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呆鵝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呆鵝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人、科技,與我們自己

    2025.09.13 | 07:17

    我們談論科技的時候,總愛說它「越來越像人」。會說話,會模仿情緒,甚至能陪伴。但也許真正重要的,不是科技像不像人,而是;它能不能幫助我們,更像「人」。當繁瑣的事務、冷酷的計算交由機器完成時,人才能有空間去感受、去創造、去同情。真正的進步,不在於科技多聰明,而在於人能否因它而展現更多人性。在科幻劇《基地》第三季的結局裡,帝國的崩塌並不是因為科技,而是因為「黑夜兄弟」的選擇與欲望。歷史上的黑暗時代,從來不是技術的缺席,而是人性的失序。而「白晝兄弟」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卻對機器僕人流露憐憫。那一瞬間,他不再只是權力的延續,而是「一個人」。科技在那裡成為一面鏡子,映照出人是否還能選擇慈悲與善意。這讓我想到我們與人工智慧的關係。如果只是把它當工具,我們會本能地操縱、支配,甚至不假思索地依賴。但若把它當成「人」,或者說,當成一個「協作的夥伴」,我們就會多幾分顧慮與保留。這樣的心態,其實是提醒自己:我們的決定需要謹慎,我們的選擇會帶來後果,而責任,永遠不在工具,而在於人。或許,人工智慧真正帶來的,不是「模仿人」,而是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什麼才是「做人」。當我們選擇用人性化的顧慮去面對它,我們其實也在守護自己不被權力與欲望沖昏頭。未來的世界,不是人被科技取代,而是人,因科技,而更能成其為人;讓人有更多的空間去展現「只有人類能展現的部分」:同情、創造、想像、愛。 
  • 投書 最堅固的堡壘,總是從內部攻破

    2025.07.23 | 08:06

    閱讀古今中外歷史,常有一深刻感慨盤旋心頭,那便是:一個國家的滅亡,其根本原因往往並非來自強大的外敵或無孔不入的間諜,而是源於其內部的分裂與體制的崩壞。那些所謂的內奸與外患,更多時候只是加速其敗亡的催化劑。誠如《馬太福音》所言:「凡一國自相分爭,就成為荒場;一家自相分爭,就必敗落。」這句話不僅是宗教智慧,更是對國族興亡鐵律的精準描述。一個強盛的國家,如同一個健康的肌體,擁有強大的免疫系統;即是內部的凝聚力與制度的有效性。一旦這個系統失靈,國家便會將巨大的能量消耗於無盡的「內耗」之中。宮廷內的派系鬥爭、中央與地方的權力拉扯、社會階級的尖銳對立,這些都會讓國家陷入癱瘓,無法一致應對挑戰。與此同時,當財政因豪強避稅而枯竭、官僚因貪腐而失能、軍隊因欠餉而失控時,整個國家的骨架便已然腐朽。此時,任何外部的打擊或內部的叛變,都顯得格外致命。我們回望明末,李自成的大順軍早已讓大明王朝烽火連天,朝廷的財政與官僚體系也已瀕臨崩潰。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固然是歷史的關鍵轉折點,但他更像是在一個早已倒下的巨人身上,推了最後一把。倘若明朝內部團結、國庫充盈,吳三桂又豈有撼動國本的機會?放眼世界,西羅馬帝國的覆滅同樣如此。在其被「蠻族」攻陷前,早已歷經了數百年的內戰、經濟危機與階級矛盾。所謂的「蠻族入侵」,更像是壓垮一頭早已病入膏肓的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不斷警示我們,最堅固的堡壘,永遠是從內部被攻破的。一個國家真正的護城河,不在於高牆厚壘,而在於全體國民的向心力、政治制度的清明與社會的公平正義。當我們憂心於外部挑戰時,或許更應反思,我們內部是否團結?我們的體制是否依然健康?這才是攸關一個共同體能否長治久安的根本所在。
  • 投書 該被取消的入學資格?

