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 最新亞洲實力指標:美、中在東南亞競逐態勢,各有優劣

    2023.02.25 | 07:00

    澳洲智庫「洛伊研究所」(Lowy Institute)近期公布2023年版的「亞洲實力指標」(Asia Power Index),此報告針對26個國家的影響力(外交、國防網路、經濟關係)、資源(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堅韌性、未來資源),綜合上述八項指標評估國家整體實力,並做排名。此研究計畫自2018年起,而上次發表為2021年,今年公布的版本則為第5年的年度報告。美國軍事、經濟等四項指標領先,外交影響力、經濟關係為中國強項報告中整體實力前10的國家分別為美國(80.7分)、中國(72.5分)、日本(37.2分)、印度(36.3分)、俄羅斯(31.6分)、澳洲(30.9分)、韓國(29.5分)、新加坡(25.1分)、印尼(19.4)和泰國(18.7分)。而台灣則以15.2分位居第14名,排在馬來西亞(18分)、越南(17.5分)和紐西蘭(16.8分)之後。報告提到,過去五年亞洲實力指標來看,中國整體實力雖落後美國,但兩者差距並不遠。報告引用理論學家指出,當崛起大國的整體實力分數,接近老牌大國的80%時,就會觸發「權力轉移」(power transition)。雖說中國近年在亞洲實力上快速抬頭,但仍持續落後美國,差距並未明顯縮小,甚至有擴大的跡象。過去五年,美國作為領先的超級大國,一直保持些微卻長期的優勢。報告認為,依照目前的趨勢發展,中國將難以在2030年前,在整體實力上超越美國,甚至未來的數十年,中國都不太可能有像美國過去那般的主宰力。報告也不避諱地表示:「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紀(Sino-centric centeury)的發展,是停滯不前的。」就中國的部分,中國是今年亞洲實力指標中整體實力退步最多的國家,而造成這現象要歸咎中國過去幾年實施的「清零政策」。報告指出,2019年至2021年,中國吸引高達2,000億美元的外國投資。然而,2020年至2022年以來,中國僅吸引約1200億美元的國外投資。此外,中國對外投資也減少3成左右。雖說中國經濟實力退步,但中國在經濟關係上仍維持一向以來的優勢地位。研究顯示,中國在經濟關係上的分數仍以98.3分大幅領先美國的53.7分,顯示出中國在亞洲地區的經濟影響力和與各國經貿的重要性仍遠勝於美國。中國經濟雖受清零政策影響,但報告發現這政策並未減低中國的外交影響力(diplomatic influence)。即便在清零政策的旅行限制下,指標中的外交影響力,中國仍略勝美國一籌。報告提到,中國維持穩定的外交活動,並特別在意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利用雙邊外長互動和多元政治角色,影響中國對外關係。報告警告,美國與其盟國不應因目前美中之間的差距感到欣慰,因中國在2023年重新開放後,可能幫助它重新取得在亞洲的優勢,包含連接性(connectivity)和地緣優勢(proximity)。美中整體實力對比下,美國雖連續兩年拉開與中國的實力差距,但仍無法阻止整體實力自2018年以來,持續在亞洲下滑的趨勢。不過,在評估整體實力的八項指標中,美國仍在今年報告中的六項指標取得領先,並在經濟實力這個項目,從中國手中重新要回領先。但在外交影響力、經濟關係上,美國仍遜於中國。東協不願在美中間選邊站?民眾較信任美國?新加坡智庫東南亞研究所附屬的東協研究中心(ASEAN Studies Center, 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 ISEAS),也發表最新的《東南亞國家2023年度調查報告》(The State of Southeast Asia 2023)。報告指出,東協受訪者中有30%贊成在美、中之間保持中立地位;18.1%希望能尋求第三國以擴大戰略空間和選擇;高達45.5%認為東協應強化自身韌性和團結性,以抵抗來自強權的壓力;而僅有6%的人認為在美、中兩國間選擇中立不切實際。上述數據顯示,多數東協國家並不願在美中兩強之間選邊站,不願捲入兩大強權間的競爭,更傾向尋求與第三方強化合作,以多元化戰略選項和對自身的政策更有彈性化。在今年的報告中,當東協國家被迫從美、中兩國選邊站時,東協國家受訪者高達61%傾向支持美國,遠高過支持中國的38%。東協十國中,僅三國有過半受訪者支持選中國,這三國為印尼、汶萊和馬來西亞。這項數據跟外界對東南亞與美、中兩國之間的關係印象有所出入。因為不少人認為,東南亞國家在地緣政治上與中國較親近。然而,在被迫選邊站的情況下,數據顯示東協各國民眾反倒希望選擇美國而非中國。報告還詢問:「中共二十大結束後和近期地緣政治的發展下,你怎麼看待你的國家與中國之間未來三年的發展?」東協受訪者平均有44.2%認為與中國之間的關係保持不變、38.7%認為會強化,而僅17.1%認為會惡化。除探討中國與東協國家關係外,報告也調查東協國家對美國在東協投入與交往的看法。報告發現,東協國家受訪者中,平均有39.4%受訪者認為,美國與東南亞的往來有增加;此外,平均有47.2%受訪者對美國作為戰略夥伴、提供區域安全的國家有信心。拜登政府過去兩年對東南亞各方面的投入,確實讓東協國家人民有感。對台灣問題袖手旁觀?東南亞對台海衝突持中立、傾向外交手段處理台灣問題是目前美中競爭的重要議題,而東協國家也相當關切。研究報告也針對「台海衝突」議題,調查東協國家民眾看法。若台海爆發衝突,有43.3%受訪者認為會破壞區域穩定;28.7%認為東協屆時會被迫選邊站。由多數東協國家不願被捲入美中競爭的態度來看,對台海這敏感問題,東協也相當謹慎。報告詢問受訪者:「若今天台海正發生戰爭,該如何因應?」有高達45.6%受訪者認為,要用外交手段反對武力的使用、33.5%認為要中立。很明顯地,多數東協國家在台海發生衝突的情況下,很有可能採取較消極的態度處理,保持中立立場。除在安全上不希望被捲入外,也不希望因表態而遭受到美、中任何一方懲罰。《霧谷晶策》研讀完「亞洲實力指標」與《東南亞國家2023年度調查報告》後,認為報告呈現的數據喜憂參半。美國在亞洲區域仍舊扮演一哥的角色,而且中國暫時無法取代,對台灣來說,應該是值得高興的事情。不過,美、中兩國持續在外交、經濟、軍事各方面的競爭,或許會讓台灣繼續成為夾心餅乾,最怕落得裡外不是人。《霧谷晶策》認為東南亞國協找第三方夥伴合作的方式,雖有些理想化,但也算是找到不同的出路。只是地緣政治要角就在自己身旁,恐怕歐盟也會是鞭長莫及,更何況目前仍有俄烏戰事未果。即使俄烏衝突暫時結束,戰後重建工作都將會讓歐盟無暇分心。東協國家應持續維護「東協中心性」(ASEAN Centrality),繼續在美、中競爭裡左右逢源,而台灣或許也可借鏡。《霧谷晶策》觀察美、中兩國應慢慢整理出兩國相處的新模式,尤其疫情後的經濟復甦,美國與中國都離不開彼此。美國衰弱沒有想像中的快速,而中國崛起也未如預期中發展。既然兩強短時間內都分不出高下,在既有能合作的議題上,控管分歧與謹守彼此底線與紅線,或許才能讓東亞,乃至全球能更和平的發展。世人無不以俄烏戰事為警惕,而美、中理性層面應該會避免相互開戰,方能保全世界。
  • 投書 美日安保再升級 未來對中作戰先準備

    2023.01.20 | 10:34

    新的安全合作篇章?美日「2+2」升級安保同盟!​2023年1月11日,美日外交、國防部長「2+2」會談(U.S.-Japan Security Consulative Committee)於美國華府登場。美方與會官員為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國防部長奧斯丁(Loyld Austin),日方則由外務大臣林芳正(Yoshimasa Hayashi )和國防大臣濱田靖一(Hamada Yasukazu)出席。不同於2022年1月單以視訊舉行的2+2會談,這次不僅實體舉行,還特別安排在美日領袖峰會的前兩日。​在會談前,日本2022年12月對國防政策做出一連串重大調整。12月16日,日本透過臨時內閣會議,通過新版「安保三文件」,包含《國家安全保障戰略》(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國家防衛戰略》和《防衛力整備計畫》。​上述文件中提到,日本將致力發展「反擊能力」,使日本能從陸地或海上發射飛彈,打擊船艦和1,000公里外的目標。日本預計在2027年前,投資370億美元發展有反擊能力的武器,並計劃發展包括極音速武器在內的其他飛彈。《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指出,日本希望向美國採購數百枚射程達1,250公里的戰斧巡弋飛彈(Tomahawk cruise missile)。​另外,文件指出日本將於2027年前大幅增加國防預算,目標將國防預算的占比從原先國內生產總值(GDP)1%逐步提升至2%。《華爾街日報》預估,2027年時,日本國防預算將高達約800億美元,使日本成為國防預算世界第三高的國家。日本2023年的國防預算,其實已將達到新高的517億美元(6.82兆日圓),較去年提升約26%。文件中還提到建立第一座美日聯合指揮中心、強化太空戰力等計畫。​外界普遍認為最新版本的安保三文件為日本自二戰以來最大的擴軍計畫,文件內容對二戰後一向奉行「和平主義」(Pacificm)的日本國防政策,也是歷史性的轉變。​這次美日2+2會談,雙方就強化美日安保同盟、中國、台海、南海、東海、俄烏戰爭、北韓導彈威脅等問題交換意見。會談劍指中國的意味相當濃厚,會後《聯合聲明》點名中國高達12次(其次為俄國6次),不避諱提及多個敏感議題,如台灣、香港、新疆和南海。​聲明說:「中國的外交政策正在試圖重塑國際秩序,試圖讓中國崛起的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實力因而受惠。」形容中國的行為對美日同盟和國際社會,是印太地區內、外「最重大的戰略挑戰」(the greatest strategic challenge)。​聲明中也針對中國在南海、東海的行爲表示關切:「美日強烈反對中國在東海試圖單方面改變現狀的行為,並對中國在南海軍事化島礁、非法宣示海上主權和具有威脅和挑釁性的活動表示強烈反對。」​在台灣問題上,聲明強調美日對台立場不變,重申台海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稱對維護國際社會的安全與繁榮是「不可或缺的要素」(Indispensible element),並鼓勵和平解決兩岸問題。​此外,美日「2+2」會談同意將《美日安保條約》擴展至「太空領域」。未來任何對太空、從太空、在太空對日本衛星發動攻擊,都將適用於條約中的第五條,即上述行為會被視為對美、日兩國的攻擊。​美國駐沖繩美軍將改編為一支約有2,200人的「海軍陸戰隊瀕海戰鬥團」(Marine Littoral Regiment, MLR),強化島嶼反艦作戰能力。戰鬥團的部署預計在2025年完成。另外,美日雙方也同意提升對包含日本西南諸島(Southwest Islands)的防禦、擴大美日軍事設施的使用,並增加含西南諸島在內區域的雙邊聯合演習和訓練。​美國華府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AEI)資深研究員塞耶茲(Eric Sayers)和庫伯(Zack Cooper)近期於《戰爭困境》(War on the Rocks)的投書就指出,過去在美蘇冷戰、後冷戰時期,中國並非美日關切的重點,而蘇俄和北韓才是。不過,隨著在台海發生衝突的可能性升高,美日安保同盟做出根本性的策略調整,將重點轉向中國。兩位學者分析,美日安保同盟對沖繩和西南諸島等一連串計畫,將傳達給中國一個明確訊號,那就是華府和東京正例行性的提升美日安保同盟,以應對含台灣附近水域的突發事件(contingency)。他們在文章中形容:「美日安保同盟正轉向以戰爭為基礎」( the U.S.-Japan alliance is shifting to a war footing)。​《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Japan to Spend Billions on U.S. Tomahawk Missiles in Military Builduphttps://www.wsj.com/articles/japan-to-spend-billions-on-u-s-tomahawk-missiles-in-military-buildup-11671784716?mod=article_inline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Japan to Build a More Powerful Military, Citing China as Its No. 1 Menacehttps://www.wsj.com/articles/japan-to-build-a-more-powerful-military-citing-china-as-its-no-1-menace-11671177530 ​美日2+2會後聯合聲明:Joint Statement of the Security Consultative Committee (“2+2”)https://www.state.gov/joint-statement-of-the-security-consultative-committee-22/ ​《戰爭困境》(War on the Rocks):Japan’s Shist to War Footinghttps://warontherocks.com/2023/01/japans-shift-to-war-footing/ 美、日領袖會面確認升級安保同盟!岸田首相位置不保?​1月13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Fumio Kishida)在結束訪法國、義大利、英國、加拿大等四個七大工業國(Group of Seven, G7)會員國的行程後,最後一站抵達美國,與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舉行會晤。兩人上一次見面是在2022年11月,當時兩人共赴印尼峇里島參與「二十大工業國領袖峰會」(Group of Twenty, G20),並利用場邊機會一同與南韓總統尹錫悅(Yoon Suk Yeol)舉行三方領袖會談。這次訪美,是岸田自2021年10月擔任日本首相1年多以來的首次訪美行程。​拜登在會前演講時說:「首先我要明確表示,美國完全、徹底、完整地承諾兩國聯盟關係。」岸田則說:「日美目前面臨近期史上最具挑戰和複雜的安全環境。」他補充說,日本制定了上個月發布的新防禦戰略,以確保區域和平與繁榮。​兩人會後的《聯合聲明》形容今日的「拜岸會」為美日安保同盟、印太地區和世界的「歷史性時刻」,並稱美日當前的合作是「前所未有」(Unprecedented)。​聲明指出,由於中國不符合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的行為,乃至北韓的挑釁,印太地區正面臨更多挑戰。另外,在歐洲方面,俄國持續對烏克蘭發動的侵略戰爭。美日強烈反對在世界各地以武力脅迫,片面改變現狀的企圖。​針對台灣部分,與2+2會談的聯合聲明相同,強調美日在台灣議題的基本立場不變,重申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是國際社會安全與繁榮不可或缺的要素,並鼓勵和平解決兩岸問題。​聲明還提到,雙方將加強在經濟安全共有的優勢,保護並促進包括半導體在內的關鍵與新興科技、透過雙邊太空架構協議加強合作,以及乾淨能源與能源安全。此外,美日將持續支持「四方安全對話」(Quad)、東協中心性(ASEAN Centrality)與團結,致力加強美、日、韓三方安全和其他領域的合作,並且透過「藍色太平洋夥伴」(Partners in the Blue Pacific, PBP)強化與太平洋島國的合作。​值得一提的是,《路透社》(Reuters)報導,岸田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高等國際研究學院(SAIS)發表演說時,他強調中國為日、美面臨的「核心挑戰」(central challenge)。岸田呼籲日本、美國和歐洲歐絕對有必要團結一致處理與中國的關係。​另外,岸田的「歐美行」除深化日本與歐美國家的軍事合作外,同時也確保日本在全球領導地位佔一席之地,彰顯日本在國際安全上的重要地位。​拜岸會談前演講:Remarks by President Biden and Prime Minister Kishida of Japan Before Bilateral Meeting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peeches-remarks/2023/01/13/remarks-by-president-biden-and-prime-minister-kishida-of-japan-before-bilateral-meeting/《路透社》(Reuters):Japan's Kishida says allies must act in concert on Chinahttps://www.reuters.com/world/japans-kishida-says-allies-must-act-concert-china-2023-01-13/ ​《每日新聞》(Mainichi Shimbun):Kishida Cabinet's support rate dips to 25%, lowest since its launch last fall: pollhttps://mainichi.jp/english/articles/20221219/p2a/00m/0na/008000c ​《日本放送協會》(NHK):NHK poll: Kishida Cabinet approval rate falls to 33%https://www3.nhk.or.jp/nhkworld/en/news/20230110_30/ ​《彭博社》(Bloomberg):Japan’s Standing Is Rising. Not So Its Leader’shttps://www.bloomberg.com/opinion/articles/2023-01-12/japan-s-standing-is-rising-globally-not-so-its-leader-s ​美、日外長訪中在即,穩定對中關係成焦點 ​《南華早報》(Th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1月13日的報導,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預計將在2023年2月5、6日訪中,屆時將與中國新外長、前駐美大使秦剛會晤。對美中關係來說,這趟自2022年11月「拜習會」後就敲定的訪中行程具有極大意義。​回顧拜登自2021年1月20日上台以來,親訪中國的美國官員僅有副國務卿雪蔓(Wendy Sherman)、氣候變遷特使凱瑞(John Kerry)、國安會中國事務主任羅森伯格(Laura Rosenberger)與國務院東亞助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布林肯此行訪中,將使他成為2年多來訪中層級最高的美國官員。​美中關係近幾個月在官方互動上,逐漸步回正軌。兩國工作層級的互動會比過去兩年更加頻繁,包括外交、經貿和氣候變遷等領域。美、中自2022年11月拜習會後,在外交、經貿、氣候變遷上都有頻繁互動。最近一次是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2023年1月18日於瑞士蘇黎世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進行場邊會。此外,氣候變遷特使凱瑞1週前也與中國氣候變遷特使解振華舉行視訊會談。中國近期放寬邊境管制的政策,會促使美中官方交流更加頻繁。​除此之外,美中官員在近期互相釋出穩定美中關係的訊號。國安會印太協調官坎貝爾(Kurt Campell)在2022年12月舉辦的「阿斯彭安全論壇」(Aspen Security Forum)表示:「美中在未來數月的大國外交之中,或恢復部分更實際的元素,穩定整個區域內的發展。」​再者,不同於拜登、布林肯多次以「激烈競爭」形容美中關係,坎貝爾在2023年1月12日於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研討會上說:「儘管我們認為美中關係的主要特徵將繼續是競爭,但我們希望這是『富有成效』且『和平』的競爭。」並說道:「我們非常希望將其導向對兩國人民都有利的領域。」​另一方面,日本同樣希望穩定中日關係。2022年11月習近平、岸田文雄在泰國曼谷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會晤時,岸田希望藉由因疫情中斷長3年的領袖會晤,穩定中日關係。此前,中日關係一直都是處於緊張狀態,除因為美中關係的持續緊張外,中國軍事實力的崛起、南海問題、尖閣諸島(我稱釣魚台)、俄烏戰爭等問題都令中日關係難有起色。​外界原先認為,日外相林芳正若在2022年12月訪中,能替中日關係帶來轉機,最後卻以新冠為由延後。背後因素是日本12月中公布新版安保三文件激怒中國,使雙邊關係緊張而暫緩。此外,原先由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與立場相對友中的日本公明黨,力促公明黨黨魁山口那津男(Natsuo Yamaguchi )於1月中訪中,但近期因日本針對中國入境旅客的邊境限制政策,使中日兩國再度矛盾,此訪問最後又不了了之。​《南華早報》(Th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US should prioritise ‘guardrails’ in its China dealings this year, White House official sayshttps://www.scmp.com/news/china/diplomacy/article/3206639/us-should-prioritise-guardrails-its-china-dealings-year-white-house-official-says ​中外長秦剛投書《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How China See the Worldhttps://nationalinterest.org/feature/how-china-sees-world-206058 ​中外長秦剛投書《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Qin Gang: The planet’s future depends on a stable U.S.-China relationship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opinions/2023/01/04/qin-gang-chinese-foreign-minister-ambassador-goodbye/ ​中國商務部新聞稿: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视频会见美中贸委会会长艾伦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syxwfb/202301/20230103379036.shtml ​《聯合報》:日本對中國遊客防疫檢測 北京傳暫緩公民黨黨魁訪華https://udn.com/news/story/6809/6895206 ​《霧谷晶策》觀察日本所推出的新安保三文件,背後影舞者的痕跡鑿鑿。岸田文雄也因為推動增加軍費開支一事,又令渠國內支持度下降。岸田支持度最低曾來到25%,已碰觸過去自民黨更換首相的樓地板。因此,岸田藉撤換閣員、出訪歐美拉抬支持度。不過效果如何,可能還要再觀察,岸田仍需小心才能駛得萬年船。​《霧谷晶策》認為美中關係在2023年看來會相對穩定,因為美中兩國元首自G20印尼峰會後,已從一開始的「護欄」(guard rail)演進至「紅線」(red line),紛紛明確表明自己紅線。拜登、習近平兩人花了好大地功夫才走到這一步,規劃讓布林肯訪中,之後應會安排秦剛訪美,緊接著就是習近平訪美、拜登訪中等大戲。兩國政府恢復高頻率接觸,也就是反映出當年歐巴馬政府時期,美中兩國互動的程度。​《霧谷晶策》分析美、中、日三國目前最大的公約數,就是經濟。疫後經濟復甦會成為各方關切的重點,目前三方經濟前景都不好,而經濟不好就會導致國內壓力升高,危及拜登連任企圖、習近平三連任後政績、岸田延續執政與否。因此,美、中、日在經濟上的合作或增加,但在安全與地緣政治上的對抗不減。「鬥而不破」基調不會改變,但大方向合作的局面將會增加。
  • 投書 裴洛西旋風訪台 ​ 美中關係被吹亂

    2022.08.08 | 09:05

    ​裴洛西訪台會蔡英文和人權人士​​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率國會代表團於8月2日晚間抵達台北,隔日一早展開密集訪台行程。除裴洛西外,同行還有其他五名民主黨籍眾議員,包括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米克斯(Gregory Meeks)、眾議院退伍軍人事務委員會主席高野(Mark Takano)、 民主黨助理黨鞭(assistant whip)克里斯納莫托西(Raja Krishnamoorthi)、 戴貝妮(Suzan DelBene)和金安迪(Andy Kim)。裴洛西此次訪台,是自1997年共和黨籍時任眾議院議長金瑞契(Newt Gingrich)訪台後,時隔25年再有美議長訪台。​​裴洛西8月3日上午前往AIT早餐會後,陸續拜會總統蔡英文、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及跨黨派立法委員,並召開媒體記者會。中午則前往台北賓館參加蔡總統舉辦的歡迎午宴。午宴出席官員含副總統賴清德、行政院長蘇貞昌、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外交部長吳釗燮、國防部長邱國正以及經濟部長王美花。​​裴洛西下午則由美國在台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AIT)前往景美紀念園區,與台灣非政府組織工作者李明哲、香港銅鑼灣書店老闆林榮基、中國六四民運人士吾爾開希等人士見面,參訪國家人權博物館,並與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席、監察院長陳菊及公民團體代表進行圓桌論壇。​​裴洛西會面的人權人士,不免都踩在中國的敏感神經上。曾經在中國法院認了「顛覆國家罪」的李明哲、香港銅鑼灣書店老闆林榮基、中國天安門民運人士、新疆長大的吾爾開希,過去都有反對中國政府的事蹟,當然包含新疆人權、香港問題。​​裴洛西無視中國強硬警告下訪台,一派人認為美國展現出挺台、支持印太地區的決心。或許裴洛西此次訪問台灣,未來可能鼓勵更多外國高級官員來訪。不過,另一派人則認為,細看裴洛西訪台帶給台灣的實質效益並不明顯,僅象徵性意義大。裴洛西反而激起新一波的美中關係、兩岸關係的緊張局勢,使台灣在軍事、經濟和政治上都更受到威脅,反倒使台灣利益受損。​​中國對台經濟、軍事、政治多管齊下,強硬反制​​自裴洛西訪台一事曝光後,中國就連續對美發出強烈警告訊息,稱此訪問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裴洛西抵台,中國多個相關部會也立刻譴責,包含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外交部、國台辦、國防部都先後發表聲明,展現堅決反對態度。​​中國國防部發言人吳謙說,中方對裴洛西訪台強烈譴責、堅決反對,中國人民解放軍高度戒備,將展開一系列針對性軍事行動予以反制,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堅決挫敗外部勢力干涉和台獨分裂圖謀。​​國台辦表示:「裴洛西訪台是台美勾連的升級,性質十分惡劣,後果十分嚴重,任何謀獨行徑,都將在中國人民反獨促統的強大力量下粉身碎骨。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則警告,任何逆歷史潮流而動、企圖拿台灣問題做文章、危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錯誤行徑注定不會得逞,必將自食其果。」​​除了文攻外,中國也對台展開近年來規模最大的經濟制裁。裴洛西訪台前一日(8月1日)深夜,中共海關總署昨晚百家食品商違反相關規定,緊急停止進口。這是依中國大陸海關總署248號《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口食品境外生產企業註冊管理規定》,限制未完成更新註冊之台灣商產品輸陸。被禁的知名食品商包含:統一食品、維格餅家、京典食品、郭元益食品、維力食品、味全食品及泰山企業等。​​此外,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表示,即日起對從台灣輸往大陸的葡萄柚、檸檬、橙等柑橘類水果和冰鮮白帶魚、凍竹莢魚採取暫停輸入措施,同時暫停天然砂對台出口。國台辦還宣佈,為了懲罰「台獨頑固分子」的相關機構,中國將對台灣民主基金會、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宣德能源、凌網科技、天亮醫療和天眼衛星科技進行制裁,禁止中國企業團體或個人與其交往,並禁止負責人登陸。另外,中共中台辦8月3日晚間宣布,將對「台獨頑固分子」採取刑事懲處措施,終身追責,以「長期從事台獨分裂活動,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為由,對台灣人楊智淵實施刑事拘傳審查。​​除了經濟制裁外,中國更是展開自1996年第三次台海危機以來,最令人擔憂的軍事演習。中國解放軍宣布從8月4日至7日在台灣周邊海域6處進行實彈演習。其演習規模和演習地點,都較96年台海危機更令人擔憂,不少專家將解放軍在台灣周邊海域演習稱為「類封鎖」。再者,解放軍6處軍演地點範圍有3處與我國領海重疊,一不小心可能擦槍走火。​​後又根據我國交通部航港局8月4日公告指出,中共公布於台灣周邊海域進行軍演海域新增東部海域一處,呼籲船隻注意航行以策安全,演習時間也從8月7日延長至8月8日10時。​​平心而論,北京這單方面一系列的對台經濟、政治、軍事的制裁理應被國際社會譴責,且這些舉動恐怕只會將台灣民心推得更遠。不過,就北京角度思考,北京在裴洛西訪台前的強硬警告,在不發動戰爭的前提下,北京勢必要際出比以往都更加強硬的手段,不僅是要部分滿足國內的期待,更是要向美國、台灣和整個國際社會傳達北京對「統一台灣」的堅定決心。​​美自由、獨立、保守派媒體紛批裴洛西訪台!國會則跨黨派支持此行​​裴洛西此行真受全世界注目,佔據全球各大媒體頭版。但是,裴洛西此行在美國國內則有正反兩面的聲浪。從美國國會來看,兩黨都對裴洛西此行給予支持。民主黨籍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梅南德茲(Bob Menendez))投書《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稱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是正確之舉。他說,美國有和台灣人民同在的道義責任,應與台灣合作更新軍備,嚇阻北京武力犯台。​​另一方面,時常與民主黨唱反調的共和黨,也支持裴洛西訪台。《國會山莊報》(The Hill)報導,美國參議院少數黨共和黨領袖麥康奈(Mitch McConnell)和 25 名共和黨參議員,共同簽署一份聯合聲明中支持裴洛西訪問台灣。​​《聯合聲明》中說:「我們支持裴洛西此次的台灣之行,幾十年來,包括前眾議院議長在內的美國國會議員都曾前往台灣,這次旅行符合我們所承諾的美國『一中政策』(One China Policy)。我們現在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致力於《 台灣關係法 》(Taiwan Relations Act)所有的內容。」​​雖然裴洛西看似得到國會跨黨派和不少美國卸任官員的支持,但不少外國媒體對裴洛西訪台一事持批判態度。《紐約時報》外交事務專欄作家佛里曼(Thomas Friedman)8月1號發表社論,批評裴洛西訪台魯莽、危險且不負責任的行為。他指出,這趟象徵性的訪問,不會讓台灣變得更繁榮或更安全,更可能發生許多不好的事件,包含中國軍事反制。而這反制可能導致美國與中國和俄國,這兩個有核武器的國家發生間接衝突。​​《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社論也直接的批評此行相當「不明智」(unwise)。 社論指出,我們不能理解為何裴洛西這麼堅持以這種方式、在這種時候表達她對台灣的支持,此前與她同黨的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早已警告該區域地緣政治情勢相當不穩。然而,裴洛西似乎想在卸任眾議院議長前,取得一個里程碑,選在習近平正嘗試取得第三任期前訪台,相當不明智。​​《CNN》8月3日分析,裴洛西這趟訪問激怒中國,最終受罪很可能是台灣不是美國。文章指出,這趟訪問將使中國對台的軍事脅迫上升。《CNN》引述美國華府智庫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中國項目主任孫韻說:「裴洛西這趟訪問,將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對台的軍事脅迫再次上升。這種反制方式是關鍵,因為中國沒辦法用這種方式懲罰美國。」除此之外,《CNN》指出台灣將面臨來自中國的經濟制裁。​​《衛報》(The Guardian)專欄作家詹金斯(Simon Jenkins)在8月3日發表的文章中,批評裴洛行的訪問,稱她此舉為「明目張膽的挑釁行為」,更稱這訪問只不過是她為了期中選舉勝選的一個噱頭。​​《國會山莊報》(The Hill):McConnell, 25 GOP senators back Pelosi Taiwan trip​https://thehill.com/policy/international/3584386-mcconnell-25-gop-senators-back-pelosi-taiwan-trip/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Why Pelosi’s Visit to Taiwan Is Utterly Reckless​https://www.nytimes.com/2022/08/01/opinion/nancy-pelosi-taiwan-china.html?fbclid=IwAR3IVU_T-MwWOG2qDh0djpGjC8X32R_NaxsOPNHFIaimFM78J-nHhRvKyP4 ​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Opinion ​ The damage from Pelosi’s unwise Taiwan visit must be contained​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opinions/2022/08/02/nancy-pelosi-taiwan-visit-damage-control/?outputType=amp ​​《衛報》(The Guardian):In Taiwan, as in Ukraine, the west is flirting with disaster​https://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2022/aug/03/taiwan-nancy-pelosi-visit-ukraine-us?CMP=fb_gu&utm_medium=Social&utm_source=Facebook&fbclid=IwAR1R69VVOodmjoI8izGmsu57Ot6PE28Ttq28p_sgNo3Ca2iv_ko_sAKWPko#Echobox=1659540995 ​​《CNN》:Pelosi angers China but Taiwan, not the US, may pay the higher price​https://edition.cnn.com/2022/08/03/asia/china-reaction-pelosi-taiwan-intl-hnk-mic/index.html ​​美中關係惡化!中取消美中數項溝通及合作機制、制裁裴洛西​​北京除「修理」台灣外,也不甘示弱對美國展開一系列反制措施。8月5日,中國外交部以「不顧中方嚴重關切和堅決反對執意竄台,嚴重干涉中國內政,嚴重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嚴重踐踏一個中國原則,嚴重威脅台海和平穩定」為由,宣布宣布制裁裴洛西及其直系親屬。​​除制裁裴洛西本人外,中國對美中關係相關議題祭出反制措施。中國外交部在制裁裴洛西的同一天宣布,將對美中關係作出以下8項反制措施:一、取消安排中美兩軍戰區領導通話。二、取消中美國防部工作會晤。三、取消中美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會議。四、暫停中美非法移民遣返合作。五、暫停中美刑事司法協助合作。六、暫停中美打擊跨國犯罪合作。七、暫停中美禁毒合作。八、暫停中美氣候變化商談。而上述提到幾個項目,其實是先前幾場拜習會兩國領袖的討論重點,包含氣候變遷、美中軍事相關溝通管道等。​​另外在制裁以外,中國也召見美駐中大使伯恩斯(Nicholas Burns),對美國提出嚴正交涉和強烈抗議。《新華社》報導,中國外交部負責北美事務的副外長謝峰說:「裴洛西冒天下之大不韙,蓄意挑釁玩火,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嚴重衝擊中美關係政治基礎,嚴重侵犯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嚴重破壞台海和平穩定,向台獨分裂勢力發出嚴重錯誤信號。性質極其惡劣,後果極其嚴重。中方絕不會坐視不管」​​中國外交部副部長謝鋒強調:「大勢不可逆,民意不可違,玩火必自焚。台灣是中國的台灣,終將回到祖國懷抱。中國人民不怕鬼、不懼壓、不信邪。任何國家、任何勢力、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國政府和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實現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和強大能力。』​​美國政府應對中國的相關措施,白宮也召見中國駐美大使秦剛,抗議中國令台海周遭局勢緊張的軍事行動。白宮發言人尚皮耶(Karine Jean-Pierre):「中國做出那些行動後,8月4日我們召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就中國挑釁行動發出外交照會。」另外,美國安會發言人柯比(John Kirby)也批評中國取消多項美中磋商機制:「中國這些行為不單是懲罰美國,實際上是懲罰全世界,在危機期間中斷無論任何層級的軍事溝通管道,都是不負責任的行為。」​​《霧谷晶策》觀察目前華府政壇主流為「抗中」,因此裴洛西訪台行程,自然不會遭受太多反對。畢竟裴洛西位高權重,除身為議長外,也是總統繼承第二順位者。長期在華府政壇沼澤中打滾,培養出來的政治盟友也不少,有民主黨支持不在話下。加上目前兩黨惡鬥加劇,共和黨希望裴洛西訪台,以顯示共和黨路線正確,讓裴洛西師出更有名。只是,裴洛西獲得「受中制裁」的榮譽徽章,卻讓拜登政府必須概括承受她出訪後續風波。​​《霧谷晶策》分析由於拜登領導力不足,自上任蜜月期結束後,民調聲望大不如前,甚至落後宿敵川普。因此,拜登成了弱勢總統。而在拜登弱勢領導下,即便由白宮國安會兩次先洩漏裴洛西訪台消息給媒體,欲阻攔美國三權分立體制下,立法權由議長領導之姿訪台,造成拜登對中政策「出軌」(derail)。好在兩周前「拜習五會」已重申「護欄」(guardrail)的重要性,美中關係尚未因裴洛西訪台而導致翻車。​​《霧谷晶策》認為中國這次對台軍演曾籍上升,雖未達到「地動山搖」的程度,但可預見的是已創造出兩岸關係的「新常態」。蔡英文政府貌似展現出克制、不提升緊張情勢等作法,實則顯現出蔡英文捉襟見肘的兩岸政策,無法透過任何溝通管道向中國表示降低緊張之態,最後只能上電視呼籲與喊話,也無法得知北京是否「已讀不回」或「不讀不回」。執政黨選擇「抗中保黨」路線以利執政,但台灣人民或許需要更多的透明與問責。以免哪天飛彈真掉到頭上,還得等日本公布才知道,因為我國政府正真實演出「Don’t Look Up!」大戲。​
  • 投書 拜習五會 ​ 美中地位差距縮小!?

