拿大學者麥克・懷特(Michael White)與大衛・愛普斯頓(David Epston)提倡「重新建構個人故事」,認為人們的生活經驗不只是事件,更是由語言與敘述所建構的意義。    若我們一直用「愛是痛苦、婚姻是犧牲、孩子是負擔」這類語言建構現實,自然難以產生積極的關係動力。    我們需要新的語言、新的文化敘事:愛是合作與成長的場域,婚姻是共同創業,親職是未來社會建設的基礎工程。    OECD報告指出,在提供完善家庭支持與情感教育的國家,如瑞典與荷蘭,婚育率相對穩定且民眾幸福感指數高。這再次印證,當愛被視為「值得投資的社會資產」,人們才會願意投入。結語:愛,催化我們邁向成熟與完整的引擎    愛,從來不是人生的負擔,而是最深層的驅動力。    愛不僅是我們心中最原始的渴求,更是支撐人生成長與蛻變的持久力量。當我們願意以更新、更開闊的視角理解戀愛與成家,愛和婚育將不再被視為拖累人生的負重,而是催化我們邁向成熟與完整的引擎。    身為一位生命教練,我看見許多人在人際歷程中轉換了對親密的信念,當他們開始學習健康的互動方式,並開放心靈接納關係的可能性,人生的質地隨之改變,變得更加充盈與有方向。    是時候從「愛是風險與消耗」的思維模式中走出,擁抱「愛是資源與潛能」的觀點。我們可以重新定位愛的意義,成為推動我們個人實現與集體幸福的基礎力量,為自身開拓可能,也為社會播下希望的種子。
  • 投書 台灣60年人口結構變化分析與恢復健康社會之對策

    2025.05.12 | 10:04

    前言從1960年代至今,台灣歷經快速的社會轉型與經濟發展,人口結構亦發生了劇烈變化。從嬰兒潮時期的人口激增,到今日生育率全球最低的窘境,台灣社會走過了由「人口紅利」到「人口負債」的劇烈震盪。本文從社會風氣、價值取向、個人婚育、社經壓力與文化涵養等五大面向,分析台灣60年來的人口變遷與問題根源,並針對恢復人口健康與社會活力提出具體策略與可行方案。一、社會風氣演變:從集體導向到個人主義興起1960至1980年代,台灣正值經濟起飛,社會風氣以家庭為中心,「多子多孫多福氣」被視為理所當然。家庭價值穩固,婚姻與生育是成年人的必經之路。1970年代末期,隨著教育普及與城鄉結構變化,女性受教率提高,開始進入職場,家庭功能逐漸改變。進入1990年代後,個人主義浪潮席捲,年輕世代追求自我實現與生活品質,婚育觀念開始鬆動。社會對「單身」與「頂客」族的接納度提高,結婚與生育不再是必然的選項。到了2010年代,「不婚不生」成為社會現象,社會氛圍也轉為強調個人自由與自我價值的實踐。問題分析過度強調個人主義,造成社會連結與責任感薄弱,家庭與生育的社會價值遭到邊緣化。對症策略透過教育與文化活動,重建「家庭作為生活支持網絡」的社會設計。強化社區連結與世代互助機制,提升個體對社會的歸屬感與責任感。二、價值取向轉變:從傳統倫理到多元生活選擇台灣社會自1990年代起,逐漸開展價值多元化,性別平權、同志權益、少數族群權利受到重視。婚姻不再被視為成功人生的標誌,生育也不再是家庭責任的必要延伸。伴隨全球化與資訊化,年輕世代接觸到更多生活模式與人生可能,如旅居海外、追求事業成就、發展個人興趣等,這些選擇往往與穩定家庭生活產生矛盾或延遲。問題分析生育與人生成就不再高度連結,使得婚育成為一種「成本高、回報不確定」的選項。對症策略在公共政策與文化論述中,重新強調「育兒也是自我實現的重要路徑」。肯定多元不同形式的家庭(如單親、領養),降低傳統婚姻制對生育的限制。