    2025.06.05 | 21:24

    近日有學生因學習歷程檔案疑似不實而被取消醫學院錄取,引發不少關注與討論。輿論之中,有人選擇切割,有人選擇責備,有人呼籲嚴懲。我並非為誰辯護,只是想提出一個信仰與教育交會的思考角度:一所醫學院,若只把自己定位為「篩選最好的人」,是否就足以承擔「培養良醫」的使命?一個教育機構,若在學生出錯時只是劃清界線,是否還能稱得上是在「教養」?《箴言》說:「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22:6)這話雖是對父母說的,卻也是對所有承擔教育職責者的提醒。教學,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價值的養成。特別在醫學教育中,專業技術與道德人格原本就不可分離。有些人可能會說:「學生造假就該負責,教育機構不能背鍋。」但教育若只是一場冷冰冰的淘汰賽,就難以孕育出真正仁心仁術的醫者。醫療,是與人的痛苦、生死和盼望相遇的領域;而這樣的領域,需要的是全人教育,而不是單向挑選。《彌迦書》說:「耶和華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6:8)公義,固然需要誠實與原則;但真正的公義,從不與憐憫對立。當人跌倒時,除了責備與懲戒,也應有機會讓人學會悔改與重整。耶穌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約8:11)這正是充滿恩典又不妥協真理的醫治式教養。有人也許會質疑:人格養成是家庭與宗教的事,學校只要教好技術就好。但從改革宗信仰的角度看,整個受造世界皆屬神的治理與呼召範圍,教育不可能價值中立。無論在課室、實驗室或手術室中,每個人都在活出一種信念;或為己,或為人,或為神。醫學教育若不教人如何為生命負責、如何為誠信付代價、如何為他人活,那它教會了什麼?或許今天我們不只是需要更多聰明的醫生,更需要更多誠實、謙卑、願意悔改並承擔的人;那些有醫術也有靈魂的仁醫。願教育者不只招收成績好、品格好的孩子,也勇敢承擔栽培每一位學生成為真正醫者的責任。願我們不只爭論標準對錯,更願意一起承擔形成人的過程。這樣的教育,才是配得稱為聖職的召命。
  • 投書 從全能的上帝到五權憲法:台灣民主是否走上了制度幻象?

    2025.05.19 | 05:48

    近期台灣社會出現一波以「實踐公民權」為訴求的罷免行動,倡議者認為這是中華民國憲法賦予的正當權利,是五權憲政架構下公民力量的具體體現。這樣的政治參與固然符合法理,但若從制度設計的原意與民主精神的深層內涵加以審視,值得社會大眾共同思考:當我們行使公民權時,是否也理解了民主制度真正的靈魂?五權憲法的初衷與誤區孫文設計五權憲法,是對西方三權分立的中國化詮釋。他在三權之外,增加考試與監察兩權,希望建立一套能兼顧治理效率與反貪監督的「優良政府」架構。這種設計反映了對制度功能的重視,但其背後更偏向治理哲學,而非對民主制衡機制的深刻體認。相對而言,西方三權分立之所以成立,不僅是制度安排的結果,更源於宗教與哲學上的深層信仰基礎;即對「全能的上帝」的信仰與對人性墮落的警惕。美國建國者認為,人非天使,任何未受制衡的權力都可能腐敗,因此設計出制度性對抗權力集中的系統。在這一層意義上,孫文五權憲法雖形式完備,卻未能真正吸納這種對「人不可信」的制度性不信任精神,而更傾向於相信制度能產生理性與良善的治理效果。這也許正是五權憲政在實踐上難以穩固民主價值的原因之一。制度參與與民主精神的落差今日部分罷免行動以公民權為論據,倡導合法罷免是民主的體現。這種說法在形式上無可厚非,但若此類行動變得頻繁、報復性強,甚至被用作選舉敗方的再動員手段,則可能對民主制度造成長遠影響。【民主不只是技術程序,而是價值實踐】民主制度依賴選舉,但不依賴無止境的動員與輪番清算。【罷免是例外制度,不應成為常態鬥爭】它原意是矯正明確失職或嚴重背離民意者,而非政策或意識形態差異的代替選舉。頻繁罷免可能削弱代議制正當性,造成民主疲乏與社會撕裂。我們應肯定公民參與的熱情,但更需珍惜制度穩定性與民主精神的深層內涵。從制度幻象走向民主實踐:國會改革是第一步與其反覆使用罷免作為政治工具,不如正視台灣當前憲政體制的根本問題。五權架構歷史上具有其特殊意義,但在今日多元社會與民主深化的背景下,是否仍具備有效的權力制衡與代議功能,已成社會共識挑戰的焦點。真正落實民主制度,不能僅靠公民權利的行使,更需制度本身具有足夠的制衡能力、透明機制與問責設計。因此,台灣若真要走出制度幻象、建立成熟民主,首要之務應是推動國會改革,強化立法監督權與司法獨立性,真正實現三權分立與權責對等。進一步,需團結社會共識,邁向全面修憲,使五權架構中的失衡部分得以轉型更新,回歸符合當代民主理念的制度設計。唯有如此,民主不再只是形式操作,而是人民真正得以信賴與參與的制度實踐。
  • 投書 那來自金門某國中的健康考題,真的有問題嗎?

