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鄭語緣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中國
  • 社會
  • 娛樂
  • 網紅
  • 生活
  • 旅遊
  • 科技
  • 財經
  • 環保
  • 體育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Google News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鄭語緣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中共80週年紀念大閱兵 淪窮兵黷武軍事大秀

    2025.08.26 | 09:47

    今年9月3日,中共將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抗戰勝利80周年大閱兵,表面上是一場紀念抗日勝利、緬懷先烈的神聖儀式;實際上,這場精心編排的閱兵更像一場展示野心與強權的政治秀,是中共炒作軍力、操弄民族情緒、追求國際話語權的又一次赤裸裸的軍事秀。首先,這場預計長達約70分鐘的「盛典」將動員上萬人、展出上百架飛機、數百套地面裝備,其中包括首次公開亮相的高超音速飛彈、精準打擊武器、反艦導彈、無人作戰系統、定向能武器等尖端軍備。表面上這些裝備被描述為「和平捍衛」的力量,然而其真正意圖卻是昭示這場閱兵並非「紀念」,而是為軍事擴張站台。其次,這場閱兵明顯帶有強烈的「以閱帶戰」、「以閱促戰」定位。自近年來中共多次軍事閱兵及演練,陸續強調「實戰化導向」,打造「打仗式閱兵」的風格,刻意將閱兵效果與戰場實戰融合,為未來實際軍事行動預作鋪墊。閱兵成了強權投射、震懾異己的工具,而非真心向歷史致敬。再者,人民日報以「中流砥柱」的宣傳話術塑造中共在抗戰中的核心歷史角色,實則是對歷史的抹黑與改寫。真實的正史上,抗日戰爭是以國民政府正面戰場為主、中共游擊隊為輔,然而中共刻意把自己描繪為歷史功勳的主體,突顯其掌控敘事與歷史虛構能力。這種「歷史修正主義」與「宣傳洗腦」,正是中共「行銷獨裁」的經典手段。不可忽視的是,這場閱兵最終角色是向全球展示政權力量而非歷史真相。普京將作為重要外賓出席,西方國家領導人則紛紛避席,凸顯中共在國際場域扶持的「同盟圈」已逐步形成,意圖藉此塑造東方與西方的對立與力量對抗格局。此外,北京市區也因大閱兵而進行交通管制、商業封鎖、動員數萬人進行彩排,整座城市幾乎為了這場「秀」陷入癱瘓狀態。市民關注的不是歷史,而是日常生活被犧牲掉的權益、自由與安寧。綜觀來說,中共以抗戰勝利為名,強化軍力展示、操弄歷史敘事、擴張霸權話語、營造國際對抗局勢,完全是一場「窮兵黷武」的政治操弄,而非莊重的追憶與和平訴求。當和平紀念淪為軍事秀場,真正受到傷害的,是歷史的尊嚴、人民的理性與地區的安全。
  • 投書 中共「新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背後的資源浪費

    2025.08.25 | 08:43

    事件概述近日,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曝光,一項名為「新形象工程」的整治行動顯示,全國地方政府在經濟承壓、財政緊張的背景下,仍通過違規舉債投入361.98億元人民幣,無視百姓剛需,推動大規模地標雕塑、城市廣場、景觀燈光、文旅小鎮等面子工程。表面光鮮,實為空洞堆砌,暴露決策層對資源配置和民生保障的嚴重偏離。荒謬暴露荒謬中透出官僚邏輯的畸形:在房價高漲、醫療資源緊缺、就業市場低迷的當下,政府卻將數億元投入彩燈秀、噴泉池和仿古門樓,製造所謂「打卡景點」。如此華而不實的工程不僅無法產生持續收益,還需長期維護費用,最終成為地方債務的沉重包袱,更讓社區廁所改造、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等真實需求無奈擱置。 連鎖影響這波361.98億元的「面子工程」浪費,直接加劇地方債務風險。中央財政對教育、醫療、養老和社會救助的拉動有限,基層公共服務項目經常因預算壓縮而延後或縮減。長此以往,民眾對政府公信力和施政能力的信任將不斷下滑,消費意願受挫,GDP增長難以為繼,社會矛盾與階層分化進一步加劇,形成惡性循環。 執政邏輯缺失此事暴露了中共執政邏輯的根本錯誤:以GDP指標和政績面子為導向的考核體系,扭曲了官員價值取向,民生需求被邊緣化。缺乏有效問責機制,令造假式工程和短期投資屢禁不止。若不重塑以民為本的決策流程、建立長效監督機制,類似「形象工程」將持續消耗公共資源,將人民和國家推向更深的危機。
  • 投書 中共九三閱兵煙火掩不住歷史真相

    2025.08.20 | 17:13

    一、軍禮幻象與史實錯置北京正緊鑼密鼓籌備九三閱兵,據《路透社》報導,屆時將展示高超音速武器與新型飛彈系統,藉「抗戰勝利八十週年」塑造莊嚴場景。然而,這並非單純紀念,而是威權政權的政治幻象。中共刻意自居「抗戰中流砥柱」,卻與國際公認史實背離。牛津大學歷史學者米德爾(Rana Mitter)早已指出,抗戰主戰場在國民政府正面戰線,而非共產黨游擊區(Mitter, China’s War with Japan)。毛澤東亦曾承認:「我們要保存自己,不去當抗日英雄」(1939 延安談話)。如今閱兵再度將中共塑造成抗戰主角,實為歷史錯置的再版。二、閱兵話術中的記憶挾持此次閱兵刻意與「開羅宣言八十年」、「台灣光復八十年」連結,試圖將台灣納入統一史觀。《紐約時報》與《金融時報》均評論,歷史應屬多元記憶,而非政權宣傳的附庸。北京卻透過「法律戰」「輿論戰」「紀念戰」強化「台灣屬於中國」的論述,藉紀念活動逐步抹除中華民國的正統角色,使「紀念」淪為政治工程。這種操作既違背國際語境,也侵蝕台灣的國際空間。三、民族主義操演的危險陷阱國際輿論普遍警告,閱兵並非追思,而是動員。《南華早報》引述歐洲外交人士表示,因俄羅斯總統普亭可能受邀出席,一些歐洲使團考慮拒絕參加,憂心此舉淪為權力秀。事實上,中共透過「勝利敘事」煽動仇日與仇外情緒,將紀念轉化為民族主義的陷阱。歷史學者柯文(Joseph Levenson)提醒,中國民族主義「更多建立在否定他者,而非自我建構」(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相比之下,德法早已將二戰紀念轉化為和解教育,中共卻選擇點燃衝突火種,使社會被推向對立。四、戰車轟鳴掩不住史實蒼白抗戰記憶理應成為反思戰爭與珍惜和平的契機,卻在北京的閱兵舞台上被淪為威權合法化的工具。法國《世界報》評論,中國的紀念「本質上是政權工程,而非忠於歷史」(Le Monde, 2023)。史學家柯布(Ian Kershaw)更提醒:「記憶若不導向責任,便只是被操縱的神話」(The End)。八十年後,中共以「抗戰主導者」自居,卻枉顧經濟困境與民生壓力,耗資巨額籌辦軍禮,以煙火幻象掩蓋歷史真相。真正的紀念應是回望戰爭浩劫、推崇和平價值,而非以閱兵操弄仇恨與霸權。當歷史被威權壟斷,世界更需以清醒之眼辨識這場「軍國秀場」背後的危險訊號。
  • 投書 港府引入中國品牌「鑫樂」飲用水暴露食安恐懼