    2022.08.02 | 14:17

    ​拜習會聚焦台灣!習近平「應邀」與會且警告:「玩火自焚」​​2022年7月28日晚間8點33分,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以視訊通話方式舉行會晤。參與人除拜登外,還有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國安會印太協調官坎貝爾(Kurt Campbell)和國安會中國事務資深主任羅森伯格(Laura Rosenberger)等。​​這場長2小時17分鐘的「拜習會」,是2021年1月拜登入主白宮後的第5次。白宮會後新聞稿指出,這次通話是拜登政府為維持和深化美中溝通管道外,同時能負責任地控管雙方分歧,且在利益重合領域互相合作​​白宮新聞稿指出,兩位領袖討論對美中關係廣泛的重要議題討論外,也探討區域和全球議題​,指派各自團隊針對今日討論內容後續跟進(follow up),尤其在氣候變遷、衛生安全這兩大議題。在台灣問題上,拜登強調美國對台政策一直以來都沒變,強調美國強烈反對單方面改變現狀,或破壞台海和平與穩定的行為。​​白宮資深官員在會後記者簡報會上,形容這次的對話充實(substantive)、深入(in-depth)且坦率(candid)。該資深官員指出,這次對話主要有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兩人深入討論美中在哪些領域上能合作,並特別專注在氣候變遷、衛生安全和打擊毒品上。第二部份,兩人就俄烏戰爭及其對國際的影響交換意見。​​最後在第三部分,兩人對「台灣」進行深入探討。資深官員形容兩人直接(direct)且和誠實(honest)的討論台灣議題是。資深官員說,兩人談到美、中在台灣議題上存有分歧,且已超過40年,持續確保溝通管道暢通相當必要。​​拜登在會中重申美國基於《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美中聯合三公報》(Three Joint Communiqués)和《六項保證》(Six Assurances)的「一中政策」(One China Policy)。此外,拜登向習近平強調,美國反對任何一邊改變現狀,以及對台海和平與穩定的承諾。​​白宮新聞稿:Readout of President Biden’s Call with President Xi Jinp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tatements-releases/2022/07/28/readout-of-president-bidens-call-with-president-xi-jinping-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 ​​中國外交部會後新聞稿:習近平同美國總統拜登通電話​https://www.fmprc.gov.cn/zyxw/202207/t20220729_10729582.shtml ​​《新華社》會後英文新聞稿:Xi speaks with Biden over phone​https://english.news.cn/20220729/28e38973384f488996949220c94ecdce/c.html ​​拜習會中方新聞稿與白宮簡報差異露玄機​​相較於美方新聞稿和背景簡報內容,中方會後新聞稿就有許多亮點。根據中國外交部會後新聞稿,習近平強調:「從戰略競爭的視角看待和定義中美關係,把中國視為最主要對手和最嚴峻的長期挑戰,是對中美關係的誤判和中國發展的誤讀,會對兩國人民和國際社會產生誤導。雙方要保持各層級溝通,用好現有溝通渠道,推動雙方合作。」​​台灣問題上,新聞稿指出,習近平重點闡述中方在台灣問題上的原則立場。習近平強調:「台灣問題的歷史經緯明明白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和現狀清清楚楚。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是雙方的政治承諾,『一個中國原則』是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習近平還強調:「我們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和外部勢力干涉,絕不為任何形式的『台獨』勢力留下任何空間。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是一以貫之的,堅決維護中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14億多中國人民的堅定意志。『民意不可違,玩火必自焚。』希望美方看清楚這一點。美方應該言行一致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履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中方新聞稿提到,拜登在會中向習近平重申:「美國一中政策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美方不支持台灣獨立。」​​綜合中方新聞稿、白宮資深官員對媒體簡報內容可看出,此次通話拜登有求於習近平。白宮資深官員指出,蘇利文早在今(2022)年6月中與中共中央外辦主任楊潔篪提出舉辦拜習會的安排。隨後,再藉由20國集團(G20)外長級會議期間,布林肯在印尼峇里島與中國外長王毅會晤,向王毅提出此次通話日程。如同中方新聞稿指出,習近平也「應約」與拜登通話。​​拜登政府高級官員如:蘇利文、布林肯,早在對話前就多次暗示美中領袖即將通話。拜登本人也多次透露美中領袖即將通話。這能看出,美方對這第5次「拜習會」的重視度和急迫性。相較於前幾次的拜習會,這次習近平在台灣問題上的表述,雖用詞不見得更強硬,但針對性更強。​​美國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erman Marshall Fund of the United States, GMF)亞洲計畫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就分析道:「這場對話在台灣的部份,非常類似上一次的會談。習近平的警告並未升級。」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表示,他認為習近平這次在台灣問題上的表述,基本上和過去與拜登通話內容無太大差異,「但是針對性更強」,「當然也會談到裴洛西訪台」,這是對美方一個很重要的測試。不代表這通電話之後,裴洛西一定不會訪台,但此事會影響中美互動。​​白宮資深官員媒體簡報會:Background Press Call on President Biden’s Call with President Xi Jinp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press-briefings/2022/07/28/background-press-call-on-president-bidens-call-with-president-xi-jinping-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 ​​裴洛西訪台與否!美中關係發展正在轉變​​7月29日,裴洛西搭機離開美國,展開她的亞洲行。根據裴洛西議長辦公室7月31日公布的最新聲明指出,裴洛西與國會代表團預計先後訪問新加坡、馬來西亞、南韓與日本。此趟訪問將聚焦在印太地區的共同安全、經濟夥伴和民主治理。裴洛西的聲明有別於日前另一份聲明,未將台灣以「暫定」(tentative)方式列入訪問名單中。此舉不得不讓人思考裴洛西此聲明未提到台灣的原因,也讓人與日前舉行的拜習會做聯想。​​不過,雖官方聲明未提台灣,不代表裴洛西訪台機率為零。《衛報》(The Guardian)7月31日報導引述美前國防部官員唐安竹(Drew Thompson),裴洛西聲明沒提到台灣不一定表示代表團不會「非官方的」停留台灣。​​唐安竹在推特上說,他認為即便代表團最後訪問台灣,中國會因台灣被移出正式的訪問名單而滿足。唐安竹又說:「這是對北京關切的一種妥協,但完全不是投降。將台灣排除在正式訪問名單外、不把台灣與其他主權國家並列,將使中國利益受尊重。」​​從聲明來看,相較今(2022)年3月拜習會聚焦俄烏戰爭,這次除台灣問題外,雙方焦點未著重在雙方分歧點,反倒會議三大主軸之一放在「美中合作」,顯示美中雙方對合作更加重視。不過,在美中長期戰略競爭的態勢不變的前提下,雙方雖能擱置分歧,但恐怕難以解決。舉例來說,這次會談中雙方有談到有關俄烏戰爭,但僅止於討論階段,未有明顯成果。​​《衛報》(The Guardian) :Nancy Pelosi confirms Asia trip but does not mention Taiwan​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22/jul/31/nancy-pelosi-confirms-asia-trip-but-does-not-mention-taiwan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FI) :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日將與岸田文雄舉行會談​https://www.rfi.fr/tw/%E4%B8%AD%E5%9C%8B/20220730-%E7%BE%8E%E5%9C%8B%E7%9C%BE%E8%AD%B0%E9%99%A2%E8%AD%B0%E9%95%B7%E4%BD%A9%E6%B4%9B%E8%A5%BF%E8%A8%AA%E6%97%A5%E5%B0%87%E8%88%87%E5%B2%B8%E7%94%B0%E6%96%87%E9%9B%84%E8%88%89%E8%A1%8C%E6%9C%83%E8%AB%87 ​​《霧谷晶策》認為台灣議題一直以來是美中關係的熱點之一,雙方對此議題分歧明顯。這次雙方旨在控管戰略風險的前提,討論台灣議題,反倒取得「共識」。習近平要的是,美方不支持台獨的立場,並藉此警告美國不要在台海議題上「玩火自焚」。拜登要的是,與習近平會談且討論美中間能合作的議題,另更藉由交換意見、向習近平重申美國對台海和平與穩定現狀的重視,降低台海發生衝突的風險。不過兩國「不想打」,並非「不能打」,大國爭鋒,小國夾在中間都必須非常小心。​​《霧谷晶策》分析拜登過度迷戀領袖峰會成效,才一直持續希望透過峰會解決難題。不過,中國未因美國釋出善意的態度,而對台灣議題立場有所軟化。台灣依舊是美中關係中,中國最無法放棄的重大主權議題。拜登求見習近平,只會形塑出美國有求於中國的既定印象,中國並不會放軟爭取統一台灣的建國大業。加上氣候變遷、全球公衛、打擊毒品等跨國性議題,美、中兩國都必須合作。再加上北韓、伊朗核武議題,也是兩國合作重點,不免讓中國對美國有「平視感」。​​《霧谷晶策》評估未來拜登除想與習近平進行實體面對面的峰會外,說不定還會應習近平邀請,在今年11月的廿大後,在來亞洲參加G20峰會之際,或許還會順道訪問中、日、韓三國。美中元首第5次峰會後,又成立了不少共同工作小組,美、中兩國「合作」的空間變多。加上美國各部會都在推動與評估和中國往來的政策,無論軟硬與否,未來兩國將繼續「鬥而不破」。要是兩國合作的空間增加,或是美國在其他方面有求於中國,那將更落實中國「東升西降」的態勢。
  • 投書 拜習五會前風波 ​ 美國會議長訪台掀波瀾

    2022.07.29 | 22:00

    ​拜習五會前,裴洛西訪台添意外​​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預計將在2022年7月28日舉行視訊峰會,這將是拜登自2021年1月上任後,兩人的第五次視訊會談,兩人上一次視訊會面則是在3月18日。​​《路透社》(Reuters)報導,白宮國安會發言人柯比(John Kirby)表示:「雙方將討論數項議題,從台灣緊張局勢到俄烏戰爭等議題,以及如何更妥善管理兩國之間的競爭,尤其是經濟領域的競爭。」柯比提到:「這次視訊通話在很久以前就已安排好了,對話中兩人將討論許多重要的議題。」除了討論雙邊意見分歧的議題外,兩人還將討論美中能合作的問題。《CNBC》報導,柯比說:「會談中討論的議題除雙方有摩擦和衝突的之外,還會討論能與中國合作的議題」​​然而,上周傳出美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將在8月初,在訪問包含日本在內的數個亞洲國家時,將順道訪問台灣。消息一出馬上就引發全世界的關注,若裴洛西訪台,作為美國總統遞補第二順位的她,將是自1997年共和黨籍眾議院前議長金瑞契(Newt Gingrich)訪台後,再有美議長訪台。​​裴洛西訪台具有極大的象徵意義,直接把訪台層級升級至眾議院議長層級。與川普時期有所不同,川普時期曾派美國衛生部長艾薩(Alex Azar)、主管經濟成長、能源和環境的國務次卿柯拉克(Keith Krach)。不過,拜登政府尚未派遣任何一位高層官員訪問台灣。裴洛西若成行,會使原先就緊張的台海情勢、美中關係進一步加劇。​​民主黨籍的裴洛西一向對民主、人權等議題積極發聲。4月初原本裴洛西就計畫訪台,後因新冠病毒確診後延遲,並在5月初時,她與議員代表團親自訪問烏克蘭基輔,與烏國總統澤倫斯基會晤。時間拉到更久前,她曾在1989年天安門事件兩年後的1991年,親自訪問天安門廣場,悼念天安門事件的受害者。​​中國對裴洛西訪台,反應非常強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7月26日在記者會表示:「我們已經多次表明堅決反對裴洛西眾議長訪台的嚴正立場。如果美方一意孤行,挑戰中方底線,必將遭到堅決反制,由此引起的一切後果完全由美方承擔。」​​同日,中國國防部發言人譚克非表示,中方要求美方以實際行動履行不支持「台獨」的承諾,不得安排裴洛西訪台。如果美方一意孤行,中國軍隊絕不會坐視不管,必將採取強有力措施挫敗任何外部勢力干涉和「台獨」分裂圖謀,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路透社》(Reuters):U.S. says Biden-Xi call expected to cover Taiwan tension, Ukraine​https://www.reuters.com/world/asia-pacific/white-house-biden-xi-call-expected-cover-taiwan-ukraine-2022-07-26/ ​​《CNBC》:Biden’s call with Xi Jinping will focus on areas of U.S.-China cooperation, not just tension​https://www.cnbc.com/2022/07/27/bidens-call-with-xi-jinping-will-include-areas-of-us-china-cooperation-not-just-tension.html ​​拜登政府反對裴洛西訪台!拜登:「國防部不建議」​​自裴洛西訪台的消息傳出後,拜登對此持反對態度。拜登7月27日被問到裴洛西訪台一事時就表示:「軍方認為現在訪台不是好主意。」另外,《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也指出,包含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和其他國安會高階官員皆反對裴洛西訪台,因為他們擔心此舉可能使台海局勢升高。​​《CNN》引述熟悉裴洛西訪台計劃的人表示,裴洛西已將台灣擬定為她亞洲行的一部分,並已邀請兩黨議員與她隨行。《NBC新聞》(NBC News)報導,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首席共和黨議員麥考爾(Michael McCaul),隨後證實他確實已收到裴洛西的邀請。​​《CNN》指出,白宮官員正與裴洛西和其團隊溝通訪台行潛在的風險。上週,美國防部官員也曾向裴洛西簡報,有關台灣和區域的緊張局勢。不過,裴洛西仍對白宮態度感到疑惑,她不確定拜登想要表達什麼。裴洛西說:「我想拜登想說的是,軍方擔心我的飛機可能會被擊落之類的。」​​白宮反對裴洛西訪台一事或許不明智。第一、照美國憲法體制下,行政部門、立法部門的運作,理當不該互相干涉。第二、若白宮在此時示弱,可能會被中國解讀成是其「軍事嚇阻」發揮效用,未來若用類似的美高層級政治人物訪問台灣,可能會故技重施。第三、這對於未來若有外國高級官員訪問台灣,北京也很可能利用軍事嚇阻,來破壞行程的安排。第四、這可能傳達給外界一個訊息是:「美國怕了中國」。​​但是,也有另一派的人認為,裴洛西訪台並非必要。除象徵意義上的友台宣示外,實際上並未帶給台灣實質上的利益。再者,訪台一事很可能台海緊張局勢進一步升高,使美、中、台三方可能出現「戰略誤判」,引發衝突。裴洛西訪台的時間點正逢中國解放軍建軍95年的敏感時機,使中國對此事更要強硬。更別說習近平還要在11月舉辦的20大前「穩固局勢」,確保重大議題(如經濟、防疫、新疆、香港、台灣)的發展,以利他順利連任。​​鑑於這趟旅行可能的風險,為了保護裴洛西和其他議員,美國軍方除了對此行做了數個簡報提供相關資訊外,也擬定計畫保護裴洛西這趟行程的進行。《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 AP)訪問美國官員們表示,軍方將增加在印太地區軍力的移動和資源。雖然他們拒絕提供細節,但他們表示軍機、軍艦、監視資源和其他軍事系統,都可能被用來為裴洛西的專機提供多層保護。官員們表示,雖然美國高級領袖在外國防問時,都有額外安全保護,但他們表示裴洛西是自1997年以來訪台最高層級的官員,此趟所需的安全保護超越其他風險較低的區域。​​《美聯社》引述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密利(Mike Milley)說:「若裴洛西一做決定或是其他人要出外訪問時尋求軍方支援,我們將採取必要措施確保他們的訪問安全進行。」​​《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SCMP)援引中國智庫「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畫」(South China Sea Strategic Probing Initiative)提供的追蹤訊息指出,美國航空母艦「雷根號」(USS Ronald Reagan)打擊群、包含一艘飛彈驅逐艦「希金斯號」(USS Higgins DDG 76)和一艘飛彈巡洋艦「安提坦號」(USS Antietam CG 54)等船艦7月25日結束新加坡訪問後,朝東北方往南海航行。​​《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Taiwan fears fallout from planned Nancy Pelosi visit threatens US security commitment​https://www.ft.com/content/8145aa97-1c46-4e5e-9ec8-1afa139a4a54​​《NBC新聞》(NBC News):Pelosi has invited senior lawmakers to join Taiwan trip, top Republican says​https://www.nbcnews.com/politics/congress/pelosi-invited-senior-lawmakers-join-taiwan-trip-top-republican-says-rcna40242 ​​《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 AP):US military making plans in case Pelosi travels to Taiwan​https://apnews.com/article/china-nancy-pelosi-taiwan-government-and-politics-30bb4a00c7fd0e41c16b6791da6ad4a0 ​​《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SCMP):US aircraft carrier group heads towards Taiwan as tension over Nancy Pelosi’s possible visit continues to grow​https://www.scmp.com/news/china/military/article/3186803/us-aircraft-carrier-group-heads-towards-taiwan-tension-over ​​「跨黨派共識」!美國會兩黨都挺裴洛西訪台?前國務卿龐佩奧:「我陪你去!」​​裴洛西訪台雖未獲拜登力挺,但卻意外得到國內兩黨的支持。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共和黨籍前國務卿蓬佩奧就在其推特上,支持裴洛西訪台一事並推文說:「南西,我願意與你一起訪問台灣,我雖然被中國封殺,但並未受熱愛自由的台灣封殺,我們台灣見。」《衛報》也引述美國前防長艾斯培(Mark Esper)表示:「我認為如果裴洛西想要去台灣,那她就應該去。」共和黨出身的內布拉斯加參議員薩斯(Ben Sasse)同樣也支持,裴洛西訪台。薩斯表示:「裴洛西應該要去台灣,而且拜登應該向習近平清楚闡明『共產黨對此無能為力』」薩斯進一步補充:「不要有更多的軟弱和自我嚇阻,很簡單,台灣是美國的盟邦(ally),眾議院議長應要與這些面對中共威脅的台灣人民見面。」​​《NBC新聞》報導,共和黨佛羅里達參議員史考特(Rick Scott)表示:「我認為裴洛西訪台相當重要,我們應該要前往台灣,並告訴台灣他們是我們重要的民主盟邦,如果台灣被中國入侵,我們將支持他們。」前一位訪台的前眾議院議長金瑞契(Newt Gingrich)也在7月24日於其推文上表示:「裴洛西一定要率領跨黨派的國會代表團前往台灣,中共不能對議長的行程比手畫腳(dictate)。」​​民主黨籍紐澤西州眾議員帕斯克魯(Bill Pascrell)對此事表示:「我認為這是個好主意。」另外,同為民主黨籍康乃狄克州眾議員海梅斯(Jim Himes)說:「中國人將無法限制眾議院議長的訪問。」民主黨籍麻薩諸塞州眾議院麥戈文(Jim McGovern)表示:「沒有人應該因中國政府施壓,而不去某些地方。」​​​《衛報》(The Guardian):‘Nancy, I’ll go with you’: Trump allies back Pelosi’s proposed Taiwan visit​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2022/jul/26/trump-allies-nancy-pelosi-taiwan-china-biden ​​《NBC新聞》(NBC News):Democrats and Republicans agree: Pelosi should visit Taiwan despite Biden's warning​https://www.nbcnews.com/politics/congress/democrats-republicans-agree-pelosi-visit-taiwan-bidens-warning-rcna40146 ​​《霧谷晶策》分析裴洛西訪台行程,很有可能就是由白宮國安會所洩漏給媒體。國安會不希望裴洛西訪台一事,破壞白宮策劃已久的「第五次拜習視訊峰會」。加上拜登本人也不希望拜習會破局,因此無法力挺裴洛西訪台。裴洛西只好裝作拜登沒有直接跟她商談相關事宜,才能繼續打著「抗中」大旗,出發前往亞洲。撇開訪台與否不談,裴洛西在東北亞日本參加安倍追悼演說;再到東南亞的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訪問,也算下台前精彩的畢業旅行了。​​《霧谷晶策》觀察無論裴洛西是否訪台,都掩蓋不了民主黨執政的捉襟見肘。拜登仍有求於習近平,無論是美國國內通膨問題,亦或是俄烏戰事、北韓核武問題,這些都需要中國的配合,或至少不搗亂。更遑論氣候變遷、糧食危機等議題,要是中國願意與美國合作,那兩國將更相向而行。因此拜習五會也順利在7月28日舉行,兩國元首討論長達數小時之久。裴洛西訪問亞洲除象徵意義外,若真要「抗中」,裴洛西更該直飛北京,與習近平硬碰硬。​​《霧谷晶策》不願唱衰台灣,但裴洛西此行除了讓台灣給美國政治人物吃豆腐一番外,象徵意義真遠大過於實質意義。雖兩黨都有共識支持裴洛西訪台,但細看能發現蓬佩奧、艾斯培、史考特等,都才剛訪台不久。而且不難發現,這是共和黨譏笑民主黨不敢強硬抗中、訪問台灣,因此更加碼演出,反倒支持裴洛西訪台。川普時期早就通過《台灣旅行法》,鼓勵美國包含現任國務卿、國防部長官員均可正常訪問台灣,為何迄今不見任何現任高官訪台呢?不就是美國政府畫地自限嗎!?​
  • 投書 美、中太平洋區爭霸戰!「中國版」太平洋島國論壇抗衡美國版