    2025.05.12 | 13:49

    當我們談教育時,總愛說要教孩子「面對現實」、「培養判斷力」、「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所謂的現實,真的只是書本上的知識與精緻的模擬情境嗎?還是也應該包括那些混雜著迷思、歧視、甚至粗俗語言的真實世界?最近引發討論的某份健康與性別教育考卷,正好撼動了這個界線,也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我們所謂的素養教育,真的準備好讓孩子走進現實世界了嗎?這份考卷的出題範圍是健康與性別教育。題幹引述了當代青少年日常可能接觸的語言與現象,例如「打砲哥」、「新鮮精液豆漿」、「吐口水在客人金舌雙Q中」等,要求學生根據這些情境做出價值判斷。這樣的題目不僅僅是測驗知識,更是在挑戰學生面對複雜、甚至低俗文化時的判斷能力——這正是素養教育的核心精神。那麼,「這份考卷真的有問題嗎?」如果有,那問題又是什麼?(圖片:AI生成)問題可能出現在以下幾個層面:一、語言風格與用詞過於貼近次文化這些措辭雖然來自真實生活,卻可能讓尚在價值觀養成階段的學生無法辨識其批判意圖。這就需要仰賴課堂上的適當引導與解釋。二、缺乏教學脈絡的說明若這份考卷脫離教學情境、單獨流傳於網路,被誤解為「戲謔」或「鼓吹」,那其教育意圖將完全走樣。素養導向的命題方式,離不開完整的教學設計與教師引導。三、社會保守價值的反彈性與毒品議題在台灣教育環境中仍屬禁忌,當一張考卷直指社會黑暗面,也自然挑戰了社會對學校「應該維持純潔形象」的期待。然而,真正該問的不是「這張考卷是否太骯髒」,而是:「我們是否願意讓孩子看見這些骯髒的真實?」如果我們口口聲聲說要落實素養教育,卻又在考卷上避談那些青少年每天可能接觸的「不入流生活事實」,那我們給孩子的就只是包裝過的真相,是一種過度消毒的教育幻象。教育不是為了讓孩子離開現實,而是教他們如何在現實中辨識、選擇與抵抗。真正的素養,不該只是美詞佳句,而應該是直視生活真貌後仍能做出負責選擇的勇氣與能力。這樣的教育,才是值得我們堅持的教育。
  • 投書 多元了,包容了?