    2025.08.19 | 08:54

    近日,港府將部分政府部門的飲用水供應商轉為中國品牌「鑫樂」,引發社會關注。這項看似單純的採購變動,卻因涉及飲用水安全而觸動了公眾敏感神經。這項決策表面上只是採購安排的變動,原因在於,「鑫樂」的製造商樂百氏(廣東)曾多次因水質不合格被通報,包括檢出致癌風險物質溴酸鹽超標,以及綠膿桿菌等紀錄。這些紀錄不僅停留在數字層面,更轉化為公務員的健康疑慮,部分人甚至選擇自費購買瓶裝水,以確保日常飲用安全。公共採購標準可以合格,信任卻未必飲用水安全向來不是純粹的化驗數據,而是口感與心理的雙重體驗。即使檢測報告顯示一切「符合標準」,人們對品牌的信任度卻不一定同步回升,任何一次品質失守,都會對消費者信心造成長遠的影響。特別是當過往紀錄顯示,六次水質不合格通報,這自然讓人擔心同類事件是否會在香港重演,就像溶於水中的鹽,信任失去後很難完全回收。部分公務員似乎深諳這個道理,他們寧可自掏腰包購買瓶裝水,以免在日常辦公時額外「享受」不確定的健康風險。食安新聞的長尾效應對於內地食品與水質安全,港人的疑慮並非無端臆測,而是多年累積的觀感。近年,中國多地發生與公共衛生有關的事件,例如杭州自來水曾出現異味,被質疑與糞水、黑油污染有關;部分地區食品檢出鉛含量超標,甚至有幼童因食用鉛超標的點心而中毒。這些事件的共通點在於,地方政府往往在事後才進行調查與補救,初期反應多半輕描淡寫,甚至急於安撫民心,卻忽略了透明披露的重要性。對民眾而言,這種處理模式很難令人信服,也難以重建信任。這種「長尾效應」讓人們在面對內地品牌時,自動打上一層心理濾網,即便數據合格,疑慮也不會立即退場。一杯水的啟示公共採購的合格條件往往清晰列明,但合格不等於安心。國際城市的標準,不應只追求「過關」這個下限,而應該向「長期穩定優質」這個上限靠攏,尤其當供應商曾有負面紀錄時,加強監測與公開透明。飲用水安全看似細節,卻是政府治理與市民信任的縮影,價格或許能在預算表上節省幾行數字,但信任的流失,卻往往換不回來。港府選擇「鑫樂」,或許真有其考量,抑或許是為了政治層面上的討好行為,但港府有責任提供港人一個乾淨、安全飲用水環境的公共義務。一個能兼顧價格效益與品質保障的採購制度,才能同時守護市民健康與信任基礎。  
  • 投書 貴州大數據局長挪用政府伺服器挖比特幣

    2025.08.18 | 08:40

    數據霸權下的權力尋租貴州前大數據局長景亞萍利用政府伺服器挖掘比特幣,並非法收受巨額財物遭曝光,此案揭示中共體制下權力監控的荒謬悖論。當局建構天網般的數位監控系統,對人民一舉一動瞭若指掌,卻對黨內官員暗中尋租視而不見。景亞萍身為數據主管機關首長,竟能長期濫用公共資源進行私人牟利,暴露所謂「廉潔政府」不過是粉飾門面的虛假宣傳。威權體制下的權力集中必然導致腐敗滋生,此案更加證實這點,蓋因缺乏真正獨立的監督制衡。制度設計的根本缺陷景亞萍案反映中共治理體系的結構性問題。當黨政不分、權力高度集中時,官員便可輕易將公器私用,進而築基鋪路謀取私利。貴州作為中國大數據產業重鎮,政府投入鉅額資源建設伺服器等基礎設施,卻成為貪官的「提款機」。此類濫用更可能涉及國家機密與個人隱私數據外洩,對包括臺灣在內的周邊地區構成資訊安全威脅,令人憂心。威權體制下,監督機制形同虛設,官員只需對上級負責,無須面對人民監督,腐敗防線自然形同空談。雙重標準的治理邏輯中共素來標榜「科技強國」與「數位治理」,實則是將先進技術用於強化專制統治。當局能精確追蹤每位網民的網路足跡,卻無法防範官員長期挪用政府資源。這種「對外嚴防死守、對內任其腐爛」的雙重標準,正是威權統治的本質特徵。網民諷刺道:「監控老百姓用AI,監管官員靠良心。」這句話雖然嘲諷,卻一針見血點出制度荒謬。當資訊自由受限、公民社會萎縮時,權力尋租便成為官員的「特權紅利」,而人民只能被動承受治理失能的苦果。威權末路的制度宿命景亞萍落馬反映威權體制難以為繼的徵象。當權力缺乏制衡、資訊不透明、民意無法上達時,腐敗便如癌細胞般蔓延全身。中共雖高舉反腐大旗,卻始終迴避根本問題:唯有建立真正的民主制度,落實權力分立與司法獨立,方能從根本杜絕腐敗。從此案例可見,威權體制下所謂的「數位治理」不過是「數位專制」的美化包裝,其本質仍是以技術手段鞏固一黨專政。對臺灣而言,此案再次證明民主價值與制度監督的珍貴,惟有堅持透明治理,才能避免淪為權貴尋租的樂園  
  • 投書 從強徵社保與補貼育兒看中國浮於數字的無效治理

    2025.08.11 | 17:02

    強制徵繳與補貼並舉中國自7月28日宣布,對三歲以下幼兒每年發放人民幣 3,600 元育兒補貼,免稅且不計入低保資格,卻又透過最高法院司法解釋將全面否定任何「不繳社保」的約定,自9月1日起拒繳、少繳者不僅要補齊欠款,還得支付滯納金與相關賠償。相關政策表面看似「雙管齊下」,保障退休金來源並鼓勵生育,實際卻是一手加重財務負擔,一手以有限金額安撫民心,難掩政策的急就章。隱患叢生信任難立這兩項政策同時上路,問題不只在數字平衡,更在治理思路的漏洞。政策變化頻繁,使家庭無法安心規劃長期的養育安排;地方執行層面長期存在尋租問題,補助可能淪為分配權力的工具;當局看待人民的角度更像是「人礦」與「牛馬」,重視的是勞動力與稅收,而非生活品質與尊嚴;食品安全、教育焦慮與環境污染等老問題依舊存在,家長難免擔心「三鹿奶粉」「地溝油」的悲劇重演。正因如此,網路上才會出現那句話:「不是你需要社保,是社保需要你」,直戳信任的缺口。雙向施壓反噬民生社保採現收現付制,面對人口老化與勞動人口減少,嚴格徵收雖可暫時穩住基金,但卻推高中小企業的經營成本,導致裁員、外包、機器換人;勞工的到手薪水減少,更不願參保。補貼雖稱普惠,但金額太少,根本敵不過住房、教育、醫療這三大壓力,加上社保跨省轉移不便、城鄉制度差距仍在,年輕人多半寧可拿現金也不想等未來回報。前者榨取現在,後者押注未來,實際都是把風險轉嫁給家庭,用漂亮數字掩飾治理不力,最終只會讓社會更不信任政府。威權治理終陷泥淖這種做法反映出威權體制用行政命令維持財政的慣性,用補貼安撫情緒、重視統計數字勝過解決根本問題。真正有效的社會保障與人口政策,必須建立在穩定可預期的法律、透明的財務制度,以及可靠的托育與食品安全之上,才能築基鋪路。倘若只靠加徵與補貼互相對沖,而不解決結構性的病灶,社保終將淪為抽血機器,補貼也只會成為宣傳口號。中國必須先建立權利保障與社會信任的民主政體再談數字與成效,否則最終會被自己的數字反噬。
  • 投書 江油事件與中國政治現狀的縮影