    2022.07.25 | 18:54

    2022年7月25日,《路透社》(Reuters)獨家報導,美副國務卿雪蔓(Wendy Sherman)與新上任的美國駐澳洲大使凱洛琳·甘迺迪(Caroline Kennedy),預計於8月初訪索羅門群島。這是自2月上旬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成為史上首位訪斐濟的國務卿、4月中白宮國安會印太協調官坎貝爾(Kurt Campbell)率國務院東亞和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所組成的代表團訪斐濟、巴布亞新幾內亞和索羅門群島區後,再有即將訪問太平洋的高級官員。雪蔓將在8月6日至8日間率團訪問索羅門群島,訪團成員除駐澳洲大使凱洛琳·甘迺迪,也包括美國印太司令部副司令斯克倫卡(Stephen Sklenka)、美國太平洋海軍陸戰隊司令魯德(Steven Rudder)。國務院官員表示,訪團將會參加紀念瓜達康納爾島(Guadalcanal)戰役80週年的活動,並與索國政府高層會面,以強調美國與索羅門群島的長久關係,同時談論重啟美國大使館的計畫。此趟出訪,除了美國與太平洋島國加強官方聯繫外,在私人感情層面,雪蔓與凱洛琳·甘迺迪的父親,都曾分別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瓜達卡納島戰役、索羅門群島戰役。凱洛琳·甘迺迪之父即為1963年遇刺早逝的前美國總統甘迺迪(John F. Kennedy)。《路透社》(Reuters):Exclusive: Sherman, Kennedy to visit Solomons, where fathers fought and U.S. now vies with Chinahttps://www.reuters.com/world/sherman-kennedy-visit-solomons-where-fathers-fought-us-now-vies-with-china-2022-07-24/?fbclid=IwAR204-s2BFadyZK5H0EG84XWfuRPlBCM9gsjVVyRbuYUk4i1rh3TLTOLZR8 美印太沙皇談太平洋政策:將派更多高級官員訪問!美早在今(2022)年6月23日時,坎貝爾在美國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的研討會上,就對美國未來在太平洋地區政策發表意見。《路透社》(Reuters)報導,坎貝爾說美國在太平洋地區需要更多的外交機構,並與此區域國家有更多聯繫。坎貝爾強調:「你未來會看到更多內閣層級與高級官員訪問太平洋地區。」他還提到:「主權是太平洋地區的核心,我們對任何有關太平洋主權的破壞和質疑,感到擔憂。」另外,坎貝爾還表示斐濟會成為美國與此區域接觸的核心。坎貝爾說:「太平洋地區如果沒有太平洋島國,就什麼都沒有...,我們(美國)不會把這些(太平洋島國)關係視為理所當然。」他也承認,過去華府並非每次都充分地將太平洋島國需求納入考量。《路透社》引述美國國務院負責海洋和國際環境暨科學事務的助理國務卿梅迪納(Monida Medina)表示,太平洋島國在對抗氣候變遷和非法捕魚上特別需要協助。梅迪納說:「我們有很多、很多、很多工作要做。」斐濟駐聯合國大使佩雷薩德(Satyebdra Prasad)在研討會上說:「太平洋人民和政府會歡迎與美國可預測、長久彌堅的長期夥伴關係。」另外,薩摩亞獨立國駐聯合國大使魯特汝(Fatumanava-o-Upolu III Pa’olelei Luteru)表示,他們想看美國與太平洋簽署的有關鮪魚的條約是否有機會擴大成為更廣泛的貿易協定。魯特汝說:「我認為這(指條約)目前已經被納入考量當中,這項條約的擴大將會相當有幫助。」《路透社》(Reuters) :U.S. vows more high-level engagement with Pacific islands amid China pushhttps://www.reuters.com/world/china/more-us-cabinet-level-officials-visit-pacific-island-region-2022-06-23/ 太平洋島國論壇登場!美副總統賀錦麗發表演說!2022年7月11日至7月14日,「太平洋島國論壇」(Pacific Island Forum, PIF)於斐濟舉行疫情後首次實體領袖峰會。藉由太平洋島國領袖齊聚一堂的良機,拜登政府派出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以視訊方式在論壇中發表演說。賀錦麗說:「美國是一個自豪的太平洋國家,對太平洋島國有著長久的承諾,這就是為何我和拜登總統(Joe Biden),尋求強化與你們之間夥伴關係的原因。」她還說:「我們認知到近年來,太平洋島國未能得到你們應得的外交關心和支持。所以,今天我來到這就是要直接告訴你們:『美國將改變這一切』。」她隨後強調:「美國將大幅深化與太平洋島國的接觸,並為我們之間的夥伴關係打開新篇章。」而這個新篇章是指,美國將與太平洋島國在短期、長期的狀況下,處理最急迫的議題。賀錦麗宣布,美國將在吉里巴斯和東加建立兩個新的領事館,且指派史上首位美國駐太平洋島國論壇大使。美國還將恢復派遣和平工作團(Peace Corps)的志工到太平洋國家,而美國國際開發總署(USAID)將更進一步擴張在此區域的足跡,包含斐濟。此外,賀錦麗還在會中宣布,美國除承諾向論壇漁業單位未來10年內,每年提供6,000萬美元經濟援助。她表示,這些資金將協助強化氣候韌性;投資海洋規劃和保護;對抗非法、未登記和為管制的捕魚;強化海上安全。另外,針對先前雙邊討論國的《南太平洋鮪魚條約》(South Pacific Tuna Treaty),賀錦麗表示該條約確實是美國與太平洋島國在政治和經濟合作的「基礎」(cornerstone)。賀錦麗還說:「我們與盟友和夥伴的協調也會變得更好,為了達成這目標,我們與澳洲、日本、紐西蘭和英國啟動『藍色太平洋夥伴』(Partners in the Blue Pacific, PBP)。」《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6月25日報導指出,這項PBP計畫的概要目標,是協助如:斐濟、帛琉、馬紹爾群島和薩摩亞這類島國,對抗氣候變遷、非法捕魚等議題。同時,這也象徵起身對抗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努力。《金融時報》援引一位美國官員表示,這項計畫將包含數項手段,包含強化此區域的外交存在感(diplomatic presence)、協助對抗氣候變遷以及非法捕魚。這位官員表示,美國也會提供更多的新冠疫苗給太平洋島國,並且此項倡議內還有一項條款是,將會讓這些太平洋島國的年輕領袖們到美國研習。不過,官員補充說道,這倡議中有不可避免的安全內容來強化美國與此區域的接觸,官員說:「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可能會採取一些安全措施來幫助鞏固我們在此的地位,他進一步解釋:「我想我們會有更多船艦訪問,及更多的參與,甚至會有更永久的一些措施。」他說,PBP是為了要扭轉美國在太平洋被削弱化的存在。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大洋洲專家查爾斯(Charles Edel)表示,透過與「志同道合」的夥伴合作,美國更可能對抗中國在太平洋的作為和影響力。他補充道,多邊方式能確保太平洋島國的需求能清楚且長久(sustainable manner)的滿足。另外,他還提到,包含南韓、加拿大、德國都對曾對這PBP倡議表示興趣。法國曾在華府參與有關這項倡議的討論,但最終決定暫緩參與。《金融時報》引述兩名熟知情況的人表示,法國希望參與這項倡議前,想要與這地區有更多討論。中國官媒《中國環球電視網》(China Global Television Network, CGTN)撰文批美國發起的藍色太平洋夥伴是「反中圍堵平台」,也批評藍色太平洋夥伴只是《澳英美三方安全聯盟》(AUKUS)的非官方擴張。《中國國環球電視網》認為,藍色太平洋夥伴為了要限制中國,將透過經濟手段來達成其限制中國的目的。《中國國環球電視網》更分析說,這項倡議的真正目標是為了要讓日本和紐西蘭全方位的與AUKUS協調合作,雖然一開始只在人道和經濟領域上合作,但最終不免會涉及軍事和政治領域。美副總統賀錦麗於太平洋島國論壇上演說全文:Remarks by Vice President Harris at the Pacific Islands Forum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peeches-remarks/2022/07/12/remarks-by-vice-president-harris-at-the-pacific-islands-forum/ 《中國國環球電視網》(China Global Television Network):'Partners in the Blue Pacific' is really just AUKUS Plushttps://news.cgtn.com/news/2022-06-26/-Partners-in-the-Blue-Pacific-is-really-just-AUKUS-Plus-1baYFphsQbS/index.html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US and allies launch initiative to help Pacific Island nationshttps://www.ft.com/content/8400c75b-36d4-408a-9b58-85872c10739a 中國啟動「新版太平洋島國論壇」抗衡美國。當美、澳、紐協同多個太平洋島國,參與太平洋島國論壇時,中國也沒閒著。《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SCMP)7月15日報導,在美國主導的太平洋島國論壇最後一天,中國與太平洋島國的高層政治人物,舉行第二屆「中國太平洋島國政治領袖對話」(China-Pacific Island Countries Political Leadership Dialogue)。該對話由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主辦,參與者為來自斐濟、索羅門群島、巴布亞紐幾內亞、萬那杜的官員、政黨領袖和商業人士。會議中,中聯部部長劉建超表示,中國願與太平洋島國的兄弟,一同合作推廣一帶一路倡議下的計畫。他呼籲各方堅守相互尊重、相互幫助、開放和包容來推動區域和平和發展。劉建超提到,前一次舉辦「中國太平洋島國政治領袖對話」是在2021年5月,而這個機制已成國家間強化戰略溝通和提倡實質合作的重要平台。他還在會中表示,中共願與各個太平洋島國的政黨在減緩貧困、農業和貿易暨投資上合作。《南華早報》引述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戰略研究所的研究員張杰表示,這次會議是中國與太平洋多層級互動的一部分。她指出,美中之間在地緣政治上的競爭將是長期的,且太平洋島國不願意「選邊站」。張杰也質疑,雖然現在美國和澳洲有明確的「抗中」目標,但問題在於美、澳能兌現多少承諾。另外,早在太平洋島國論壇(PIF)舉辦之前兩天,吉里巴斯7月9日便聲明退出論壇。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吉里巴斯總統馬茂(Taneti Maamau)決定從成立51年、總部位於斐濟的「太平洋島國論壇」(PIF)退出,並稱這是一項「主權決定」,且將「立即生效」。峰會當時尚未開始,吉里巴斯卻率先宣布退出,嚴重衝擊太平洋島國團結,此決定恐與中國近來積極佈署太平洋地區的野心有關。《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China hosts its own Pacific island talks on last day of regional forumhttps://amp-scmp-com.cdn.ampproject.org/c/s/amp.scmp.com/news/china/diplomacy/article/3185325/china-hosts-its-own-pacific-island-talks-last-day-regional 《衛報》(The Guardian):Kiribati withdraws from Pacific Islands Forum in blow to regional body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2/jul/10/kiribati-withdraws-from-pacific-islands-forum-pif-micronesia  《霧谷晶策》觀察美國在2019年9月,同月接連看台灣丟掉2個位於南太平洋的邦交國,索羅門群島與吉里巴斯後,再看到中國於2022年4月與索羅門群島簽署《中索安全協議》,跡象都指出以前交由澳洲協助處理的太平洋島國事務,已得由長期忽略此一區域的美國,親自出馬才能與中國匹敵。美、澳長期忽略太平洋島國所期待的經濟合作,以及他們最在意的氣候變遷問題,讓太平洋島國在地緣政治的美、中競爭下,開始對中國有了期待。《霧谷晶策》認可美國、日本、澳洲、紐西蘭、英國成立並推動「藍色太平洋夥伴」倡議,以區域聯防的概念與太平洋島國強化關係。畢竟中國在這區域內透過一帶一路倡議的投資,也會對太平洋島國帶來誘因。西方國家如能加強與島國之間的關係,才有機會不讓中國以經濟滲透方式,突破第二島鏈,影響美國的戰略布局。中國外長王毅在2022年5月訪太平洋島國時,曾提議與其簽署經濟合作協議。雖後未如願以償,這警示美國須掌握先機,提升以《南太平洋鮪魚條約》為基礎的經貿合作等安排,拉攏且鞏固與南太平洋國家間的往來。《霧谷晶策》建議美國政府也應該把台灣納入區域聯防體系,這裡指的並非國防安全的硬項目,而是由於台美在2021年3月已簽署《設立海巡工作小組瞭解備忘錄》,讓台灣的海巡能如同7月中旬隨美、日兩國,前往帛琉進行聯合訓練,強化美、日、台三邊協作能量。不過,海巡實力有限,必定無法與海軍相比。我中華民國海軍過去兩年「被暫停」的敦睦艦隊,也是我政府高層該重新啟動派遣出訪,增加美、台與太平洋島國聯繫的政策走向。
  • 投書 美國後院著火  拜登搞砸美洲峰會

    2022.06.11 | 08:50

    美洲峰會睽違28年重返美國卻看似黯淡2022年6月6日開始為期5天、每3年一次的美洲峰會(Summit of the Americas, SOA)。今年第9屆美洲峰會於美國洛杉磯舉行,是自美國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在1994年發起第1屆美洲峰會後,睽違28年再回到美國舉辦。身為峰會主席國,對拜登政府(the Biden adminstration)是重新展現對拉丁美洲重視的大好機會,因前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任期間,不僅缺席2018年祕魯舉辦的第8屆美洲峰會外,對拉丁美洲的投入興趣缺缺。當時更因川普不少反墨西哥言論和政策,使雙邊關係惡化。相對地,拜登自競選期間,就曾多次表示將比川普更重視拉丁美洲。《國家公共電台》(Nationa Public Radio, NPR)提到,拜登2009年至2017年間8年副總統期任造訪拉美超過16次。當拜登就任時,外界對美國與西半球的合作更加樂觀。然而在拜登上任一年餘,大部分時間都專注在應對俄國和中國。中國近年在「美國後院」的政治、經濟上影響力快速上升。拜登希望藉峰會重新宣示美國對拉美的重視,抗衡中國漸增的影響力。然而,拜登對峰會的雄心壯志演變成步履滿跚。美國國內政治角力有所影響外,光從峰會邀請國的安排,再到峰會上政策宣布都受到極大的質疑。就國內政治方面,拜登政府正面臨「42號法令」(Title 42)所衍生的邊境移民問題,正面臨極大壓力,以及移民問題對11月期中大選的影響。此外,拜登政府在美洲峰會邀請國名單上。也受到民主黨「自己人」的極大壓力。《CNN》報導,民主黨多位議員,如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梅南德茲(Bob Menendez),就公開反對拜登政府這次峰會邀請「獨裁政權」或「人權紀錄惡劣」的拉美國家,包含古巴、尼加拉瓜和委內瑞拉。《CNN》:Snubs from key leaders at Summit of the Americas reveal Biden's struggle to assert US leadership in its neighborhoodhttps://edition.cnn.com/2022/06/07/politics/summit-of-the-americas-joe-biden/index.html《國家公共電台》(Nationa Public Radio, NPR)https://www.npr.org/2022/06/08/1103531149/biden-is-hosting-the-summit-of-the-americas-but-mexicos-president-wont-be-there拜登未邀請拉美三國引起「抵制風波」此次峰會開始前,拜登政府就宣布因人權和民主問題不邀請古巴、委內瑞拉、尼加拉瓜三國,此舉卻引發起拉美多國不滿。《新聞週刊》(Newsweek)轉述墨西哥總統歐布拉多(López Obrador)說法:「我不會參加一個不包含所有美洲國家的美洲峰會,我認為美國需改變排除他國參與的政策。」歐布拉多進一步說:「美國也該改變其無理主導,而且不尊重其他國家主權與獨立的政策。」墨西哥隨後宣布由外交部長埃布拉爾德(Marcelo Ebrard),代替總統歐布拉多參與這次美洲峰會。墨西哥的缺席對美洲峰會產生極大影響,不僅因墨西哥為美國在美洲僅次於加拿大的重要夥伴外,美墨之間移民問題的合作更是至關重大。墨西哥的帶頭杯葛,隨即引發一連串拉美國家抵制風潮。除了墨西哥「降級」出席對美洲峰會表達抗議外,還有多個拉美領袖跟進杯葛峰會,包含玻利維亞、瓜地馬拉、宏都拉斯、薩爾瓦多、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等領袖都抵制,缺席這次的美洲峰會。若再加上美國未邀請的拉美三國領袖,這次未參與峰會的拉美領袖近10位。最終參與本屆美洲峰會的領袖僅有21位,相較2018年祕魯舉辦的第8屆美洲高峰會,則有高達30位領袖(總理或總統)參與,而古巴派遣外長參與、美國指派時任副總統潘斯(Mike Pence)與會。另外,阿根廷、巴西也不滿拜登政府排除古巴等國的決定。雖然這兩國總統最終決定親自與會,但都對美國的決定表示不解。《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 AP)報導,巴西總統波索納洛向拜登表示,只有拜登接受與他一對一會晤,以及避開雙方具爭議性的議題,他才會參加這次峰會。不過,美、墨對美洲峰會的意見分歧,之後仍有機會化解。墨西哥總統歐布拉多2022年7月將訪美與拜登會晤,這或許有助雙方交換意見,並針對移民議題進行磋商,藉此為歧見降溫。《中央廣播電台》(RTI)引述墨西哥外長埃布拉爾德稱,美墨兩國關係不受此事影響,他還稱美墨關係:「是正面的,並將繼續保持,不會有任何變化。」《中央廣播電台》(RTI):美洲峰會 美副總統賀錦麗宣布19億美元移民基金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135166#.YqAYqhRIo68.lineme《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 AP):Biden, Bolsonaro to hold first meeting amid election worrieshttps://apnews.com/article/biden-jair-bolsonaro-us-supreme-court-politics-deforestation-d1b62de074d6fd9d4ec6231f5856ac8e阿根廷欲自辦「平行峰會」,對美國表達拉美團結和不滿!峰會邀請名單引發拉美國家不滿,仍可能進一步延燒。《拉丁美洲新聞社》(Latin America News Agency)5月28日引述《阿根廷國家通訊社》(Télam)報導,阿根廷原本想以「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Community of Latin American and Caribbean States, CELAC)輪值主席國的名義,召開一場與美洲峰會同時舉行的峰會,而古巴、委內瑞拉、尼加拉瓜可能會出席該會。阿根廷總統艾伯托(Alberto Fernández)要求美國停止對古巴、委內瑞拉的「封鎖」(blockades),重申美洲峰會不該排除任何國家。這平行峰會不僅會與美洲峰會日期相同,旨在顯示拉美國家團結一致,向美國表達不滿。《阿根廷國家通訊社》引述說:「這場峰會與美洲峰會同時進行,秉持拉丁美洲團結一致的一體精神。」不過,美國邀阿根廷總統7月底訪美,化解這尷尬狀況。此次美洲峰會一大主題為對抗新冠疫情。然而,拜登拒絕邀請古巴的決定,顯得與峰會目標矛盾。古巴對抗疫情的表現在拉丁美洲國家中相當出色,除2021年成功開發新冠疫苗外,目前每日確診人數都低於100人,過去一周平均單日新增確診人數也只有24例,顯示古巴對抗新冠疫情表現相當優異。若對抗新冠疫情為美洲峰會主題之一,拜登政府理當邀請防疫成功的古巴,一同交換意見。另外,美國以「人權」和「民主」為由,排除古巴等國,卻歡迎哥倫比亞、墨西哥這些人權紀錄同樣糟糕的國家,讓拜登政府有「雙重標準」的嫌疑。《香港01》報導,哥倫比亞在2021年就有138名參與人權活動人士被殺;在墨西哥,2022年至今已有11名記者遇害。更別說同樣受邀的宏都拉斯,2022年剛卸任的前總統賀南德茲(Juan Orlando Hernández),也因販毒問題正被引渡美國受審。《香港01》:美洲峰會|美國邀請名單不反映現實 拜登自招尷尬https://www.hk01.com/sns/article/778585《拉丁美洲新聞社》(Latin America News Agency):Argentina organizes CELAC meeting parallel to Summit of the Americashttps://www.plenglish.com/news/2022/05/28/argentina-organizes-celac-meeting-parallel-to-summit-of-the-americas/美國「後院領導力」陷質疑!誘因不足令人擔憂據白宮資深官員在簡報會表示,拜登會在美洲峰會宣布「美洲經濟繁榮夥伴關係」(Americas Partnership for Economic Prosperity),涵蓋5大領域,包括驅動投資、重振機構、促進乾淨能源就業、強化供應鏈韌性,以及實現永續貿易。《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FI)報導,美國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6月7日在美洲高峰會上,宣布19億美元的私部門基金,加上去(2021)年宣布的12億總計約32億美元(約946億新台幣)。這項基金旨在增加工作機會,藉此減少來自中美洲的非法移民。這項基金對「北方三角」(Northern Triangle)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和薩爾瓦多三國提供援助。《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指出,北方三角再加上墨西哥,佔高達66%美墨邊境非法移民來源。這項19億元基金所協助的北方三角三國,皆杯葛峰會與缺席這次會議。《紐約時報》引述拜登政府官員指出,拜登還將提案改革美洲開發銀行(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鼓勵更多私人投資。美國會投資3億美元糧食援助。《紐約時報》認為,目前還難以判斷這些投資是否足以達成拜登的目標,不讓拉美國家轉向中國尋求金援。《政客》(POLITICO)則對拜登「美洲經濟繁榮夥伴關係」的效果提出質疑。《政客》指出,美洲經濟繁榮夥伴關係是拜登政府強化與「南方鄰居」關係的一項重要項目,為解決長久以來像移民、氣候變遷問題,同時對抗中國在拉美的政經影響力。《政客》分析,拜登的經濟提案就像他對世界其他地方的經濟交往一樣,難以滿足拉美想要更多美國市場的貿易准入(trade access),對已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議的國家來說,則難以滿足他們想跟美國有更多經貿往來與投資。《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的主筆室(editorial board)6月9日更一針見血,以「美國缺乏抱負造成失去拉丁美洲的風險」(The US’s lack of ambition risks losing Latin America)一文指出,華府宣布上述所提的幾項新計畫,都只是貿易協議和重大基礎建設投資的次等替代方案(poor substittutes)。墨西哥、中美洲等國,以及古巴、尼加拉瓜、委內瑞拉的缺席,讓這次移民宣言相當尷尬,過去20年來最多非法移民的國家領袖,不會在宣言上署名。相反地,中國則持續影響拉美。過去15年,中國的國家銀行已提供拉丁美洲貸款高達1,370億美元,且中國公司已採購830億美元。目前中國已為南美洲的最大貿易夥伴,且超過20個該區國家已簽署「一帶一路倡議」(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路透社》(Reuters)6月9日引述聯合國(United Nations)2015至2021年的貿易資料庫顯示,中國已取代美國成拉美第一大貿易夥伴,並擴大與美國的差距。《金融時報》特別提醒,北京以商業優先、無視腐敗和無能治理,對拉丁美洲當然不好。雖然美國堅持民主與透明是正確的,但美國應採「胡蘿蔔與大棒」(Carrots and big stick)政策。《金融時報》警告,除非美國能承諾更大膽的貿易與投資政策、重新思考對古巴、委內瑞拉的政策,否則華府會發現北京經營與美國的拉美鄰居關係,更佔上風。《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The US’s lack of ambition risks losing Latin Americahttps://www.ft.com/content/5e579b12-e0c1-41c0-8600-ae394ef48c8f《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Biden to Host Latin American Leaders at Summit in Los Angeleshttps://www.nytimes.com/2022/06/07/us/politics/biden-summit-los-angeles.html《政客》(POLITICO):Biden's ‘ambitious’ economic plan for Latin America offers a ‘social contract,’ not trade agreementshttps://www.politico.com/news/2022/06/07/biden-economic-partnership-americas-summit-00037621白宮背景媒體簡報會:Background Press Call Previewing the President’s Agenda for the 9th Summit of the Americas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press-briefings/2022/06/06/background-press-call-previewing-the-presidents-agenda-for-the-9th-summit-of-the-americas/《路透社》(Reuters):Biden unveils new Latin America economic plan at reboot summit dogged by dissenthttps://www.reuters.com/world/americas/bidens-plan-pitch-latin-america-reboot-summit-dogged-by-dispute-dissent-2022-06-08/《霧谷晶策》擔憂美國未能經營好與美洲鄰國的關係,會讓中國繼續趁虛而入。美國目前仍以老大哥的姿態,應對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各國。拉美國家未必真期待美國能徹底改變,但美國若有意改善在鄰國心目中的印象與形象,應要率先拿出誠意,謀求美洲國家的團結。不過,美國目前依然故我,未見改善。現在看來問題出在美國國內政治,民主、共和兩黨對立激化,加上暴民佔領國會一事,自身不若以往能為民主表率。《霧谷晶策》認為拜登政府主張「多邊合作機制」,更應強化與各國的雙邊關係。就白宮僅安排與巴西總統一場雙邊會談,表現實在是不及格。20多位領袖訪美,若無法全部接見,也應由拜登與副總統賀錦麗分擔接見工作。否則,與會他國領袖會感到不受重視,未能達到團結美洲國家的目標。其實,這並非白宮首次犯錯,早在五月上旬美國與東協特別峰會時,拜登也未能藉機與東協領袖進行雙邊會談,美洲峰會又再次錯失良機。《霧谷晶策》建議我中華民國政府,也得密切注意美洲峰會情勢,畢竟我國仍有大多數邦交國,位處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區域。2021年12月初尼加拉瓜與我國斷交,轉而與中國建交,其中原因即為美國批評尼加拉瓜總統大選不民主,導致尼國強人總統奧蒂嘉不滿,憤而與我斷交。雖蔡政府一再強調「台美關係、堅若磐石」,但拉美各國若不再以華府馬首是瞻,轉為與北京交好,那麼不僅美國在拉美影響力減退,台灣與拉美友邦的關係,也將遭池魚之殃、岌岌可危。
  • 投書 深度解析:中國外長訪太平洋10島國 ​ 美中日澳角力延伸

    2022.06.03 | 09:10

    ​王毅訪太平洋推協議踢鐵板!美國後院再次「亮紅燈」​​太平洋島國的戰略位置自二戰以來對美國都相當重要。然而,近年中國在印太地區崛起的影響力,正加速擴展至太平洋各國。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2022年5月24日剛結束為期4天的「亞洲行」,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也於5月26日在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針對「中國政策」發表演說。​​當美國聚焦亞洲之際,中國目光轉到太平洋。中國國務委員暨外交部長王毅從2022年5月26日至6月4日,展開為期長達10天的「太平洋訪問」,訪問多達10個太平洋島國。​​行程中,眾所關注的是中國試圖向太平洋島國推動的《中國—太平洋島國共同發展願景》(China-Pacific Island Countries Common Development Vision)和《中國—太平洋島國共同發展5年計劃》(Five Year Action Plan on Common Development)兩項協議。​​澳洲媒體《ABC News》5月25日揭露兩項協議的完整內容,協議將加強中國與太平洋島國在「傳統」、「非傳統」安全領域的交流。北京將透過雙邊與多邊方式,為太平洋島國舉辦中高級警務培訓,承諾在數據網路、網路安全、智慧海關系統、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等方面進行合作,並建立「中國—太平洋島國自由貿易區」,支持應對氣候變遷和健康等問題。​​協議草案在王毅出訪前,先寄給參與中國太平洋島國外長級會議的10個太平洋國家。王毅有意透過這次出訪,拉攏這10國簽署協議,藉由在斐濟舉辦的第二屆中國太平洋島國會議外長會議中,發表有關這兩項協議成果的聯合聲明。​​近年來,雖中國深化與太平洋島國的關係,但顯然不是所有太平洋島國都雙手敞開歡迎這項協議。另外,長期盤踞此地的美、澳兩國也沒有忽視中國的影響力。《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5月26日報導,澳洲新任外長黃英賢(Penny Wong),在中國太平洋外長會議舉行前一週訪問斐濟首都蘇瓦(Suva),與斐濟總理暨外長拜尼瑪拉馬(Frank Bainimarama)會晤。​​另外,2022年4月《中索安全協議》簽訂後,美國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Kurt Campbell)也曾率團訪問多個太平洋國家,並於5月25日與拜尼瑪拉馬展開視訊通話,雙方討論加強安全和經濟的協議。​​除外交拉攏外,澳洲勞工黨(Labor Party)新政府在5月23日宣誓後說,他們計畫將對明年太平洋的發展援助案加碼3.5億美元,並把氣候政策置於對太平洋外交的核心。兩週前「四方安全對話」領袖峰會(Quad Leaders' Summit)中,同意合作打擊太平洋區域內的非法捕魚。再者,美國也在王毅出訪前,成功拉攏斐濟加入《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IPEF),讓斐濟成為首個加入IPEF的太平洋島國。斐濟和美、澳的密切互動,暗示著中國這份協議草案,在外長會將得到令北京失望的答案。​​此外,太平洋島國中,也有國家擔憂簽署這協議。密克羅尼西亞(Micronesia)總統帕紐羅(David Panuelo)在得知上述協議後,5月20日寫信呼籲太平洋島國國家,不要簽署這份協議且表達他對協議的看法。《ABC News》引述他在信件裡呼籲,這份被預先制定的公報應被否決,因為他擔憂這份公報或引發中國和西方的「新冷戰」。​​《BBC》引述帕紐羅信函內容說,他的內閣希望他「慎重考慮」中方建議內容,尤其是他們認為中方對設立自貿區的建議不真誠。內閣成員認為,密克羅尼西亞有必要讓中國知道,他們不能在該地區「為所欲為」。信函還寄給了包含澳洲、紐西蘭等10多個太平洋島國。帕紐羅之所以在會前寫信給各國領導人,正因多數太平洋島國(包含要參與與中國的外長會議國家)的領袖多身兼外長職位。一般來說,若在外長會議形成共識,基本上就代表協議的簽署已「塵埃落定」。​​密克羅尼西亞也在這次中國太平洋島國外長會議的受邀國名單中,密克羅尼西亞的表態意味著北京這份協議難以通過。《金融時報》5月31日分析,密克羅尼西亞會對中國提議「不買單」,其實不令人意外,因密克羅尼西亞與美國之間有簽署《自由聯合協定》(Compact of Free Association),協議讓美國對密克羅尼西亞與其他國家的安全關係有話語權。​​《路透社》(Reuters)5月30日報導說,王毅在與太平洋島國外長會議中,無法與這些太平洋島國在事先提出的協議上達成共識。除了密克羅尼西亞的反對外,其他參與國家也希望能更改這份協議,或做出延後簽署協議的決定。​​王毅會後也不得不承認,這次會議難以達成共識,並說:「中方將就自己的立場主張,與太平洋島國的合作提議發表自己的『立場文件』。未來我們將繼續進行深入的討論和磋商,形成更多合作的共識。」​​中國「太平洋崛起」早有跡象!太平洋金援投入遠勝美國​​雖然這次中國推動的兩大協議未能成功,但顯現出中國在太平洋的野心。中國的影響力在太平洋的崛起,也對美、澳、紐敲響警鐘。事實上,近年中國在此區域擴張影響力的速度和強度,可能超過美國和澳洲的想像。​​外交上,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曾於2014年11月和2018年11月,二度訪問南太平洋國家。在與中國在太平洋的10個邦交國會晤後,雙方從建立「相互尊重、共同發展的戰略夥伴關係」,已提升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Comprehensive Strategic Partnership)。​​經濟上,中國與10個邦交國都簽署了「一帶一路」(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合作備忘錄。2021年,中國與太平洋島國的貿易總額更達到53億美元。自1992年至2021年,30年間中國與太平洋邦交國的貿易額成長30倍。中國也藉由一帶一路大舉金援太平洋島國。​​《金融時報》2021年12月底的報導,引述澳洲雪梨智庫「洛伊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的「太平洋援助地圖」(Pacific Aid Map)研究報告,14個太平洋島國之中的10國,中國的金援與美國相比較有壓倒性優勢。相反地,美國佔優勢僅有4國,而這些國家正好也是中華民國的邦交國,包含諾魯、馬紹爾群島、吐瓦魯和帛琉。​​安全上,中國4月時與索羅門群島達成《中索安全協議》,令美、澳外交團隊因太平洋安全局勢忙得焦頭爛耳,進一步讓兩國對太平洋崛起的「中國威脅」感到焦慮。除了與索羅門群島已達成的安全協議外,目前中國仍與吉里巴斯協商新安全協議,雖還未達成協議,卻也足以讓美澳擔憂。​​儘管此次中國推動的協議未能成功簽署,但中國不會放棄推動這份協議,反倒藉此深入了解這些太平洋島國的擔憂。另外,中國也會向這些國家詳述中方立場且強力推銷協議所帶來的好處,促使未來達成協議。​​《路透社》(Reuters):China, Pacific islands unable to reach consensus on regional pact​https://www.reuters.com/world/asia-pacific/china-hosts-pacific-islands-meeting-fiji-security-ties-focus-2022-05-30/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Pacific Islanders snub China by rejecting security pact​https://www.ft.com/content/34b4842c-fafd-4144-b16b-3f379d82085d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Australia and US move to shore up Pacific support after China’s overtures​https://www.ft.com/content/804eee9a-834d-41a4-9226-e5a1c91e2633 ​​《ABC News》:China seeks region-wide Pacific Islands agreement, Federated States of Micronesia decry draft as threatening 'regional stability'​https://www.abc.net.au/news/2022-05-25/china-seeks-pacific-islands-policing-security-cooperation/101099978 ​​《BBC》:中國—太平洋島國外長會聯合聲明「難產」的背後​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61651994 ​​美、澳、紐、日密切關注太平洋​​王毅這次訪問太平洋10國的行程,不僅引起了國際關注,也讓區域內的美國、澳洲、紐西蘭擔憂與反對,就連日本也高度關切。雖然中國最終未能簽署任何協議,但許多外媒與專家皆認為中國仍希望擴張在該地區的影響力。​​自二戰以來,太平洋諸島國一直為美國的鐵盟,但2019年9月就面臨索羅門群島與吉里巴斯「倒戈」的危機,讓美國重新審視在該地區的影響力。2022年5月31日,拜登總統在白宮會晤紐西蘭總理阿爾登(Jacinda Ardern),會後發表共同宣言,強烈譴責中國不斷試圖將部署軍事力量伸入太平洋地區,造成區域戰略不平衡。另外,兩國強調台灣海峽和平穩定的重要性,並鼓勵以和平方式解決兩岸問題。​​據《美聯社》(Association Press)5月26日報導,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Ned Price)也提出疑慮,認為北京可能會利用這些推動中的協議,破壞該地區的穩定。普萊斯認為這些協議很有可能在倉促和不公開的情況之下進行談論,而不透明的協議恐讓太平洋島國陷入債務危機或資源掏空。​​同樣把太平洋視為自家花園的澳洲跟紐西蘭,在中國擴張影響力一事也相當緊張。除步步逼近澳、紐兩國,北京也正向紐西蘭的自治領地敲門。這次以視訊方式會晤紐埃(Nuie)與庫克群島(Cook Islands)的兩位總理。《路透社》(Reuters)報導,紐埃認為中國所提出的《五年計劃》,涵蓋許多區域策略利益,應受採納。不過,基於紐埃僅為自治身份,紐西蘭官方至今仍未有具體回應。​​剛迎來新總理及政黨輪替的澳洲,立刻感受到中國勢力的擴張與版圖的競爭。澳洲外長黃英賢(Penny Wong)5月26日受訪時就表示,澳洲過去未重視太平洋島國在面對氣候變遷與海平面上升的議題。她表示新的工黨政府將提供更多援助、資源及資金,協助對抗氣候變遷與新冠疫情。黃英賢預計在6月3日訪東加王國與薩摩亞,強化澳洲在該地區的外交。​​日本這次也相當關切王毅訪太平洋一事,同樣也擔憂中國在太平洋從事軍事部署。日本自中國與索羅門群島簽署安全協議時,就開始關心太平洋地區,若讓中共破壞太平洋區域和平,也意味著解放軍有能力突破日本的防禦。據《日經新聞》(Nikkei Asia)報導,日本外長林芳正(Yoshimasa Hayashi)五月初曾訪問帛琉、斐濟。日本預計在2023年的1月於吉里巴斯設立大使館,強化在太平洋的地位。另外,美國於今(2022)年2月時宣布重啟駐索羅門群島大使館。大使館目前雖尚未完工,但突顯出太平洋恐將成為美、中外交角力場域的可能。​​《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China fails on Pacific pact, but still seeks to boost regional influence​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world/2022/06/01/china-influence-pacific-deal-wang/​​《美聯社》(Association Press):China wants 10 Pacific nations to endorse sweeping agreement​https://apnews.com/article/wang-yi-beijing-china-new-zealand-96f78c97071116055ebc3e7c216a0ef8​​《路透社》(Reuters):China, Pacific islands unable to reach consensus on regional pact​https://www.reuters.com/world/asia-pacific/china-hosts-pacific-islands-meeting-fiji-security-ties-focus-2022-05-30/​​《澳洲外交部》(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Australia):Visit to Samoa and Tonga​https://www.foreignminister.gov.au/minister/penny-wong/media-release/visit-samoa-and-tonga​​《日經新聞》(Nikkei Asia):Kiribati runway project in focus as China's Wang Yi tours region​https://asia.nikkei.com/Politics/International-relations/Kiribati-runway-project-in-focus-as-China-s-Wang-Yi-tours-region​​《霧谷晶策》觀察美、中兩國競爭已遍佈世界各地。即便是太平洋島國,仍無法避開美中競逐的痕跡。中國前往南太平洋示好,也等同為自己未來擴張到西太平洋、南太平洋的路線「超前部署」。太平洋島國面積、人口數雖然都不大,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絕對不容忽視。尤其中國要能找到突破口,就能不定時前往西太平洋、南太平洋,展現軍事力量的投射,令區域內的美、澳兩國如坐針氈。​​《霧谷晶策》認為澳洲勞工黨新政府,目前仍維持「防中」路線。雖未像先前莫里森政府一般,處處過度強調「中國威脅論」,最終也因「反中牌」失效而造成政權更迭。相較之下,在意氣候變遷影響的勞工黨艾班尼斯政府,恰好藉此為由,與太平洋島國加強關係,彌補在莫里森政府忽略的島國外交。太平洋小島國雖然國力不強,但若因此讓中國「超前部署」成功,對美、澳、紐、日等國也非樂見。​​《霧谷晶策》評析目前美日、美澳、美紐等三組雙邊關係都算良好。尤其美日同盟這組最堅實的盟邦關係,在中國擴張的憂慮下,更是全球佈局抗中不遺餘力。未來可見南太平洋將會是日本派遣自衛隊、外交官員頻繁造訪之地。美國重啟駐索羅門群島大使館、日本也積極建設新外交館處,配合美國政策。再加上澳洲重新經營與太平洋島國的關係,方能符合四方安全對話,以多邊合作形式防堵中國不明擴張的最佳實現。畢竟,中國擴張的規模與速度,都不是單一國家能與其抗衡。​
  • 投書 澳洲大選分析:「反中牌」失靈!? 澳保守黨丟政權