三、個人婚育行為的變遷:晚婚、不婚、低生育根據統計資料,台灣女性平均初婚年齡從1960年的22歲提升至2023年的31歲,男性亦從24歲提升至33歲。不婚比例顯著增加,2023年25至49歲未婚人口比例已超過五成。生育率方面,1970年代平均每位婦女生育3-4胎,至2023年,總生育率已跌破1.0。晚婚導致生育期縮短,不婚則直接造成生育人數減少。問題分析婚育延遲或中斷,導致生育基礎人口縮減,且高齡生育增加孕產風險及育兒負擔。對症策略針對25-35歲年齡層提供住房、就業與育兒支持,降低成家門檻。推動職場家庭友善認證,鼓勵企業提供婚育彈性措施,如彈性工時、遠距工作,復職銜接計畫等。四、社經壓力與育兒成本:高房價、低薪資、托育負擔過去60年,台灣從農業社會轉型為高度都市化社會,但薪資成長幅度遠不及房價與生活成本上升。2020年代的年輕人面對「高學歷、低薪資、高工時」的結構性困境,特別是台北、台中、高雄等大城市,居住成本成為巨大壓力。托育方面,儘管政府提供津貼與補助,但高品質托育資源不足、價格昂貴,讓許多家庭望而卻步。教育支出(補習、才藝課)亦居高不下,使育兒成為沉重的經濟負擔。問題分析成家與育兒的總成本過高,使婚育成為無法承擔的選項,削弱青年生育意願。對症策略大幅增加公共托育與優質平價幼兒園供應量,減輕家庭負擔。擴大青年社會住宅計畫,並提供育兒租金補助。制定托育與教育開支可扣抵所得稅的政策,降低育兒總成本。五、文化涵養的斷裂與孤立育兒困境台灣快速都市化與核心家庭化,削弱了傳統大家庭的支援功能。父母育兒多以孤立方式進行,缺乏親友或社區的實質協助,加上社會對孩子與育兒的包容度不足,公共空間(如餐廳、交通工具)對親子族群並不友善,使育兒變得更加孤立與辛苦。同時,台灣社會普遍對育兒的價值缺乏正向肯定。相較於「成功升學」與「事業成就」,「良好育兒」缺乏社會認同與支持。問題分析孤立無援的育兒環境與文化冷漠,造成心理與情緒負擔,降低育兒滿意度與生育意願。對症策略建立社區型「親子支持中心」,提供心理諮詢、育兒講座、共學共玩共養活動。推動「兒童友善城市」政策,改善公共空間設計,提升帶小孩外出的便利與尊重。公部門主導定期舉辦「親子嘉年華」等正向育兒文化活動,提升社會對育兒價值的認同感。結語:從結構性改革到文化性轉向台灣過去60年的人口結構變化,是社會現代化、多元化與全球化的必然結果。但若無及時回應深層結構問題(如高房價、低薪資、育兒孤立、婚育文化失衡)及文化態度的轉型,單靠金錢補助或短期激勵,無法根本扭轉少子化與人口萎縮趨勢。未來應透過跨部會整合,以「提高戀愛成家率」、「降低婚育成本」、「提升育兒品質」、「強化家庭與社區連結」為核心策略,並透過教育、文化、媒體等社會生態,重建「婚育與家庭」在現代社會中的正向價值。只有當婚育不再是沉重負擔,而是被看見、被支持、被尊重的生活選擇時,台灣才能重新迎來健康且有活力的永續性人口結構。 
  • 投書 台灣催生失敗的社會分析與有效對策

    2025.05.08 | 10:35