    2025.08.08 | 10:10

    1. 事件概述:未成年霸凌案引爆輿論四川江油近期爆出一起震驚全國的校園霸凌事件。一名國中少女遭三名女子持續施暴、搶劫長達四小時,整個過程慘無人道。然而警方卻以「施暴者未滿14歲」為由拒絕立案,僅以「批評教育」草率結案。這樣的處理方式不僅引起社會強烈不滿,也暴露出中國司法對弱勢群體的冷漠與制度性問題。2. 權力不平等與制度冷漠事件中的受害者來自弱勢家庭,其母親為聾啞人士,成為施暴者下手的理由之一。警方對此不僅未給予應有的保護,反而以行政化手段掩蓋真相,無視暴力事實,反映出中國司法系統在處理社會不公時的選擇性失明。這不只是個案失職,更是整體制度中對弱者保護機制的失靈。3. 高壓手段與輿論鎮壓的重演當社會各界呼籲追責並要求公開事實時,當局非但未積極調查,反而開始對言論進行打壓與封鎖。類似2019年香港「反送中」事件,政府將合理抗議描繪為「煽動顛覆」,以維穩為由進行高壓處理,展現出對輿論與民間不滿聲音的極端敏感與強硬反應。這種治理模式逐漸成為常態,卻也日益激化民間的不信任。4. 「開盒」行動與民間覺醒事件在網路上的延燒,催生了大規模的「開盒」行動,民眾自發揭露施暴者身分與案件細節,意圖彌補制度的遮掩。這種網路正義雖存在風險,但也是公眾對資訊封鎖與司法不公的本能反抗。當民間不得不靠自力救濟來追求真相,正說明體制的公信力已逐步喪失。5. 社會反思與變革契機江油事件已超越單一霸凌事件的範疇,成為當前中國政治與社會治理問題的縮影。它凸顯出權力缺乏制衡、資訊被系統性控制的弊病,也喚起了民眾對公平與透明的渴望。若中國社會真要實現政治進步與司法正義,勢必得從根本檢視制度問題,並建立能夠真正保障弱者與公義的治理機制。 
  • 投書 當信眾香火錢養肥「姓黨」的少林方丈

    2025.08.06 | 10:10

    香火許願者落空,黨指派住持得願少林寺第30代住持釋永信掌控古剎38年,打造出年收破億的宗教商業體,擁18家企業及706個商標,更持有8成股份擔任集團實際控制人。惟少林寺於7月27日晚間通報稱其挪用侵占項目資金及寺院資產,嚴重違反佛教戒律,長期與多名女性保持不正當關係並育有私生子。 網友留言稱「我在寺廟裡許的願(賺錢跟討媳婦),怎麼都由『黨』操控的住持完成了呢?」一語道破少林寺腐敗案的荒謬現實。網友亦諷刺道「可能因為他也許同樣的願,而且他比你虔誠信『黨』,所以提前實現。」許願者空手而得利者有權,佛祖未必聽聞但黨的耳目卻已收割眾願。原為信仰表現的香火錢卻淪為黨國指定住持私用資源。 政治黑手滲透,宗教神聖失守宗教在中國素來是黨國治理工程,在「宗教中國化」框架下一切宗教行為須服從統治需要,因此釋永信多年侵占資產、私德敗壞、掌控寺院如私產,卻因其「姓黨」而毫無制衡。網民推疑其「落馬」或因今年2月與教宗方濟各會面,疑未經報准踩政治紅線所致。蓋因梵蒂岡教廷迄今不願正面承認中共統戰部、國務院國家宗教事務局所轄「中國天主教主教團」及「中國天主教愛國會」具主教任命、教區劃分權且持續與臺灣維持邦交,故釋永信此舉恐使其備受疑忌。 從北京堅持喇嘛轉世應依共黨管理辦法審批到全面掌控天主教「一會一團」及基督教「三自教會」,中國的宗教制度已非自主信仰空間而是政治工程的延伸領域。黨國權力得以塑造神職人員、調度資源進而規訓信徒,觀此可見中國的宗教僅剩官僚邏輯與利益分配,毫無神聖性可言。 信仰若無制度保障,神聖終成統治裝飾釋永信案乃威權邏輯使然,當宗教淪為政治工具信仰即失其神聖。信眾以為供奉神佛實則在為特權者築基鋪路。當政權干預信仰就易衍生特權尋租腐敗,加之媒體自由受控,公民社會更難脫離統治階層把控。 在宗教上建立獨立財務稽核機制並讓信眾參與重大決策;在政治上不寄望獨裁階級良知或覺醒,方能讓宗教空間回歸信仰與倫理本位而非任權力與私慾橫行。香火倘持續供養共黨權貴,佛前自無清淨可言。
  • 投書 杭州自來水異味事件與治理危機

    2025.07.25 | 11:20

    一、事件始末與官方應對於2025年7月,杭州市餘杭區仁和與良渚街道爆發嚴重自來水異味事件。居民自16日起陸續反映水體散發如糞臭、腐敗、有機燃燒等異味,並以濾網、毛巾等工具過濾出黃褐色沉澱物,引發大規模囤水、跨區洗澡與社群恐慌。餘杭區政府遲至19日方通報,指異味疑與藻類厭氧降解所產硫醚類物質有關,並強調供水水質「已有效控制」,否認網傳「糞水混管」說法。惟前揭說法資訊缺漏,未交代污染源頭、空間範圍、健康風險或監測項目。部分居民自費檢測,要求公開有機物與微生物指標。官方不但未即時解決問題,亦未設立緊急供水平臺,反而將質疑者定性為「造謠」,並宣稱有民眾已遭依法查處,引發外界對政府以刑事手段壓制公共質詢之強烈反彈。補償方案亦引發民憤,水務公司僅以每戶5噸水費折抵,折合人民幣14.25元,遠低於實際購水與家電清潔成本。輿論因而持續升溫,群眾對政府之不作為與甩責心態形成高度不滿。二、改革榮耀與災難落差餘杭近年因供排水系統改革屢獲官方表揚。餘杭環境(水務)控股集團董事長高偉興主導全國首創「三水合一、五位一體」體制,強調供水、污水與雨水統合,並涵蓋規劃、設計、施工、監管與運維等全流程。餘杭因前揭設計獲2019年浙江省水環境最高榮譽「大禹鼎」,高偉興亦獲杭州市五一勞動獎章。然此次糞水事件顯現官方讚揚樣板與現實風險存有重大落差。官方通告非但未說明三水合一體系是否涉及事件,亦未釐清統一管網是否有交叉污染可能。三、公信崩潰與治理正當性風險餘杭異味事件迅速轉化為治理信任危機。官方通報遲緩、補償輕忽、檢測片面,使民間不僅質疑供水品質,更喪失對制度公正與資訊誠信之基本信任。社群媒體大量出現嘲諷言論,如有網友形容:「給一千萬吃屎肯嗎?結果政府給我14.25元,我就吃屎了。」亦有居民諷刺稱直把杭州做「便州」,顯示行政機關與民眾認知落差已至臨界。前揭嘲諷不僅為情緒反應,實為對長期治理失靈、資訊壟斷與缺乏問責的深層反彈。倘威權政府體制未能即刻公開完整檢測報告、釐清與三水體系之關聯、建立常態性透明溝通機制,此類災難終將重演。
  • 投書 從毒肉到豬食:中國學童飯碗裡 裝的是什麼?

