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 移工不是工具,勞權不能打折
2025.04.17 | 23:52
近年來,台灣各地外籍移工(多數為東南亞)陸續爆出薪資延發、加班未給、宿舍環境惡劣等糾紛,雖然多數案例分散於製造業、餐旅業與長照業,但媒體與社會卻常聚焦「產業困境」與「人力短缺」,對移工權益的具體侵害卻視若無睹。 雖然《就業服務法》與《勞動基準法》已明文保障加班工資、工時上限與住宿條件等權益,卻因稽查人力不足、檢舉門檻過高,使許多雇主得以拖延發薪、違法延長工時,甚至在外勞抗議時才補繳差額。更嚴重的是,外勞常因語言不通、資訊閉塞,以及對台灣法律制度的不熟悉,難以第一時間察覺權益受損,或有效提出申訴。他們大多透過仲介來台,人生地不熟的,面對雇主和仲介的權力不對等,只能選擇沈默以保住工作機會。勞動部統計顯示,近年來移工申訴案件持續攀升,薪資爭議與宿舍安全為最常見議題,卻少有實質懲處,造成移工對法律保障的信心嚴重動搖。 我們常在觀光廣告與外交場合自豪地宣稱「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但其實,台灣人的善意多半給予的是來自歐美、日韓的人。這份「人情味」對於來自東南亞的移工卻往往戛然而止。在日常生活中,台灣人可能下意識地將他們作為低階勞動力看待,媒體報導也常將移工與「逃逸」、「違法」劃上等號,形塑出刻板形象。這種選擇性的善意,不僅曝露出台灣社會根深柢固的階級與族群歧視,也讓「人情味」淪為虛偽的自我陶醉。移工不是過客,他們長期居住、工作、貢獻勞力於台灣社會,卻很少被當作「我們的一分子」。若我們真的以人為本,那麼最基本的應該是尊重每個人的勞動與尊嚴,而非依膚色、國籍或是職業來劃分誰值得被善待。 呼籲政府應加強國民教育,向大眾多加地宣導外勞對台灣的貢獻還有基本人權,打破刻板印象。並以外勞集中度高的產業為優先,加強主動稽查與增設多語申訴管道,並推動修法增設相關條例與加重罰則,真正讓移工在法律上有依靠並且在制度中有發聲空間。巫紘誠(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