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 輝達CEO黃仁勳揭示AI革新藍圖,台灣如何搶占轉型先機?

    2025.05.22 | 10:43

                                                                                                                      傅馨儀律師    2025年5月20日至23日,全球矚目的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2025)盛大登場。來自全球一千多家科技企業齊聚一堂,展現跨時代的技術實力與創新能力,彷彿是一場科技電影的實境現場。作為全球AI產業的領頭羊,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Jensen Huang)於5月19日率先登場發表主題演講。他以魅力十足的談吐與熱情,展示了最新的AI成果,包括全新DGX Spark超級電腦、Blackwell架構的Grace Blackwell晶片,以及針對機器人所設計的推論引擎與語言模型,再度鞏固了NVIDIA在AI時代的技術領導地位。    主題演講中,黃仁勳透過科技暢談AI藍圖,如同他於5月中旬在沙烏地阿拉伯所提出的AI發展四大階段:從早期的「感知型AI」語音識別與影像辨識;進入「生成式AI」時代,如ChatGPT和圖像生成技術;再邁入當前的「代理人AI」階段,AI開始具備自主能力、進行推理並解決問題的能力;未來,即將實現的「實體物理AI」,結合虛擬智能與機械硬體,能夠依照重力、慣性、物體恆常性等物理法則在實體世界中執行複雜任務的Robotics機器人技術。黃仁勳指出,我們當下是代理型AI時期,未來物理AI將會徹底改變人類與科技之間的互動,在工業、醫療、交通等各領域將造成重大革新。      現在不少日本旅館已導入由機器人提供備品與客製化服務。這些造型可愛、行動自如的機器人不僅能準確完成任務,更展現高效率與良好互動。在餐飲業,日本的薩利亞(Saizeriya)餐廳,已有許多分店導入小型送餐機器人靈活地穿梭於各桌之間,一次運送多達十道以上餐點,這些機器人不僅功能實用,外型設計亦具藝術美感,充分展現了未來智慧餐飲的雛型。這些日常化的科技應用,讓筆者深刻感到AI的發展是如此貼近日常,對生活所帶來的改變。或許我們也會擔心未來就業市場,但我們應該樂觀看待,不因此憂心失業或失落。黃仁勳也曾多次在公開場合中強調:「你不用擔心AI會取代你的工作,但你應該擔心的是使用AI的人會取代你。」這句話點出了關鍵:AI本身不是威脅,而是工具。真正的競爭來自於人們是否能掌握AI的合法使用與創造力。雖然機器人展現高效率,但人類的情感溫度仍不可替代,這也正是黃仁勳反覆強調的重點。人類擁有情感與倫理的判斷,這正是科技難以完全模仿的特質。     面對AI新時代,台灣必須做出更積極的準備,尤其在【教育】與【能源】兩大關鍵領域:一、教育:不拘泥文理分流,促進跨域融合長久以來,台灣教育體系文理分流明顯,許多學子過早被區分為「文科」與「理科」,導致未來學術與職涯發展的侷限。然而,在AI時代,文理融合顯得尤為重要。筆者學職經歷均以法商文科為主,但在加入東京大學工學院AI研究室的課程學習後,發現文科背景對理解AI的應用與倫理面有極大助益。筆者修習的東京大學工學院教授首堂課並非傳授編碼技巧或數學公式,而是從三葉蟲眼睛的演化談起,強調「視覺」是生成式AI圖像理解的根本。這種從生物、歷史與哲學出發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從根源理解科技的本質與意義。未來,若能在台灣教育體制中推動跨領域課程,將有助於培育出更適應未來科技發展的複合型人才。因此,傾向文科興趣的人,應該專注自身興趣,深入精通文科知識,將文科知識融入AI多元應用中,讓未來世界更加多元豐富。 二、能源:AI成長與永續發展並行不悖AI需要強大的運算資源,而這背後仰賴大量的能源支持。相較於沙烏地阿拉伯等擁有豐富石油資源,台灣為能源資源有限的國家,發展綠能與再生能源刻不容緩,發展台灣的重要能源轉型項目,持續擴充儲能技術,成為綠色AI基礎設施的典範。     本屆國際電腦展最令人振奮的消息莫過於黃仁勳在演講中正式宣布,NVIDIA海外總部將設於台灣台北。發表同時,科技螢幕呈現的動畫令人難忘:輝達總部如太空船般突破宇宙、穿越地球大氣層,降落在台北基地,象徵著NVIDIA與台灣的深度結盟,為台灣AI發展注入全新動能。過去30年,台灣在半導體產業中奠定無可取代的地位,未來在全球AI價值鏈中,台灣將扮演更關鍵的角色,這場科技盛會與輝達的商業戰略佈局,為台灣科技未來開啟更多可能與想像空間。                   (文/ 傅馨儀,執業律師,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經濟法博士後期研究) 
  • 投書 賴清德總統「非核家園」綠能願景與地球永續