    2025.07.15 | 10:34

    一、開學季,四川的孩子吃下了什麼?2024年夏天,在中國四川省富順縣,一群小學生照常進入教室上課。他們熟練地舉手回答問題,排隊打飯,卻不知道,餐盤裡的「營養餐」竟藏著一場制度的惡臭。家長們在校門口親眼攔下運輸食材的國企貨車,發現排骨發黑發臭、豬皮布滿紅斑,疑似病豬、瘟豬肉。而當他們聚集在縣政府前,要求真相時,地方官方卻迅速回應:「兩次檢驗結果均符合國家標準。」一句「合格」把家長的憤怒與孩子的健康輕描淡寫地抹去,這是中國地方治理的一貫手法,形式主義與卸責文書比真相來得更快。二、五年前的「豬食」,今天又上了孩子的餐盤記憶回到2019年,中國四川另一座城市—成都市的七中實驗學校,曾因食堂問題震驚全國。這所號稱「四川最優質的學府」,竟被家長拍下大量黴變腐爛的食材、染黑發臭的大米,以及不能入口的冷凍成品菜。家長們一度以為孩子身體不適是個別狀況,直到看見那張在夜裡被匆匆搬運的食材清單與一車腐臭食材後,才驚覺真相令人作嘔。維權家長被特警以催淚瓦斯、辣椒水驅趕,媒體集體沉默,網路消息遭封殺。從富順到成都,一個地級市,一個省會城,兩場相隔五年的學童食安危機,卻都在中國的土地上演,並且在中國政府的庇蔭下,悄然淡去。三、從國企外包到政府護航:中國式卸責機制細看兩起事件,背後模式如出一轍:學校食堂早已不是教育機構自主管理,而是交由「地方國有企業」或「關係後勤公司」外包經營,表面招標、內部運作黑箱。富順小學由地方國企鯤鵬商運提供食材,成都七中則由德羽後勤公司服務,兩者都服務超過10所學校,掌握數萬學童口糧,卻不受公正監督。而當孩子流鼻血、嘔吐、腹瀉,家長發現真相時,政府的反應不是問責,而是粉飾。「未經驗收」「合格檢測」「正調查中」成為地方政府掩蓋真相的萬用說辭,甚至當家長親眼查獲新鮮肉品只供教師食用,而腐敗肉品專供學生時,地方官員仍不以為意。這就是中國官僚體制的可怕之處。對孩子的傷害,從來不是重點,維穩與面子,才是首要目標。四、當孩子的餐盤都不安全,還能相信誰?當中國地方政府能容忍學生吃瘟豬肉、發黴大米,只為保住一紙政績與財務關係,當家長的哀號換來的是特警、辣椒水與冷處理,我們不得不正視:這個國家,是否已無力保障最基本的公共安全?一套從學校、供應商、監管單位、政府到媒體的「共犯結構」,正吞噬著下一代的健康與信任。他們吃下的,不只是變質的食物,更是制度的爛根與不公。今天是四川的孩子,明天是誰?當家長再也不敢放心讓孩子吃完一口午餐,試問中國這個「強國」臉面下,還有多少骯髒,是藏在孩子的飯碗裡? 
  • 投書 從「全職兒女」到「全職乖孫」:中國青年在共產經濟幻象下的集體沉淪

    2025.07.14 | 15:00

    一、中國青年正被共產經濟體制逼向絕望深淵中國號稱「世界第二大經濟體」,GDP數字節節攀升,官方口徑「穩中向好」,然而數據光鮮背後,是一場無聲的青年災難。根據官方一度自行「封口」的數據,2023年中國城鎮青年失業率已超過21%,而真實情況,外界普遍估計早已突破30%,甚至更高。無數中國年輕人,辛苦完成高等教育,卻走不進職場,走不出家門,走不出未來。如今這群人,表面上,他們是在「陪伴父母」、「孝順祖輩」,社會賦予了正面的「全職兒女」、「全職乖孫」標籤;實質上,他們是被體制遺棄的一代,是經濟斷層下的代罪羔羊。二、中國GDP經濟政策的幻象與泡沫中國共產體制向來依賴「投資拉動型增長」,以天文數字的政府支出堆出「GDP奇蹟」。但這樣的增長並非建立在民間創新、企業活力或國民消費之上,卻是為了填滿統計報表靠國有企業燒錢、地方債務透支與無止盡的基建工程。例如,成堆的鬼城、重複建設的高科技園區、空無一人的地鐵站。但當房地產崩盤、外資撤離、內需凍結,一切假繁榮泡沫瞬間蒸發。中國青年首當其衝成為失業與邊緣化的犧牲品,許多人只得回家躲避社會競爭的殘酷現實,寄人籬下,用「孝順」包裝無奈,從「全職兒女」進一步轉型為「全職乖孫」。三、從「全職兒女」到「全職乖孫」是體制暴力的變形「全職乖孫」乍聽之下似乎溫馨,實際上卻是中國青年生存能力被制度扼殺的血淚證明。在缺乏就業市場、產業鏈斷裂、社會流動停滯的現實下,青年只能靠祖輩微薄的退休金或照料勞務換取「包吃包住」。這並非「家庭美德」的自然展現,而是政府不作為下的生存權讓渡,是一場慢性的社會自殺。然而,中國官方不僅不解決問題,還大舉宣傳「家庭價值」、「陪伴長輩」,試圖將青年失業危機包裝成一種「文化選擇」,強行轉移焦點,把體制錯誤轉嫁為「世代和諧」。這種扭曲價值觀,掩蓋了千萬青年面臨無未來、無尊嚴、無出口的真實困境。四、「內捲」與「躺平」是強迫一整代人退出夢想貶值的學歷、高攀不起的房價、空洞的產業和僵固的社會階級等結構性問題使得中國年輕人即使拼盡全力,也難以在城市立足。他們選擇「躺平」與「擺爛」,不是因為懶惰「不努力」,而是因為制度根本無法容納理想與努力。中共體制下的「穩定」,其實是壓抑下的社會停滯。當年輕人被制度逼到只能「內捲」在家庭中尋求庇護時,所謂的「社會發展」就已失去前進的動力。沒有年輕人的希望,就沒有國家的未來。五、體制不改,一切虛假繁榮終將歸零中國青年困境,不只是個人悲劇,更是體制潰敗的警號。當教育回報率下降、就業機會枯竭、生育意願崩盤,一整個社會的可持續性將被摧毀,與其說「全職乖孫」是新興社會現象,不如說是國家經濟已經病入膏肓的徵兆。在這個由黨主導一切的體系下,真正的市場活力被壓制、創業精神被扼殺、個人權利被漠視,最終將吞噬整個社會結構,無論是GDP數據的再好看,還是建設的再豪華,都掩蓋不了人心崩解與青年逃亡的真相,中共若繼續掩耳盜鈴,共產主義下社會經濟系統性崩壞恐將失控成「全職難民」。 
  • 投書 裂縫下的中國速度:雲南高速基建質量危機

