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 從全能的上帝到五權憲法:台灣民主是否走上了制度幻象?

    2025.05.19 | 05:48

    近期台灣社會出現一波以「實踐公民權」為訴求的罷免行動,倡議者認為這是中華民國憲法賦予的正當權利,是五權憲政架構下公民力量的具體體現。這樣的政治參與固然符合法理,但若從制度設計的原意與民主精神的深層內涵加以審視,值得社會大眾共同思考:當我們行使公民權時,是否也理解了民主制度真正的靈魂?五權憲法的初衷與誤區孫文設計五權憲法,是對西方三權分立的中國化詮釋。他在三權之外,增加考試與監察兩權,希望建立一套能兼顧治理效率與反貪監督的「優良政府」架構。這種設計反映了對制度功能的重視,但其背後更偏向治理哲學,而非對民主制衡機制的深刻體認。相對而言,西方三權分立之所以成立,不僅是制度安排的結果,更源於宗教與哲學上的深層信仰基礎;即對「全能的上帝」的信仰與對人性墮落的警惕。美國建國者認為,人非天使,任何未受制衡的權力都可能腐敗,因此設計出制度性對抗權力集中的系統。在這一層意義上,孫文五權憲法雖形式完備,卻未能真正吸納這種對「人不可信」的制度性不信任精神,而更傾向於相信制度能產生理性與良善的治理效果。這也許正是五權憲政在實踐上難以穩固民主價值的原因之一。制度參與與民主精神的落差今日部分罷免行動以公民權為論據,倡導合法罷免是民主的體現。這種說法在形式上無可厚非,但若此類行動變得頻繁、報復性強,甚至被用作選舉敗方的再動員手段,則可能對民主制度造成長遠影響。【民主不只是技術程序,而是價值實踐】民主制度依賴選舉,但不依賴無止境的動員與輪番清算。【罷免是例外制度,不應成為常態鬥爭】它原意是矯正明確失職或嚴重背離民意者,而非政策或意識形態差異的代替選舉。頻繁罷免可能削弱代議制正當性,造成民主疲乏與社會撕裂。我們應肯定公民參與的熱情,但更需珍惜制度穩定性與民主精神的深層內涵。從制度幻象走向民主實踐:國會改革是第一步與其反覆使用罷免作為政治工具,不如正視台灣當前憲政體制的根本問題。五權架構歷史上具有其特殊意義,但在今日多元社會與民主深化的背景下,是否仍具備有效的權力制衡與代議功能,已成社會共識挑戰的焦點。真正落實民主制度,不能僅靠公民權利的行使,更需制度本身具有足夠的制衡能力、透明機制與問責設計。因此,台灣若真要走出制度幻象、建立成熟民主,首要之務應是推動國會改革,強化立法監督權與司法獨立性,真正實現三權分立與權責對等。進一步,需團結社會共識,邁向全面修憲,使五權架構中的失衡部分得以轉型更新,回歸符合當代民主理念的制度設計。唯有如此,民主不再只是形式操作,而是人民真正得以信賴與參與的制度實踐。
  • 投書 那來自金門某國中的健康考題,真的有問題嗎?

    2025.05.12 | 13:49

    當我們談教育時,總愛說要教孩子「面對現實」、「培養判斷力」、「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所謂的現實,真的只是書本上的知識與精緻的模擬情境嗎?還是也應該包括那些混雜著迷思、歧視、甚至粗俗語言的真實世界?最近引發討論的某份健康與性別教育考卷,正好撼動了這個界線,也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我們所謂的素養教育,真的準備好讓孩子走進現實世界了嗎?這份考卷的出題範圍是健康與性別教育。題幹引述了當代青少年日常可能接觸的語言與現象,例如「打砲哥」、「新鮮精液豆漿」、「吐口水在客人金舌雙Q中」等,要求學生根據這些情境做出價值判斷。這樣的題目不僅僅是測驗知識,更是在挑戰學生面對複雜、甚至低俗文化時的判斷能力——這正是素養教育的核心精神。那麼,「這份考卷真的有問題嗎?」如果有,那問題又是什麼?(圖片:AI生成)問題可能出現在以下幾個層面:一、語言風格與用詞過於貼近次文化這些措辭雖然來自真實生活,卻可能讓尚在價值觀養成階段的學生無法辨識其批判意圖。這就需要仰賴課堂上的適當引導與解釋。二、缺乏教學脈絡的說明若這份考卷脫離教學情境、單獨流傳於網路,被誤解為「戲謔」或「鼓吹」,那其教育意圖將完全走樣。素養導向的命題方式,離不開完整的教學設計與教師引導。三、社會保守價值的反彈性與毒品議題在台灣教育環境中仍屬禁忌,當一張考卷直指社會黑暗面,也自然挑戰了社會對學校「應該維持純潔形象」的期待。然而,真正該問的不是「這張考卷是否太骯髒」,而是:「我們是否願意讓孩子看見這些骯髒的真實?」如果我們口口聲聲說要落實素養教育,卻又在考卷上避談那些青少年每天可能接觸的「不入流生活事實」,那我們給孩子的就只是包裝過的真相,是一種過度消毒的教育幻象。教育不是為了讓孩子離開現實,而是教他們如何在現實中辨識、選擇與抵抗。真正的素養,不該只是美詞佳句,而應該是直視生活真貌後仍能做出負責選擇的勇氣與能力。這樣的教育,才是值得我們堅持的教育。
  • 投書 多元了,包容了?