    2025.05.15 | 15:52

    賴清德總統「非核家園」綠能願景與地球永續                                                                                                     傅馨儀律師         托爾斯泰(Leo Tolstoy)於1886年發表的短篇小說《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How Much Land Does a Man Need?)》中,主角帕霍姆因無法抑制對土地的貪婪,最終走向毀滅。帕霍姆原本是一名平凡的農夫,雖擁有一塊土地,卻總覺得不夠,渴望擁有更多,以滿足無止境的慾望。某日,他得知只要能在日落前繞地一圈回到起點,沿途經過的土地皆歸他所有。然而,因貪欲驅使,他跑得過遠、來不及在日落前返回起點,最終筋疲力盡倒地身亡。故事結尾寫道:一個人最終所需的土地,不過是一塊足以埋葬他的墳墓。這則寓言深刻揭示了人類無窮欲望所可能帶來的毀滅性後果。        人類的慾望在歷史進程中確實推動了社會與技術的進步,但也導致對自然資源的過度掠奪。尤其在現代社會,隨著經濟發展與消費主義、物質主義的興起,能源消耗、資源浪費與環境破壞成為當前全球最嚴峻的挑戰之一。其根源正是人類對生活享受的無窮追求,以及對能源與資源的無限制索取。19世紀托爾斯泰的小說,對21世紀面臨能源選擇與地球未來的我們而言,宛如一記充滿警醒意味的預言鐘聲。       耶魯大學環境學院前院長、知名環境法律專家格斯·斯佩思(Gus Speth)曾坦言:“我曾以為最大的環境問題是生物多樣性喪失、生態系統崩潰與氣候變遷。但我錯了。最大的環境問題,其實是自私、貪婪與冷漠。”(I used to think the top environmental problems were biodiversity loss, ecosystem collapse, and climate change. But I was wrong. The top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selfishness, greed, and apathy.)這段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代環境危機的根本原因,即是人類內心的慾望與冷漠才是導致資源浪費與生態崩壞的根本因素。        賴清德總統於2025年5月14日,在民進黨中執會上強調,台灣將持續推動能源轉型,全面邁向「非核家園」的政策方向。這項願景不僅是能源政策的選擇,更代表著對未來能源安全與地球永續發展的深刻認識。當前,台灣已成功降低對核能的依賴,再生能源如太陽能與風能的比重持續提升,顯示政府對綠色轉型的承諾與行動,也體現了對資源消耗問題的反思與回應。        然而,為何我們總覺得能源仍然「不夠」?其根本原因,在於人類對生活享受的無窮慾望。隨著經濟發展,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能源使用不斷增加,社會也持續加劇對自然資源的開發與消耗,導致地球環境承受愈來愈大的壓力。為滿足個體不斷膨脹的需求,全球性的資源開發行為日益頻繁,這不僅危及當代,也將損及未來世代的生存環境,成為全人類所共同面對的難題。        從國際法的角度來看,全球能源轉型與減碳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各國間的法規調整與合作。國際法規的核心目的,即是保護地球自然資源、促進全球永續發展,並防範可能發生的環境災難。同時,我們也必須重新思考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主動改變高耗能、高資源的行為,降低不必要的資源使用。地球的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唯有從法規制度、科技與個人生活層面全面革新,並時時反思改變生活方式,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確保地球能繼續承載未來世代的美好生活。               (文/ 傅馨儀,執業律師,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經濟法博士後期研究) 
  • 投書 白煙與畫筆之間--人類藝術與AI科技的邂逅--