    2025.07.10 | 09:10

    一、施工員的控訴:豆腐渣工程的真相曝光近日,雲南一段高速公路被一名張姓施工員實名揭露偷工減料等嚴重問題。他拍下鬆散如沙土的水泥塊,直言:「這是我自己幹的工程,我不說良心過不去。」這段影片迅速傳播,撕開了「中國速度」光環下鮮少被觸及的裂縫,揭開中國國家重點工程岌岌可危的結構缺陷。 這位施工員並非媒體或專家,而是最基層的勞動者。他的勇氣彷彿為沉默的現場發聲,但在資訊封鎖與壓制異議的環境下,他冒著被「消失」的風險揭示真相,也暴露了制度無法自我糾錯的嚴重問題。 二、政績掛帥,基建成了表演中國多年來高舉「基建狂魔」旗幟,地方政府為求政績、爭取中央補助,大量推動高速公路、橋樑與水利工程。然而,這些項目往往淪為形象工程,開工即宣傳,竣工即封賞,工程品質卻被層層轉包與偷工減料吞蝕殆盡。 在這種體制下,工程不再服務民生,而成為一場場權力與利益的展演。監理流於形式、問責機制缺位,質量問題屢屢發生卻無人承擔。豆腐渣工程不再是個別事件,而是一種制度化的結果。 三、民生被犧牲,安全變賭局這些工程品質問題,最終承擔風險的是人民。道路通不通不再只是效率問題,而是生命安全的賭注。從兒童通學車到假期返鄉的車流,無數家庭將信任交給了這些「高速建設」,卻可能因一次崩塌或坍方付出生命代價。 但地方政府早已撇清責任,層層外包同時,也將肩頭責任層層稀釋,監督單位淪為橡皮圖章,民眾只能被迫相信,相信那條高速「應該」穩固。 四、黑箱操作,制度裂解這起事件再次揭露中國治理結構的黑箱本質。從招標過程到驗收結果,幾乎無從查證;媒體被控管,民間聲音被壓制;制度性問責幾近停擺。所有「問題工程」最後都可能以一句「初步調查顯示不構成重大危害」草草收場。 這樣的治理方式,逐步侵蝕社會對政府的信任。當連一條高速公路都無法相信,又如何期待體制能保護人民的安全與尊嚴? 五、制度不修,裂縫終將崩塌雲南事件不是孤例,而是制度病灶的又一警訊。若當局持續遮掩真相、打壓揭弊,未來還會有更多「無聲的斷裂」。唯有建立透明招標與公開監督機制,保障吹哨者,懲治監督失職,才能填補治理的裂縫,重建公共信任。 當一條高速公路的裂縫能由底層施工員看見,卻逃過整套監管體系的視線,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國家建設,究竟是在為誰築路?又把誰的安全推入深淵?  
  • 投書 中國廣西火化少女活摘黑幕是對《國有器官》紀錄片的現實印證

    2025.07.03 | 13:50

    ● 真相不明,卻充滿黑色輪廓2025年6月,中國廣西貴港驚傳少女車禍後遭神秘「救護人員」強行帶走、家屬未被通知便火化屍體的事件,震驚社會;幾乎同時,另一名廣東學生校內猝死亦未告知家屬即被火化,引發外界質疑是否涉及非法器官摘除。這些駭人情節,竟與近期上映的紀錄電影《國有器官》內容驚人契合,讓人不寒而慄。廣西少女事件發生後,當局的回應依然是一貫的簡短回覆、模糊字眼。這絕非偶發的行政失誤,是國家機器有意為之的滅證行為。● 人權空轉:中國體制的沉默成本廣西事件之所以引發公憤,不單單是影像畫面的殘酷行徑與迅速火化的荒謬程序,更是對中國司法與醫療監管體系「不透明、不可問責」再一次重拳警訊。少女臨走前曾大喊「我有乙肝、不要取我器官」這句令人毛骨悚然的話語成為震撼輿論的導火線,當一個少女的死亡可以在24小時內草率火化、無需法醫解剖、無家屬到場,人民便無法再對制度抱有基本信任。● 真相早已曝光,卻選擇視而不見廣西街頭少女之死,也許永遠不會真相大白,但將成為一面鏡子,照出一個政權的冷血、一個社會的失語、一個體制的病態。多位前中國醫界人士透過《國有器官》紀錄片披露器官摘取「全程不施麻醉」、「幾天即可配對成功」、「高質量器官庫」;事實上,國際人權組織如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大赦國際(Amnesty International)早已針對中國移植手術等待時間平均不到兩週短得異常、官方每年公布捐贈數量與實際手術數不符且來源不明等情況,要求第三方機構進入監獄、殯儀館或移植中心進行查驗,卻屢遭中國官方以「謠言」、「反華抹黑」回應。● 中國真正病灶:並非腐敗,而是制度本身中國的問題並非個別醫院黑箱操作,或是某些無良醫生的「醫療腐敗」,已然是整個體制以「國家意志」推動的殺戮機器,從公安、法院、殯儀館、醫院到中央宣傳部,一整條產業鏈在「為黨服務」的口號下,將人命視為數字與利益的龐大利益鏈。中國的器官移植系統,不能稱之為醫學進步的象徵,儼然為了穩控政權與製造金流的一場有計畫國家犯罪,。● 制度黑箱終將照進真相之光儘管中國當局一再否認活摘器官指控,並以各種手段阻撓證據外流、噤聲爆料者,但近年層出不窮的內部證言與疑點重重的醫療死亡事件,無不揭示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中國醫療與司法體系缺乏透明、公正與外部監督機制,早已淪為權力操控與人權踐踏的工具,更讓國際社會對中國醫療、人權與法治體系的信任徹底瓦解。 
  • 投書 陸配網紅小微遣返後維權遭封口 心向中國卻難逃「鐵拳」