    2022.05.24 | 08:33

    ​澳洲政壇變天!勞工黨政壇老手突破重圍​​2022年5月21日,澳洲聯邦大選登場,經過數小時投票、點票過程,目前已確定勞工黨(Labor Party)黨魁艾班尼斯(Anthony Albanese)取代現任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出任澳洲第31任總理。艾班尼斯的當選,除終結過去10年澳洲政壇由保守派主導的政府外,也是勞工黨自2013年連續輸掉3場大選以來的首度重返執政。​​這次當選,使艾班尼斯成為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第四位成澳洲總理的勞工黨黨魁。不過,《澳洲金融評論》(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分析,艾班尼斯雖是二戰後第四位成為總理的勞工黨領袖,但他與先前三位勞工黨先驅不同,他既沒有魅力和個人吸引力,也沒像前幾位「前輩們」贏得大選的政策內容(policy agenda)。​​《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5月21日分析提到,艾班尼斯的勝選是因為澳洲選民厭惡現任的保守派總理,並非全心支持艾班尼斯的領導能力。報導提到,相較於莫里森,艾班尼斯走的是漸進式改革路線,他要「更新」(renewal)而非「革命」(revolution)。他承諾提高最低工資,並為醫療保健、療養院和兒童保育提供更多支持。​​不過,勞工黨究竟是否能在總席數151席的澳洲眾議院中取得過半數席次(76席),仍要看最後開票結果。據澳洲媒體《ABC News》5月23日最新的報導指出,目前勞工黨已取得73席次,大幅領先莫里森所屬「自由黨/國家黨聯盟」(Liberal-National Party coalition)的54席。若最後勞工黨在眾議院取得76席以上,那勞工黨將能作為執政黨單獨執政。若未過半,勞工黨則能輕鬆聯合其他小黨,組成超過76席的聯合政府。目前151席的眾議院議員已開出139席。​​《紐約時報》進一步分析,此次選舉的結果反映澳洲國內對現狀的廣泛不滿情緒,不少選民投票支持執政黨以外的候選人。他們不僅給勞工黨明顯的勝利,更支持反對政治現狀的小黨派和獨立候選人。其中,基層選民對採取更多行動應對氣候變遷、加強政府問責的候選人的支持,更加高漲。​​除了獨立候選人獲勝外,包括左翼的綠黨及右翼的澳洲聯合黨等小黨派,在這次大選也取得席次,可見得主要政黨正逐漸遠離主導地位。澳洲國立大學政治學教授雪帕德(Jill Sheppard)表示,這顯示選民向主要政黨傳達他們的支持是無法保證的訊息。雪帕德也稱:「這真是一個巨大的轉變(massive shift),而我們還未真正意識到這一點。」​​莫里森的敗選,並非讓人意外。投票前,多家澳洲媒體的民調都顯示勞工黨支持度,優於自由黨/國家黨聯盟。不過,由於澳洲「特殊的」投票機制,使外界對澳洲民調都只能持保留態度。再者,過去大選的民調時常與最後的結果有所出入。舉例來說,莫里森2019年的選情在投票前也不被看好,但最後卻奇蹟般的脫穎而出。​​在深入探討和分析這次莫里森敗選的原因之前,《霧谷晶策》先帶讀者了解新任總理艾班尼斯究竟是何方神聖?​​勞工黨出身的艾班尼斯可說是不折不扣的左派、自由派政治人物。《BBC》指出,艾班尼斯支持公共醫療、同性平權、氣候變遷等議題。《BBC》稱艾班尼斯為「勞工黨內左派的領導人物」。而艾班尼斯也是相當資深的政治人物,2007年至2010年時,他曾擔任區域發展和地方政府部長。隨後至2013年,他也擔任基礎建設和運輸部長。​​2013年時,他曾短暫擔任過幾個月的勞工黨副主席,並且擔任幾個月的澳洲副總理。不過,隨著2013年勞工黨在大選中失利,他也從副總理一職退下。在卸下副總理職位後,他雖然一度在角逐勞工黨黨魁上敗給議員蕭頓(Bill Shorten),但因蕭頓兩次在大選上失利後,艾班尼斯在2019年順利當上勞工黨黨魁。這3年時間,艾班尼斯也不負眾望,在這次大選中帶領勞工黨擊敗自由國家黨聯盟,成為澳洲總理。​​即便還未確定是否能在眾議院取得多數席次,艾班尼斯今日已與另外四名內閣成員宣誓就職。《BBC》5月23日報導,艾班尼斯今日宣誓成為第31屆澳洲總理、黃英賢(Penny Wong)出任外交部長、邁爾斯(Richard Marles)為副總理和就業部長、查莫斯(Jim Chalmers)為財政部長和蓋萊格(Katy Gallagher)則擔任司法部長和金融部長。​​《BBC》:Anthony Albanese: Australia's new PM sworn in ahead of Quad meeting​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61540739 ​​《ABC News》:Federal election 2022 updates: Coalition's support of Clive Palmer affected WA vote, Michaelia Cash says​https://www.abc.net.au/news/2022-05-22/federal-election-live-blog-labor-government-liberal-party/101088846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Australia’s New Leader Faces Peril of Winning as ‘Not the Other Guy’​https://www.nytimes.com/2022/05/21/world/australia/anthony-albanese-australia-election.html ​​「反中牌」失效?艾班尼斯主打「餐桌經濟」贏得選民信任​​此次大選,兩陣營選前聚焦在經濟、國安和氣候變遷三大議題。​​《澳洲金融評論》指出,選舉期間莫里森主打自由黨/國家黨聯盟在經濟管理(economic management)和國家安全(national security)的優勢。後者國家安全在俄烏戰爭和中國問題的幫助下,讓這項議題受到關心。不過,《澳洲金融評論》認為,上述兩項議題帶給莫里森在選情上的幫助,不如2001年911恐怖攻擊事件帶給時任總理候選人霍華德(John Howard)選情上的助力。此外,當中國與索羅門群島在今(2022)年5月初簽訂安全協定時,更讓莫里森政府的國家安全政策可信度受到質疑。​​這次最受矚目且影響選舉最大的是經濟議題。《澳洲金融評論》報導,這次在經濟議題上的辯論相當複雜。《澳洲金融評論》援引2019年和2022年的民調做比較,今年選民比以往更擔憂生活花費(costs of living)的議題。相較於2019年民眾較信任自由黨/國家黨聯盟能應對這問題,今年的民調指出,民眾更信任勞工黨能妥善處理問題。而這也顯示,民眾在他們最擔心的經濟問題上,信任勞工黨更甚於自由黨和國家黨聯盟。​​《澳洲金融評論》提到,選前兩天,莫里森政府選公布48年以來最低的失業率(3.9%),同時勞工黨卻公布一份造成嚴重財政赤字的國家預算,比莫里森政府公布的預算多了高達84億美元。​​莫里森在選前曾說:「自由黨和國家黨人才足以帶領澳洲,走過自經濟大蕭條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你(指選民)要選我們創造的最低失業率,還是連失業率都無法告訴你的艾班尼斯,他甚至還有更高的財政赤字,而且將帶給你更高稅收的政府借貸。」​​​另一方面,勞工黨在選舉期間則批評薪資成長凍結、生活花費提高、通貨膨脹和更高的利息。《澳洲金融評論》分析,勞工黨這次在經濟議題的選舉策略,與2007年羅德擊敗霍華德政府如出一徹。當年羅德的選舉策略師格特瑞爾(Tim Gartrell),正好是現在艾班尼斯的幕僚長。2007年時,羅德當時就利用專注在「餐桌經濟」(kitchen table economic)的選舉策略,對抗霍華德當時所說的:「工作家庭(working families)在澳洲從來沒這麼好過。」《澳洲金融評論》引述一位勞工黨的成員說,此時高漲的通貨膨脹和利率,更助長這個策略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一週前公布高達5.1%的通膨指數,以及澳洲央行決定提高利率的消息對勞工黨更是關鍵。這更使勞工黨在經濟政策上的選舉策略,執行得比2007年要來得簡單許多。2007年時,雖然當時利率和失業率低,但卻有持續性且良好的薪資成長。然而,這次的澳洲選舉,莫里森政府雖拿出低失業率的成績單,但在薪資成長上的停滯,備受艾班尼斯陣營的抨擊。​​除了經濟和國安議題外,這次氣候變遷議題也是重中之重,近幾年澳洲受氣候變遷影響重大,澳洲幾個大州或多或少都受氣候變遷的影響。舉例來說,近年森林大火和水災在澳洲盛行,影響不少澳洲居民的生活。這次保守派的莫里森之所以敗選,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多數澳洲選民認為,他在氣候變遷上的承諾,不如自由派的艾班尼斯。選民認為,艾班尼斯會更積極應對氣候變遷。​​這次氣候政策在選舉扮演的角色之重,《衛報》(The Guadrdian)甚至讓這次選舉被稱為「眾多人引頸期盼的氣候選舉」(climate election Australians have long been told was coming)。​​有許多在氣候政策上相對前衛的獨立參選人和綠黨(Greens)參選人,獲得比以往更多的席次,顯示澳洲選民比以往更在乎氣候變遷。《衛報》(The Guadrdian)引述澳洲保護基金會(Australian Convervation Foundation)3月做的民調,多數澳洲選民認為長期對抗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會超過花費。同時,席次增加也意味著這些積極對抗氣候變遷的政治人物,在眾議院裡的影響力會比以往還大。​​這些增加的席次,許多是從保守派自由黨和國家黨聯盟的席次奪得的,這也成為莫里森所屬陣營敗選的原因之一。畢竟,當席次被這些獨立和綠黨的參選人奪走,更難以贏過來勢洶洶的勞工黨。而勞工黨獲得眾議院近半數的席次,再加上獨立和綠黨零星的席次,很有可能未來勞工黨在主導較左派的氣候政策上,能輕鬆通過。未來幾年,澳洲的氣候變遷政策將會有極大的轉變。英國《衛報》也稱這次大選,是澳洲氣候政策的轉捩點(turning points)。​​《衛報》(The Guadrdian):This election marked a turning point on climate – but what will it mean for Australia?​https://www.theguardian.com/australia-news/2022/may/23/the-election-revealed-a-shift-in-climate-sentiment-but-what-will-it-mean-for-policy ​​《澳洲金融評論》(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It’s the economy stupid, and that’s why Labor might win​https://www.afr.com/politics/federal/it-s-the-economy-stupid-and-that-s-why-labor-might-win-20220519-p5ams8 ​​澳洲外交政策偏移!親美方向不變,對中或將相對溫和​​艾班尼斯的當選,意味著澳洲外交政策可能會產生變化。在美澳關係上,艾班尼斯應會延續大部分莫里森政府的政策路線,透過四方安全對話(Quad)、澳英美三方安全聯盟(AUKUS)為核心,持續深化與美國在印太地區的合作。選舉期間,艾班尼斯就表示他會大力支持Quad和AUKUS的發展。​​另外,美澳雙邊將在科技、經貿、氣候變遷的合作持續深化,協同紐西蘭與太平洋島國深化關係。不過,艾班尼斯與莫里森最大不同,是勞工黨出身的他,未來對美國在外交政策上的要求,恐怕不會如莫里森一般對美國的要求唯命是從。因此,美國在美澳合作步調上,會因艾班尼斯的上任重新評估和調整。​​在中澳關係上,2020年4月澳洲向世界衛生組織(WHO)要求針對中國進行新冠溯源的獨立調查後,雙邊關係一落千丈,跌到近10年的低點。其中除了中澳貿易戰外,雙方在外交上的意見分歧和衝突,更是不勝枚舉。再者,近期中國和位於澳洲東北方的索羅門群島簽署安全協議,讓澳洲對中國力量部署的擔憂加劇,不利中澳關係的修補。​​從過去歷史來看,勞工黨普遍被認為在對中政策上是溫和的鴿派。不過現今局勢下,由於美中競爭、美澳關係密切合作、澳洲國內高漲的反中民意,以及中國崛起帶來的擔憂,勞工黨短期內會延續莫里森政府對中強硬的態度,並與美國和其盟友密切合作,對抗中國崛起。選舉期間,從艾巴尼斯的發言中,也能看出他對中態度不會軟弱。《彭博社》(Bloomberg)引述艾巴尼斯5月8日在大選辯論中說:「中國共產黨已經變了,它變得更加激進,因此我們一定要對此回應。」他在5月22日發表勝選感言時還說:「對中國的戰略競爭問題上,勞工黨政策將與莫里森政府完全一致。」​​《彭博社》也提到,勞工黨黨內有較溫和派的聲音,呼籲澳洲與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在像是氣候變遷的議題上展開對話。但是,就過去歷史來看,艾巴尼斯政府在對中態度上會比莫里森政府溫和,在政策面上也會較有彈性,但若期待惡劣的澳中關係能在短期內改善,是不切實際的。​​除了對美、對中外,艾班尼斯政府也將擴大和深化與太平洋島國,以及東南亞國家間的關係。選舉期間,艾班尼斯曾多次強調與太平洋島國、東南亞國家深化關係的重要性。在東協國家中,艾班尼斯特別強調與印尼合作的優先性,他認為印尼是他外交政策上的優先順序。另外,才剛宣誓上任的總理艾班尼斯和外長黃英賢,將作為澳洲代表前往日本東京參與四方安全對話領袖峰會,並與美、日、印三方分別舉行雙邊會談。​​《BBC》:Anthony Albanese: Australia's new PM sworn in ahead of Quad meeting​https://www.bbc.com/news/world-australia-61546470 ​​《彭博社》(Bloomberg):What Australia’s Next Prime Minister Says About China, Climate Change and Inflation​​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2-05-22/what-australia-s-next-prime-minister-says-on-china-and-inflation ​​《霧谷晶策》認為自由黨與國家黨聯盟無法妥善處理經濟、通膨、氣候變遷等選民主要關切的議題,造成民心相背與琵琶別抱。內閣制的澳洲,再度實現久違的政權輪替,其實是正常的民主制度循環。民眾最關心的經濟相關議題要是無法得到滿足,選民即會以選票表達替換的心聲,而非被特定政黨的意識形態所綁架。沒有獲得選民青睞的自由黨與國家黨聯盟,也只能拆夥成了在野黨。​​《霧谷晶策》觀察「反中牌」在澳洲大選不如想像中好用,原因在於中國威脅再怎麼可怕,也比不上澳洲國內目前遭遇的經濟、通膨、高利率問題可怕。加上主打「反中大旗」的莫里森政府,並未因反中而處理好自家門口索羅門群島、吉里巴斯等國與中國發展安全合作事宜,反倒讓自由黨與國家黨聯盟,失去最有利的籌碼。這點也值得今年將適逢期中選舉的美國拜登政府借鏡。​​《霧谷晶策》分析未來澳洲與美國的關係,應不至於有太大幅度的變動,尤其兩國已有更進一步的四方安全對話與澳英美三國軍事同盟的深度盟邦關係。不過,如果澳洲勞工黨政府想藉由與中國經濟合作,扭轉目前澳洲國內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那雖不至於親中,卻不得不與中國加強合作。中澳關係雖回不去蜜月期,但澳洲或許會多給中國一些面子,才能在經貿、氣候變遷等議題合作。​
  • 投書 戰狼外交轉型中? ​ 率先壓制拜登抗中

    2022.05.20 | 15:23

    ​2022年5月20日至5月24日,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將展開上任以來的首度「亞洲行」。此行預計訪問美國位東北亞最堅定的傳統盟邦日本與南韓。5月24日,美國、日本、印度、澳洲四國領袖將齊聚東京,參與「四方安全對話」(Quad)領袖峰會。若無意外,這趟亞洲行勢必聚焦中國。​​除中國議題外,美國媒體《政客》(POLITICO)詳細列舉拜登亞洲行五項挑戰,包含:「日韓惡劣的雙邊關係」、「對抗北韓核武威脅」、「南韓和四方安全對話」、「宣傳印太經濟框架」、「深化印度於四方安全對話中的參與」。​​不過,在拜登出訪前,不難預料此行「核心目標」的中國,自是不會坐以待斃。在拜登出訪前一週,中國兩大外交官員楊潔篪、王毅分別對美、韓、日先發動一連串外交攻勢。《霧谷晶策》聚焦在中國外交高層外交行動,檢視中國在拜登亞洲行前的「暖身」。​​中、韓外長通話!王毅:中韓關係「四個加強」​​2022年5月16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以視訊方式,與剛上任約1周的南韓新外長朴振(Park Jin )會談。這是南韓尹錫悅政府5月10日就職後,首次有韓、中外交高層會面。上週5月10日韓國總統就職大典當日,中國國家副主席王岐山曾以習近平特別代表的身份,參與尹錫悅就職儀式,與尹錫悅會晤曾提出5點中韓交流建議。​​這次中韓外長會,據中國外交部會後新聞稿,王毅首先表示:「遠親不如近鄰,中韓是搬不走的永久近鄰,也是分不開的合作夥伴,中方始終從戰略和全局角度看待韓國和中韓關係。」​​王毅也提出中韓關係的「四個加強」。首先,中韓間要加強溝通協調,鞏固互信根基。並且,充分發揮元首外交的引領作用,用好各層級對話機制,保持順暢、高質量的政治外交溝通,增進理解、推動合作、管控分歧。​​其次,王毅指出:「中韓要加強互利合作,攜手發展振興。中國龐大市場將為韓國長遠發展提供源源不斷動力。雙方在數位經濟、人工智慧、新能源等領域各有優勢,可合作實現『1+1大於2』的積極效應。」​​再次,王毅呼籲:「中韓間要加強人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以建交30周年和『中韓文化交流年』為契機,引導兩國民眾特別是青年人增進友好、減少誤解。」最後,他說:「中韓也要加強國際合作,維護地區穩定。中方願與韓方一道維護兩國、亞洲及新興市場國家的共同利益,為動蕩變化的時代注入穩定性、確定性。」​​《韓聯社》(Yohap News Agency)的報導則指出,雙邊外長就韓中關係、北韓新冠疫情、朝鮮半島和國際局勢等共同關心的事務交換意見。朴振在會中表示,朝鮮增強核子導彈能力不僅加劇朝鮮半島乃至區域內的緊張局勢,也不符合韓中兩國的利益,希望韓中合力穩控朝鮮半島局勢。朴振也呼籲中方在促使朝鮮克制挑釁方面發揮建設性作用。​​2022年迄今僅5個多月,北韓已試射16次各式飛彈,進一步加劇朝鮮半島緊張態勢。據《韓聯社》5月18日報導,在拜登出訪南韓之際,北韓很有可能在未來48到96小時測試洲際飛彈(Intercontinental ballistic missle, ICBM)。先前更有情報指出,北韓將在5月底前進行第7次核彈試爆。美、韓雙方對試爆的擔憂也逐日上升,因此,拜登亞洲行的一大重點也將聚焦「北韓核武問題」,並與尹錫悅一同商討對北韓策略。​​《韓聯社》(Yohap News Agency):韩国外长朴振同中国外长王毅举行视频会晤​https://cn.yna.co.kr/view/ACK20220517000100881 ​​《韓聯社》(Yohap News Agency):S. Korea, U.S. on alert for possible N. Korean ICBM test: official​https://en.yna.co.kr/view/AEN20220518006300325?section=national/defense ​​中國外交部新聞稿:王毅同韩国新任外长朴振举行视频会晤​https://www.mfa.gov.cn/web/wjdt_674879/gjldrhd_674881/202205/t20220516_10686692.shtml ​​中、日外長通話氣氛僵硬!警告日本別插手台灣問題​​距中韓外長會僅兩日餘,王毅與日本外務大臣林芳正(Yoshimasa Hayashi)在5月18日也舉行視訊會議。由《日經亞洲》(Nikkei Asia)報導,這場長約70分鐘的中日外長會,是雙方自2021年11月以來的首度對話。《日經亞洲》引述日本外務省會後新聞稿,林芳正向王毅表達國際社會在針對北韓去核化應共同努力的需求,並同意與王毅就此議題更密切合作。​​《日經亞洲》也提到,雖中日雙方經貿關係密切,但由於中國持續派遣船艦到釣魚台,日稱「尖閣諸島」(Senkaku Island)周邊海域,使雙方關係持續緊張。《朝鮮日報》(Chosun News)引述《讀賣新聞》(Yomiuri Shimbun)5月19日報導,林芳正向王毅提及中國海警船侵犯尖閣諸島周邊領海事宜,王毅表情卻沒有變化,雙方之間的緊張感可見一斑。​​另外,林芳正也向中方強調台灣海峽和平和穩定的重要性,並針對東海和南海的情勢表達嚴正關切(serious concern)。先前,日本首相岸田文雄(Fumio Kishida)就曾表示:「今日烏克蘭,明日東亞。」​​林芳正也向王毅尋求中方對2022年2月對日本駐中外交人員的「暫時羈押」道歉。中國對此則辯稱,當時這位外交人員參與「非法行動」(inappropriate activity),不過中方的論述並不被日本接受,日本表示這位外交人員合法進行他的職務(performing legitimate duties)。​​據中國外交部會後新聞稿,王毅說:「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週年,是兩國關係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兩國領導人去(2021)年就推動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達成重要共識,雙方應以此為指引,以邦交正常化50週年為契機,鞏固兩國關係政治基礎,維護好、鞏固好、發展好兩國前輩和兩國人民共同努力造就的來之不易的友好局面。」​​王毅進一步表示,近期日方在台灣等涉及中國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的問題上消極動向凸顯,一些政治勢力無端抹黑攻擊中國,嚴重損害雙方互信,動搖兩國關係根基。歷史的教訓值得銘記。日方應恪守迄今做出的承諾,遵守兩國間基本信義,「不讓試圖破壞中日關係的勢力坐大」,與中方一道維護好邦交正常化50年來取得的寶貴成果。​​中方新聞稿也提到,林芳正表示:「日中擁有廣泛共同利益,合作潛力巨大、前景廣闊。今年是日中邦交正常化50週年,雙方要根據兩國領導人達成的重要共識,致力發展建設性、穩定的雙邊關係。日方願與中方一道,不忘邦交正常化初心,保持坦率溝通,減少誤解誤判,妥處敏感問題,增進政治互信。」​​《讀賣新聞》說,王毅邀請林芳正訪中,但是日本外務省官員則回覆,目前沒有進行具體討論。2020年初安倍晉三仍為日本首相時,曾有機會邀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日,不過因新冠疫情爆發,隨後安排也煙消雲散。在近期中日外交互動時,也鮮少被提及。​​中國外交部還公布另一份名為「王毅就日美涉華動向表明立場」的新聞稿。王毅稱:「日方即將主辦美日印澳『四邊機制』峰會。令人關注和警惕美國領導人還未成行,所謂日美聯手對抗中國的論調就已甚囂塵上,搞得烏煙瘴氣。日美是同盟關係,中日則締結和平友好條約。日美雙邊合作不應挑動陣營對抗,更不應損害中方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希望日方汲取歷史教訓,著眼地區和平穩定,務必謹慎行事,不要為他人火中取栗,不要走以鄰為壑的歧途。」​​相較於氣氛平穩的中韓外長對話,中日外長對話就可嗅出些火藥味。無論是王毅或林芳正,雙方都針對特定議題表達不滿,王毅與林芳正的談話明顯比與韓國外長朴振對話時更加強硬。由雙方對話內容能看出中日雙方在多項議題上的意見分歧。​​《朝鮮日報》(Chosun News):"一同肩负起国际责任""不搞阵营对抗"中日外长的激烈精神战​http://cnnews.chosun.com/client/news/viw.asp?nNewsNumb=20220557174&cate=C01&mcate=M1003&fbclid=IwAR1n4CWDDXEvqMr5Ja8WKc1tivqOgNDJwuqbuayXlc-p7j0iCf5GanHIGbA ​​《日經亞洲》(Nikkei Asia):Japan urges China to play 'responsible role' for peace​https://asia.nikkei.com/Politics/International-relations/Japan-urges-China-to-play-responsible-role-for-peace ​​美中國安、外交高層通話!台灣問題成熱點​​中國除了外長王毅與日、韓外長交鋒外,在中共黨內負責外交事務且比王毅更高階的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小組辦公室主任楊潔篪,也於中日外長通話同日,與美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舉行視訊通話。據中外交部的新聞稿,楊潔篪說:「習近平主席同拜登總統就中美關係達成重要共識,雙方要切實落實好。」​​楊潔篪更提到:「近期,中美雙方在兩軍、氣候變遷、衛生、農業等領域開展一些對話,這是有益的,對話勢頭應保持下去。同時必須指出的是,一段時間以來,美方採取一系列干涉中國內政、損害中方利益的錯誤言行,中方對此堅決反對並予以有力應對。美方應當言行一致,將相關承諾落實到具體政策和行動中去,與中方相向而行,妥善管控分歧,多做建設性的事,推動中美關係重回健康穩定發展的正確軌道。」​​此外,楊潔篪直指美中之間最敏感的「台灣議題」。楊潔篪強調:「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最重要、最敏感、最核心的問題。美方多次明確表示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持『台灣獨立』。但近來美方在台灣問題上的實際行動與表態大相徑庭。如美方執意打『台灣牌』,在錯誤道路上越走越遠,必將把局勢引向危險境地。我們敦促美方認清形勢,嚴守承諾,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中方必將採取堅定行動維護自身主權和安全利益,我們說到做到。」​​不過,美國白宮會後新聞稿僅稱:「這次通話是跟隨(follow)3月14日蘇利文與楊潔篪兩人於義大利羅馬的會晤,雙方專注在區域安全和核不擴散議題。另外,兩人也針對俄烏戰事和美中關係的『特定議題』進行討論。」這次蘇、楊二人通話,是自3月中以來,美中雙方最高層級的官員對話。​​《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報導,北京近期加大就美國對台動作的批評。上週,美國國務院在拜登簽署有關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的法案後,公布新聞稿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身份加入世界衛生組織。另外,5月18日,有52位美國跨黨派參議員聯名簽署一份文件,呼籲拜登政府在即將於日本公布的「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Framework),納入台灣。​​《彭博社》(Bloomberg)報導進一步補充,上週美國國務院更新美台關係事實清單(fact sheet),新版清單刪除「反台獨」,還稱台灣為領先的民主和科技強權(power house),並稱台灣為美國在半導體產業和其他重要供應鏈上的關鍵夥伴。​​中國外交部新聞稿:杨洁篪应约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通电话​https://www.mfa.gov.cn/web/wjdt_674879/gjldrhd_674881/202205/t20220519_10688697.shtml ​​《彭博社》(Bloomberg):Warns US a ‘Dangerous Situation’ Forming Over Taiwan​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2-05-19/china-warns-us-a-dangerous-situation-is-forming-over-taiwan ​​白宮通話後新聞稿:Readout of 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 Jake Sullivan’s Phone Call with Politburo Member Yang Jiechi​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tatements-releases/2022/05/18/readout-of-national-security-advisor-jake-sullivans-phone-call-with-politburo-member-yang-jiechi/ ​​《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https://www.scmp.com/news/china/article/3178271/chinas-yang-jiechi-warns-us-security-adviser-jake-sullivan-about ​​美中西太平洋軍艦較勁​​除了外交賽場上的角力,印太地區的軍事較勁過去幾週也更加白熱化。其中,前兩週最受矚目,就是中國解放軍海軍在西太平洋展開的密集演練。自5月1日起,解放軍遼寧艦(PLANS Liaoning, CV-16)航艦編隊開始在西太平洋展開軍演。​​據《共同社》5月18日的報導,遼寧艦自5月2日進入西太平洋後,已停留長達10天以上。遼寧艦如此長的訓練時程,是有紀錄以來第二長。另外,據日本防衛省統計,遼寧艦在這段期間展開密集的戰機和直升機起降訓練,已起降艦載戰機和直升機超過200餘次。日本也派出準航艦出雲號(JS Izumo, DDH-183),監視解放軍編隊。​​除此之外,美國海軍目前有兩艘航艦、兩艘兩棲攻擊艦在東亞地區。兩艘航艦包含剛結束歲修駐地日本橫須賀港的雷根號(USS Ronald Reagan, CVN-76),以及正在菲律賓海演訓的林肯號(USS Abraham Lincoln, CVN-72),再加上駐地於佐世保港的美利堅號(USS America, LHA-6),剛派遣抵達西太平洋地區的同型艦的黎波里號(USS Trilipoli, LHA-7),這兩艘搭載F-35B戰機的輕型航艦,讓西太平洋地區頓時熱鬧了起來。​​《共同社》(Kyodo News):海上幕僚長稱非常關注中國航母如何訓練​https://tchina.kyodonews.net/news/2022/05/3d161e7260c2.html ​​《霧谷晶策》觀察到中國外交政策似乎開始轉變,由原本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層級的「戰狼外交」而有所不同。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美國總統拜登踏上亞洲之前,就先向拜登將訪問的南韓、日本兩國對口外長「打招呼」。一方面日、韓為美國盟邦,但另一方面日、韓兩國與中國經貿往來也非常密切。王毅對日、韓兩國軟硬兼施的作法,展現中國外交的些許彈性轉變,不只因日、韓與中國今年都分別適逢50、30週年建交年,也向日、韓強調拜登訪亞洲離開後,日、韓兩國依舊不想與中國完全交惡。​​《霧谷晶策》分析「台灣議題」猶為美中關係最為敏感的核心議題。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楊潔篪自2021年3月阿拉斯加會談、2021年10月蘇黎世會談、2022年3月羅馬會談,以及這週與蘇利文再度線上會談,每次都提醒美國要小心謹慎應對台灣問題。反觀美國,在白宮所發出的新聞稿裡,並未提到台灣二字,且把台灣議題歸納在「美中關係的特定議題」(specific issues in US-China relations),以淡化台灣在的蘇、楊通話中的重要性。不過,美國此舉無疑是「鴕鳥心態」;而中國也非真心想與美方融冰改善關係,因為美國也無意示好、示弱。​​《霧谷晶策》解讀目前在西太平洋的軍事部署,除美國以盛大海軍艦隊迎接三軍統帥訪問亞洲之外,可能也藉機對北韓釋放出威懾的訊息。畢竟西太平洋地區有這麼多航艦、輕航艦同時出現,已要回溯到2017年4月,當時川普威脅要先發制人出兵攻打北韓。而中共解放軍遼寧艦的演練,則是藉由實兵驗證遼寧號的續航能力、最大補給,以及未來「攻台新模式」。遼寧號位置在台灣東海、日本沖繩外海的沖大東島(Okidaito island)附近,就是絕佳阻斷美軍航艦援台航道。另外,遼寧號航艦群的驅逐艦也在驗證是否能有效拒止美軍於沖繩、關島等基地的反制能力。​
  • 投書 美國東協峰會 成果雷聲大雨點小?