    2025.05.12 | 01:55

            2025年5月8日,梵蒂岡西斯汀禮拜堂(Sacellum Sixtinum)上空升起白煙,第267任教宗良十四世(Leo XIV)新時代正式來臨。這座禮拜堂不僅是天主教世界的神聖地標,更因米開朗基羅的濕壁畫鉅作《創世紀Volta della Cappella Sistina》而享譽世界。這道白煙的升起,象徵世界對Leo名號延續維護人性尊嚴、關懷弱勢、致力平等的期待,也讓全球透過直播重新凝視這座歷史與信仰交織的建築,回顧歐洲宗教與文化的藝術靈魂。        早在西元前古希臘與羅馬時代已創造出令人驚嘆的藝術成就,從繪畫、建築雕塑到哲學思想,皆源於自然,追求理性、秩序與和諧對稱之美。然隨著西羅馬帝國於公元476年滅亡,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在1453年被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攻陷,歐洲陷入漫長的中世紀,藝術與思想逐漸受限於宗教權威與天災戰亂的壓力,文化水準跌入谷底。        直至十四世紀義大利興起文藝復興,藝術家與學者欲重現古希臘羅馬精神,強調人性的尊嚴與價值,掀起長達兩百年的思想與藝術革新。文藝復興不只是藝術技巧的突破,更是對人性、理性與自由的深刻探索。透視法的發明,改變了繪畫對空間的呈現;人體解剖學的研究,讓人物形象更加寫實生動。米開朗基羅的創作正體現這種融合美學技術與哲學思想,他歷時四年獨力繪製完成西斯汀教堂的穹頂濕壁畫,以《創世紀》為主題,展現聖經故事中的神性與人性交織的壯闊。三十年後再次繪製《最後的審判Giudizio Universale》,將末日審判的神祕與震撼定格在主祭壇牆面。這些作品不僅是繪畫技巧巔峰,更是蘊含藝術家靈魂深處對存在意義的沉思。        這段藝術史說明了人類即便身處黑暗時期,也從未放棄對真、善、美的追尋。現處21世紀人工智慧迅速崛起,從圖像生成到風格模仿,AI的創作能力日新月異的精進時代。我們恐懼未來職場與生活的巨大變動,但藝術的靈魂與本質並非演算法所能完全取代。AI或許能模仿吉卜力動畫的筆觸、生成類似的畫面,但請別忘了,吉卜力動畫作品源自於一群人類創作者經年累月的腦力激盪與集體創意。並且如要繪製像是霍爾班《使節The Ambassadors》中巧妙的隱藏骷髏幻影,或米開朗基羅教堂穹頂壁畫中將藝術透過濕壁畫與整體建築完美合而為一,就算科技在如何精進,也無法模擬人類藝術家的直覺、情感與文化積澱。        正如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曾說過,未來最關鍵的能力,將是那些機器難以複製的領域。而藝術與文化涵養正是其中核心,目前只有人類能在理性與感性之間架構出有靈魂、有底蘊的創作,這是AI尚無法觸及的境界。在AI科技日益進化的時代,我們更應堅信自身在藝術與文化上的獨特優勢;與AI並行,而非對立,讓科技成為創意的助力,激發更豐富的想像與表達。科技不會是藝術的終點,因為身為動物界--哺乳綱--靈長目--人種的我們,會在變動之中維持對美感與真理的敏銳感受力,不懈追求並深耕藝術素養與文化創造的意義與價值。不僅在AI洪流中不被同質化,更會以人類獨特視角開拓新境。    當梵蒂岡白煙順利升起,願世界和平有序,也願我們從教堂的繪畫與建築藝術中,繼續守護那來自心靈深處、不可取代的創造之火。                                                                                       (文/ 傅馨儀,執業律師,博士後期研究)
  • 投書 2025年股神巴菲特送給我們的樂觀與智慧

    2025.05.05 | 01:21

                                                                                                                                 傅馨儀律師        2025年5月3日波克夏年度股東大會中,94歲的華倫·巴菲特(Warren Edward Buffett)宣布將於年底卸任執行長職務,由阿貝爾(Greg Abel)接任。如同往年,這位傳奇投資家在全球矚目的年度盛會上發表多項至理名言,獲得熱烈掌聲。        本屆股東大會的發言中,巴菲特除了分享投資心得與波克夏投資報告外,比往年放入更多的感性內容,數度懷念摯友查理蒙格的投資哲學,並真誠的說:「我一生中最幸運的一天,就是我出生在美國的那天」。直言雖然現在是瞬息萬變的世界,美國經常發生各式各樣讓大眾批評的事件,但他認為一生中最幸運的事情就是出生在美國。縱使經歷大蕭條時代、世界大戰、想都沒想過的原子彈的研發與製造,以及迄今仍無法解決的許多問題,但他對這個世界、對美國從未灰心。        巴菲特出生於1930年,正值時任美國總統胡佛簽署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案(The Smoot-Hawley Tariff Act),這個關稅法案是美國當時實施保護主義貿易政策,並被廣泛認為是錯誤的經濟決策,引發全球報復性關稅的緊張關係,演變成影響十年之久的經濟大蕭條,亦有不少學者認為是導致二次世界大戰的間接因素。雖然部分經濟評論家擔憂川普會再重演錯誤的關稅歷史,然而走過歷史動盪的巴菲特,已將每一次的鉅變挑戰視為世界轉型及成長的契機。認為能夠親眼看著世界在歷經每一次破壞後又再次重生,是他人生的幸運。這種歷經千帆還能保有初心與豁達,讓我深刻感佩成功者在面對風險與不確定性時,所展現的從容與樂觀。同時也懷念起巴菲特的摯友查理蒙格亦曾說過:要學習猶太人在苦難中仍能笑看人生。        這一席退休前優雅的謝幕話語,不禁令人聯想到1974美國貿易法的301條款也曾讓台灣經濟進入失落的年代,當時的台灣還處在戒嚴時期,思想及言論自由受到限制。然而,就算是在當時經濟紊亂、不自由的年代,台灣的音樂藝術家創作了一首名為《美麗島》的歌曲,歌詞中提到:「婆娑無邊的太平洋,懷抱著自由的土地,溫暖的陽光照耀著,照耀著高山和田園」表達了台灣人民就算在艱難時期,如同嚮往陽光一樣,對擁有自由與民主的渴望及決心。如今,台灣經常有立場的對立及紛爭,還能在苦難與挫折中持續精進,達成今日舉世共睹的自由民主與科技發展實績。我們應向巴菲特學習,在國內外局勢動盪中,對台灣的未來賦予更多樂觀的信念與信心。        股神巴菲特除了在這數十年來的股東大會上教導我們他獨特的投資心法外,2025年退休前的謝幕對談,猶如一場動人的 take a bow,更是讓我們學會樂觀與感激。                   (文/ 傅馨儀,執業律師,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經濟法博士後期研究)
  • 投書 川普2025新減稅新政與關稅海嘯,台灣的下一步應如何佈局?