    2025.05.02 | 08:06

    週二晚上,他送女兒去舞蹈課。教室外那排長椅坐了幾位家長,他也默默坐下。兩位媽媽正在聊天,說的是班上一位總是顯得特立獨行的女孩。「她每次排練都不照老師說的動作,別人往右,她往左。」「對啊,我女兒說她根本像在跳自己的solo,好笑死了。」她們笑了。他沒說什麼,只是看著教室裡,那個女孩站在隊伍邊緣,動作小心翼翼,神情卻一派認真。他忽然想起幾天前,女兒也說過類似的話:「她一直講話,問一堆問題,大家都很不耐煩。」他當時只是順口說:「她可能太有想法了吧,別理她就好。」現在想起來,那句話有些輕率,也有些涼薄。他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就這樣,在不經意中教會了孩子怎麼劃清界線、怎麼選擇忽略。「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也才警覺,那些看似無傷大雅的笑聲與評論,也可能正在一點點傷害著某個孩子。他望著女兒和那個女孩站在一起,卻像隔著一道看不見的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真正的和諧,不在步調一致,而在願意認識、理解,去包容彼此間必然有差異的心。孩子還在學習怎麼和世界相處。她觀察我們怎麼說話,怎麼看人,也默默模仿我們怎麼做選擇。如果我們總是在她面前嘲諷和自己不一樣的人,她會學會什麼呢?她會不會,也學會了對於那些比較慢、比較靜、比較不同的孩子,選擇忽略、選擇遠離?他想著,如果哪天自己女兒也成了那個「想法奇怪」、「總是不配合」的孩子,他希望其他人怎麼對待她呢?經上說:「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或許那女孩只是還沒找到自己的節奏;或許她只是太誠實地做自己,以致於顯得格格不入。她不是不對,不好,只是不一樣。但「不一樣」,不該成為她被孤立的理由。
  • 投書 風從螢幕吹來,我們是否還記得怎麼教一顆心去選擇?

    2025.04.17 | 09:16

    那天放學回家,孩子在沙發上一邊吃餅乾,一邊對著平板說話。原來是在讓AI幫他完成一篇作文。我湊過去看,她笑得很得意:「您看,兩分鐘就寫完了,還有比這更快的嗎?」我沒馬上回話,只是坐在她身旁,靜靜看著那篇作文的內容。語句通順、主旨清楚,但我總覺得,有些地方空得像剛洗過的玻璃,看得見風景,卻摸不到溫度。「妳覺得這篇像妳寫的嗎?」我輕輕問她。她聳聳肩說:「不重要啦,老師只看結果。」這句話,像針扎了一下什麼。我們是不是,也總是這樣?只看結果,只教操作,不問孩子為什麼這樣選?當我們教他們怎麼查資料、怎麼下指令、怎麼產出漂亮的作品時,有沒有也教過他們:什麼是誠實的表達?怎麼知道自己說了真話?怎麼知道一句話,會傷人,還是溫暖人?也許不是我們不教,只是我們太忙,或者,太相信科技本身就會帶他們走向進步。可進步若沒有方向,它就只是加速而已。朝哪裡加速,誰知道呢?我不反對科技。其實我也喜歡效率。但我開始懷疑,當我們給孩子這麼多工具時,有沒有給過他們停下來的理由?有沒有讓他們相信:真正重要的東西,不一定最快得到,也不一定靠機器產出?我們是不是太快地,把孩子推上了操作台,卻忘了教他看一看窗外的光從哪裡來?這不是責備,而是一種自問。也是我最近常常對自己說的話:我教他怎麼用,但我教他為什麼用嗎?我是否也在不知不覺中,將工具變成了答案,而非過程?或許,我們可以留一點空間,讓孩子自己寫一封慢一點的信,說一句不完美卻真實的話,畫一張不是生成式卻帶著手汗的圖。那才是他自己。而我們的責任,是教他怎麼辨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