    2022.05.18 | 21:04

    拜登政府密集鋪路東南亞外交!美國東協峰會終登場2022年5月12日、13日,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與東協10國裡的8位領袖齊聚華府,展開為期兩日的「美國-東協特別峰會」(U.S.-ASEAN Special Summit)。這峰會是拜登2021年1月上任後,首度與東協領袖親自實體會晤,對美國與東協關係具重大意義。相較川普政府四年,對東協的重視不如拜登政府。不少人認為川普政府當時的東南亞政策有「前後矛盾」、「政策連貫性」的問題,而這讓不少東南亞國家質疑美國想與東南亞發展關係的決心。此次峰會開端,對美國和東協關係具象徵意義。這次峰會的促成,得利於拜登政府上任後對東南亞的積極態度。拜登政府上任後,派遣多位外交、國防高層訪東南亞多國。2021年5月底,美國副國務卿雪蔓(Wendy Sherman)曾先後訪問​​印尼、泰國和柬埔寨。7月底時,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Loyld Austin)先後拜訪新加坡、越南和菲律賓。8月時,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也親自訪問區域內的新加坡、越南。並且在8月份,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以線上方式,一連參加四個有關東協的外長級會議,包含「美國-東協部長級會議」(U.S.-ASEAN Ministerial Meeting)、「東亞峰會外長會議」(East Asia Summit Foreign Ministerial Meeting)、「湄公河流域之友部長級會議」(Friends of Mekong Ministerial Meeting)、「東協區域論壇部長級會議」(ASEAN Regional Forum Ministerial Meeting)。美國總統拜登利用2021年10月底舉辦的第九屆「美國東協峰會』(U.S.-ASEAN Summit),確認雙方之後舉辦美國、東協的特別峰會。隨後布林肯和東亞助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也都在2021年底訪東南亞多國。2022年1月底,防長奧斯丁更「二訪」東南亞,拜訪新加坡、越南和菲律賓。《霧谷晶策》自拜登政府上任後長期觀察下,拜登政府對東南亞各國展開「密集外交」,明顯展現重視東協的決心。事實上,白宮2022年3月公布《印太戰略》(Indo-Pacific Strategy),全文提及東協(ASEAN)高達19次,次數之高甚於日本9次、印度9次、韓國8次、台灣8次。這顯示東協國家在拜登政府印太戰略,乃至外交政策上的重要性。再者,若無意外的話,奧斯丁將在今(2022)年6月三訪東南亞,參加疫情後首度以實體方式在新加坡舉辦的「香格里拉對話」(Shangri-La Dialogue )。很有可能,屆時奧斯丁將藉此「多邊機會」,與各國防長展開雙邊或多邊會談,共同商討「抗中」對策,或藉此行訪問其他東南亞國家。美國、東協深化合作!雙方11月預計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據白宮峰會後公布的「美國東協特別峰會成果清單」(Fact Sheet: U.S.-ASEAN Special Summit),美國在這次峰會向東協提出不少「好處」、深化多項與東協的合作。成果清單內容有提到,雙方將「加速對抗氣候變遷行動、永續發展和包容性繁榮」(Accelerating Climate A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nclusive Prosperity)、「支持受教機會」(Support the Access to Education)、「擴大海事合作」(Expand Maritime Cooperation)、「提倡全球健康和健康安全」(Promoting Global Health and Health Security)。成果清單稱:「美國和東協將在今日進入到基於美國《印太戰略》和東協《印太展望》(ASEAN Outlook of Indo-Pacific, AOIP)的『新時代夥伴關係』。建立在這觀念下,拜登宣布將投入1.5億美元(約新台幣44.6億元)的倡議。而此倡議預計動用數十億美元的私人融資,旨在深化美國和東協的關係、加強東協中心性,以及擴大雙方實現共同目標的能力。」美國與東協各國領袖宣布《2022美國東協特別峰會聯合願景聲明》(ASEAN-U.S. Special Summit 2022, Joint Vision Statement)。雙方將致力於在今(2022)年11月舉行「第十屆美國東協峰會」(U.S.-ASEAN Summit),把現時的「戰略夥伴關係」,升級為有意義、實質性、互惠互利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Comprehensive Strategic Partnership)。這或許是白宮之所以稱雙方正式進入「新時代夥伴關係」的緣故。雙方都認同美國和東協間的合作關係,對美國、東協和國際社會都不可或缺。目前澳洲、中國分別自2021年4月、11月都已與東協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指出,拜登也藉機任命現任白宮國安會幕僚長亞伯拉罕(Yohannes Abraham)為美國駐東協大使。此前,大使一職已空懸超過5年,僅由代辦(chargé d’affaires)暫時兼任。拜登給予亞伯拉罕高評價稱:「我不會擔心任命他擔任這一職務,因為他知道我如何思考,他對我相當了解。」拜登還告訴東協領袖:「你們會發現他知識淵博,他將代表我和美國政府發言。」不過,亞伯拉罕未來仍要接受參議院的審查和表決後,才能順利被任命為美駐東協大使。《聲明》重申,東協與美國都致力於維護和促進東南亞的和平、安全與穩定,並根據國際法和平解決爭端,包括充分尊重法律和外交程序,不訴諸武力威脅或使用武力。《聲明》中亦談到攜手應對疫情、一同實現經濟復甦、加強經濟聯繫及促進海事合作等。並且,《聯合聲明》也提到,印太戰略和東協印太展望共享提倡開放、多元和基於規則的區域架構原則。《聯合聲明》指出,雙方將共同打擊新冠疫情、建立較佳健康安全與一同復甦、強化經濟關係和連結、提倡海上合作、強化人民間的連結、支持次區域發展(sub-regional development)、發展科技槓桿並提倡創新、應對氣候變遷、維護和平和建立信任。此外,在《聯合聲明》中,雙方也就俄烏衝突、緬甸動亂、北韓核武問題提出看法。不過,先前白宮印太政策協調官坎貝爾(Kurt Campbell)曾在峰會前提到,峰會有機會討論台灣議題,結果也未如預測般出現在議程上討論。根據《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東協領袖們除了與拜登會晤外,也與賀錦麗、布林肯、奧斯汀、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cy pelosi)、數位國會議員和商業領袖們會面。美國東協特別峰會成果清單(Fact Sheet: U.S.-ASEAN Special Summit)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tatements-releases/2022/05/12/fact-sheet-u-s-asean-special-summit-in-washington-dc/2022美國東協特別峰會聯合願景聲明(ASEAN-U.S. Special Summit 2022, Joint Vision Statement):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tatements-releases/2022/05/13/asean-u-s-special-summit-2022-joint-vision-statement/《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 AP):Biden names envoy to SE Asia bloc, stressing US attentionhttps://apnews.com/article/russia-ukraine-biden-asia-united-states-8efe01d970bc67ce19607c692d72e446峰會延期2次終登場!數項爭議猶存這次峰會盛大,雖對美國和東協關係有所意義,但峰會中仍有三個值得關切的焦點:第一、東協10國僅有8位領袖參與。菲律賓因剛結束總統大選,現任總統杜特蒂(Rodrigo Duterte)進入看守階段,不方便出席峰會,而總統當選人小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 Jr.)尚未宣誓就任,也無法參與。另外,由於目前緬甸仍由美國不認可的軍政府掌權,因此未邀請緬甸的軍政府領袖代表參與。此次東協國家領袖未「全員到齊」,可謂極力促成此東協特別峰會的拜登政府遺憾之一。第二,這次峰會原先應在2022年1月份或3月底登場,但當時卻因多個成員國表示不克與會而延後。《霧谷晶策》在《美中東南亞拼搏 中國優勢顧後院》一文中就對此議題深入探討。實際上,早在3月初就曾延期過一次。這次東協峰會「兩度延宕」,為促成峰會蒙上一層陰影。另外,3月底東協表態無法與會時,東協10個成員國中,有4國外長正在中國訪問。第三,這次美國與東協特別峰會中一個重點則是「南海問題」。除美國外,許多東南亞國家對中國近年在南海的填海造陸、佈署軍事設施的舉動感到擔憂。《路透社》(Reuters)報導,美國和東協國家共享對中國的擔憂,中國在南海主權的宣稱與越南、馬來西亞、汶萊、菲律賓有所衝突。不過,《路透社》引述分析指出,儘管東南亞國家與美國在中國問題上有著某些共同憂慮,但考慮到自身與中國密切的經貿合作,以及權衡美國能提供的有限經濟利益,多數國家對靠攏美國仍保持謹慎。《聯合聲明》關於南海部分則稱:「美國和東協強調能減少緊張、意外風險、誤解和誤判的實質手段。」《聲明》還說:「我們強調維持與提倡『南海行為準則』(Code of Conduct)談判有利環境的需求,並歡迎任何有效且實質的南海行為準則解決方案。」《路透社》(Reuters):With China in focus, Biden makes $150 million commitment to ASEAN leadershttps://www.reuters.com/world/asia-pacific/with-china-focus-biden-plans-150-million-commitment-asean-leaders-2022-05-12/美望東協共抗中、俄!雙方立場仍分歧首先,這場峰會前,外界認為峰會一大重點,可能針對此區域影響力逐漸擴大的中國。不過,若細看白宮公布的成果清單、雙邊聯合願景聲明,皆未提到中國。如同過去幾次美國與東協外長級會議和領袖峰會,也都未直接點名中國,不難看出雙方對中國的態度有所區別、分歧仍在。不過,雖說美國或許難以在「中國問題」上與東協國家取得共識,但在強化美國與東協關係的目標上,卻沒有矛盾。這次峰會至少在象徵意義上,有一定程度推動雙邊關係的效益,實際上則要看拜登政府能否保持長期承諾,維持對東協政策的一致性。其次,拜登政府若希望這次宣布1.5億美元的「倡議」,能打動東協各國家領袖的心,以達成拉攏東協抗中的目標,恐怕「誠意不足」。這次美國對東協1.5億美元的倡議,相較中國過去幾年在東南亞的耕耘遠遠不及。2021年11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就在中國與東協對話關係30週年的特別峰會上,宣布未來3年將提供東協高達15億美元援助,遠高於拜登宣布的1.5億美元。中國與東協在當時,也透過週年紀念慶祝氛圍機會,將雙邊關係升級為「全面戰略夥伴」。澳洲雪梨智庫「洛伊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實力和外交計劃(Power and Diplomacy Program)研究員姵頓(Susannah Patton),5月16日在其智庫直屬媒體《Intepreter》撰文稱,這次拜登提出1.5億美元的新倡議相當普通(underwhelming),她也進一步指出,此次倡議中分配給海上合作的6,000萬美元,遠不及之前4.25億美元「東南亞海上安全倡議」(Southeast Asia Maritime Security Initiative)。她指出,如同拜登2021年10月與東協視訊峰會中宣布1.02億美元一樣,美國對東協投資的金額都太低,更何況這金額還得分配到不同項目中。姵頓更大膽直言,這次峰會雖然順利進行,但內容差強人意。整體來看,他認為美國與中國的東南亞影響力競賽上,次序落後給中國。而這次峰會平凡的結果,更顯示美國低估自身正以飛快的速度輸掉這場競賽。她指出,美國未來必須拿出比這次峰會更多誠意給東協國家,以扭轉在此區域不利的發展趨勢。再次,中國過去13年以來,都是東協最大貿易夥伴。2021年雙邊貿易總額更高達約8,782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相較之下,由美國貿易代表署最新資料顯示(更新至2020年),美國與東協間的貿易僅有約3,622億美元。更別說2021年11月正式簽署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再進一步對東協和中國等國家的區域經貿進一步整合,使合作更加緊密。另在烏克蘭問題上,美國顯然和東南亞國家立場不一。多數東南亞國家在俄國入侵烏克蘭後,並未公開強硬譴責侵入者俄羅斯。多數東協國家僅在提供人道救援、呼籲盡快停戰上有所共識。舉例來說,越南因經濟、軍事與俄國合作密切,並未譴責俄國入侵烏克蘭,更別說東協各國對此立場都不同。迄今為止,東協國家中,也僅有印尼和新加坡公開譴責俄國,但兩者對俄譴責強硬程度也有別於美國與西方國家。在這次《聯合聲明》中,能看出美國與東協立場的差異。《聯合聲明》對烏克蘭問題僅稱:「美國和東協重申對『主權、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的尊重,呼籲遵守《聯合國憲章》(United Nations Charter)和國際法。」聯合聲明還說:「雙方也強調立即停止敵對行動,並為和平解決衝突,營造有利環境的重要性。呼籲加速對烏克蘭境內需要的人民提供安全、快速且無障礙的人道救援。」從這些內容可看出,雙方明顯對俄烏議題不同調,因此內容僅有「基本盤」,未直接譴責俄國,僅支持「即刻停火」、「人道救援」等。《Intepreter》:Scoring Biden’s ASEAN summithttps://www.lowyinstitute.org/the-interpreter/scoring-biden-s-asean-summit《霧谷晶策》分析拜登這次宣布幾項美國與東協合作方案,以及這些倡議是否真能在東南亞國家落實,皆有所保留。這些項目包含雙方將致力合作的高標準、透明、低碳和氣候變遷的基礎建設。然而,這些標準對仍處「開發中」的東南亞國家,恐怕仍非各國利益的優先事項。不過,除上述提到項目外,美國就供應鏈、科技創新、海上合作和貿易便利化的合作,應能有效加強雙邊的實質合作,且是東南亞國家感興趣的領域。唯獨缺乏增加東協貿易銷往美國的市場准入機制,必讓東協感到失望。《霧谷晶策》擔憂美國對東協提出的誘因不足,或難以鼓勵東協轉向與美國多合作。國際關係之間講求的是實質上的利益共享。當習近平已提出三年15億美元對東協的投資,拜登卻提出只有十分之一的1.5億美元,更顯小氣。雖不一定要在金額上計較,但差距太大只怕會讓東協覺得美國誠意不足。尤其,中國與東協的貿易總額,更達到東協與美國的2.4倍之多。一來一往,恐怕不會讓美國得分,而是讓美國鬧笑話。更遑論中國與東協關係僅卅年,而美國與東協卻已近半世紀。《霧谷晶策》最感意外地是美國總統拜登或副總統賀錦麗,居然未善用如此大好機會,與到訪的東協8國領袖,進行一對一的雙邊峰會。身為特別峰會東道主,如果讓8位貴賓遠道而來,如果只為了發表事先擬定好的聯合聲明,隨後再進行大合照機會,那就有些浪費8位領袖對美國展現的善意。雙邊峰會是美國加強與親美國家交情,同時對中立國家展現善意、對反美國家招手各個擊破的最好機會,但拜登政府卻沒這樣做,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 投書 美國挺台「無上限」? 國務院、國安會不同調

    2022.05.16 | 13:43

    美國務院更新「美台關係現況」!2022年5月5日,美國國務院公布更新過的美台「雙邊關係現況清單」(Bilateral Relations Sheet)。這份一曝光就即刻引起各界關注,內容刪除舊有版本裡「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支持台灣獨立」等內容,也新增多項美台關係近年來發展的新資訊。2018年8月31日舊版的美台關係事實清單記載,美國和台灣享有穩健的「非官方關係」。根據1979年《美中建交聯合公報》,美國正式外交承認從台北轉到北京。美國「認知」中華人民共和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且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舊版還強調「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與台灣保持穩固的非官方關係是美國主要目標。美國堅持以和平方式解決兩岸分歧,反對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鼓勵兩岸在尊嚴與尊重的基礎上,繼續進行建設性對話。新版不若過去未先引述過去《美中三聯合公報》內容,反而提到美國長期使用的「一中政策」。美國的「一中政策」(One China Policy),就是基於《台灣關係法》、《美中三聯合公報》以及《六項保證》(Six Assurances),與舊版有極大不同點。另外,新版說雖美國與台灣並無外交關係,但雙邊具有強健的非官方關係(robust unofficial relationship),且美國在維持台灣海峽和平穩定上有長久利益(abiding interest)。最引人注目的則是,新版移除「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及「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兩個重點。2021年11月美、中領袖視訊峰會時,當時中國官媒《新華社》強調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會晤中提到「不支持台獨」,但當時的美方新聞稿並未出現相同文字。這情形在今(2022)年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與王毅的視訊會議上也同樣出現,顯示出美、中兩國各有堅持與底線。值得注意地,舊版強調「以和平方式解決兩岸分歧,反對任何一方改變現狀,並鼓勵雙方在尊嚴與尊重的基礎上繼續進行建設性對話」。而新版則稱:「美國持續鼓勵以符合台灣人民意願與最大利益的方式,和平解決兩岸分歧。」由此可看出,新版在兩岸關係上更強調台灣民眾的「意願」。事實上,這符合近年川普政府和拜登政府在兩岸政策的態度,強調以和平方式解決兩岸分歧,也增加符合台灣民意的要素。不過,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Ned Price)在5月13日的發言,似乎與美台關係「新版現況」有所矛盾。普萊斯在記者會對台灣議題重申:「美國對台政策不變,仍致力謹守基於《台灣關係法》、《美中三公報》與《六項保證》的長年『一中政策』。」他更強調:「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這是美方公開與私下多次都清楚表明。」美國國務院前後不一的立場,讓外界對拜登政府的對台政策感到疑惑。若細看美國國務院網站上有關美台關係的內容,可以發現「事實清單」外,在「美台關係」(U.S.-Taiwan Relations)一欄中,仍稱台灣為中國的一部分。除了新版「事實清單」的內容值得探討外,這更新的時間也值得深思。拜登將在5月20日至5月24日展開為期5天、上任後首次「亞洲行」將分別訪問南韓和日本。國務院選在此時空背景下更新美台關係事實清單,或為拜登政府接下來將公布與執行的《國家安全戰略》(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和亞洲行「鋪路」。國安會與國務院分歧?美國安會坎貝爾再重申:「不支持台獨。」國務院對「美台關係」的更新,若長期觀察白宮國安會和國務院的發言,不難發現國務院這次對台立場,似乎與國安會有別。白宮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Kurt Campbell)2021年7月參與紐約智庫「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的研討會就曾說:「美國不支持台獨。」2022年1月6日受華府智庫「卡內基和平研究所」(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專訪則強調:「美國對台政策與前幾任政府相同,沒有任何改變。」5月11日,美國聯邦研究機構「美國和平研究所」(U.S. Institute of Peace)特別顧問、前歐巴馬政府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主任麥艾文(Evan Medeiros)訪問坎貝爾(Kurt Campbell)時,坎貝爾再對近日國務院更新美台關係的論述進行說明。麥艾文在專訪中問坎貝爾:「美國國務院官網更新美台關係的論述,是否代表美國調整對台政策?」坎貝爾則回:「政策(對台)沒有改變,也保持一致。」麥艾文進一步問:「如果說美方不支持台灣獨立,這是否正確?」坎貝爾對此回答:「這是正確的,一中政策仍發揮作用。」而坎貝爾這回答,明顯與國務院早前更新美台關係論述的立場有別。另外,《霧谷晶策》整理坎貝爾歷次在專訪、研討會或演講,坎貝爾在美國對台灣政策立場上,一直保持三重點不變,包含「不支持台獨」、「維持一中政策」、「鼓勵兩岸對話」。拜登售台軍武取消、推遲上週,由於生產線吃緊,拜登政府將無法依原先期程,交付台灣所訂購的M109A6帕拉丁自走砲。此項軍售是拜登政府上任後首項對台軍售案。除自走砲的軍售案取消外,同樣因產能吃緊,預計於2025年以前完成採購、要價新台幣133億元的250枚刺針飛彈採購案,也因供應烏克蘭優先可能導致延後交付。《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指出,許多台灣官員對近期幾項武器延宕交付感到失望,向美國政府和軍火商抱怨。其中,也包含蔡總統想傳達給華府的訊息。然而,軍售案的取消除產能有限外,很可能隱含美國對台軍售戰略思維的改變。考慮台海情勢緊張,再加俄烏戰爭的經驗,很可能讓拜登政府在對台軍售項目上,更加傾向給台灣能落實加強「不對稱作戰」的武器,而非給與台灣「傳統性作戰」(conventional warfare)的武器。《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就指出,俄烏戰爭促使美國拜登政府更積極推動台灣購買不對稱作戰武器而非常規軍備,以便以小規模軍力抵擋中國大陸從海上入侵。報導指出,美方認為,台灣目前採購的某些武器並不適合台海防禦戰,例如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製造的MH-60R海鷹反潛直升機。不過,我國國防部長邱國正日前針對此案喊停的解釋則是價格過高,而非美方不希望台灣購買。報導中還提到,美國警告台灣官員,國務院會拒絕這些採購案,並告訴美國軍火商,別要求美國政府批准台灣的某些武器訂單。《紐約時報》引述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揭仲對此分析:「雙方說法不同,一種可能是美方不想賣,刻意將報價抬高,一種是國防部不想說是美方拒售,另外找個理由」除了台灣已經採購的刺針飛彈外,美國還推動台灣購買波音製造的魚叉反艦飛彈。烏克蘭四月就是用自己的海王星反艦飛彈,加上美國提供的情資,擊沉俄國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紐約時報》引述部分美國官員說:「台灣也該添購海岸防空飛彈系統、武裝無人機和水雷。」《紐約時報》援引美國國務院一名代表發表聲明表示:「持續追求不能有意義促進有效防衛策略的武器系統,不符合台灣面臨的逐步改變的安全威脅,因此,美國強力支持台灣實行不對稱防衛戰略。」值得注意的是,《紐約時報》提到,俄烏戰爭雖然拜登表明不會派兵支援烏克蘭,但同意運送小型但具有機動性的武器協助烏克蘭抵禦俄國的入侵。過,這個援烏的方式恐怕難以依樣畫葫蘆的套用在台灣身上。台灣四周環海,美國和其盟友若要運送武器給台灣,恐怕比烏克蘭的情況更加困難。因此,有些官員正在考慮在台灣大量儲存武器。不過,雖說蔡政府近年逐漸將我國軍事戰略推向「不對稱作戰」,但台灣最近台灣最近幾次採購的美國軍火,有許多符合不對稱戰略,不過部分台灣官員仍要求美國提供昂貴的傳統武器,如艾布蘭戰車(M1 Abrams)。報導提到,台灣多名國防專家仍主張台灣需傳統武器,並為中共各種的犯台情境做準備。雖說美、台在不對稱作戰的觀念靠攏,但分別在「不對稱作戰」和「傳統作戰」的重視程度上恐怕仍有所分歧。這從近幾個軍售案的延宕和採購就能看出。前歐巴馬政府國安會亞洲事務資深主任麥艾文(Evan Medeiros)就說:「問題是,相較於其他優先事項,你要多麼投入不對稱作戰?」《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U.S. Presses Taiwan to Buy Weapons More Suited to Win Against Chinahttps://www.nytimes.com/2022/05/07/us/politics/china-taiwan-weapons.html共軍演習、越海峽中線釋出「警告訊號」中國解放軍遼寧號航母編隊於5月1日穿過宮古海峽,並從5月6日至8日開始在我國東部外海,同時也在西南海空域進行軍演。據日本統合幕僚監部5月1日的消息指出,穿過宮古海峽的航艦群包含共軍海軍遼寧號、055型飛彈驅逐艦南昌艦,052D型飛彈驅逐艦西寧號、烏魯木齊號與成都號,以及綜合補給艦呼倫湖號。我國國防部5月6日公布的資訊指出,當日有轟6、殲11、殲16等18 架戰機展開演訓。5月10日,我中華民國空軍公布資訊,一架次武直10機越過海峽中線飛行,另有兩架卡28反潛直升機在西南防空識別區内活動。3架次都自海上升空,顯示共軍艦艇在西南海域活動頻繁。解放軍選在此時闖越海峽中線,很有可能是為抗議日前美國修改「美台關係事實清單」。美國軍事媒體《動力》(The Drive)就指出,解放軍穿過海峽中線並不尋常(not a common occurrence)。前一次有解放軍軍機穿越海峽中線,要追溯到2020年的9月19日,當時穿越海峽中線的飛機包含殲16、殲10及殲11。當時,作為時任美國國務次卿克拉克(Keith Krach)訪台,共軍越過海峽中線明顯是抗議美國派遣現任官員訪台的舉動。在台海情勢緊張的情況下,美國也於5月10日派遣提康德羅加級(Ticonderoga-class)飛彈巡洋艦皇家港號(USS Port Royal CG-73)通過台灣海峽,一方面與中國近期在台灣周邊展開密集軍演有較勁意味,另一方面似乎也有意向兩岸傳達美國支持台海穩定的立場。這也是2022年美國軍艦第5次穿越台灣海峽。《動力》(The Drive):Chinese Z-10 Attack Helicopter Flew Into Taiwan’s Air Defense Zone For First Time (Updated)https://www.thedrive.com/the-war-zone/chinese-z-10-attack-helicopter-flew-into-taiwans-air-defense-zone-for-first-time《霧谷晶策》依舊冷靜觀察台美情勢發展,畢竟台美關係並非台灣單方面認為「史上關係最好」,真的就會是最好。美國對台灣的政策,自是以美國國家利益為最高指導原則。在這個前提之下,美國隨時會做出對美國最有利的調整。惟當前美國與中國的競爭,成長期性、結構性的問題,因此美國國務院選擇用最簡單的方式,修改國務院網站內容。不過,內容就是換句話說,但出口轉內銷效果奇佳,我執政當局加上側翼全部集體高潮。《霧谷晶策》分析目前美國的對中國政策,仍猶國安會做為最主要指導的單位,國務院次之。國安會離白宮的距離,可比國務院離白宮距離近得多,而國安會當然是聽令於拜登。拜登是想處理好與中國的關係,但礙於川普與共和黨的制肘,不得不對中強硬表態。拜登內政與經濟處理的狀況已經欠佳,外交上要是又對外示弱,那除了可能輸掉2022年期中選舉外,連2024年連任之路也危矣。所以,拜登一定會改善與中國關係,我國政府不得不備。《霧谷晶策》建議真正愛台灣的朋友們,每次看到美國更改對台灣敘述的任何文字,都該「淡定」幾天,不用太快隨之起舞。擴大解讀成美國友台言論或動作,因常在當天或隔天,就會受到美國政府內部建制派的修正。長期閱讀《霧谷晶策》文章的朋友,一定都知道我們不能過度自嗨,再怎麼「堅若磐石」,還是比不上美國當局翻臉不認帳。至於美國會不會翻臉不認人?這就得看美國怎麼決定,非我國政府能掌握的了。
  • 投書 日相訪東南亞敦親睦鄰  再訪義、英加強合作關係