    2025.06.29 | 11:52

    ■陸配網紅小微返鄉轉型卻驚見地方政府侵吞補償款陸配網紅小微今年4月因在台灣鼓吹「武統」言論,遭撤銷居留許可並強制遣返。她返回貴州老家後,試圖在抖音經營農村生活帳號,拍攝種田、鄉村日常來重新累積粉絲,然而聲量早已不如在台灣時期。看似平靜的轉型背後,仍難脫身政治與地方利益的糾葛,最終不到三個月就陷入另一場風波。6月底,小微情緒激動發布指控貴州銅仁市官舟鎮新場村委會多年未發放水庫淹沒補償金,包含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作物和青苗補償費、後期扶持資金等「一毛都沒拿到」。她大聲要求當局徹底清查補助金流向,直指地方官員不辦事。 ■直播爆料遭公安威嚇後迅速轉向與噤聲事件迅速升溫。小微在隨後的直播裡透露,深夜竟接到公安派出所人員語氣凶狠打來的電話,讓她整夜心驚。她在直播裡聲音顫抖、滿臉淚痕,接連喊出「還有王法嗎?還有天理嗎?合法維權有錯嗎?」試圖引起網友同情。她甚至語帶哀求,要觀眾幫她作證:「只要哪天沒發影片,就是我出事了。」這種自保式的喊話,顯示她深知在地方體制下維權所冒的風險。然而不久後,小微帳號裡所有維權影片與直播內容全數消失,疑遭官方網管審查刪除。到了28日傍晚,她再度開直播時語氣卻完全改變,態度180度轉彎,說「國富民也富,挑不出任何毛病」,再三要觀眾別在意自己「胡說八道」。這段反常的轉向,讓外界普遍懷疑她已在官方或地方維穩系統壓力下被迫噤聲,選擇公開「認錯」以求自保。 ■維權就被成為「間諜」顯示威權統治的荒謬可笑同時網路上還流傳一份據稱來自銅仁市公安局高新區分局的「警情通報」,指控小微「聯合外網反華人士」、「預謀串通抹黑」、「編撰虛假事件」,甚至列出「顛覆國家政權罪」、「境外間諜罪」等重罪名,並聲稱由「貴州國安部」掛牌督辦。然而專家指出,中國省級政府設「國家安全廳」、直轄市政府設「國家安全局」,只有中央政府才有「國安部」,顯示該文件層級與用語錯誤。即便這份所謂「通報」真假未明,整起事件已赤裸揭露中國政權如何打壓基層維權。當一名農民僅僅為討回補償金就可能遭到公安威嚇、影片消失、輿論審查,甚至被所謂的「愛國者」抹黑成為「間諜」與「國安威脅」,顯示這種體制正用恐懼封鎖言論、用刑責消滅抗議,把最基本的人權定義成對國家安全的威脅,徹底剝奪人民自我辯護與發聲的空間。 
  • 投書 從酒桌到禁酒令的魔幻寫實

    2025.06.25 | 09:11

    ■酒桌文化即權力網絡中國官場腐敗的根源之一,就是透過飲宴應酬構築裙帶、拉幫結派的權力網絡。上至高級領導層,下至基層幹部,無不被宴請、敬酒、陪酒所綑綁。這種文化早已內化為「不可或缺的職場技能」,也讓廉潔之路變得愈加艱難。餐桌上表面熱絡,往往是用錢、用職位、用關係在交換未來的好處,最終受苦的總是那些默默吃喝、不敢拒絕的基層人員。■禁酒令與人治困境為整肅作風,中共中紀委與中國國務院近日推出「禁酒令」,要求公務員工作日「24小時禁酒」,並不准多人集體用餐。規定指出,凡超過三人聚餐就可能被懷疑「拉幫結派」,部分地區甚至提出「每天吹酒精檢測氣數」。防貪措施的執行顯得荒謬至極,等同打壓正常的同事情感交流。矛盾的是,中階幹部明白這類措施不可行:單純禁止喝酒無法改變根本,反而催生更多形式主義,驅使制度變成擺設,再走向整體失效。最終,地方政府懶得動真格,只好繼續「務虛」敷衍,終而恢復酒桌文化。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 Alfred Wu 就指出,這種「一刀切」政策未能解決腐敗根源,反而可能導致公務員社交孤立。■考公也不過是高級牛馬對辛苦考公上岸的人而言,本想用來之不易的職位穩定過日子並服務群眾,在體制內卻臨屈辱。上司不斷安排你敬酒、陪酒,不喝傷形象,喝了傷身心。若不配合,又可能被扣「不團結」、「缺乏忠誠」等帽子。最終淪為公門牛馬,喝酒傷身不說,還要給人遭賤。所謂穩定,不過是把人困入權力遊戲的制度枷鎖。■荒誕鬧劇的輪迴中國政府斬斷腐敗鏈條政令頻繁,但要真正落實仍遙遙無期。實際上造成的是公務員「人人自危、一人吃飯」的荒謬現場。即便中央一再下達政策,地方只要覺得麻煩或風險大,就會採取「不痛不癢」或刻意「極端執行」,把政策原意扭曲成荒誕鬧劇。中國反貪措施動輒以命令強制改變人性,但若不解構結構腐敗,制度改革只會走回頭路,從「強制飲酒」到「人情杯葛」,仍是同樣的權力遊戲。
  • 投書 外稅網無所遁形:中國全球徵稅的統治焦慮與跨境擴權

    2025.06.24 | 11:26

    一、徵稅之名,統治之實 2025年,中國推動對全球華人徵稅的新一輪行動,強化對尚具中國戶籍、身份記錄者的資產追蹤與稅務控制。不僅個人銀行帳戶、不動產與投資收益需申報,更有企業(如字節跳動)配合要求中國籍員工回報稅務資料,否則將無法參與股票分紅。表面上,這是打擊逃稅與「財務透明」的政策手段;實質上,卻是一場無聲的權力擴張。國家邊界被稅收手段無形跨越,華人社群無論身在何處,只要未與中國體制劃清界線,都可能被納入監控與責任範疇。 二、中國財政短絀下的忠誠考驗與心理剝奪 若將此政策視為單純財政措施,無異於低估其政治含義。中國財政壓力近年急遽升高,地方債爆雷、房市崩塌、青年失業率高,中央難以為繼,當局便將目光轉向海外華人,將其視為可「遠程割韭菜」的群體。然而,這場徵稅運動從一開始就不只是為了財政補洞,更像一場有意為之的忠誠測試。透過稅務審查與企業配合,中共正暗中劃出一條隱形線:你是否願意在海外也對中國體制交出財務透明度與政治認同。但許多華人多年來早已脫離中國社會保障與公共服務體系,如今卻被迫負擔義務。一名居於加拿大的中國籍創業者坦言:「國內時我沒有醫保保障,出國後卻要為中國納稅。這不是法治,而是威權的延伸。」 當國家將人民視為永遠的稅務附庸,這不僅摧毀對體制的信任,也加速人才流失與資產外移。人民一旦意識到無論走多遠都無法脫離控制,自然會尋求法律與國籍上的「徹底斷裂」,加速中國社會與其海外社群的裂解。 三、韭菜經濟與資產逃亡的惡性循環 從社會與經濟層面觀察,這場政策將帶來雙重效應:一方面是中國體制對「全球華人」話語權的試探性擴張,另一方面則是中產階級與年輕人對制度的信任崩盤。企業開始降低對中國籍員工的依賴,以避免稅務風險;海外華人社群開始思索轉籍、切割戶籍、退出中資公司,以求免除政策牽連。這些防衛性行動會逐漸反噬中國經濟自身,讓人才與資本加速遠離,形成惡性循環。 這種國家向外輸出的威權治理邏輯,不僅侵犯個人自由,更對中國自身的軟實力造成打擊。中共原欲透過「共同富裕」號召凝聚民族力量,如今卻以懲罰方式讓人心惶惶。當忠誠與貢獻被強制綁定,人們自然用腳投票。 四、跨境滲透與法治秩序的衝撞 更令人擔憂的是中國正將此類政策國際化。建構出一套「跨境徵稅—身份盤點—忠誠懲戒」的治理模型,成為海外統戰與意識形態輸出新手段。顯示中國並不滿足於國內的威權秩序,而是以制度延伸的方式滲透境外治理空間,讓全球華人處於灰色法律狀態。對台灣而言更具高度警訊:若中國強推「稅務居民」身份認定,部分台灣人可能在不知情中被納入北京體系,從而失去對自身財務與國際主權的掌控。 結語:全球化的反面教材 中國推行全球徵稅,是經濟困境下的應急手段,更是治理焦慮的制度出口。未來恐將見證更多超越疆界的專制制度,穿越金融、科技、身份與法律體系。這種以稅為名、以懲為實、以控為核的「中國式全球化」治理模式,亟需國際社會正視。   
  • 投書 從「六四」到安康 當國家以醫療之名行殘酷之實