    2025.04.30 | 13:43

                                                                                                                               傅馨儀律師  2017年,時任第45任美國總統川普推動的「減稅與就業法案」(Tax Cuts and Jobs Act, TCJA)是當代美國財政政策的轉捩點,為90年代以來美國最大規模的稅制改革。該法案大幅調降企業與個人稅率,將企業所得稅從35%降至21%,同時調整個人所得稅級距與扣除額,旨在激勵企業投資、吸引海外資本回流,並提振「美國製造」。當時政策效果獲得市場正面反應與選民普遍支持,初期視為成功稅改。     然而,實證資料顯示,雖然該法案初期確實帶來一定程度的經濟成長與企業獲利提升,但其長期效果卻飽受爭議。因為多數企業在減稅後的資金多數未投入擴廠增資與雇用人力,而是將節稅後的資金用於股票回購與分紅,無助於勞動階層的薪資增長。更為關鍵的是,該稅改措施導致十年內聯邦稅收減少近兩兆美元,擴大美國財政赤字與債務負擔。此外,2017年美國所得稅減稅制度的稅制優惠大多傾向對富人有利,對高所得者與大型企業的減稅幅度遠高於中低收入階層,使得所得分配更加不均,進一步加劇美國社會的階級分化。原本應具有再分配功能的稅制,反而助長財富集中,稅制不公平的問題也成為後續爭議。   如今,2025年川普重返白宮後,除自年初起發布一連串與各國的雙邊關稅政策以外,4月底亦與財政部長會談後透露,有意於2025年7月4日美國獨立日前推出新版的國內減稅法案政策。相較2017年版本,川普此次計劃更具體提議小費、社會安全金與加班費等免稅項目,以擴大基層選民的支持。然在財政支出與稅收矛盾日益嚴重的情況下,川普2025年新版減稅法案若未搭配有效且具體的財源,恐進一步惡化財政穩定性。  最直接造成的關鍵性連動因素,外界是擔憂所得稅收的財政缺口,會轉向由關稅收入來補足。川普擬實施所得稅的減稅政策,或可能讓美國GDP成長,並創造就業機會;但若加上全球高額關稅,則可能反向導致GDP下滑,同時也是減少就業機會。此「一正一負」的政策組合對整體經濟的淨效益仍具高度不確定性。除了恐引爆新一波關稅報復的貿易衝突,加劇全球經濟不穩,可能重演全球經濟蕭條的金融動盪外,關稅將推高進口商品成本,轉嫁至終端消費者,直接壓縮中低收入家庭的消費能力,並可能引發通膨壓力。因此川普若將稅收政策與關稅財源掛鉤,關稅恐將成為「變相的消費稅」,由一般消費者承擔的經濟代價可能大於其財政效益。   在過去的中美貿易戰期間,台灣曾一度受惠於轉單效應,但若川普推動全球高額關稅、且未與台灣協商建立例外協議,則我國對美出口亦將面臨成本上升與競爭力下滑的雙重壓力。特別是台商在中國的生產基地,若遭視為「中製商品」,其產品將面臨極高的關稅衝擊。川普擬行的新減稅政策與高關稅的經濟戰略,無疑將帶來多重挑戰與不確定性。台灣為出口導向型經濟,電子、半導體、機械與汽車零組件等關鍵產業供應鏈。一旦美國重啟貿易保護主義,全球供應鏈將再次重組,台灣企業須迅速調整產地布局與客戶結構。  時值全球貿易混亂之際,山雨欲來風滿樓,在此高度不確定的國際經貿環境中,與其試圖預測單一結果,不如提前針對各種情境制定彈性策略。如同我們在討論量子力學理論,【光】是「波」還是「粒子」?你是認同薛丁格的貓既生且死?還是贊同愛因斯坦的上帝不擲骰子的確定論?  對台灣而言,面對未來潛在的美國稅改與貿易政策變化,應積極推動產業升級、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拓展多元市場,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同時,亦應強化與美方的經貿對話與合作,爭取在未來關稅政策中取得有利位置。台灣位在全球產業鏈與地緣政治的交會點,應盡速洞察美國政經政策轉向的深層邏輯,並從制度設計、產業轉型與國際佈局多方面做好準備。不論【光】是「 波」還是「粒子」,抑或是兩者兼具,我們都應具備如蘇軾《春江晚景》所形容的「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敏銳洞察力,從容面對變局。                   (文/ 傅馨儀,執業律師,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經濟法博士後期研究)
  • 投書 從福澤諭吉《勸學篇》看自由與責任:日美談判經驗談台灣的關稅談判策略