        在少子化風暴席捲全球的背景下,台灣正面臨生育率全球最低的嚴峻挑戰。即便政府近年推出包括育兒津貼、托育補助、生育獎勵等多項催生政策,卻始終難以扭轉生育率持續下探的趨勢。本文將從五個面向——社會風氣、價值取向、個人婚育選擇、社經壓力與文化涵養,探討台灣催生政策為何屢戰屢敗,並進一步提出有效策略與可行方案。一、社會風氣:個人主義盛行,婚育不再是人生必經階段    當代台灣社會受全球化與自由主義思潮影響深遠,個人主義價值逐漸取代傳統家庭導向。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下,個體的自我實現與生活品質凌駕於傳宗接代、結婚生子的價值。許多年輕人選擇專注於個人興趣、職涯發展與自由生活,對婚姻與育兒的期待與渴望大幅降低。    此外,媒體與社群網絡強化了「單身也很精彩」的形象,將婚姻與育兒描繪成「束縛」與「犧牲」。這樣的風氣雖提升個人自由,卻也讓婚育成為一項「自願」而非「自然」的選擇。對策建議:改變論述重點:政府與媒體應強調婚育的多元價值與可能性,如親子關係的成長、社會參與、生命的延續等,而非僅以人口結構角度施壓。營造友善氛圍:透過文化活動、藝文作品與社會倡議提升對婚育的正面想像,破除「婚育即束縛」的單一敘事。二、價值取向:性別平等與生活自主的拉扯    台灣雖在性別平權方面已有顯著進展,但在家庭角色分工上仍存在傳統壓力。女性在婚育後常被期待承擔主要育兒責任,對職涯發展形成實質阻力。年輕女性普遍意識到這樣的不平等,進而對婚育持保留態度。    同時,現代人追求生活品質與自由空間,將生兒育女視為高度責任與壓力來源,即便結婚,也不一定願意生育或多胎。對孩子的教育與培養高度重視,使得育兒成本(時間、金錢、心理)過於沉重,削弱生育意願。對策建議:推動父職參與文化:鼓勵男性育嬰假與照顧責任分擔,立法保障職場上的性別平等與家庭友善政策。重塑家庭價值:透過教育體系與公共傳播,倡導「共同育兒、共享責任」的觀念,減少對女性婚育的結構性壓力。三、個人婚育選擇:結婚與生育脫鉤的時代現象    台灣年輕人結婚年齡不斷延後,甚至選擇不婚,已成常態。根據內政部統計,2023年平均初婚年齡為男33.5歲、女31.1歲,且未婚比率創歷史新高。結婚率降低使得生育的「社會制度性基礎」崩解。    年輕世代即使結婚,對於是否生育、何時生育、要幾胎,也趨於審慎甚至抗拒。此現象反映的是生育與婚姻已從「社會期望」轉為「個人選擇」,而選擇的邏輯牽涉到生活規劃、價值信仰、風險評估及機會等綜合因素。對策建議:優化領養制度:鼓勵國內領養、減少國際領養障礙    透過稅務減免、補助教育醫療費用、提供育兒假等誘因,鼓勵本國家庭領養。不必然鼓勵國際領養,但對於難以在本國找到合適家庭的特殊需求兒童(如身心障礙孩童),可開放更高效率的國際領養合作。強化安置與替代照顧體系:從「機構收容」轉向「寄養家庭」    研究顯示,小規模、類家庭型的寄養,比大規模安置機構對兒童心理發展更有利。應該提升寄養家庭的招募、培訓及長期支持機制,例如:定期補助金、心理輔導資源、危機處理支援。修正與人性化墮胎政策:設計「懷孕中途選項」政策    鼓勵孕婦在不打算自己撫養孩子時,可以選擇「安全生產後領養」而非直接墮胎。提供保密生產(confidential birth)或匿名生產(anonymous birth)選項,並保障母親隱私與心理支持。四、社經壓力:高房價、低薪資、育兒成本成沉重負擔    房價高漲、工資停滯、育兒支出高昂,是台灣青年不婚不生的現實障礙。根據2024年資料,台北市房價所得比達15倍以上,青年幾乎無力購屋,租屋市場又缺乏育兒友善機制。再加上教育、托育、補習等育兒支出居高不下,育兒被視為「豪華消費」。    職場文化對於請育嬰假、育兒彈性工時仍存保守態度,使得即使有補助,青年家庭仍難安心育兒,生育成為經濟上的巨大風險。