    2025.06.18 | 11:10

    一、醫院還是監獄?中共暴政的「安康」假面1989年「六四」學運震撼全球,一群青年學子在天安門廣場呼喊民主、自由,試圖以和平方式推動中國走向開放。李達與顧凱,兩位當年的學生領袖,是中共維穩機器下的受害者與見證者。李達曾就讀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是「六四」期間活躍的學運代表;顧凱則在「六四」後遭審查與關押。然而三十多年後,他們的經歷證明,「六四」從未真正結束,中共對異議者的迫害,只是換了更隱蔽、更冷酷的形式繼續進行,他們被打入名為「安康醫院」的黑牢中,在酷刑與藥物摧殘下苟延殘喘。二、安康醫院:「六四」鐵幕下的精神集中營自1989年「六四」屠殺後,中共對異議者的手段從公開鎮壓逐漸轉向隱性迫害。安康醫院正是這一轉變的產物-不再是坦克與槍口,而是藥物與病歷;不再是政治罪名,而是精神疾病診斷。1997年,李達因在上海發放呼籲平反「六四」與釋放政治犯的傳單,被公安逮捕,未經審判即以「精神病」名義投入上海市公安局直屬的「安康醫院」,長達13年9個月。他描述那裡不是醫院,而是監獄,甚至更殘酷:「院長、醫生全是穿制服的警察,進去至少關三年,沒人能短期出來。」顧凱則指出,安康醫院的設置可追溯至「六四」後不久,江澤民時期開始擴張,納入公安部體系。他說:「中共用精神病院代替監獄,這種手段更陰狠、更無聲。」這些設施合法外包裝下,實則成為無限期關押政治犯與維權人士的地下機器。三、當正義被標記為「疾病」在民主社會,精神病診斷受法律規範與醫學倫理雙重保障,旨在保護患者權益;但在中國,卻被當作懲罰工具,只要被貼上「不穩定因素」標籤,就可能被送入安康—目的從不是醫治,而是消音與摧毀人格。這種制度性的精神病化,不只是人身自由的剝奪,更是對人性與尊嚴的否定。在安康醫院中,你無權辯解,無人探視,甚至無名無姓;你的聲音會被藥物壓抑,你的記憶會被強行清除。不需法院、不經審訊,甚至家屬無法探視。四、從「六四」到今日,中共從未停止迫害「六四」,是中國現代歷史上最血腥的民主夢碎點。但若說「六四」是烈火,那安康體系就是餘燼暗燃、陰毒長流。李達與顧凱的遭遇正是證明—當年的學運領袖,仍因堅持理念而被打入地下世界,長期遭受酷刑與精神摧毀。如今,中共更透過科技與心理控制技術強化這種「無形的鎮壓」。他們不是槍殺你,而是讓你在「合法程序」下慢慢毀滅;不是逮捕你,而是讓你消失在沒有光的病房、在監控與藥物中失去人格與記憶。五、我們是否還記得六四的火光?李達失去自由14年,但從未後悔發出真相的聲音。因為「如果沒有人說出來,世界就會以為這一切從未發生」。顧凱也強調,雖然被審查與壓迫多年,但他不會沉默,「中共用精神病院迫害政治犯,我的良心不能不說話。」今天的中國,依舊沒有為「六四」屠殺負責,也沒有為安康黑獄中的冤屈者平反。從天安門廣場的槍聲,到安康病房的電擊,時間過去了三十多年,制度的暴力依然陰魂不散。當所謂的「穩定」是靠恐懼維繫的,「發展」是以壓迫為代價的,「醫療」則變成專政工具的一部分。國家可隨意將不同聲音定義為疾病,任意剝奪個體自由與尊嚴,我們確保自己不是下一個被標記的對象? 
  • 投書 中國欠薪浪潮持續延燒

    2025.06.13 | 08:41

    一、5月深圳勞工討薪未果,殺人割首墜樓事件過去後,欠薪風潮並未止息;更多工人開始奔跑——不是為了夢想,而是為了要回自己的血汗錢。深圳的那起割首墜樓事件,血跡早被洗去,但它留下的,是一種難以逆轉的情緒——不信任、無力感、以及一種集體的怒火。就在全網還在議論她為何走上絕路的同時,更多討薪的身影,開始在中國大地上急劇蔓延。進入六月,欠薪潮沒有退去,反而如山洪暴發一般,一波接一波襲來。新增的案例遍布更廣,涉及更深,受害者不再只是建築工人,還包括教師、醫護、企業員工,甚至部分公部門外包職員。這不再是一場「農民工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底層共同陷入的資源枯竭與尊嚴危機。二、從一個地區到全國地圖,六月像打開了什麼封印6月1日,河南鎮平,邦潔公司工人集體上訪,求助信訪辦無果;6月3日,湖北咸寧,工人堵工地,經理以「愛怎樣怎樣」回應;6月6日,新疆某地中鐵工程部門被揭欠薪三百萬,工人睡在大樓外;6月8日,佛山數所學校教師爆出薪資被拖兩月以上;6月10日,天津非編教育人員聚集討薪,校方稱「撥款未到,請體諒」;6月11日,舟山、咸陽、黃梅三地陸續傳出基層醫護人員未領薪資已超三月。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據多個民間資料統計,光是六月上旬,中國新增的疑似或確定欠薪事件超過40起,涵蓋超過18個省市。人們開始懷疑:是不是哪裡出了根本性的問題,才會讓拖欠工資這件事,變成一種「全國現象」。三、沒有處理、只有推託:六月的官方態度,比氣溫更冷比案例更刺眼的,是回應的敷衍。面對爆發式上升的欠薪糾紛,地方政府不是全力介入、即時調查,而是各式各樣的官話模板滿天飛:「不在我們責任範圍」、「走法律途徑」、「與我們部門無關」。甚至還有地方政府私下向討薪者傳遞訊息:「希望你們不要製造社會影響,這樣會影響招商引資。」換句話說,你的薪水不重要,我們的形象更重要。而就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建系統多家被舉報拖欠工資的子公司,竟獲得「文明單位」頒獎儀式,並高調列出「員工幸福感」為發展指標之一——當討薪工人還在烈日下跪求協商,會場裡卻掌聲如雷、鮮花怒放。這,難道不是荒謬的現代諷刺劇?四、當工資變成不能觸碰的禁語,真正崩潰的是制度本身越來越多討薪現場的畫面無法在微博搜尋;影片上傳不到一小時就被限流;一線記者想追蹤報導卻被「婉轉提醒」不要碰這類話題。政府口中高喊「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而地面上卻是成千上萬拿不到報酬的勞動者,在不同城市中上演著相似的抗爭場景。他們在強撐的生活與制度的冷漠間,失去了尊嚴,也失去了信任。這些真實的崩潰,比起一顆從天而降的頭顱,其實更讓人窒息——因為它們不是瞬間發生,而是慢慢殺死人的過程。中國的高樓越蓋越高,宏偉的GDP數字仍在新聞中滾動播放。但從六月開始,有更多人比以往任何時刻都清楚一件事——如果這個社會連最基本的「給錢」都無法保障,那麼其他一切關於尊重、榮譽、價值的話語,只是虛構。墜樓不是故事的高潮,而是某種開始。從此之後,討薪,不只是勞動糾紛,而是這個時代寫給自己的控訴書。這場風暴仍在擴散。下一道裂縫,會在哪裡出現?下一次沉默的崩潰,還能被誰看見? 
  • 投書 血濺鋼筋城:從高樓墜落的,不只是生命