    2025.04.23 | 12:00

    近月來,美國對貿易逆差國加徵高額關稅的舉措,引發國際間對於未來經濟不利的評析及言論甚囂塵上。在此議題上,日本已率先與美國展開關稅談判,為台灣未來可能面對的台美關稅協商提供了寶貴的參考經驗。自2024年7月3日起,日本中央銀行發行新版紙幣,長年作為一萬圓紙鈔肖像的福澤諭吉由渋澤栄一取代。福澤諭吉為日本近代重要啟蒙思想家與改革推動者,對日本教育、政治、貿易與引進西方醫學等領域均有深遠貢獻。他最著名的著作之一《勸學篇》開篇即以:「天不造人上之人,亦不造人下之人」為理念,強調人皆平等的思想,呼應美國《獨立宣言》中“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的精神。在這本書中初篇,福澤進一步闡述自由的本質與界限,他指出:「ただ自由自在とのみ唱えて分限を知らざれば我儘放蕩に陥ること多し。(若人們只是一味高喊自由自在,卻不知其應有的限度,便容易陷入任意妄為之中)」[因此,真正的自由,應建立於不妨礙他人之基礎上,遵循天理與人情,方可稱之為負責的自由。雖然美國作為主權國家有權制定其關稅政策,並在自由貿易制度下行使這些權利,但居於全球經濟體系的領導者,國家對於他國的決策更應伴隨相應的責任。川普身為美國領導人應理解自由並非無限制的恣意,而是必須承擔相對應的責任與後果。日本在與美國的談判過程中,即使展現友善姿態,會後亦明確表示:「日本在關稅問題上無法一味讓步,維護農業、消費者安全等核心利益是不可妥協的立場。」即便立場較為柔軟,亦能堅守關鍵國家利益的態度,值得台灣借鏡。儘管川普總統具備豐富商業經驗,直率果決的風格也頗受支持,但若在缺乏全面經濟評估下,僅憑海湖莊園的政策想法就試圖改變全球經濟秩序,恐難免過於任性妄為。近幾個月美國關稅政策所導致的衝擊已對全球金融市場產生不利影響,甚至美國國內也開始出現消費疲軟、通貨膨脹與貨幣不穩的現象,猶如金庸小說中的「七傷拳」——一拳打出,傷人亦自傷。若未來日本再次與美國進行關稅談判,不妨致贈福澤諭吉的《勸學篇》,作為對川普的一份東方智慧啟示。對台灣而言,正值準備與美國進行關稅協議談判之際,從日本的經驗中,我們應更加強調台灣在全球科技創新與亞洲民主制度上的貢獻,展現台灣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價值,以建構更對等且可持續的台美經貿關係,成為雙邊互利共贏的經貿合作夥伴。                   (文/ 傅馨儀,執業律師,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經濟法博士後期研究)
  • 投書 北風與太陽:貿易風暴內的台灣、企業與個人資產策略三部曲

    2025.04.16 | 12:19

    北風與太陽:貿易風暴內的台灣、企業與個人資產策略三部曲                                                                                                                         傅馨儀律師伊索寓言中的「北風與太陽」故事,講述了兩者競爭誰能使旅人脫下大衣。北風用力吹拂,旅人反而將衣服裹得更緊;太陽則以溫暖照耀,旅人最終自願脫下大衣。這個寓言反映了強硬與柔和策略在影響他人行為上的效果。2025年初迄今,川普政府宣布一連串稅捐政策,目的欲減少美國對外國供應鏈的依賴,特別是高科技產品與消費製造商品。這些政策措施引發了全球供應鏈的震盪,企業面臨稅捐費用、營運成本上升和市場不確定性的挑戰。川普的關稅政策試圖以壓力迫使他國讓步,為全球經濟貿易重組,正如北風試圖強迫旅人脫掉大衣,但恐怕結果會適得其反,導致國際經濟對抗升級,產生各種不同排列組合的合縱連橫。昨日中國與越南簽下45項經濟合作協議,即是對美國初步的警訊。 經濟博弈: 台灣政府應運用智慧在北風與太陽之間尋找平衡台灣作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核心國,面對美國的關稅政策,需審慎評估應對策略。不論是國家經貿雙邊協議或是企業佈局,台灣應積極與美國、多國及區域經濟體合作,共同應對全球科技競爭的挑戰,包括技術與半導體製造經驗,強化全球科技對台灣的依賴。但必須審慎的是須防止最新核心技術與人才外流,以根留台灣為首要信念,維持台灣在全球不敗的競爭優勢。此外,台灣也應警惕過度依賴單一市場的風險。正如旅人在北風與太陽的影響下做出選擇,台灣應在強硬與柔和的政策之間尋找平衡,既保護自身利益,又維持與主要貿易夥伴的良好關係。 穩固核心商業價值:企業應著眼於務實預期而非外因預測面對關稅帶來的費用成本增加,以及市場的不確定性,企業應以自身核心價值為基礎,進行審慎且務實的目標【預期】,而非過度依賴外部因素造成的盈虧【預測】。對不可控的因素過度反應,可能導致資源錯配與策略誤判。企業應專注於提升自身優勢價值與市場競爭力,靈活調整供應鏈,減少對單一市場或風險市場的依賴,從而在變動的國際環境中持續經營。 荷蘭鬱金香事件汲取教訓: 個人資產與消費行為切莫盲目跟風17世紀前半的荷蘭「鬱金香熱潮」起於對花卉品種改良的興趣,迅速演變為全民投機行為,珍貴品種的鬱金香球根價格飛漲,甚至吸引商人遠赴伊斯坦堡高價收購,隨著平民資金湧入,價格出現泡沫化現象,人們藉由轉賣球根獲利,導致市場虛高。無奈夢幻泡沫終究會被戳破,許多投資人遭受重大損失。此事件揭示投資狂熱背後的非理性與高風險行為,至今仍為經濟泡沫的經典案例。歷史事件提醒我們,個人在投資和消費時,應了解自身需求,避免盲目跟風。如同大家所說: 價值存在與否是看消費者是否買單。同樣一張漂亮的圖片,有價值時叫做NFT(Non-Fungible Token),失去價值時僅剩PDF。因此個人應注重資產配置的合理性與風險管理,不能盲目跟風消費或投資,避免因市場波動而造成重大損失。川普的關稅政策,如同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表面針對特定國家,實則意在重塑全球貿易架構。未來,隨著區域貿易聯盟的重新洗牌與可能爆發的貨幣匯率戰爭,全球經濟將面臨鉅大的挑戰。各國政府、企業與個人需審慎關注局勢發展,制定靈活且具前瞻性的策略,以避免重蹈經濟泡沫與大蕭條的歷史覆轍。在這場國際經濟的角力中,全球領導的泱泱大國究竟選擇成為冷冽的北風,還是溫暖的太陽? 將深刻影響未來世界經濟的走向。對台灣而言,應於強硬與柔和之間尋求平衡,從容地應對變局,在風起雲湧的國際潮流中仍屹立不搖。                   (文/ 傅馨儀,執業律師,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經濟法博士後期研究)
  • 投書 關稅貿易戰爭再起:歷史鏡鑑下台灣的戰略抉擇