對策建議:擴大公共托育與住宅政策:建立國營托嬰中心與平價公共住宅,提高對青年家庭的支持。強化稅收與補助配套:提供逐胎遞增的生育稅賦減免,並將托育與教育支出列入所得扣抵,減輕中長期育兒壓力。五、文化涵養:低信任社會與孤獨育兒的困境    台灣雖擁有高度教育普及率與科技發展,但社會信任與公共育兒文化薄弱,家長多採「孤軍奮戰」模式,少有社區支援或家族系統協助。公私托育資源落差大,品質參差不齊,讓家長無所適從。    另外,缺乏對兒童友善的公共空間與文化氛圍,如餐廳、交通、娛樂場所,使家庭外出壓力倍增,進一步加深對育兒生活的負面感受。對策建議:建立社區育兒網絡:鼓勵在地共學、親子社團、志工支援育兒,建立互助平台。打造兒童友善城市:設計友善交通、公園、公共設施,提升育兒生活品質與尊嚴感。結語:政策轉型需從「物質補助」走向「結構改變」    台灣催生政策失敗的根本,不在於補助金額不夠,而是整體社會結構與文化環境未能同步調整。當婚姻、生育逐漸成為「高成本、低回報」的選擇,單靠金錢誘因已難以撼動價值與制度的結構性困境。    催生政策的成效,需仰賴跨部會協作、民間組織參與,跨世代溝通與文化思維的翻轉。唯有讓婚育成為值得期待、能被支持且充滿可能性的選擇,台灣社會才能真正迎來生命的延續與人口的再生。
  • 投書 打開新世代未來的新可能 ~從敘事文化到社會設計,重塑年輕世代對婚育的想像~

    2025.05.05 | 09:46

    台灣的總生育率已跌破1,創下全球最低紀錄。「不婚不生」逐漸從異議選項,變成年輕世代的集體現實。與其說這是一場人口危機,不如說是文化與心理的深層震盪。在傳統政策仍在爭辯補助金額與托育誘因時,青年世代其實早已悄悄走進另一種人生腳本。    我們或許該停下來思考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年輕人不是不想生,而是不敢想生。他們不是不願意建立關係,而是對關係感到困惑與焦慮。當婚姻與生育的想像仍停留在「責任」、「犧牲」、「角色分工」的語境中,自然難以引發投入的渴望。    唯有從敘事文化出發,連結腦神經科學、心理學、經濟學與社會設計的視角,才能真正打開未來的可能。一、從「成家立業」到「活出自己」:敘事文化的轉向    回顧過去幾十年,婚育之所以成為人生必經之路,是因為它被社會視為「正常進程」。學生時代打好基礎、畢業後穩定就業、30歲前結婚生子,這不僅是個人選項,更是社會的共同預設。然而對於當代年輕人而言,這樣的劇本早已失去說服力。他們生活在一個講求選擇多元、自我探索與身心自由的時代,強調的是「活出自己的版本」,而不是複製父母的模板。「成家立業」從目標變成了負擔。青年不再以「結婚才是大人」來定義成熟,而是追求能夠情感穩定、自我實現與關係平衡的新生活模式。這樣的敘事轉向,並不意味他們拒絕婚育,而是拒絕一種單一、窒息且缺乏彈性的生命腳本。二、當婚育變成「高風險選項」:心理與神經的內在機制從神經科學來看,大腦在面對不確定性與風險時,會啟動自我保護機制,特別是負責威脅評估的「杏仁核」(amygdala),在高壓社會中處於持續活躍狀態,使年輕人傾向避免作出重大、不可逆的承諾,例如結婚與生育。這種「延遲決策」並非懶散或自私,而是生存本能的合理反應。當社會訊號不斷告訴他們:買不起房、育兒負擔沉重、兩性關係充滿矛盾與不穩,他們自然會傾向等待一個更「值得投入」的時機,只是這個時機,往往遙不可及。心理學也提供了進一步的解釋。