    2025.06.11 | 17:11

    一、六月的深圳,混凝土牆面炙熱難耐,鋼鐵之城卻遮不住人心的寒冷。清晨,一名年僅21歲的女子從深圳龍華「新龍大廈」高處墜落,頭顱與身體分離,畫面令人震撼。一度有傳言指她是因為「討薪不成」而將老闆斬首再自盡,雖後經警方否認為虛構情節,改稱女子有精神疾病,自行跳樓。但社群媒體上,群眾的聲音卻不願就此平息。他們不是因為好奇血腥,而是因為這樁悲劇,太像這段時間中國各地正在上演的現實劇碼—欠薪、壓榨、求助無門,最後只剩絕望。在這座號稱「改革開放前沿」的城市,發展的速度像火箭,但保障勞工基本權益的制度卻像拖拉機。當生命墜落在沒有回音的社會回廊中,無數人心中其實已經有了答案:是誰把她逼到這裡? 二、欠薪成災:中國沉默暴動進行式根據網絡統計資料,短短15天,中國至少爆發22起重大欠薪事件,遍布深圳、湖南、重慶、黑龍江等地。建築工地罷工、移工跳樓、渣土車堵門抗議,這不再是單一個案,而是一場潛伏的社會動盪。更讓人諷刺的是,這些案例不乏出現在「國家文明單位」、「中央企業」之中,例如中建三局,曾因負責華為松山湖工程而被視為「國家驕傲」,如今卻傳出大量工人因討薪受阻而走上街頭。 更令人不安的是,欠薪風暴已不再局限於民間勞工,公務員、教師等體制內人員也開始遭遇延薪。當連「鐵飯碗」也裂出縫隙,這代表社會保障體系的裂解已不再是邊緣人的專利,而是每一個人都可能面對的現實。 三、制度冷漠:當法律成為擺設,正義何處安放深圳女子墜樓後,中國公安迅速定調:「精神病患,自殺,非刑事案件。」然而,中國社會集體選擇不相信,顯示在當前制度下,民眾已麻痺真相被犧牲的現實。當無數工人依法申訴被拒、求助無門時,法律變成了一個只會自我循環的官僚機器。更關鍵的是,欠薪不是法律模糊地帶,而是法律明文禁止的行為。然而,為什麼執法總是選擇性失明?四、媒體與輿論:唯一的曙光,卻也隨時被掐滅該事件若非網路上第一時間流傳出畫面與指控,恐怕也只是地方版面的一句「女子輕生」。在審查重重的中國社會,社群媒體成了底層人民最後的喊話管道。然而,這道通道也時刻面臨封鎖與消音。多個微博話題遭下架,相關影片被限流,甚至帳號都被永久禁言。 這樣的輿論控制背後,是對社會現實的系統性掩蓋。當官方話語與群眾記憶產生巨大斷裂,真正的信任危機就此生成。不是人民不理性,而是體制已讓人再無寄望。結語:從制度之頂墜下來的,是誰的責任? 21歲的年紀,原應是走在青春巔峰的歲月,卻在一座城市的高樓上,無聲地結束了人生。她的名字未被牢記,故事迅速被定調,現場血跡被清洗,但問題真的解決了嗎?中國的高樓越蓋越高,而被壓在基座下的,是一個個逐夢卻無法維權的庶民。如果一個社會連「按時領工資」這麼簡單的事都辦不到,那它還有什麼資格要求人民服從與忍耐? 
  • 投書 動用國家機器與生成式AI對付《逆統戰》的荒謬

    2025.06.09 | 09:07

    一、當生成式AI成為專制政權的工具OpenAI於2025年6月發布威脅報告揭露中國濫用ChatGPT發動多起跨境資訊操控行動,其中特別對臺灣獨立開發的《逆統戰》遊戲進行有組織的輿論攻擊。涉案帳號透過AI生成大量中英文評論,指控遊戲「歪曲歷史」「煽動仇中」,再配合大規模假帳號操作捏造遊戲在社群平臺遭抵制假象,試圖左右輿論風向、打壓遊戲生存空間。二、《逆統戰》觸碰中國的敏感神經《逆統戰》原以桌遊形式讓玩家扮演中共或臺、港、藏、蒙、疆等反共勢力進行資源爭奪與對抗。遊戲涵蓋合作、外援、募資、間諜、公關與武裝等主題。該遊戲於群眾募資階段即獲廣泛支持,超過預期支持,顯示其理念引起廣泛共鳴。特別是在中國持續滋擾我海空、強加香港國安法、創建新疆再教育營、語言同化內蒙等背景脈絡下,更讓不少網民投以關注。今年推出手遊版本《烽火》後,遭遇平臺封鎖、DDoS 攻擊與輿論抹黑,顯示中國對任何反抗敘事依舊強力壓制。三、不能思考的中國AI這次行動沒有使用中國自製模型如DeepSeek或千問,而是轉用 ChatGPT,結果反被揭穿。原因在於中國的 AI 模型設有嚴格審查機制,輸入「逆統戰」等關鍵詞時,系統將直接中止輸出,導致無法產製攻擊內容。這不只反映中國 AI 技術的侷限,也突顯威權政權對自由創作與表述的深層不安,甚至連虛構遊戲情境都容不下。四、守護自由的責任不容旁貸臺灣正處於自由與威權衝突的第一線,面對這類新型資訊戰,更需要堅韌的公民社會與透明揭露機制,讓科技回到為人服務的正軌。當我們對抗的不只是錯假訊息,是由中國黨政軍系統性打造輔以機器大量推送的認知作戰時,守住自由更是眾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