    2025.04.14 | 10:33

    關稅貿易戰爭再起:歷史鏡鑑下台灣的戰略抉擇                                                                                              傅馨儀律師        全球經濟歷史的長河中,關稅制度向來成為國家作為對外貿易政策的手段工具。美國總統川普重返美國白宮這數個月間,不斷提出一系列關稅政策,引發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其政策內容不僅變動頻繁,更牽動全球經濟結構,尤其對科技領軍全球的台灣而言更是一大挑戰。        回溯這幾個月來,川普自今年初起推動一連串對美國保護措施;2月13日簽署對等關稅的行政命令,強調將對他國商品施加對等稅率,並反制非關稅壁壘;3月12日進一步擴大貿易戰規模,恢復對全球鋼鐵與鋁課徵25%關稅,取消原有的豁免;隨後在4月2日,更公告對於貿易逆差的國家實施額外關稅。這些舉措才剛上路,不到一週的時間,旋即於4月9日宣布90日暫停期間。包含在上週末新聞看到的豁免關稅各項目清單,本週星期一開工日瞬間看到川普又在新聞中重申目前並未豁免關稅。此類朝令夕改的政策使全球企業與市場難以預期未來方向,對投資信心已早成嚴重衝擊。        從經濟史的角度觀察,關稅政策曾多次導致國際貿易緊張和經濟衰退,對各國經濟造成重大損害。​1930年代,美國施行關稅法案,雖意圖為保護美國本土經濟,卻導致世界貿易大幅萎縮,加劇全球大蕭條,也被認為是引發二戰導火線之一。這個慘痛教訓催生1947年在瑞士日內瓦簽訂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GATT),推動多邊貿易自由化,成為戰後全球經濟復甦的重要基石。然而,進入21世紀,關稅再度成為政治操弄的工具。川普政府第一任期的貿易戰已導致供應鏈失衡、通膨壓力上升,而第二任期的政策顯示其策略依然未脫保護主義本質。        面對當前美國前總統川普實施的關稅政策,台灣應該從經濟史中汲取教訓,採取多元化的貿易策略,並加強與其他國家的經濟合作。​同時,應加速產業升級與轉型,聚焦半導體、生物及智能科技等高附加價值產業,提升全球競爭力。政府應提供明確且具預測性的政策方向,協助企業應對國際貿易變化,才能在不確定的國際局勢中提供穩定的內部支撐。        一般人著眼於解決問題本身,優秀的人則致力於根除問題的本源;而真正的領導者,應從思維模式與宏觀立場著手,徹底改變問題的根本結構。在當前貿易戰壓力之下,台灣政府與產業領導人唯有不急不徐、清晰理性的思考問題本質,深入剖析制度與結構上的核心弱點,方能從歷史中汲取教訓,並以宏觀視角重新確認政策目標,扭轉被動局勢。正如一句常見名言:如果我有一小時來解決一個問題,我會用55分鐘思考這個問題,然後以5分鐘解決(If I had an hour to solve a problem, I'd spend 55 minutes thinking about the problem and 5 minutes thinking about solutions)。台灣必須以全球貿易的高度與冷靜思維模式,掌握未來經濟的主體權。唯有在深刻理解問題實質內涵之後,所擬定的對策才能真正有效,對症下藥、化危機為轉機。                       (文/ 傅馨儀,執業律師,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經濟法博士後期研究)
  • 投書 川普的經濟政策恐導致廣場協議的泡沫經濟歷史重現