    2025.05.02 | 08:06

    週二晚上,他送女兒去舞蹈課。教室外那排長椅坐了幾位家長,他也默默坐下。兩位媽媽正在聊天,說的是班上一位總是顯得特立獨行的女孩。「她每次排練都不照老師說的動作,別人往右,她往左。」「對啊,我女兒說她根本像在跳自己的solo,好笑死了。」她們笑了。他沒說什麼,只是看著教室裡,那個女孩站在隊伍邊緣,動作小心翼翼,神情卻一派認真。他忽然想起幾天前,女兒也說過類似的話:「她一直講話,問一堆問題,大家都很不耐煩。」他當時只是順口說:「她可能太有想法了吧,別理她就好。」現在想起來,那句話有些輕率,也有些涼薄。他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就這樣,在不經意中教會了孩子怎麼劃清界線、怎麼選擇忽略。「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也才警覺,那些看似無傷大雅的笑聲與評論,也可能正在一點點傷害著某個孩子。他望著女兒和那個女孩站在一起,卻像隔著一道看不見的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真正的和諧,不在步調一致,而在願意認識、理解,去包容彼此間必然有差異的心。孩子還在學習怎麼和世界相處。她觀察我們怎麼說話,怎麼看人,也默默模仿我們怎麼做選擇。如果我們總是在她面前嘲諷和自己不一樣的人,她會學會什麼呢?她會不會,也學會了對於那些比較慢、比較靜、比較不同的孩子,選擇忽略、選擇遠離?他想著,如果哪天自己女兒也成了那個「想法奇怪」、「總是不配合」的孩子,他希望其他人怎麼對待她呢?經上說:「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或許那女孩只是還沒找到自己的節奏;或許她只是太誠實地做自己,以致於顯得格格不入。她不是不對,不好,只是不一樣。但「不一樣」,不該成為她被孤立的理由。
  • 投書 風從螢幕吹來,我們是否還記得怎麼教一顆心去選擇?

    2025.04.17 | 09:16

    那天放學回家,孩子在沙發上一邊吃餅乾,一邊對著平板說話。原來是在讓AI幫他完成一篇作文。我湊過去看,她笑得很得意:「您看,兩分鐘就寫完了,還有比這更快的嗎?」我沒馬上回話,只是坐在她身旁,靜靜看著那篇作文的內容。語句通順、主旨清楚,但我總覺得,有些地方空得像剛洗過的玻璃,看得見風景,卻摸不到溫度。「妳覺得這篇像妳寫的嗎?」我輕輕問她。她聳聳肩說:「不重要啦,老師只看結果。」這句話,像針扎了一下什麼。我們是不是,也總是這樣?只看結果,只教操作,不問孩子為什麼這樣選?當我們教他們怎麼查資料、怎麼下指令、怎麼產出漂亮的作品時,有沒有也教過他們:什麼是誠實的表達?怎麼知道自己說了真話?怎麼知道一句話,會傷人,還是溫暖人?也許不是我們不教,只是我們太忙,或者,太相信科技本身就會帶他們走向進步。可進步若沒有方向,它就只是加速而已。朝哪裡加速,誰知道呢?我不反對科技。其實我也喜歡效率。但我開始懷疑,當我們給孩子這麼多工具時,有沒有給過他們停下來的理由?有沒有讓他們相信:真正重要的東西,不一定最快得到,也不一定靠機器產出?我們是不是太快地,把孩子推上了操作台,卻忘了教他看一看窗外的光從哪裡來?這不是責備,而是一種自問。也是我最近常常對自己說的話:我教他怎麼用,但我教他為什麼用嗎?我是否也在不知不覺中,將工具變成了答案,而非過程?或許,我們可以留一點空間,讓孩子自己寫一封慢一點的信,說一句不完美卻真實的話,畫一張不是生成式卻帶著手汗的圖。那才是他自己。而我們的責任,是教他怎麼辨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