    2022.05.12 | 08:50

    日相訪東南亞三國!拉攏東協共抗中、俄日本首相岸田文雄(Fumio Kishida )自4月29日至5月6日展開為期8天的密集外交訪問,他先訪問印尼、越南、泰國三個東南亞國家,隨後赴歐訪義大利、梵蒂岡和英國。《美國之音》(Voice of America, VOA)指出,岸田此趟訪問東南亞的外交行程是追隨前首相安倍晉三(Sinzo Abe)與菅義偉(Yoshihide Suga )的「慣例行程」( customary tour),而所謂「慣例」即指安倍2013年訪東協等國所提出的「日本外交新五原則」。另外,此次訪印尼、越南、泰國三國,近年在東協的影響力有逐漸上升的趨勢,尤以印尼、越南更為顯著。岸田此次訪問東南亞三國有兩大目標,一是拉攏東南亞國家對俄制裁的支持,二是展現日本維護南海自由航行的決心。岸田此趟東南亞行的第一站為印尼。4月29日,岸田文雄與印尼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於印尼首都雅加達會晤。《共同社》(Kyodo News)報導,兩人會後同意加強實現自由和開放的印太地區的合作。佐科威表示:「印尼和東協(ASEAN)成員國已經準備好,與包含日本在內的夥伴建立合作關係。」會後記者會岸田說:「我們現正面臨許多挑戰,包含烏克蘭情勢、東海、南海、北韓。並且,在維護和強化以規則為基礎、自由開放的國際秩序變得更加重要。」岸田近一步說,建立在上述觀念下,雙方同意他們將會在實現自由和開放的印太地區強化合作。在俄烏戰爭上,雙方同意這場戰爭一定要透過對話解決,在經濟和人道救援上共同合作。印尼作為今(2022)年「二十國集團」(G20)主席國,其對俄烏戰爭立場受矚目。雖然印尼曾在今年3月聯合國大會的決議中投票贊成譴責俄國入侵烏克蘭,但未跟隨西方對俄展開大規模制裁。另外,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呼籲要將俄國踢出G20,但印尼今年仍邀俄國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出席。不過,印尼也同樣邀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參與今年的G20會議。結束印尼的訪問,岸田隨即前往越南,在4月30日與越南總理范明政(Pham MInh Chinh)於越南首都河內會晤。《日本時報》(The Japan Times)報導,雙方會中同意強化雙邊在安全和經濟領域合作。岸田在會後記者會中說:「我們確認兩國都能遵守『尊重各國主權和獨立的原則』。」日、越兩國還同意加強越南海上安全,同意日本自衛隊協助東南亞國家強化其網路資訊安全。岸田說:「日越兩國領袖都同意『強烈反對任何改變南海現狀的舉動』。」岸田出席范明政舉辦的歡迎晚宴中說:「我相信我們(指日本和越南)能為這個區域和世界和平與穩定共同合作。」就俄烏議題而言,岸田說雙方同意烏克蘭即刻停火、提供人道救援的重要性。兩人強調說:「強烈反對使用任何大規模殺傷武器,以及對平民的攻擊。」此趟岸田出訪東南亞的一大目標,是要拉攏這些國家對俄制裁上一起合作。不過,越南三月份在聯合國投票中,未投票支持譴責俄國侵烏的決議案。《日本時報》提的長期以來,越南非常依賴俄製軍備,兩國關係可回溯至蘇聯時期,因此越、俄雙方關係維持得相當不錯。此次會談兩國未達成任何有關對俄制裁的共識,不過雙方對烏克蘭提供人道救援有共鳴。越方會後即宣布一筆約50億美元的對烏人道救援方案,而岸田對此表示讚賞。《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 AP)報導,岸田5月1日至5月2日來到此次東南亞行最後一站泰國。他與與帕拉育(Prayuth Chan-ocha)會晤,雙方就經濟、安全、俄烏戰爭、緬甸問題等地緣政治議題進行對話。兩人此次會晤,共同見證簽署三份協議,包括金融合作、軍事設備與科技轉移、新冠疫情緊急應對。《美聯社》指出,日本長期以來一直是泰國重要的經濟投資者。會後記者會中,帕拉育表示,兩國正在擬定一份「日泰經濟夥伴」的戰略計劃。帕拉育表示他與岸田強化供應鏈連結、智慧農業、5G傳播科技、人工智慧、機械及電動車零組件等項目。帕拉育還說,他們樂見兩國在國防安全上更近一步合作。《美聯社》分析,美國傳統上為泰國在安全領域最親近的盟友,但過去10年隨著中國擴大在東南亞的影響力,身為中國戰略對手的日本,正努力不讓北京在此區域取得優勢。這次最受矚目的一個重點,為兩國簽署《軍事設備與科技轉移協議》(Defense Equipment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Agreement),象徵日、泰兩國在安全合作更上層樓。岸田在協議簽署後表示:「簽署這份《軍事設備和科技轉移協議》是擴展日泰雙邊防衛合作的重大一步。」另外,據《泰國國民報》(The Nation Thailand)報導,在日泰建交135週年、戰略夥伴關係建立10年之際,兩人藉此宣布日泰雙邊關係將自原先「戰略夥伴關係」(Stategic Partnership)升級至「全面戰略夥伴關係」(Comprehensive Stategic Partnership)。不過,岸田東南亞行雖試圖拉攏三國在對俄制裁立場更加強硬,但效果顯然不彰。除前述印尼、越南兩國對俄制裁態度仍有所保留,泰國也不例外,在這次會晤後,雙方僅表示擔憂俄烏戰爭緊張情勢升高,呼籲運用各種手段以終止這場衝突。《泰國國民報》(The Nation Thailand):Thailand and Japan to forge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partnership'https://www.nationthailand.com/in-focus/40015275《共同社》(Kyodo News):Japan, Indonesia confirm cooperation toward free, open Indo-Pacifichttps://english.kyodonews.net/news/2022/04/c0820cc64764-kishida-departs-for-indonesia-at-start-of-se-asia-europe-tour.html《日本時報》(The Japan Times):Japan and Vietnam underscore opposition to use of force amid Ukraine warhttps://www.japantimes.co.jp/news/2022/05/01/national/kishida-vietnam-visit-ukraine-war/《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 AP):Japan’s Kishida holds talks with Thailand’s leaderhttps://apnews.com/article/russia-ukraine-business-japan-indonesia-asia-265bd71742848687b3bbb8b5f634c0aa《美國之音》(Voice of America, VOA):Ukraine and China Topped Agenda on Japan’s PM’s SE Asia Swinghttps://www.voanews.com/a/ukraine-and-china-topped-agenda-on-japan-s-pm-s-se-asia-swing-/6559866.html岸田訪英簽署歷史性防衛協議!岸田:「今日烏克蘭,明日東亞。」東南亞行甫結束,岸田文雄馬不停蹄先後訪問英國、義大利與梵蒂岡。訪英期間,岸田在倫敦與英國首相強森(Boris Johnson)會晤,雙方就日英關係、烏克蘭議題和印太情勢議題進行討論。在日英雙邊關係上,兩國正式簽署《相互准入協定》(Reciprocal Access Agreement, RAA)。此項協定將允許展開日本自衛隊和英軍的聯合訓練、演習和救災行動,進一步深化兩國在軍事上的合作,英國也將簽署協議形容為「里程碑般的雙邊協議」。無獨有偶,日本才在今(2022)年1月與澳洲簽署《相互准入協定》。簽署此項協議除展現出英國對印太事務參與的決心,更進一步加強日本與英國在印太安全上的合作,符合近兩年英相強森希望在印太事務上更積極參與的態度。另外,針對「未來空戰系統」(Future Combat Air System, FCAS)一事,兩位領袖也同意英日已取得重大進展。日英會談另一項重點仍是俄烏戰事,尤其這場衝突對能源的影響甚鉅。岸田要讓核電重返日本能源政策的未來藍圖,用核電降低日本及其他國家對俄國能源的依賴。岸田說:「我們將優化核反應爐,提高安全保障,對世界作出減少依賴俄國能源的貢獻。重啟一座現有核反應爐,就相當於每年供應全球市場一百萬公噸液態天然氣。」岸田在與強森會晤後說:「現在是七大工業國集團(G7)要團結並強化的時候了。」他警告:「如果主要大國不做出一致的回應,俄國入侵烏克蘭情事可能會在東亞重演。」岸田接著說:「我們必須與盟友和志同道合的國家合作,絕不容忍在印太地區,特別是東亞地區使用武力改變現狀的嘗試。」岸田強調必須保持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在台海問題上,他進一步解釋:「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不僅對日本的安全至關重要,對國際社會的穩定也至關重要。」不過,岸田也強調:「日本堅持其立場,期待透過對話和平解決台灣周邊問題。將繼續從這個角度,仔細觀察局勢。」結束訪英後,岸田前往訪問義大利與梵蒂岡,分別同義大利總理德拉奇(Mario Draghi)、梵蒂岡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會晤。與德拉奇的會晤中,兩人在會中皆同意歐洲大西洋地區及印太區域的安全密不可分。兩個區域都應保持開放及自由,不能容忍任何試圖單邊改變現狀的行為。英國政府新聞稿:PM meeting with Japanese Prime Minister Fumio Kishida: 5 May 2022https://www.gov.uk/government/news/pm-meeting-with-japanese-prime-minister-fumio-kishida-5-may-2022日防相訪美!主談中、俄日本首相岸田訪英之際,其內閣閣員同時也訪問美國。《法國廣播電台》(RFI)報導,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Nobuo Kishi)於5月3日至6日訪問美國華府,與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Loyld Austin)會談。兩人就俄烏戰爭、中國議題進行討論,並協商修正日美戰略。日本計劃在年底前修改其國家安全三份重要文件,包含《國家安全戰略》、《防衛計畫大綱》以及《中程防衛能力發展計畫》。根據美國國防部5月4日的新聞稿指出,兩人在會中討論強化美日同盟、區域安全問題,以及如何擴大與志同道合夥伴的合作。《法國廣播電台》(RFI)岸信夫在會中指出,俄國攻擊鄰國對國際秩序是重大挑戰。如此單方面使用武力改變現狀的行徑,對印太地區同樣造成憂慮。岸信夫進一步提到,要防止這類突發事件發生,最重要就是「嚇阻」。他期望與美方共同合作,確保美國擴大包括核威嚇在內的嚇阻力,從根本上加強日本防衛能力與美日同盟威嚇與應對能力。在強化美日同盟議題,奧斯丁表示:「我們兩人會在這裡,就是因為美日安保同盟是印太和平與繁榮的基礎。」兩位防長在會中特別強調:「強化美日同盟已經沒有時間可以浪費了!」除了美日關係外,雙方也討論如何深化與其他志同道合國家的合作,包含「四方安全對話」(Quad)的成員國以及南韓。美國國防部新聞稿還指出,岸信夫在會中表示,俄國攻擊烏克蘭及北韓持續試射飛彈的行為都是「不可接受的」(unacceptable)。另外,兩人也特別針對中國持續對東海和南海的脅迫行為進行討論。奧斯丁在會中還提到,美日應要緊密合作應對來自俄國、中國和北韓的威脅。美國國防部新聞稿:Readout of Secretary of Defense Lloyd J. Austin III’s Meeting with Japanese Defense Minister Kishi Nobuohttps://www.defense.gov/News/Releases/Release/Article/3020033/readout-of-secretary-of-defense-lloyd-j-austin-iiis-meeting-with-japanese-defen/美國國防部新聞稿:Austin, Japan's Defense Minister Pledge to Defend Rules-Based Orderhttps://www.defense.gov/News/News-Stories/Article/Article/3019857/austin-japans-defense-minister-pledge-to-defend-rules-based-order/《法國廣播電台》(RFI):日本首相防長訪英美:烏克蘭可能是明天的東亞https://www.rfi.fr/tw/專欄檢索/要聞分析/20220506-日本首相防長訪英美-烏克蘭可能是明天的東亞《霧谷晶策》觀察日本外交政策大致上依舊「緊密」跟隨美國腳步。日本岸田文雄首相訪東南亞印尼、越南、泰國三國,雖說是遵循與跟隨前首相安倍晉三設下的慣例,但事實上也是在美國打著印太戰略,準備與中國在東南亞較勁的前哨戰。因此,身為美國最忠實盟邦的日本,自然先一步訪問東南亞,加強美、日兩國在東南亞與中國抗衡的競爭力。只是東協國家與中、俄兩國關係匪淺,短時間要他們轉向也非易事。《霧谷晶策》分析岸田首相訪英國加強日英軍事往來,以後英國軍艦、軍機應該就可以進到日本軍港、軍用機場進行整補,讓英國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存在(military presence)更為實在。2021年英國航艦伊麗莎白女王號,就是率領英、美、荷蘭多國艦艇訪印太區域。如果日本能成為英國的「準盟友」,那其實也是直接強化日本與「澳英美三國軍事同盟」(AUKUS)的關係,也與含有美日澳印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中的美、澳兩國加強軍事演訓與協作。《霧谷晶策》認為日本岸田內閣在俄國侵烏後,展現出來的危機感,是推動目前外交政策的動力。岸田不對俄國綏靖,未跟隨安倍試圖與俄國交好,以換取北方四島主權利益的失敗政策。岸田選擇對俄制裁並遭俄國反制裁,讓日本外交走出不一樣的路線。不過,安倍仍嘗試左右岸田路線,喊出台海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而日本有事就是美日安保有事,讓岸田無法偏離傳統美日安保路線太多。然而,日本地理位置上為中、俄鄰國,不若美國能獨善其身,須更加警覺中俄的擴張政策。
  • 投書 德國新總理訪日本 印度總理訪德國 歐亞攜手抗中俄?

    2022.05.05 | 23:19

    蕭茲訪日意義,與前總理梅克爾的差異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於2022年4月28日抵達日本進行兩天訪問,會見日本首相岸田文雄(Fumio Kishida)。日本成為蕭茲上任以來,第一個訪問的亞洲國家,有別於前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亞洲行的第一站,通常是與德國關係良好的中國。據《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報導,這次德國總理訪日強化雙方關係,是基於烏克蘭危機以及中國威脅印太和平。象徵著德國在歐洲混亂之際,未忘記亞洲的重要性。自俄國於二月底入侵烏克蘭後,德國與日本都強烈譴責俄國行為並加碼制裁,但都無法立刻停止購入俄國能源。過去,德國外交政策相當重視商業和經貿合作,這也讓中德關係發展良好,促成許多經貿合作項目。任總理職16年的梅克爾,訪問中國12次,比訪問日本的次數高出一倍,顯示中國在德國外交的重要性。不過,因為新疆人權議題、香港自治問題、新冠肺炎、軍事威脅印太等,讓中德關係出現裂痕。蕭茲此次訪問日本的意義,除延續梅克爾卸任前增加德國在印太地區的存在,也更加重視中國在印太地區的活動,以及視其為軍事威脅。柏林、東京與烏克蘭站同一陣線對抗莫斯科,以及不吭聲但在背後撐腰的北京,象徵德國對中國疏遠了一步。《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Germany and Japan seek deeper ties during Scholz visithttps://www.dw.com/en/germany-and-japan-seek-deeper-ties-during-scholz-visit/a-61608621《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Germany’s Olaf Scholz visits Japan, not China, on first Asia triphttps://www.scmp.com/news/world/europe/article/3175905/germanys-olaf-scholz-visits-japan-not-china-first-asia-trip蕭茲訪日共識與合作事項 這次蕭茲與日本討論有關印太和平的維護,以及支援烏克蘭、抗衡俄國外,一項最重要的議題就是能源。缺乏天然能源物資之下,德國長期向俄國購買天然氣與石油,維持國內能源需求。德國因2011年日本311地震暨福島核事件後決定棄核,使德國更加依賴俄國天然氣供應發電。烏克蘭危機爆發後,歐、美雖強烈譴責俄國,加重經貿制裁與在各式國際場合打壓俄國,唯獨並未立即停止購買天然氣與石油。俄國為了反制,將許多支持烏克蘭的國家納為「不友善國家」名單,要求這些國家須以俄國貨幣盧布購買石化燃料,或面臨直接切斷供應。《日經新聞》(Nikkei Asia)報導,德國目前正與挪威、荷蘭等國,商討建立液態天然氣管線,以因應能源短缺。不過,這次蕭茲訪日時與日相岸田文雄討論氫氣能源合作。蕭茲赴日時發言說:「未來,氫氣將成為天然氣和煤炭的替代品。透過德日合作,促進氫能發展,一定可以成功。」德國與日本都正朝向永續發展環保能源的方向,而雙方也都是貿易導向的國家。蕭茲表示:「德國與日本有很多相似處,透過兩國合作便能解決許多問題。」德日合作希望提升雙方關係外,德國也希望可藉由氫氣能源合作,減低對俄國能源的依賴。《日經新聞》(Nikkei Asia):Germany, Japan tap hydrogen to reduce Russia dependencehttps://asia.nikkei.com/Business/Energy/Germany-Japan-tap-hydrogen-to-reduce-Russia-dependence印度總理莫迪出訪德、丹、法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5月2日展開歐洲行,第一站是印度最大的歐洲貿易夥伴德國,隨後會陸續訪問丹麥與法國。莫迪與剛訪日回國的德國總理蕭茲會晤,並且討論環境保育、永續發展及民主國家之間合作的重要性。德、印兩國簽訂一系列有關可再生能源及環境保育的合作協議,而德國也承諾向印度提供100億歐元,協助印度完成環境與氣候保護。德國希望藉由增進與印度的經貿關係,降低對中國經濟依賴的問題。然而,身為北約成員國、歐盟領頭羊的德國,當然會希望印度能與北約、歐盟態度一致對抗俄國。但是,印度一直以來都很抗拒表態反對俄國,以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因此,德、印雙方對烏克蘭議題,仍無共識。莫迪5月3日訪問丹麥,會晤丹麥總理佛瑞德里克森(Mette Frederiksen)。莫迪也參與在哥本哈根舉辦的「印度—北歐高峰會」( India-Nordic Summit ),並與其他北歐國家總理、首相會談。會議中討論新冠疫情後的經濟復甦、氣候變化、創新技術、可再生能源、國際安全以及印度—北歐在北極地區的合作。印度在挪威北部的斯瓦爾巴德島(Svlabard),設有一個冰川研究基地,主要是做北極與喜馬拉雅冰川的對比研究。莫迪歐洲行的最後一站為法國,並與剛成功連任的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會晤並表達祝賀。雙方除在國際議題上交流外,莫迪真正的目的莫過於討論軍備武器購買與合作。法國現已超越美國,成為印度第二大軍備供應國。根據《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FI)報導,法國現在希望打造出「印度製造」。印、法兩國也正積極商談製造新潛艦、飛機發動機以及可能發起新戰機招標等多項可能合作的項目,擴展商業契機。莫迪這趟歐洲行可說有一定程度的成功。雖然印度在烏克蘭議題上,不可能做出具體的表態,但大部分歐洲國家都與印度維持穩定的關係,也願意與印度合作洽商或投資。不過,有些學者對這些投資洽商有些不同的聲音。《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FI)報導中指出法國《回聲報》(Les Échos)評論印度與德國簽署一項應在中期內,減少印度對俄國石化燃料依賴的協議。看來德國企圖藉 「氣候槓桿吸引印度,加入西方的行列」。《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FI):印度總理莫迪訪歐的三大看點https://www.rfi.fr/tw/專欄檢索/要聞解說/20220504-印度總理莫迪訪歐的三大看點德、日、印談到俄、中?目前俄國入侵烏克蘭的情勢陷入僵局,但仍常出現在頭版頭條新聞上。中國持續擴大勢力範圍讓俄、中兩國常被討論。首先,目前德國與日本兩國都希望降低對俄國能源的依賴,也同意中國是印太地區的一大威脅。其次,德日雙邊的經貿關係也能讓兩國降低對中國經濟的依賴。《路透社》(Reuters)報導德國為減少對中依賴,希望能更增進與印度間的經貿往來,但德國2021年度與印度的貿易,不到對中貿易額的10%。另外,印度對俄國侵烏「噤聲」,短期內不可能鬆口表態。印度武器大多由俄國提供,且印俄深厚關係讓印度難以撻伐俄國。即便蕭茲不斷對莫迪施壓,但在表態反對俄國侵略烏克蘭上,莫迪仍保持中立,也未做出任何特別的發言。《霧谷晶策》觀察德國意欲走出自主的外交政策與戰略,不願完全受制於美國。身為北約與歐盟成員的德國,雖暫時無法完全擺脫對俄國的能源依賴,還是極力減低採購俄國石化燃料。這也顯現蕭茲內閣與前任的梅克爾內閣有所差異。不僅德俄關係,甚至是德中關係都在國際社會氛圍丕變下,進行實質性的調整。德國也想找出取代對中國經濟的依賴,但也跟能源依賴俄國一般,短時間難以完全轉變。《霧谷晶策》分析日本岸田內閣的外交政策仍緊密與美國連結。日本對俄國的制裁也亦步亦趨跟隨美國與其他G7國家。日本身為俄國、中國兩國的鄰國,更得小心應對,尤其俄國也對岸田首相、外相林芳正(Yoshimasa Hayashi)反制裁。要是日本可以加強與德國的合作,日後說不定可以形成東、西兩邊夾擊俄國的新戰略。日本、德國這兩個傳統製造業大國,若能加強合作研發氫能,並把氫能應用在電池上,還能對兩國領先全球的汽車製造業大有助益。日、德合作或許會走出國際政治上的新途徑。《霧谷晶策》認為印度仍繼續鴨子滑水,憑藉「不結盟政策」在國際社會中持續左右逢源。印度總理訪問德國,強化印度與歐洲最大貿易夥伴的關係。早在二月初就傳出德國總理蕭茲亞洲行會訪問日本、印度兩國。此次反而是印度主動出訪,先對蕭茲釋出善意、鞏固與北歐關係且在北極航道相關研究潛伏,再到法國分散印度軍備來源的風險,以免來日美國有藉口制裁印度,造成印度軍備來源與國家安全問題。
  • 投書 「中俄聯盟」成美重大問題!?領土主權、民主、人權成日中關係障礙

    2022.05.05 | 19:34

    6成7美國人視中國為重大威脅!中俄夥伴關係成美國嚴重關切中俄關係由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俄國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的積極合作,變得更加緊密。兩人今(2022)年2月在北京冬奧開幕期間會晤,隨後公布多項中俄合作的聯合聲明後,外界更將中俄兩國的緊密的夥伴關係成為這個世代的「新軸心」。中、俄兩國多位官員多次公開稱中俄夥伴關係「無上限」。然而,中俄這樣的「準聯盟」關係除引起關切外,中、俄兩國作為美國的兩大頭號競爭者,讓美國人民憂慮逐漸靠攏的中俄夥伴關係。美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4月28日公布一份研究。此研究對美國民眾看中俄夥伴關係、美中關係等一系列議題,進行深入調查。民調指出,有62%美國受訪者認為中俄夥伴關係對美國造成嚴重問題(very serious problem)。此外,受訪者對「中國介入美國政治」、「中國軍事實力」和「中國人權政策」感到相當擔憂,分別有47%、43%、42%受訪者,認為上述三個議題皆對美國造成嚴重問題。另外,有35%受訪者認為,兩岸之間的緊張情勢,對美國來說也是嚴重問題。這比例雖較前幾個議題低,但35%的比例,也能看出近年兩岸局勢緊張與美中競爭加劇下,讓台海議題成為部分美國人擔憂的問題。民調研究還指出,有高達67%受訪者認為中國的實力和影響力(China's power and influence)是美國的重大威脅(major threat),相較2020年調查微幅上升5%。值得注意的是,有高達66%受訪者認為,中國的實力和影響力正變得更加強大。研究指出,有43%受訪者認為中國是領先世界的經濟強權(leading economic power)。同樣地,也有43%受訪者認為美國是領先世界的經濟強權。若單就國家經濟實力而言,美國人認為美、中是並駕齊驅的。不過在軍事方面,美國民眾認為美國具有全球領先的軍事實力,僅有19%受訪者認為中國為世界上的領先軍事強權。對照2020年的訪問數據來看,美國民眾對中國經濟及軍事實力看法,都有大幅變化,認為中國是全球領先經濟和軍事強權,分別提升了11%和13%,皮尤研究中心的研究指出,近幾年民調都顯示出美國民眾對中國的反感程度逐年上升,尤其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後,民調數字更是難以回頭。自2020年來,美國人對中國的反感程度快速提升,2020年美國對中國的反感度僅有66%。但2021年升高為72%;2022年美國民眾對中國的反感度已高達82%。至於對中國和俄國的看法上,美國民眾對兩者的看法差異也十分巨大,尤其在俄國2月24日入侵烏克蘭後。2022年3月的民調結果顯示,受訪者中約有62%視中國為競爭者(competitor)、24%認為俄國為競爭者。另外,只有25%受訪者認為中國是敵人(enemy),但有高達70%認為俄國是敵人,與2022年1月調查結果相差甚鉅。2022年1月民調說,僅有41%受訪者認為俄國是敵人,這顯示出美國人民對俄國的觀感,大受俄烏戰爭影響。從美國兩黨立場分析,民調結果顯示民主黨和共和黨支持者,對「美中關係」相關議題的看法有重大分歧。高達42%共和黨人認為中國是美國的敵人;但僅有12%民主黨人如此認為。在美中經濟關係上,75%共和黨人主張美中經濟關係不好,但僅有51%民主黨人認為不好。不過,這並非說兩黨支持者對中國相關議題的意見,完全沒有交集。共和黨、民主黨支持者對中國的「負面觀感」(unfavorable view),分別為89%和79%。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https://www.pewresearch.org/global/2022/04/28/chinas-partnership-with-russia-seen-as-serious-problem-for-the-us/美否認對俄政策更迭、眾議院長率團訪烏克蘭2022年4月24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國防部長奧斯丁(Loyld Austin)密訪烏克蘭。奧斯汀在會後記者會後說:「美國希望看到俄國力量被削弱到無法再入侵烏克蘭,且無法重建俄國軍力。」這番談話被外界視為美國對俄烏戰爭的政策轉向。《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分析說,奧斯丁的談話代表著當前俄烏戰爭的本質已改變,已從爭奪烏克蘭控制權轉變為「美俄直接對抗的戰爭」。不過,白宮似乎想替奧斯丁具爭議性的發言「打圓場」。白宮發言人莎琪(Jen Psaki)4月25日在白宮記者會上,對奧斯丁發言回應說:「我認為奧斯丁的發言,是影射普丁兩個月前演講內容中所展現的野心。這野心就是要削弱烏克蘭並將其納入麾下(subsume Ukraine),奪取其主權和領土。因此,我認為奧斯丁當時提到的目標,應該是要阻止上述情況發生。」4月30日,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帶領美國代表團訪問烏克蘭。裴洛西是繼布林肯、奧斯丁的訪問後,美國訪烏最高層級官員。根據《美國憲法》,裴洛西作為眾議院議長排美國總統繼承順位第二,僅次於副總統,裴洛西也因此被視為美國政壇的第三號人物。此次訪烏代表團除裴洛西外,還包含柯羅(Jason Crow)、麥高文(Jim McGovern)和謝安達(Adam Schiff)等多位眾議員。裴洛西此行訪烏,除展現美國對烏克蘭的堅定支持外,也對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展現美國國會對烏國對抗俄國入侵的支持。裴洛西與澤倫斯基會晤時向他表示:「我感謝你們為人民自由挺身而戰,我們對烏克蘭的支持,將持續到戰鬥結束的那一天。」澤倫斯基會晤後也透過推特表示:「感謝美國協助烏克蘭保衛主權和國家領土完整。美國協助烏克蘭對抗俄國,總是站在第一位。」而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4月28日才向美國國會提出高達330億美元的「援烏資金」提案,旨在長期提供烏克蘭軍事和經濟上面的援助,協助烏國長期抵抗俄國入侵。不過,雖說目前美國國會對俄烏戰事有「跨黨派」共識,但如此大筆的資金要國會輕易通過,恐怕沒這麼間單。更何況,先前拜登已宣布多項在軍事和經濟上支援烏克蘭的方案,短期內若又「大撒幣」支援烏克蘭,或多或少會引起國內在野的反對聲音。裴洛西與其代表團在結束烏克蘭的訪問後,隨即前往波蘭與波蘭總統杜達(Andrzej Duda)和其他波蘭高級官員會面。白宮記者會:Press Briefing by Press Secretary Jen Psaki, April 25, 2022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press-briefings/2022/04/25/press-briefing-by-press-secretary-jen-psaki-april-25-2022/《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Behind Austin’s call for a ‘weakened’ Russia are hints of a shift.https://www.nytimes.com/live/2022/04/25/world/ukraine-russia-war-news?smtyp=cur&smid=tw-nytimes&fbclid=IwAR2-lA0ygk_vmEc6qdNncKNxLF3OZi6LApZoCQXXpfHyky0RfR0RQOFgKI8日本民眾支持美日強化安全關係、領土主權成中日關係最大憂慮日本外交部4月20日公布民調,針對美日關係、中日關係、東亞安全等問題就日本民眾進行調查。民調指出,日本民眾對東亞安全環境日漸感到擔憂。民調問:「東亞安全環境是否日益嚴峻?」答「非常認同」、「比較認同」的比例總和高達88%,顯示出日人對東亞區域安全確實擔憂。在美日關係上,民調問「拜登政府已上任超過一年,你期待美日關係在哪個領域強化合作關係?」回答「安全」有70.3%、「經濟、貿易、金融」為54.1%、「能源、環境」則為44.4%。2022年適逢中日建交50週年,民調同樣也對民眾就中日關係看法進行調查。民調詢問「中日建交50週年之際,日本對中外交重點為何?」有61.6%受訪者認為「對侵犯領海等採取強硬姿態」、50.7%認為要「尊重人權、自由、民主、法治」,另有28.2%受訪者認為「合作應對地區、國際社會的議題」、28%認為應要「活躍經濟、人員交流」。至於俄烏衝突議題,民調問「日本應特別採取的措施為何?」,選答「與以七大工業國集團(G7)為首的國際社會加強合作」占64.6%、「接納來自烏克蘭的難民」占63.7%、「應加強支援烏克蘭」占58.0%,顯現過半數日本民眾對烏克蘭支持程度高,而這也符合目前岸田內閣在俄烏衝突爆發後,對俄國展現強硬的態度。日本外交部民調摘要:https://www.mofa.go.jp/mofaj/files/100333981.pdf日本外交部完整民調:https://www.mofa.go.jp/mofaj/files/100333982.pdf三月初俄機艦擾日、五月初遼寧號穿宮古海峽入西太平洋演訓2022年3月2日,《共同社》報導俄國直升機在當日早上入侵北海道根室半島附近的日本領空。日本航空自衛隊緊急派出戰機升空應對,警告俄國直升機離開。這是自2021年9月俄國軍機侵擾日本北海道知床角附近的領空後,再次入侵日本領空。3月11日,有10艘俄國軍艦穿越日本本州島和北海道之間的公海津輕海峽。3月14日,俄國更派出6艘包括驅逐艦、潛艦航行在宗谷岬東南方約130公里的海域。這6艘俄國軍艦隨後由東往西穿越宗谷海峽。俄羅斯除以海、空對日本「秀肌肉」之外,3月12至13日,《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報導,俄軍於3月12至13日,利用部署在日俄爭議領土「擇捉島」(Iturup)的地對空飛彈進行軍事演習。外界普遍認為,在俄國入侵烏克蘭之際,俄國藉由向日本秀肌肉,對周邊國家證明俄國有東、西戰線兼顧的實力,同時也藉此恫嚇開戰後對俄國態度強硬的日本。無獨有偶,中國解放軍遼寧號航空母艦於5月1日,率領多艘軍艦自東海穿宮古海峽入西太平洋進行軍演。中國海軍發言人高秀成5月3日說:「中國海軍組織遼寧艦航母編隊,在西太平洋海域進行遠海實戰化訓練,這是海軍根據年度工作計劃而組織的一次例行性訓練,旨在提高履行使命能力,符合相關國際法和國際實踐,不針對任何一方。 ​​​」據日本統合幕僚監部掌握,解放軍這批軍艦群,包括航空母艦遼寧號、055型飛彈驅逐艦南昌艦,052D型飛彈驅逐艦西寧號、烏魯木齊號與成都號,以及綜合補給艦呼倫湖號。日本海上自衛隊則派遣直升機航艦出雲號,隨行跟監。《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 AP)指出,這次任務凸顯北京試圖取代華府成亞洲最重要的軍事力量,且中國海軍的地位日益增長。解放軍海軍目前艦艇數量世界最大,但美國海軍仍維持航艦與潛艦的優勢。《美聯社》還提到,在實戰條件下進行演習,已成中國近年軍事重點,顯示中國解放軍仍缺乏實戰經驗。上一次中國解放軍與他國發生戰爭,已要追溯到1979年的中越戰爭,距今已超過40年。《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Russia ramps up military activities around Japan in ‘sabre-rattling’ move as Tokyo faces energy security dilemmahttps://www.scmp.com/week-asia/politics/article/3170413/russia-ramps-military-activities-around-japan-sabre-rattling《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 AP):China aircraft carrier on combat training in Western Pacifichttps://apnews.com/article/china-asia-beijing-1433064242367a7ac3f93bf75278c15d《霧谷晶策》推估即將公佈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將會明確定位中國、俄國為美國最主要的對手。這跡象從「皮尤研究中心」的民調結果不難看出,美國政府與民眾皆對中、俄兩國表達反感,支持美國政府採強硬手段。美國與中國的競爭由於結構性與長期性等因素,美國政策勢必會繼續反中。又因俄烏衝突,美國對俄國更欲除之而後快,藉供應烏克蘭軍備,讓俄國長時間陷入戰事與支出泥淖。《霧谷晶策》觀察美國眾議院議長在4月初因新冠疫情,取消訪問台灣行程後,並未在復原後繼續原有行程,而是馬上出訪烏克蘭。其中令人臆測的,仍為「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不安感。支持烏克蘭為美國的優先任務,而也因烏克蘭戰事,排擠對台灣的支持,尤其從推遲對台軍售的M109A6帕拉丁自走砲、肩射刺針飛彈,又否決台灣採購MH-60R反潛直升機等等,都令拜登政府護台決心產生矛盾。《霧谷晶策》分析日本民眾與美國民眾有著相同對中、俄兩國看法,就如同美日關係一樣緊密連結。日本身為中、俄鄰國,又與兩國有著領土主權爭議,在現今的大環境下,實在很難與中、俄交好。日本既擔心中國軍事實力提升,威脅日本國家安全,更擔心中俄兩國聯手,常態化派機艦繞行日本、入侵日本領空領海,或將擦槍走火,引發不必要的事端。因此,岸田內閣會利用五月底的「四方安全對話峰會」(Quad Summit ),緊密與美國一同站隊。
  • 投書 中索簽安全協定 引發美、澳、紐、日關切