    2025.04.09 | 23:22

    川普的經濟政策恐導致廣場協議的泡沫經濟歷史重現                                                                                                    傅馨儀律師    在當今貿易局勢日益緊張的國際環境下,美國前總統川普透過關稅戰策略,使其經濟政策成為全球焦點。其倡議的海湖莊園政策構想,結構上與1985年的廣場協議(Plaza Accord)高度相似,企圖以關稅施壓他國使美元走弱,以促進美國產品出口競爭力與製造業回流,增加貿易順差。然而,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這類策略儘管具有短期效益,長期卻可能導致資金泡沫與全球經濟停滯。本文將從經濟歷史回顧、政策效應與潛在風險等面向,探討台灣的因應之道。廣場協議的經濟歷史回顧    國際經濟史上,1985年美國與日本、德國、英國、法國五國財政部長及央行總裁於紐約廣場飯店簽署了「廣場協議」,希望透過協調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貶值,以縮減美國的貿易逆差。此協議日後對日本造成深遠影響,日圓相對於美元大幅升值後,大量資金流向股市與房地產市場,引發日本內部資產價格過度膨脹,最終導致房地產與股市經濟泡沫。當泡沫破裂後,日本經濟陷入長期停滯,被稱為「失落的十年」。今日川普推動類似的策略,以關稅施壓貿易夥伴,迫使各國讓步、使美元貶值。從歷史角度為鑒,川普的關稅戰略可能會重演廣場協議的歷史,再度種下全球經濟動盪的因子,並引發報復性關稅,也加劇全球供應鏈斷裂風險。經濟效果的兩面性    川普關稅戰略短期內或許有助於提升美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並吸引部分企業將製造回流美國,但長期而言,其潛在風險不可忽視。首先,美元貶值會推高進口商品價格,導致通貨膨脹壓力上升,抑制消費者購買力。其次,當代全球迎向科技產業的高階製程與供應鏈協作,已非昔日的傳統製造,單以關稅措施未必能夠讓製造業順利回流美國。若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選擇建立區域合作機制因應(如CPTPP),美國企業恐面臨更高營運成本與市場排擠風險。台灣的經驗與警示    回顧1980年代後期至1990年代初期,台灣亦曾因美國啟動《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款的貿易調查,被迫開放金融市場、取消出口補貼與實施匯率自由化政策。新台幣大幅升值後外資迅速湧入,導致股市與房市飆升,出現「台灣錢淹腳目」的泡沫景象。然而,在資金大退潮、貿易順差縮減時,泡沫即刻破裂,造成股市與房市雙重重挫,此與之後發生的日本泡沫經濟相似。若川普再次利用類似策略對台灣施壓,歷史重演的風險不容忽視。    鑒於歷史經驗及面對潛在風險,關稅戰爭下一步可能就是匯率的貨幣戰爭。台灣應採取三項應對策略:一、積極與美國協商,爭取關稅豁免與友善貿易條件,降低貿易衝擊。二、強化金融穩定政策,健全資本流動監管,防止資金過度集中於股市或房地產市場,抑制泡沫經濟擴張,提升抗壓韌性。三、遵守國際經濟法秩序並積極加入多邊經濟合作,WTO的多邊貿易制度本意即是為防止世界貿易陷入雙邊主義與報復性關稅的惡性循環。台灣與其他自由開放經濟體應共同推進以規則為基礎的全球經濟秩序,強化公平、透明與可預測的國際經濟法制度之重要性,以確保經濟長期穩定。    不知是否因為川普曾經以天價購買過紐約的廣場飯店,因此欲以海湖莊園政策再現廣場協議。其經濟政策雖可能是以重振美國經濟為出發點,但若以關稅戰與美元貶值導向為核心,則未必能成功達到目的。又全球經濟失衡,反而可能重演資產泡沫與經濟停滯的歷史困境。台灣作為自由民主的開放經濟體國家,應以歷史為鑑,審慎潛在風險,鞏固國內經濟基礎,並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遵守國際貿易規則,以確保在全球經濟變局下能穩健並持續經濟發展。                                                                         (作者傅馨儀,執業律師,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經濟法博士後期研究)
  • 投書 4月7日言論自由日談台灣面對關稅困境的韌性與因應之道