現代青年的自我效能感發展常受阻於高壓教育、情感忽視與社會評比。他們從小習慣「被要求做到最好」,卻少有「被允許犯錯」的空間。當內在缺乏「我能當好父母」、「我可以經營親密關係」的信念時,「不開始」便成為避免失敗的安全選項。三、數位世代的愛情矛盾:即時互聯,卻更疏離在數位工具無所不在的今天,青年世代擁有前所未有的戀愛可能。他們透過 Tinder、IG、LINE 等工具快速認識新對象,利用 emoji、語音訊息與照片建立情感連結。戀愛變得更即時、更媒體化,也更短促與破碎。相較於過去強調角色分工與長期承諾,現代青年在兩性交往中更追求情感共鳴、溝通能力與心理安全。他們期待伴侶能理解自己、支持自己、與自己共好成長,並反對傳統性別角色與犧牲式愛情觀。但這樣的高期待,卻常與現實經驗落差極大。訊息未讀不回、曖昧拖延、情緒冷漠、戀愛表演化,讓許多關係無疾而終,青年們陷入「高期待、低耐受」的情感困境。感情成了一場社群表演,戀愛不再是兩個人之間的真實交流,而是集體觀看下的績效競賽。四、經濟學的現實盤算:看不見的代價與心理帳戶婚育從來就不是「免費選項」。在現代經濟架構中,每個人生選擇背後都存在機會成本。生育所需的時間、精力與財務支出,意味著其他可能性的放棄:職涯中斷、自由減少、自我探索受限。特別對女性而言,懷孕與育兒往往直接影響升遷與收入,許多人形容「生一胎,就斷一段人生」。心理學家 Richard Thaler 所提出的「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理論,也揭示了另一層結構性障礙。人們傾向將花費歸類成不同帳戶,婚育常被歸入「沉重負擔」的分類,而非「幸福投資」。即使政策給予補貼,若這筆支出在心理上仍被視為「不值得」,青年仍難跨出那一步。五、不是青年不負責,是社會還未準備好讓他們投入重要的是要認知,現代青年不是一群不負責任的「延遲成人者」,而是比任何世代都更誠實面對婚育真相的一群人。他們不願隨便許諾,也不願盲目複製,只想要一種合理、可負擔的未來。我們若真心希望改變「不婚不生」的趨勢,不能只靠一次性補助或限期優惠,而應從系統與文化的兩端重新設計: 建立支持性的社會制度彈性職場與共育社區:如推動企業落實彈性工時、鼓勵社區設立共學空間與家庭互助平台,讓「育兒」不再等於孤軍奮戰。心理與親職準備融入教育體系:將情感教育、人際韌性、親職模擬等納入中學與大學課程,讓「如何建立關係、如何當父母」不再是成年後的臨時摸索。 改寫婚育的文化敘事用媒體創造「可以想像的好生活」:製作描繪「有小孩也能過出色人生」的劇集、社群內容與公眾故事,取代一面倒的「婚姻恐怖片」、「媽媽崩潰記」敘事。推廣「一起長大」的親職觀念:讓育兒不再只是「犧牲自我」的任務,而是「親子共創生活」的旅程。例如親子共創興趣、共旅記錄、共做公益等方式,重建親職的意義感。結語:打開未來,不是回到過去,而是創造新的起點當代青年不是拒絕婚育,而是等待值得選擇的人生設計。他們要的不是更高額的獎金,而是更深層的信任與尊重。他們不會為了傳統而走入婚姻,也不會為了補助而倉促生子。但若社會能真正理解他們的焦慮與渴望,願意共同設計一條新的未來路徑,那麼,「不婚不生」或許不再是終點,而是重塑社會契約的新起點。當婚姻與育兒不再只是犧牲的代名詞,而是成為實現自我、與人共創和建構社群的一種形式,未來才真正有可能被年輕人所想像、所選擇、所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