    2022.04.28 | 14:43

    中索簽署安全協定引發爭議!索羅門不顧反對簽署2022年4月19日,中國宣布與索羅門群島正式簽署安全合作協定。無論是中國或索國官方新聞稿,都未對此份安全協定內容進一步描述。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僅稱該協定符合索羅門群島與南太平洋地區的共同利益,並表示最終協定有「維護社會秩序」的條款。事實上,早在今(2022)年3月24日,《澳州廣播公司》(ABC)已披露這份安全協定草案的內容。報導指出,這份草案將准許中國在索羅門部署軍隊,保護中國人員以及中國在索羅門的重要建設。當時在2021年11月,索羅門國內當時就曾爆發大規模排華暴動,當時澳洲曾依約協助索羅門政府平亂。不過,隨後索羅門政府暗指這場暴動有「外國勢力」介入,外界多猜測這外國勢力可能是指美國、澳洲,甚至台灣。這場暴動很可能讓索羅門總理蘇嘉瓦瑞政府擔憂西方勢力推翻其政權,進一步對向來宣稱「不干涉內政」的中國靠攏,為其政權買個「保險」。2019年9月索羅門群島與台灣斷交轉與中國建交時,就不難看出蘇嘉瓦瑞逐漸靠攏中國的跡象。這安全合作協定還包含索羅門可要求中國向其派遣警察、武裝警察、軍事人員和其他執法人士和軍隊。另外,協定將允許中國政府的船艦造訪索羅門、執行後勤補給、停靠和轉運,包含中國軍艦。而這一點讓美、澳等國擔憂這安全協定可能成為中國海外軍力的擴張和投射。美、澳等國更擔心的是,由於這項協定內容不透明,且規範可能被擴大解讀和應用,導致中國未來在索羅門群島設立軍事基地、機場或駐軍等後果。《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引述澳洲雪梨智庫「洛伊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太平洋島國研究計畫的研究員索拉(Mihai Sora)分析稱:「中國可以部署任何類型的人員,協定未明確定義部署的範圍,也未明確定義這些部隊將獲得何種授權。」索拉還提到,中國在澳洲家門口的威脅將短期內造成許多問題如:北京在情報收集與監測能力的提升。即使是規模較小的中國軍隊,也能幫助中國在南太平洋建立第一個立足點,這將是澳洲必須考慮的事,因為這可能消耗澳洲自身的軍事資源。《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引述美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澳洲專家查爾斯(Charles Edel)表示:「若中國在索羅門建立基地,將有助中國打造勢力範圍,藉此形塑影響此區域的政治、威脅到美國盟友。在發生軍事衝突時,這軍事基地有延緩並降低美國在此區域軍力進入的潛在能力。」並且,當中國軍力投射進一步到太平洋,將使解放軍有能力觀察、追蹤和鎖定美軍。此協定內容一揭露,立即引起澳洲重大關切。《澳洲廣播公司》(ABC News)4月6日報導,澳洲政府試圖「力挽狂瀾」,阻止中、索簽署此協定,於是先派澳洲祕密情報局(Australian Secret Intelligence Service,ASIS)局長西蒙(Paul Symon)、國家情報處(Office of National Intelligence)處長雪瑞爾(Andrew Shearer)於4月6日出訪,與索羅門總理蘇嘉瓦瑞(Manasseh Sogavare)會面。過程中,西蒙及雪瑞爾向蘇嘉瓦瑞表達澳洲政府對中索安全協定的擔憂。緊接著,《澳洲廣播公司》4月13日又報導,澳洲政府再派遣澳洲太平洋事務部部長賽索嘉(Zed Seselja)前往索羅門,再與蘇嘉瓦瑞會面,試圖再勸阻蘇嘉瓦瑞不要與中國簽訂安全協定,但賽索嘉最後仍未達成目標。澳洲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也因此受國內輿論批評,為何沒有直接派外交部長到索羅門,而派了位階較低的太平洋事務部長。澳洲政府的劇烈反應也不難理解,畢竟從地緣戰略角度來看,在澳洲東北方的索羅門群島距澳洲僅有約2,000公里。再者,索羅門群島在太平洋海運航道上,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然而,即便美、澳等國嘗試施壓,最後中、索雙方仍於4月19日簽署協定,這也讓澳洲在簽署前兩週密集外交,試圖亡羊補牢的努力功虧一簣。一方面這證實近幾年美、澳等國對中國於太平洋島國影響力漸增的擔憂外,另一方面也顯示出美澳在太平洋島國雖影響力仍大,但在中國實力漸增的情況下,美澳於這地區的影響力不如當年。索國總理蘇嘉瓦瑞在簽署此項極具爭議性的協定後表示:「這項與中國的協定『補足』索羅門與澳洲的既有條約。」他認為索羅門若繼續維持現狀,將無法彌補「關鍵的安全漏洞」。他強調:「讓我向各位保證,我們是在睜大雙眼、以我國利益為導向的情況下,與中國達成一項協定。」蘇嘉瓦瑞也呼籲各國尊重索羅門群島的主權利益。《澳州廣播公司》(ABC):Australian spy chiefs meet with Solomon Islands PM Sogavare over draft security deal with Chinahttps://www.abc.net.au/news/2022-04-07/australian-intelligence-officials-meet-with-solomon-islands-pm/100972282《澳州廣播公司》(ABC):Leaked documents suggest plans for Chinese military presence in Solomon Islandshttps://www.abc.net.au/news/2022-03-24/draft-leak-chinese-military-base-solomon-islands/100937632《英國廣播公司》(BBC):China gains a foothold in Australia's backyardhttps://www.bbc.com/news/world-asia-60896824《澳州廣播公司》(ABC):Australia's Pacific Minister Zed Seselja urges Solomon Islands Prime Minister not to sign China security dealhttps://www.abc.net.au/news/2022-04-13/pacific-minister-solomon-islands-china-security-deal/100989656《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US to send officials to Solomon Islands due to tensions over China security pacthttps://www.ft.com/content/b5030714-adf4-4b05-af90-5f66137dacee澳、紐、日對中索安全協定表達嚴重擔憂!中、索正式簽署安全協定後,澳洲、紐西蘭和日本都表達擔憂。《澳洲廣播公司》(ABC)4月24日報導,澳洲總理莫里森對「中索安全協定」一事表示:「我們致力與夥伴如紐西蘭、當然還有美國的合作。當涉及這些問題時,我和美國站在同一條『紅線』上。我們不會允許在我們家門口、在我們的地區內建中國海軍基地。」不過,莫里森並未明說若中、索跨越這條紅線的話,澳洲會如何具體反應。澳洲副總理喬伊斯(Barnaby Joyce)則認為,索羅門群島與中國簽署協定,將自己的主權置於威脅之下。中國在索羅門群島建立軍事基地將被澳洲視為「恐嚇戰術」。另外,先前澳洲外長潘恩(Marise Payne)也對這協定內容「不透明」表達擔憂。另外,紐西蘭總理阿爾登(Jacinda Ardern)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專訪,表示對中索雙方簽署協定深感失望,擔憂北京恐趁機在索羅門設立軍事基地,嚴重衝擊太平洋地區安全。阿爾登指出,紐、澳一直盡可能地聽取索羅門的需求,強調索羅門若有任何需要,兩國都能給予幫助與支持。再者,「太平洋島國論壇」( Pacific Island forum)成員國早在2000年簽署《比克塔瓦宣言》( Biketawa Declaration),以協調南太平洋區域危機,並同意採取集體安全措施。阿爾登坦言,她實在不太理解索羅門為何需要與中國簽訂協定。儘管專訪中阿爾登對中索簽訂安全協定一事表達不滿,但單就中紐雙邊關係來看,她認為紐西蘭勢必要和中國合作,並稱紐西蘭和中國有「成熟關係」。值得一提的是,在被詢問到紐西蘭對是否加入《澳英美三方安全聯盟》(AUKUS),以共同抗衡中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影響力時,她表示目前仍不是加入的時機,呼籲美國應更加關切此區域的經濟,而非只在意國防協議。日本首相岸田文雄(Fumio Kishida)4月24日在與太平洋島國吐瓦魯(Tuvalu)總理納塔諾(Kausea Natano)會晤後表示,他將密切關切《中索安全協定》簽署後的未來發展。另外,《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也報導,為向索國表示日本對此協定的擔憂,岸田也將在近日派副外相上杉健太郎(Kentaro Uesugi)展開為期三天訪問索羅門群島之行。外相林芳正(Yoshimasa Hayashi)日前表示:「日本相信這個協定可能影響整個亞太地區的安全,我們正關切事態的發展。」《澳州廣播公司》(ABC):Scott Morrison says Chinese military base in Solomon Islands would be 'red line' for Australia, UShttps://www.abc.net.au/news/2022-04-24/scott-morrison-china-naval-base-solomon-islands-red-line/101011710《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Japan to send envoy to Solomons amid worry over China pacthttps://apnews.com/article/china-japan-asia-tokyo-beijing-f1cbe09a7fea347c412dd18568241671《英國廣播公司》(BBC):Working with assertive China a must - New Zealand PM Jacinda Ardernhttps://www.bbc.com/news/world-asia-61160207為時已晚?美國安會、亞太助卿訪索關切並對索方「畫紅線」拜登政府確認中、索正式簽署安全協定後,立刻宣布派遣白宮印太協調官坎貝爾(Kurt Campbell)帶領美國代表團訪夏威夷、斐濟、巴布亞紐幾內亞,以及索羅門群島。此訪團除坎貝爾外,還包括國務院東亞助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印太司令部副司令斯卡倫卡(Stephen Sklenka)、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亞洲地區代理資深副助理署長哈特(Craig Hart)等高階官員。白宮4月22日的新聞稿指出,美國代表團在與索羅門總理蘇嘉瓦瑞會面時,向他重申這趟訪問的重要優先事項,並詳細闡述美國會採取哪些實體行動,促進索羅門群島人民的福利。新聞稿說,美國會加速駐索羅門群島大使館的正式啟用、展開海上領域警戒(maritime domain awareness)、派遣醫療船協助應對公衛問題、額外運送更多疫苗等。新聞稿強調美國尊重索羅門群島,為其人民最大利益所做的主權決定。雙方在會中對近期《中索安全協定》展開實質性討論,雖索方表示此協定僅適用於國內,但美方表示這項協定可能會帶給美國及其盟友、夥伴潛在的區域安全影響。美方代表團清楚表明對此協定擔憂之處,包含協定的目的、透明性和協定範圍。美方也警告,若未來中國在索羅門群島建立實質的(de facto)永久駐軍據點、軍力投射能力或軍事設施,美國將對此高度關切並作出回應。蘇嘉瓦瑞在會中重申此協定不會讓中國建設任何長久性軍事基地、軍事存在或是軍力投射。新聞稿也表示,在此關鍵時刻,美索雙方同意展開「高層級戰略對話」(high-level strategic dialogue),旨在強化雙邊溝通、化解共同擔憂,以及推動實質進展。美東亞助卿康達4月26日參與國務院的電話簡報會,康達就日前美索雙邊進行的高層級會談表示意見。康達提到,訪團與索國總理蘇嘉瓦瑞進行90多分鐘具「建設性」且「坦率」的會晤。他表示,美國表明尊重索羅門群島的主權,同時明確表達對該協定不透明的擔憂,以及該決定可能影響美國和​合作夥伴的安全利益,並將繼續密切關注事態發展。康達強調,中索安全協定的透明度是很重要的問題,美國已知只有一小部分(handful)人士看過協定內容,而蘇嘉瓦瑞也說須在中方同意的情況下才能分享細節,因此美國特別關切這個協定。另外,有記者在會中提問:「今日事態的一個關鍵,顯然是索羅門群島2019年與台灣的斷交事件,索羅門轉向承認北京,美國是否鼓勵至今承認台灣的國家維持現狀?」康達對此表示:「美國對台灣的政策非常明確,美國一直在向全世界的合作夥伴和朋友強調,台灣是民主領袖、也是重要的經濟和安全夥伴,與台北建立聯繫、與台灣合作將能獲益良多。台灣仍是許多太平洋島國朋友的強大夥伴,包括馬紹爾群島、帛琉、諾魯和吐瓦魯。美國將持續倡導該區域的朋友,尋求與台灣深化關係。」白宮美方代表團訪問太平洋島國新聞稿:Readout of Senior Administration Travel to Hawaii, Fiji, Papua New Guinea, and Solomon Islands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tatements-releases/2022/04/22/readout-of-senior-administration-travel-to-hawaii-fiji-papua-new-guinea-and-solomon-islands/《霧谷晶策》分析過往美國在南太平洋的事務,常常是請盟邦澳洲兼管,畢竟就地理位置來說,澳洲會比美國與南太平洋島國更加親近。不過,澳洲對待南太平洋盟邦,也是如同美國對待小弟跟班一樣,常對南太平洋島國需求視而不見,未能即時伸出援手,等到人家尋求與中國交往,才後悔莫及。在美中競爭的大格局下,中國的出線與介入,為南太平洋島國提供另一個非西方的選項。《霧谷晶策》觀察中國藉由無限上綱的「一帶一路」倡議,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貸款與援助,正符合區域內多數執政者之意,是故中國與索羅門一拍即合。索羅門群島是南太平洋島國人口數算是數一數二的大國,與中國的合作模式會成「範例」,提供給鄰近國家參考。美國與澳洲必須多在經濟投資發展與基礎建設上,與南太平洋島國加強合作,增加互動與互信,否則會再繼續失去影響力。《霧谷晶策》評論澳洲、日本等國,也因與美國結盟程度高,必須盡一臂之力協助美國,鞏固在南太平洋的影響力,否則或危急美國的「印太戰略」。二戰期間,美軍便在索羅門群島的瓜達康納爾島戰役中,大敗日軍且阻止日本擴張,取得太平洋戰役決定性的勝利,故不能忽略索羅門群島的地緣戰略重要性。中國雖不至於在索國興建海軍基地,但未來藉解放軍海軍艦隊訪問模式,將更能熟悉於此片海域的運作方式。
  • 投書 美印領袖線上峰會聚焦俄烏!「2+2會談」兩國有分岐也深化合作

    2022.04.14 | 13:07

    美印領袖線上會晤!拜登出馬施壓印度減少買俄國石油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與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於4月11日舉行視訊峰會,雙方就俄烏衝突、美印關係等問題交換意見。事實上,這場視訊峰會安排來得非常突然,是在兩國元首視訊峰會前一天,美方才對外公布。隔天4月12日緊接著就是美、印兩國外交、國防部長的「2+2會談」。《路透社》(Reuters)報導,美國官員形容這場長約一小時的通話「熱情」(warm)且「坦率」(candid)。雖拜登在峰會中並未向莫迪提出具體要求,但他告訴莫迪,印度的世界地位並不會因依賴俄國能源而提升。另外,《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 AP)引述白宮發言人莎琪(Jen Pesaki)表示:「拜登明確地在會談中向莫迪表示,加速或增加購買俄國石油或其他產品並不符合印度利益。」不過,《德國之聲》(DW)指出,莎琪並未透露莫迪是否在能源進口議題上,做出任何承諾,但美方表示隨時準備幫印度的能源供應來源多元化。《路透社》(Reuters)引用美國官員說:「我們沒有要求印度做任何特別的事情。在這次非常坦誠的對話之後,印度將做出自己的判斷。」《路透社》3月30日的報導引述日前訪印的美國負責國際經濟事務的白宮副國家安全顧問辛赫(Daleep Singh)說:「美國不會為印度從俄國進口能源設定任何紅線,但也不希望看到快速加劇的購買行為。」辛赫當時曾警告:「美國不希望印度幫助不斷貶值的盧布回彈。盧布在戰爭開始後立即下跌,但最近幾天有所恢復。」此前,俄烏開戰以來,即便在美國為首的各國施壓下,印度對俄國的立場始終保持中立,至今未譴責俄國入侵烏克蘭,在聯合國有關俄烏衝突的投票上,也多以「棄權」方式投票表示其中立立場。舉例來說,近期聯合國大會表決要將俄國逐出人權理事會(United Nations Human Rights Council)時,印度在表決時就投棄權票。另外,拜登和莫迪峰會前,印度作為世界大三大石油進口國和消費國,自俄烏開戰以來,用低於市場價格,大量自俄國採購石油。《路透社》披露,印度自2022年2月底俄國入侵烏克蘭以來,購買了至少1,300萬桶俄國原油。數據顯示,近期採購量與2021年全年1,600萬桶相比,有大量增加的趨勢。《美聯社》更披露印度購買石油的價格,低於全球基準價格20%。無論是印度對俄烏戰爭採取的中立立場,亦或是印度自開戰以來大量採購俄國石油的舉動,都讓拜登政府相當頭痛。拜登自俄國入侵烏克蘭後,持續在世界各地拉攏盟友,一起抵制俄國天然氣、石油在內的各項能源產品。一方面制裁俄國對烏克蘭的侵略,另一方面展現美國和盟友與夥伴間的團結一致。然而,印度不僅是美國的「全面戰略夥伴」,同時也是「四方安全對話」(Quad)成員國,但立場卻與美國大不同。拜登政府把印度立場看在眼裡,不久前拜登就稱印度是Quad成員國中,對俄國入侵烏克蘭一事立場最「不穩定」(somewhat shacky)的成員。拜登擔憂印度大量採購俄國石油,會緩解西方對俄國在能源制裁上的影響,甚至擔心印度這「雪中送炭」的舉動,可能進一步加深印俄間的戰略夥伴關係。另外,拜登希望美國盟友、夥伴們都能統一陣線抗俄,一邊展現美國世界領導力,也一邊對俄國展現團結和決心。另外,拜登透過峰會向莫迪表示他對此事的擔憂,並間接向莫迪施壓,希望印度別大量或加速採購來自俄國的能源產品,更不希望印俄之間走太近。不過,拜登的這些期待,莫迪會不會買單仍在未定之天,但就目前印度堅守立場的態度來看,短期內恐怕難以實現。雖說兩國在俄烏議題的態度和衍生出的能源問題立場不同,但是兩人這次會談都同意將針對烏克蘭面臨的人道救援和人權問題伸出援手。莫迪在會前與拜登的聯合記者會上說:「他對於烏克蘭布查市近期發生的無辜平民遭殺害的新聞感到極度擔憂,我們立即譴責這類的殺害平民的舉動,並要求對此事展開獨立調查。」此外,印度也強調烏克蘭平民的安全,和對其提供人道救援的重要性。除俄烏議題外,據白宮會後新聞稿,雙方也承諾透過乾淨能源、科技、軍事上的合作,以及拓展經濟與雙邊人民間的交流,以強化美印關係。兩人也承諾將持續以雙邊或多邊的方式,在終結新冠疫情、強化全球健康安全、推動全球糧食安全,以及確保開放和自由的印太地區上合作。值得一提的是,新聞稿中拜登在會談中表示,他期待與莫迪於今(2022)年春末在日本東京舉辦的「Quad領袖峰會」再度碰面。《日經亞洲》(Nikkei Asia)報導指出,Quad領袖峰會可能在5月24日於舉辦,而拜登將與莫迪再度碰面。《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 AP):India buys Russian oil despite pressure for sanctionshttps://apnews.com/article/russia-ukraine-business-europe-middle-east-india-ad0ad81c4e7003f62a00af842513b435拜登和莫迪會晤後白宮新聞稿:Readout of President Biden’s Call with Prime Minister Modi of India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tatements-releases/2022/04/11/readout-of-president-bidens-call-with-prime-minister-modi-of-india/《路透社》(Reuters):U.S. sends senior national security official to India to discuss Ukraine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sends-senior-national-security-official-india-discuss-ukraine-2022-03-29/白宮官員會後簡報:Background Press Call by a Senior Administration Official on President Biden’s Virtual Meeting with Prime Minister Modi of India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peeches-remarks/2022/04/11/remarks-by-president-biden-and-prime-minister-modi-of-india-before-bilateral-meeting/《路透社》(Reuters):Biden to Modi: Buying more Russian oil is not in India's interesthttps://www.reuters.com/world/indian-pm-modi-suggests-direct-talks-between-putin-zelenskiy-2022-04-11/《路透社》(Reuters):Biden says India 'shaky' in acting against old Cold War ally Russiahttps://www.reuters.com/world/biden-says-india-somewhat-shaky-russia-over-ukraine-2022-03-22/《日經亞洲》(Nikkei Asia):Biden to Modi: Importing more Russian oil not in India's interesthttps://asia.nikkei.com/Politics/International-relations/Biden-to-Modi-Importing-more-Russian-oil-not-in-India-s-interest「美印2+2會談」登場,美印在俄烏不同調但仍深化合作拜登與莫迪4月11日以線上方式會晤完後,美、印旋即於美國華府舉行第四屆外交、國防「2+2」部長級對話。美方由國務卿布林肯(Antonoy Blinken)、國防部長奧斯汀(Loyld Austin)參與,印方則由外交部長蘇傑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國防部長辛格(Rajnath Singh)出席與會。這是拜登就職後,美印兩國首次進行「2+2會談」。國務院新聞稿提到,美、印藉此機會慶祝雙方長達75年的外交關係。拜登任內美、印兩國首次「2+2會談」時程變更頻繁。會談原訂於2021年12月,但因當時普丁訪印度與莫迪進行「第21次俄印領袖峰會」,以及「首次俄印2+2會談」搶先於12月初舉辦,美印2+2會談推遲到2022年1月。之後,又因俄烏戰事爆發,美印兩國再把2+2會談延期至2022年4月11日。據印度外交部的聯合聲明,雙方首先檢視兩國因應烏克蘭人道危機的努力,評估戰事對邊界的影響。再者,聯合聲明呼籲立即終止戰火,並譴責造成平民傷亡。另外,在國防和安全合作上,印度與美國重申深化先進且全面的防衛夥伴關係的意願,以利兩國軍隊在各方面都能密切合作,尤其在太空、人工智慧及網路等新領域。聯合聲明還提及,美印今(2022)年將舉辦首次防衛太空對話(Defense Space Dialogue)、人工智慧對話(AI Dialogue),以及第2屆的防衛網路對話(Defense Cyber Dialogue)。美國防部會後新聞稿指出,奧斯汀和辛格在會中還就廣泛的區域安全問題進行討論,他們也同意針對俄烏衝突的發展保持密切聯繫,這包含對烏克蘭的人道救援行動,以及針對布查市的殘酷暴行展開獨立調查。另外,《印度快報》(The Indian Express)報導,除談到美印關係和俄烏議題外,美國也不忘提及中國。奧斯汀說:「在整個印太地區,中國正試圖挑戰和破壞其鄰國的主權。北京正侵蝕印太地區的安全,從中國在中印邊境的基礎設施建設,到中國在南海的非法聲索,美國將繼續與印度站在一起,捍衛印度的主權利益。」奧斯汀緊接著說:「中國並不是唯一一個試圖破壞鄰國安全、以武力改變現狀的國家。俄國對烏克蘭的入侵及造成的人道主義破壞,公然企圖破壞我們共享以規則、原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不過,《印度快報》(The Indian Express)也報導,印度國防部長辛格在會後說,他並未直接提到中國。他強調:「美印夥伴關係的建立基礎為印太地區,我們希望創造印太地區的和平與繁榮。會談期間,我們還討論到我們的鄰國們,我們確保我們的評估也能共享。」另外,布林肯在2+2會談聯合記者會的提問環節回覆:「美國相當歡迎各國不向俄國添購額外的能源產品,不過每個國家都面臨不同情況,有不同的需求,但我是還是期待盟友和夥伴能不要加購俄國能源產品。」而印度外長蘇傑生則反駁:「我注意到你(指發問記者)提到能源,如果你是說從俄國的能源採購的話,那你應該把你的關注放在歐洲,雖然我們確實向俄國購買一些能源,但我懷疑,純就看數字上來看的話,印度這個月的總採購量可能比歐洲一個下午的採購量還少。」美印2+2對話國務院新聞稿:Fourth Annual U.S.-India 2+2 Ministerial Dialoguehttps://www.state.gov/secretary-antony-j-blinken-secretary-of-defense-lloyd-austin-indian-minister-of-external-affairs-dr-s-jaishankar-and-indian-minister-of-defense-rajnath-singh-at-a-joint-press-availability/美印2+2對話會前演講新聞稿:Secretary Antony J. Blinken, Secretary of Defense Lloyd J. Austin III, Indian Minister of External Affairs Dr. S. Jaishankar and Indian Minister of Defense Rajnath Singh Opening Remarks at the U.S.-India 2+2 Ministerial Dialogue https://www.state.gov/secretary-antony-j-blinken-secretary-of-defense-lloyd-austin-indian-minister-of-external-affairs-dr-s-jaishankar-and-indian-minister-of-defense-rajnath-singh-opening-remarks-at-the-u-s-india-22/《印度快報》:China eroding security… dual use infra along India border to SCS: US Secretary of Defense Lloyd Austin to Rajnath Singhhttps://indianexpress.com/article/india/china-eroding-security-dual-use-infra-along-india-border-to-scs-austin-rajnath-7866570/美印2+2對話聯合聲明:Joint Statement on the Fourth India-U.S. 2+2 Ministerial Dialoguehttps://www.mea.gov.in/bilateral-documents.htm?dtl/35184/Joint+Statement+on+the+Fourth+IndiaUS+22+Ministerial+Dialogue美、印現分歧,但不影響雙邊關係和共同目標從拜登和莫迪的領袖峰會,再到美印「2+2」部長級會談,不難看出在俄烏議題上的分歧最為明顯。無論在兩國對此事的外交立場,或衍生出的能源採購問題,雙方態度明顯有別。不過,這應不至於影響美印間雙邊關係的正面發展,尤其是美國希望拉攏印度在印太地區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並共同築構印太地區對中的包圍網的前提。美國也應了解俄印間「特殊且具特權的戰略夥伴關係」(special and privileged strategic partnership),若因俄烏議題與印度鬧僵,那美國只會葬送了自川普政府以來美國積極拉攏印度,並納入印太戰略重要夥伴的戰略構想。而這點相信印方也相當清楚,知道其對俄烏戰爭的「中立」立場雖被美國質疑和施壓,但不會影響兩國關係與在印太地區的合作。在針對中國的立場強硬程度來看,美、印也有分別。奧斯汀在此次會談中多次談到中國於印太區域和對於印度邊界的威脅,然而,印方並未提到中國亦或是台灣(或是台海),而是多將重點擺在美印之間的合作深化。這可以看出,美、印在對中國崛起雖然都相當警戒,但步調和強硬程度明顯有別。再者,雖說中、印兩國自2020年邊境衝突後就一直處於低點,但近期似乎有準備重回軌道的跡象,3月底時,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先後出訪阿富汗和印度,訪問印度期間與印度國安顧問多瓦爾(Ajit Doval)舉行會晤,而這也是中印2年邊境衝突以來最高級別的官員會晤,這也透露出中印關係的緊張程度逐漸緩和。雖說美國自俄烏開戰以來,就呼籲包含歐洲各國在內等國,停止購買俄國的能源產品。然而,媒體披露美國近期大幅採購俄國石油。《俄國斯衛星通信社》(Sputnik News)引述俄國聯邦安全會議副秘書長波播夫(Markian Popov)在4月3日表曾示:「美國進口俄國石油的規模,在過去一周大幅增長43%,達到每天10萬桶。」波播夫還說:「華府還批准美國企業從俄國進口礦物、肥料,並對外表示是生活所需,但他們卻不允許歐洲這樣做。」拜登早在3月8日就宣布對俄國能源禁運,但美國近期仍然大量加購俄國石油,而這可能是因為美國財政部對相關能源禁令的最後交易期限,是設定在4月22日。因此美國希望在「截止日」到期前大量採購,而這也解釋為何美國對俄國石油的採購短期內急速上升。除此之外,根據金融科技公司「路孚特」(Refinitiv)的數據指出,歐洲已連續四個月成美國液化天然氣的最大出口國,約佔總出口量的65%,亞洲和拉丁美洲市場則各佔約12%和3%。《霧谷晶策》觀察拜登是偏好進行「元首外交」的領導人,每每藉由與對口領袖的實體或視訊峰會,以期能達到訊息傳遞的效果。雖然對方不見得照單全收,但拜登對此倒一直樂此不疲。盤點拜登目前與普丁、習近平、莫迪等國家領導人進行視訊峰會,成效似乎非常有限。普丁以為美國默許,所以出兵攻打烏克蘭。習近平與拜登兩次視訊都是各自表述,只達成兩國不衝突的「護欄」共識。拜登勸說莫迪腳步應與西方國家一致,但也碰了個軟釘子。《霧谷晶策》分析美國與印度兩國首次外交與國防長的「2+2會談」成果頗豐,尤其是在國防合作方面,簽署多項雙邊合作協議。國務卿布林肯追隨總統拜登的政策定調,希望印度能與西方國家、四方安全對話各國一致,譴責俄國行為並抵制俄產能源。惟新德里當局長期以來奉行「不結盟政策」,表面上沒有說破拒絕,但實際上也讓華府知難而退。印度目前仍有60%軍武來源依賴俄國,因此美國希望加強與印度的國防合作,以便取代俄國兼拓展美國軍火銷售。也希望對印度輸出能源,不讓俄國有縫可鑽。但是,印度還會繼續依賴俄國折價能源,解決目前全球能源價格高漲的問題。《霧谷晶策》認為「敵人的敵人就是你的朋友」這句話也適用在美、俄、印、中這四個大國的關係裡。美國在中印邊界衝突時,未對印度提供實質支持。因此現在印度也沒有在俄烏衝突中特別表態。美國與印度雖有四方安全對話這合作機制,但別忘了印度與俄國、中國也同為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的成員國。印度未依附美國指名道姓批評中國在南海的擴張、對台海安全的強調,都是為了維持與中、俄的合作關係。如果能不選邊站,兩邊都能得益時,那又何必亂選邊呢?
  • 投書 美中東南亞拼搏  中國優勢顧後院