    2025.04.07 | 00:57

    4月7日言論自由日談台灣面對關稅困境的韌性與因應之道                                                                                                                                    傅馨儀律師    4月7日言論自由日是台灣民主運動的重要紀念日。鄭南榕先生因捍衛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而以自焚方式抗議,他的堅持提醒我們,自由與尊嚴從來都不是天賦的,而是面對壓力與挑戰時持續奮戰的成果。台灣人面對挑戰時的韌性與智慧,正如這一天所象徵的精神--即使風暴近逼,我們依然昂首前行--。    當前台灣面臨挑戰,不僅僅是政治上的箝制,還有來自於國際經濟秩序的劇烈變化。本月2日美國總統川普拋出高額關稅政策,對台灣課徵高達32%的關稅,市場擔憂再現通膨壓力與股市熊市的大幅震盪。川普的關稅政策固然對我國外銷企業形成鉅大壓力,但此非台灣獨有的問題,像是越南、日本、中國等亞洲大國亦遭課以高額關稅。顯示這波美國關稅浪潮,是川普以他個人逕自解讀的「美國優先」路線,藉保護本國企業為由,企圖重塑美國在地的供應鏈。然而,高額關稅是否真能如川普預期般重振美國經濟?全球諸多經濟學者持保留態度,甚至已明確表示反對。從經濟歷史以觀,過度保護主義往往導致全球通貨膨脹、供應鏈中斷、消費成本上升,最終反噬本國經濟。非但無法如川普預期可再現麥金利時期(1897-1901年)美國黃金時代,反倒可能再度引發胡佛時期(1929-1933年)美國失業率驟升的經濟大蕭條。1930年美國實施斯穆特–霍利關稅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對兩萬多項進口商品加徵重稅,結果引發全球報復性關稅,導致貿易量急遽萎縮,惡化成為經濟大蕭條。福特汽車創辦人亨利·福特也曾直言該政策是「愚蠢的經濟政策」,堪為今日的警惕。    在當前全球邁入地緣政治與經濟重塑的新時代,台灣必須突破對少數大國市場的依賴,積極尋求出口市場與經貿策略的多元化,方能鞏固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地位。近20年來,台灣歷經亞洲金融風暴與全球金融海嘯,國人憑藉穩健的商業腳步與民間創造力,最終回穩經濟,展現出強大的社會應變韌性。在此2025年AI科技革命新時代,台灣面對的國際貿易與關稅挑戰應可從以下三個面向為積極因應:一、外交政策方面,應持續深化與美國及世界各國與區域經濟的經貿合作與對話,推動雙邊貿易、租稅協議與投資保障協定,以爭取關稅豁免或有利條件,避免我國企業遭受不對等待遇。二、經貿結構層面,應積極拓展全球各地深具潛力的國際新興市場,提升市場多元性,降低對少數市場的依賴,增加抗風險能力。三、產業升級領域,加速投資並強化高附加價值產業,包括半導體、人工智慧、生技醫療、推進並育成新創事業等,提升台灣的全球競爭力與產業不可替代性。        雖然川普提出的關稅政策已造成國際經濟局勢動盪不安,彷彿投下足以摧毀全球經濟的核彈,但遭逢困境的同時,也是台灣得以再次向世界展現我國彈性制度與全球經濟佈局智慧的時刻。我們有信心,在民主制度、法治基礎與自由經濟架構下,台灣能夠積極應對變局,因應全球的變遷與挑戰,在全球經濟與科技市場中穩健前行。                              (傅馨儀為執業律師,國際經濟法博士後期課程研究)
  • 投書 總統召開首次院際協調之所見所思

    2025.02.10 | 22:51

    總統召開首次院際協調之所見所思                                                                                         傅馨儀律師  依據憲法第44條規定:「總統對於院與院間之爭執,除本憲法有規定者外,得召集有關各院院長會商解決之。」該條憲法規定我們簡稱為「院際協調/國政會商」,賴清德總統本於此憲法職權,於2025年2月10日下午啟動台灣首次總統及五院的院際協調會議。有關總統召開院際協調會議是否洽當?司法院代理院長出席是否得宜?院際協調是否虛晃一招只是為了四打一?等爭議紛紜,筆者就以上爭議點提出看法如下。一、總統應否介入院際間的紛爭?有意見認為依照我國憲政慣例,院際間之職權紛爭應由大法官依照憲政司法釐清,總統不應介入協調等云云。筆者認為此說並不洽當,既然憲法第44條明文規定總統有權得召開會商解決院與院間之爭執,該憲法條文並非僅是總統的權利而已,總統有其政治責任。如我們所知,去年有諸多修法議題在各政黨間爭議不斷,包含國會權限範圍擴大是否恰當的「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影響人民司法救濟權的「憲法訴訟法」、攸關人民福祉及國家施政的「財政收支劃分法」等幾乎每一項重大立法,朝野政黨間都存在嚴重歧見,根本已無法順暢溝通為國會職權之行使,倘若總統只有提出憲法訴訟而不為任何政治作為,反而會讓人民感到過於消極怯弱,因此賴清德總統願意擔負起政治責任召開國政會商,不論實際成效為何,身為政治領導者勇於任事,此舉應值得讚許。二、司法院代理院長謝銘洋出席會議是否允當?有意見認為司法院應秉持司法中立、超然獨立原則,不適合參加院際協調會議等云云,筆者對此意見亦有不同看法。司法中立原則是指個案判斷應該超然獨立,不受任何干涉或影響。但我們都知道現在憲法法庭因為大法官人數不足而被架空,且去年底憲法訴訟法的修正是否有癱瘓憲法訴訟案件也存在巨大爭議。司法院原本是公親,現在變成事主,且司法院也是五院之一,依照前述憲法規定,總統召開院際協調本應邀請司法院。又憲法訴訟案件為合議審判案件,非院長一人決定,且代理院長出席院際協調並非針對個案為討論,出席會議可謂合宜。三、院際協調只是為了四打一?似乎多數人僅將立法院與其他政府機關單位為二分法的對立化。其實立法院朝野均有席次,行政、司法、監察、考試各院亦各司其職,既然要協調,臆測誰打誰,誰與誰連盟或對立並無必要。期許總統與五院均應秉持誠信與善意的溝通態度,互相放下私自的立場與成見,共同攜手帶領台灣走向正確且人民安康豐碩的道路。                                 (傅馨儀,為執業律師,國際經濟法學博士後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