    2022.04.10 | 01:14

    美力邀東協於華府峰會失敗告終!東協成員領導人僅李顯龍訪美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自2021年上任後,一再強調東南亞對美國印太政策的重要性,今(2022)年白宮2月公布的印太戰略(Indo-Pacific Strategy)全文更提及東協(ASEAN)高達19次,次數之高甚於日本9次、印度9次、韓國8次,這顯示出東協國家在拜登政府印太戰略乃至外交政策上的重要性。根據美國媒體《Politico》3月25日報導披露,原訂3月28日至3月29日由美國和東協各國領導人峰會將「無限期延遲」(indefinitely postponed)。而拜登則在3月29日只與新加坡總理李顯龍( Lee Hsien Loong)於華府會晤。事實上,這場美國與東協峰會破局,早已有跡可循。3月初時,柬埔寨外長就向《路透社》(Reuters)證實,峰會日期會有所改變,因多位東協領導人無法在原訂日期與會。這場峰會破局,也令拜登政府相當尷尬。白宮發言人莎琪(Jen Pesaki)2月底才宣布東協峰會在3月底舉辦,並稱這會是「歷史性的東協峰會」。然而,距莎琪發言不到兩週,東協峰會宣告延期,對拜登政府來說不是好事。即便拜登政府多次表示努力與東協夥伴溝通協調峰會日期,但從目前結果來看,這幾波協商成未竟之業。《Politico》說長達一個多月俄烏衝突使拜登政府除必須替舊盟友注入活力外,也要培養包含亞太地區在內的新盟友。這次事件顯示要讓美國外交政策從歐洲和中東「重新轉向」(reorient)到面對中國有多麼的困難。3月29日,拜登與李顯龍於華府會晤。而李顯龍此行也是拜登自2021年上任以來,首位造訪白宮的東協國家領袖。會後聯合聲明指出,「美星戰略夥伴關係」(US-Singapore strategic partnership )的基礎,是共同尊重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遵守國際法(international law),以及《聯合國憲章》(United Nations Charter)所載的包括尊重主權、和平解決爭端、國家合作與基本人權等原則。兩位領袖也於聯合聲明中一同譴責俄國侵略烏克蘭違反《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的舉動。在全球安全挑戰上,兩位領袖將在現有的夥伴關係下追求美星共享的利益。兩人重申對「北韓無核化」、「實現朝鮮半島永久和平」的承諾,並呼籲北韓應參與認真和持續的外交,而兩人強調實踐聯合國安理會決議的重要性。另外,兩位領袖也在聯合聲明中強調印太地區和平和穩定的重要性,鼓勵以和平方式解爭端。拜登在聲明中重申美國對印太地區盟友與夥伴,持續且不斷增強的承諾,也重申堅決支持東協中心性(ASEAN Centrality)地位的區域架構,美國尋求與所有印太地區有共同目標的夥伴合作。聯合聲明還提到有關經貿、基礎建設投資、氣候變遷、疫情等議題的合作。美國《印太戰略》視中國為頭號對手,但聯合聲明全文並未提及中國,也未提到台灣。《美國之音》(Voice of America)報導引述美國華府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亞洲研究中心主任洛曼(Walter Lohman)表示: 「從兩國領導人的聯合聲明來看,二人好像並沒有針對中國進行強硬對話。雖然在記者會上有提到一點中國,但更多是建設性的口吻描述。拜登政府的對外說法通常會說要抵制中國,至少從描述方式上,這次對中國採取懷柔方式。」除了兩人會晤的聯合聲明外,李顯龍此次訪美期間的演講也值得關切。據《美國之音》(Voice of America)報導,李顯龍訪美期間參與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f Foreign Relations)的座談會,呼籲尋求預防印太熱戰的和平解決機制,並為堅持全球化背書、反對將中國踢出國際體系。李顯龍說:「大多數國家要如何才能團結合作,不陷入混亂、封閉經濟或無政府狀態呢?這是新加坡最大的擔憂,因為我們依靠全球化謀生。你希望拜登和習近平在最高層級進行接觸、理性計算、保持關係。也就是說,關係不要比現在惡化,但是你不知道雙方的努力是否奏效。」李顯龍還強調:「中國會不斷發展壯大,勢頭強大且無法阻擋,問題是如何讓中國融入國際體系?你可以試圖阻撓,但會隔離自己,並會讓對中關係埋下長期隱患。或者你可以試著和中國合作,納入國際體系,雙贏互惠。」他還提醒說:「一旦和中國脫鉤,美國會承擔巨大的經濟成本。中國是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之一和許多美企的製造基地。 美中之間連接一旦斷裂,美國也會受傷害。」《美國之音》(Voice of America):“我不是北京耳語者” 李顯龍訪美否認為中國說項強調不希望印太熱戰https://www.voacantonese.com/a/singapore-lee-hsien-loong-denies-beijing-whisperer-20220330/6509104.html美星聯合聲明白宮新聞稿:U.S.-Singapore Joint Leaders’ Statement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tatements-releases/2022/03/29/u-s-singapore-joint-leaders-statement/《路透社》(Reuters):Cambodia says ASEAN-U.S. summit postponed, seeking new datehttps://www.reuters.com/world/asia-pacific/cambodia-says-asean-ussummit-postponed-seeking-new-date-2022-03-09/《Politico》:The U.S.-ASEAN Summit stumblehttps://www.Politico.com/newsletters/Politico-china-watcher/2022/03/31/the-u-s-asean-summit-stumble-00021892《Politico》: Biden’s summit with Southeast Asian leaders postponedhttps://www.Politico.com/news/2022/03/25/bidens-summit-with-southeast-asian-leaders-postponed-00020543白宮2月份公布《印太戰略》(Indo-Pacific Strategy):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22/02/U.S.-Indo-Pacific-Strategy.pdf東協四國訪中!東南亞外交角逐中國得分?在拜登力邀東協領導人峰會失敗之際,中國外交部則在3月28日宣布印尼、泰國、菲律賓、緬甸4國外長於3月31日至4月3日分別訪。中國外交部稱印、泰、菲、緬均是東協重要成員,也是北京「一帶一路」重要夥伴。《Politico》4月1日的另一篇報導就美、中、東協近期外交發展分析,雖然邀請外長訪問比邀請領袖難度還來得低,但美中一來一往凸顯華府想在中國影響力日增的印太地區,建立反中倡議所面臨到的挑戰。《Politico》更是直白的說,美國、東協峰會的告吹,讓拜登顏面掃地,最後僅能與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會面,領「安慰獎」。報導提到,中國在東南亞的經濟主宰力,是美國這次「踢到鐵板」的其中一個原因。中國與東南亞2020年的雙邊貿易額高達6,850億美元,與美國與東南亞同年貿易額3,620億美元相比差了近兩倍。並且,中國早已加碼在東南亞區域的投資,包含中寮鐵路在內的一帶一路計畫。另外,東協成員間的多樣性,更讓東協國家與美國外交政策方向一致有難度。美國印太戰略裡「加強民主制度、法治和負責任的民主治理」等目標,在東協的汶萊、寮國、柬埔寨、越南和緬甸等非民主、獨裁政權眼中毫無吸引力。《Politico》援引東協人權國會議員組織(ASEAN Parliamentarians for Human Rights,APHR)主席、馬來西亞國會議員查爾斯(Charles Santiago)說:「現在早已不是20年前那種唯美國馬首是瞻的情況,如今吃香的是中國而非美國。」另外,《Politico》也引述菲律賓馬尼拉德拉薩爾大學(De La Salle University)中國問題專家狄卡斯楚(Renato Cruz de Castro)說:「美國、東協關係之所以步履蹣跚,是因東南亞基本上就是中國後院,北京會有主場優勢。」狄卡斯楚強調:「東協本身已非整體一致,中國又有效分而治之,美國想拉攏東協幾乎緣木求魚。」美拋「印太經濟架構」但東協興趣缺缺!2021年10月,拜登政府拋出「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IPEF),這項架構將聚焦在數位經濟的標準化和科技、供應鏈、減碳和潔淨能源、基礎建設等議題。不過直到目前2022年4月,拜登政府尚未公布架構的確切實施內容,而公佈日期也仍在未定之天。不過,《日經亞洲》(Nikkei Asia)4月8日的報導指出,美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表示最快「印太經濟架構」將在5月宣布。李顯龍訪美行程剛結束,戴琪立即於4月4日至6日訪新加坡,與李顯龍和新加坡貿易暨工業部長顏金勇(Gan Kim Yong)進行會晤,雙方就印太經濟架構等議題進行討論。《日經亞洲》(Nikkei Asia)報導,戴琪會中向包含新加坡在內印太夥伴,表達美國想與之在印太經濟架構上合作的渴望。李顯龍則在臉書上表示,歡迎美國透過印太經濟架構強化在印太地區的經濟參與。不過,《日經亞洲》也提到,許多共和黨議員擔憂拜登政府不願在自由貿易協定和市場准入上努力,這將會剝奪美國農民許多出口產品的機會。這些議員也擔憂美國在此區域的缺席,會讓中國能在如此重要(vital)的區域制定貿易規範。《日經亞洲》提到,戴琪對於美國不追求「不拘束的貿易自由化」相當堅定,她認為自由貿易協定是「20世紀的工具」(very 20th century tool)。現任職於美國聯邦參議院財政委員會副主席的共和黨參議員柯瑞柏(Mike Crapo)日前針對戴琪在參議會聽證會上證詞表示:「目前沒有任何一個貿易協定被納入考慮。」,他擔心拜登的印太經濟架構是不足的(inadequate)。不過,戴琪則堅守立場的表示:「傳統的貿易模式和自由貿易協定,使我們面臨相當大的反彈,我們了解美國人民對通過這些協定的擔憂,包含工作機會和其他機會的外流。」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資深研究員格羅斯曼(Derek Grossman)表示:「戴琪談到的印太經濟架構有一個問題,就是沒人知道印太經濟架構到底代表什麼意思。」參議員柯瑞柏也表示:「美國盟友視印太經濟架構為一個美國要求一堆,但給予很少的提案,而區域中也有很多替代方案,能給予比印太經濟架構更明確的好處。」柯瑞柏進一步強調:「如果美國想迎戰或勝過中國的挑戰,那美國應要給比中國更強的承諾。」《日經亞洲》分析,柯瑞柏上述談話代表著共和黨逐漸遠離前任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提倡的「保守貿易政策」,並向當年前總統雷根(Ronald Reagon)的傳統自由貿易立場靠攏。而戴琪對印太經濟架構的立場,不僅被反對黨所質疑,連民主黨內部也有人對這政策感到擔憂。現任參議院貿易、科技既運輸委員會主席(Senate Committee on Commerce, Science and Transportation)的民主黨參議員坎特威爾(Maria Cantwell)說:「我想知道,拜登政府是否有為美國增加海外出口的市場准入做出努力。」坎特威爾希望戴琪能為她先前對「自由貿易協定為20世紀工具」發言澄清,並解釋為何印太經濟架構沒有一個專注打開市場的機制。戴琪對此則回應:「就只是個根據事實的發言。」(just a statement of fact)她進一步解釋說自由貿易協定是美國在1980至2012年時常使用的手段。除此之外,《日經亞洲》還提到專家對戴琪「新加坡行」的效果提出質疑。《日經亞洲》訪問一新加坡貿易諮詢機構「亞洲貿易中心」(Asia Trade Center)執行主任埃爾姆斯(Deborah Elms)說:「一般來說,當美國派遣如戴琪層級的官員訪問,應有值得新宣布、簽署或值得讚許的具體行動,但戴琪似乎在沒有任何具體成果的情況下進行訪問。」埃爾姆斯又說:「戴琪此趟「傾聽行」,原先預計是在2021年底展開,然而當時因疫情取消並延後,現在已經好幾個月過去了,而亞洲國家所要尋求的是具體訊息、內容和行動。」戴琪與李顯龍會晤新聞稿:Readout of Ambassador Katherine Tai's Meeting with Singapore's Prime Minister Lee Hsien Loonghttps://ustr.gov/about-us/policy-offices/press-office/press-releases/2022/april/readout-ambassador-katherine-tais-meeting-singapores-prime-minister-lee-hsien-loong《日經亞洲》(Nikkei Asia ):Singapore welcomes U.S. 'high-ambition' trade engagement in Asiahttps://asia.nikkei.com/Economy/Trade/Singapore-welcomes-U.S.-high-ambition-trade-engagement-in-Asia《日經亞洲》(Nikkei Asia ):U.S. aims to launch new Indo-Pacific framework as early as Mayhttps://asia.nikkei.com/Politics/International-relations/Indo-Pacific/U.S.-aims-to-launch-new-Indo-Pacific-framework-as-early-as-May《霧谷晶策》認為美國目前在與中國爭取東南亞支持所做努力,遠遠比不上中國提供給東南亞各國。2021年12月當國務卿布林肯訪問東南亞國家時,即提出美國與東協峰會的構想。副國務卿雪蔓更是在華府召見東協各國駐美大使,當時規劃的態勢積極。不過,如目前看到的結果,2022年東協輪值主席國柬埔寨的外交部長,很明確地給了美國軟釘子碰。美國若想加強與東協的關係,還得多加努力。《霧谷晶策》盤點中國在東協國家的努力,除2021年11月提升與東協關係至「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外,經濟上在今(2022)年年初也已經讓中國推動多年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正式上路實施。在加上中南半島越、柬、寮、泰、緬五國,政治上、外交上向來也都與中國維持友好關係。中國在所謂的「後院」東南亞,經營成果仍豐。《霧谷晶策》分析東協各國中,新加坡算相對親美的國家,仍希望美國能夠重新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新加坡禮貌上對美國推動的的「印太經濟架構」(IPEF)抱持開放態度,但別忘了星國是今(2022)年CPTPP的輪值主席經濟體,仍會續推CPTPP,處理英國、中國、台灣等入會申請。IPEF著重在數位經貿、供應鏈韌性等議題,似乎不是東協國家的主要關切議題。如果美國無法讓東協貨物與服務銷往美國,獲取更多市場准入,IPEF或許無法滿足東協國家需求。
  • 投書 拜登民調創新低  批普丁與歐洲不同調

    2022.03.30 | 15:06

    拜登民調新低,普丁民調遠勝拜登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上任至今約14個月,剛上任蜜月期的支持率「如日中天」,去(2021)年4月《NBC News》製作的民調顯示拜登有高達53%支持率。一年多過去,拜登支持率風雲變色並持續下探。從2021年4月53%一路下跌到今(2022)年1月43%。隨著今年「俄烏衝突」、「歷史記錄高通膨」兩大問題浮現,更直接 衝擊拜登國內聲望。《NBC News》3月27日公布民調顯示,拜登目前支持率已掉到上任以來最低點,僅有4成美國人認同他現在的表現,不認同的人更高達55%。民調指出,有高達71%受訪者認為拜登正帶領美國走在錯誤的道路上,僅有22%受訪者認為美國走在正確道路。在各項議題的處理,民眾則有不同看法。疫情上,拜登處理疫情的成效,ㄝ,仍被過半數受訪者所認可,有51%支持度。然而,在經濟和外交政策的表現則受民眾嚴重質疑。經濟上,僅有33%受訪者認同拜登的處理方式,卻有高達63%受訪者不贊同。民調提到,「生活花費」(cost of living)美國人最重視的議題,比就業機會、經濟、投票權和選舉公正性(election integrity)以及新冠疫情還重要。有高達62%的受訪者認為他們家庭的收入是「正在衰退」(falling behind)。而在1月民調中,同樣問題早有高達61%民眾表示他們家庭收入正在衰退。這顯示這問題並非近期才產生,而是已持續數月仍未解決。另外,民調詢問:「通貨膨脹應該歸咎於『誰』(who)或『什麼』(what)?」受訪者中38%認為應歸咎於拜登和其政策;28%認為應歸咎於疫情;23%認為應歸咎於企業價格提高;僅有6%認為通貨膨漲是因為俄國入侵烏克蘭所造成。外交政策上,雖然拜登支持率較於1月上升5%來到了42%,但42%支持度代表著認同拜登外交政策的人仍低於半數。況且,仍有51%受訪者不認同拜登處理外交政策的表現。而這樣差強人意的表現,過去在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有超過十年經驗,並且選前被認為是「外交老手」的拜登看了更不是滋味,更別說拜登還曾在歐巴馬政府擔任8年副總統。再者,民調顯示,僅有12%民眾表示對拜登處理俄烏衝突的能力很有信心;16%表示有信心;27%表示只有一點信心,但有高達44%受訪者對拜登處理俄烏衝突沒什麼信心。若加總一點信心、沒什麼信心的受訪者有高達71%。若以黨派區分,有高達43%(36%有一點信心加7%沒什麼信心)的民主黨支持者對拜登處理俄烏衝突沒什麼信心。參與此民調製作的民主黨民調調查員霍華德(Jeff Horwit)分析:「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美國人在2020年總統大選尋求的是穩定性和確定性,然而這兩項期待並未被滿足。」拜登施政表現也會涉及今年11月初的美國期中選舉,而目前民眾較支持在野的共和黨掌控國會多數。民調指出,46%受訪者傾向支持共和黨掌控國會,44%受訪者支持民主黨。儘管共和黨的支持率僅高於民主黨2%,但這是自2021年4月以來,這項議題民調首次由共和黨領先民主黨。相信所有民主黨人看到這項數據後,會對期中選舉選情越趨悲觀。目前僅有37%受訪者對拜登有正面印象。然而,可能為共和黨角逐2024年總統大選的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則與拜登半斤八兩,36%受訪者對川普有正面印象。雖距離2024年還早,但這也給拜登執政另一個警訊。民調也顯示,美國人僅有1%對俄國總統普丁有好感,但有高達67%對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有好感。拜登國內支持度有如雲霄飛車般下滑,俄國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在俄國國內的支持率則相當高。《新聞週刊》(Newsweek)3月13日報導引述俄國非政府研究組織「利維達中心」(Levada Center)民調指出,普丁支持度從2022年1月的69%,上升到2月的71%,而71%的支持率也是自2018嗎年5月以來最高的一次。《新聞週刊》引述一份3月初製作的電話民調,民調顯示高達58%俄國受訪者支持俄國軍事行動,僅有23%反對。不過,有分析指出,普丁並未得到預期般的高支持率。《新聞週刊》也提到,俄國政府自俄烏戰事報發後,就開始強化國家對媒體的審查力度,刪除有關俄烏衝突的負面報導。《新聞週刊》又稱,俄國聯邦通信、資訊科技和大眾傳媒監督局(The Federal Service for Supervision of Communication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ss Media,俄文:Roskomnadzor)針對多個俄國新聞機構展開「傳播不可靠的公共重要訊息」的調查,也對媒體在俄烏軍事行動的報導和相關內容進行審查。這些記者只能在俄國官方資訊平台取得「可靠資訊」。《新聞週刊》分析,這些手段可能影響俄國民眾對入侵烏克蘭的觀感。除此之外,俄國也被指控透過「資訊站」和「大外宣」的方式,形塑對於俄國政府有利的與論。《NBC News》民調:Biden's job approval falls to lowest level of his presidency amid war and inflation fearshttps://www.nbcnews.com/politics/meet-the-press/bidens-job-approval-falls-lowest-level-presidency-war-inflation-fears-rcna21679 完整《NBC News》民調資料:https://www.documentcloud.org/documents/21554083-nbc-news-march-poll 《新聞週刊》(Newsweek):Vladimir Putin's Approval Rating Gets Boost: Pollhttps://www.newsweek.com/vladimir-putin-approval-rating-poll-latest-levada-russia-1687543 拜登怒批普丁「戰犯」、「惡棍」、「不應掌權」3月26日,拜登「歐洲行」結束前於波蘭首都華沙的皇家城堡(Royal Castle)發表演說。他在演講中稱普丁為屠夫(butcher),並強調俄國入侵烏克蘭是「戰略失敗」。拜登在演說最後強調:「看在老天爺份上,此人(普丁)不能繼續掌權。(For God’s sake, this man cannot remain in power)」而拜登這句話加上演講內容,引發嚴重爭議。畢竟拜登這話是暗示或鼓勵俄國人民推翻普丁政權。另外,拜登這話也有違美國一直以來強調的「民主價值」,即誰掌握政府權力應由當地人民決定。雖說俄國並非「真民主」國家,但美國仍應該尊重多數俄國民眾的選擇,並非跨越紅線干預他國內政。《路透社》(Reuters)報導,白宮官員在拜登演講完後迅速澄清,拜登並非尋求俄國政權更迭。白宮官員表示:「拜登總統的意思是,不能讓普丁對他的鄰國和區域行使權力。他不是討論普丁在俄國的權力,或是政權更迭。(regime change)」另外,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也在3月27日表示:「美方無意改變俄國政權。」拜登也在3月29日則對他的發言澄清稱:「我只是表達我對此普丁行徑道德上的憤怒(moral outrage),他不應該繼續掌權,就像是壞人不應該繼續作惡一樣。」同時拜登也說,他不會道歉也不會收回他所說的話。實際上,這早已不是拜登第一次對普丁強硬的批評。早在2021年3月17日接受《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ABC News )訪問時就稱普丁「沒有靈魂的劊子手」(killer with no soul)。此次歐洲行前,拜登還曾以「標準惡棍』(pure thug)、「戰犯」(war criminal)、「兇殘獨裁者」(muderous dictator)來形容普丁。法、德領袖對普丁立場有別於拜登 !不過,拜登這些對普丁的「情緒性發言」,讓目前為俄烏衝突調停而四處奔走的歐洲領導人看了很不是滋味。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3月27日對拜登的「普丁不能繼續掌權」說表示,不應用言語升高原先就緊張的局勢。《法新社》報導,馬克宏接受法國第三電視台(France 3)訪問時說:「我的目標是透過外交手段,先促成停火,接著是俄國全面撤軍。如果想要達成這些,我們在言語上還有行動上都不能讓局勢更惡化。」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也說北約並不尋求讓俄國政權更迭。蕭茲日前接受德國第一電視台(ARD)訪問時稱:「這(俄國政權更迭)既不是北約的目標,也不是美國總統的目標。」《Politico》引述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資深研究員且有24年國務院工作經驗的米勒(Aaron Miller)說:「我想這是拜登『發自內心』的失態,如果現在讓他閉眼許十個願望,其中一個一定是俄國領導層發生變化。」《POLITICO》:Playbook: Biden’s 9-word ad-lib that set the world ablazehttps://www.politico.com/newsletters/playbook/2022/03/27/bidens-9-word-ad-lib-that-set-the-world-ablaze-00020701 俄烏衝突現「終局曙光」?3月29日時,俄烏雙方談判代表於土耳其伊斯坦堡舉行長約4小時的談判。會後似乎傳出讓這場持續超過一個月的戰事露出「停火曙光」。俄國國防部副部長佛明(Alexander Fomin)在會後表示:「為了提升互信,以及創造必要條件來促成進一步談判與達成同意與簽署協議的最終目標,相關決定已做出,我方將相當大幅減少在基輔和切爾尼戈夫(Chernihiv)方向的軍事活動。」不過,雖說俄方釋出善意,但還得看實質舉動為何。俄軍目前在烏東、烏南也有攻勢,俄方並未詳細說明這兩地的軍事安排。烏方則表示,雙方討論到停火以解決人道主義問題。並且,烏方提議以「安全保證」換取中立地位,希望由以色列、土耳其和法國等國「保證」烏克蘭未來的安全。而這代表烏克蘭未來不會加入任何軍事聯盟、境內也不會有外國軍事基地或設備的部署。俄方代表會後則表示,這些談判「有建設性」,將立刻把烏方提案轉達給俄國總統普丁,願意考慮安排普丁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會面,同時雙方外長能會面啟動研擬初步停火協議。烏方還提議,未來十五年就克里米亞的地位與俄國協商,任何協議須經烏克蘭人民公投同意。不過,只有在完全停火時才生效。雙方這次談判未討論烏東兩獨立國頓內次克(Donetsk)、盧甘斯克(Luhansk),可見雙方在這問題上共識不足。白宮通訊主任貝丁菲爾德(Kate Bedingfield)3月30日簡報會上對俄軍撤軍一事表示:「俄軍是重新部署,而非撤軍」,並警烏克蘭首都基輔依然受到威脅。美國國防部也對此持保留態度。美國國防部發言人柯比(John Kirby)在新聞簡報會說:「過去一天是否有些俄國部隊調離基輔?有,我們認為有,但人數很少。」柯比又說:「我們認為這是變換陣地,不是真正撤離,我們大家都應準備觀看俄軍對烏克蘭其他地區發動大規模攻勢。這不意味對基輔的威脅已結束。」另外,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也說,目前尚未看到俄國認真謀和的跡象。另外,對目前俄烏談判的進展,拜登也相當謹慎。拜登在3月29日與法國、德國、義大利與英國領袖,展開近1小時的視訊通話,美歐領袖重申持續讓俄國為其在烏克蘭野蠻攻擊付出高昂代價的決心,並持續提供烏克蘭軍事援助協助其自我防衛。此外,會中各方還討論人道救援、能源市場等問題。《白宮新聞稿》美法德義英五國領袖通話:Readout of President Joe Biden’s Call with President Macron of France, Chancellor Scholz of Germany, Prime Minister Draghi of Italy, Prime Minister Johnson of the United Kingdom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tatements-releases/2022/03/29/readout-of-president-joe-bidens-call-with-president-macron-of-france-chancellor-scholz-of-germany-prime-minister-draghi-of-italy-prime-minister-johnson-of-the-united-kingdom-2/ 《霧谷晶策》認為美國民意對拜登政府的考驗還持續進行中,尤其目前可看出美國人最在意的是經濟問題,而非外交政策。無論美國民意在怎麼支持澤倫斯基與厭惡普丁,都不會影響美國人對拜登政府的看法。倘若通膨持續、薪水跟不上通膨變化,那麼美國民眾會在期中選舉做出選擇,當掉拜登與民主黨。美國史上因經濟因素無法連任的總統大有前例,如:民主黨籍的卡特(Jimmy Carter)與共和黨籍的老布希(George H.W. Bush)都因無法穩定國內經濟,導致連任失利。《霧谷晶策》檢視拜登對普丁的批評,已經到所謂的個人層面(personal),就如同仇人相見一般。在國際關係中,使用「戰犯」(war criminal)、「種族滅絕」(genocide)等辭彙是相當嚴重的指控。非經國際法院審判確定,大國領袖如此批評另一個大國領袖並不適切。拜登表示是個人情感投射所致,但「君無戲言」。這將導致俄國民眾不滿,或許會幫普丁爭取到同情票。另外,拜登發自內心的「政權更迭」失言,讓白宮、國務院幕僚急於澄清後,卻又被拜登自己打臉,立場沒有一致並非是件好事。《霧谷晶策》就地緣政治角度分析,歐洲國家現在傾向與俄國維持某種程度的互動關係,而並非如拜登般跟俄國翻桌、撕破臉。畢竟俄國與歐洲國家都位處歐洲大陸,地理上難以切割。位在美洲大陸的美國,當然可以隔岸觀虎鬥、置身事外,顯現美國長期奉行的「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美國雖好心提供歐陸國家天然氣等能源選項,以取代俄國供應。但美國天然氣海運到歐洲恐比俄國天然氣管線價格高出數倍,長久下來將會為美歐關係埋下隱憂。《霧谷晶策》希望俄烏兩國的停火談判能順利取得進展,不過美國官方態度也值得觀察。美國懷疑俄國撤軍言行是否一致,也是國際社會眾所矚目的焦點。但是,倘若美國沒有意願直接介入調停,又無法滿足烏克蘭對美國、歐盟與北約所提的需求,同時也不贊成俄烏談判方向與成果,那將會讓美國陷入尷尬的處境。如《霧谷晶策》先前預測,俄國要的是烏東地區與克里米亞半島,並非烏克蘭全境。美國也應提出合理條件並參與調停,讓俄烏戰事盡速停火止戰。
  • 投書 美歐多場峰會與對俄新制裁、控俄犯戰爭罪  歐盟提「戰略指南針」強化共同防禦

    2022.03.24 | 11:54

    美、德、法、英、義視訊峰會!拜登替「歐洲行」暖身3月23日,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正搭空軍一號前往歐洲。時隔9個月,拜登將展開他上任第二次「歐洲行」。這趟為期4天的歐洲行,拜登預計將在3月24日於比利時布魯塞爾參與北約峰會(NATO Summit)、七大工業國峰會(Group of Seven, G7)、歐盟委員會峰會(European Council)。隨後,拜登預計在3月25日,前往波蘭與波蘭總統杜達(Andrzej Duda)在首都華沙舉行會談,預計討論美國與盟友、合作夥伴如何應對俄烏衝突造成的人道主義及人權危機。據《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3月22日報導,美歐將在拜登訪歐期間,宣布新一輪對俄經濟制裁、對烏克蘭軍事援助。新制裁將針對俄國下議院杜馬(State Duma)400位議員與俄國菁英。不過,白宮資深官員指出,目前詳細的制裁內容和細節仍未定案。而3月12日時,白宮曾宣布制裁12位杜馬議員,這次對俄國杜馬議員的制裁更為廣泛,白宮資深官員形容這次的制裁是:「影響廣泛的行動」(very sweeping action)。拜登在這趟訪波蘭前,美國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3月9日曾出訪波蘭和羅馬尼亞。《紐約時報》引述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談話,這次對俄制裁將有「新目標」(new target)和「新指定人或事」(new designation)。他表示,這次聲明的重點不僅專注新制裁,還要實施新舉措,以確保俄國無法規避經濟制裁。另外,美國將發表聲明,努力協助歐洲國家降低對俄國能源供應的依賴。另外,蘇利文也提到:「過去幾個月,西方國家一直相當團結,拜登前往歐洲就是要確保我們團結一起。」《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 AP)的報導提到,拜登預計在北約峰會重申《北約憲章》第五條集體防禦條款的重要性。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甚至在3月24日宣布俄軍在烏克蘭犯下戰爭罪(war crimes)。在國務院新聞稿中,他細數俄軍在烏克蘭犯下的一一罪行,布林肯說:「今日我要宣布根據目前現有的資料,美國政府評估俄軍成員在烏克蘭犯下戰爭罪。」布林肯也強調:「我們的評估建立在現有公開情資並謹慎審查。」美國正式指控俄國犯戰爭罪,代表著烏克蘭法院對戰犯審判有管轄權。北約秘書長史托騰伯格(Jens Stoltenberg)表示:「各國領袖在北約的會談,將會給予我們一個展現團結,以及對烏克蘭支持的平台。並且,也能展現我們已經準備好,要保護和防衛所有北約成員國。」3月16日,美國防長奧斯汀(Loyld Austin)也前往布魯塞爾的北約總部,參與北約國防部長級會議且討論北約在「東歐陣線」的軍事部署。《霧谷晶策》在彙整資料時觀察到,在這次拜登訪歐後,中國與歐洲也將在4月1日舉行視訊「中歐論壇」(EU-China Summit)。屆時,中歐雙方勢必談到俄烏議題。剛結束與習近平視訊通話的拜登,在歐洲訪問期間會與歐洲各國領導人,探討中國在俄烏衝突中所扮演的角色及相關議題。美、歐雙方將會協調「跨大西洋聯盟」在俄烏議題上,共同對中國的立場。而美國也會單方面向歐洲表達美國對中國的看法。美國期望歐盟會與美國站同一陣線,警告中國不要以任何方式援助俄國。另一方面,歐盟可能希望中國在俄烏調停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蘇利文日前曾說:「拜登訪布魯塞爾會與歐盟與北約諮詢,探討中國在俄烏衝突中參與的潛在性。」此次出訪前,拜登3月19日在結束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視訊峰會後,與德國總理蕭茲(Oalf Scholz)、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義大利總理德拉吉(Mario Draghi)和英國首相(Boris Johnson)在3月21日進行了長達約1小時的視訊通話。會後新聞稿指出,各方在會中討論他們對於俄軍在烏克蘭使用「殘忍手段」(brutal tactics)的嚴重關切。他們強調對烏克蘭包含軍事援助、烏克蘭難民的人道救援持續支持,各國領導人也檢視支持烏克蘭促成停火協議的外交努力。《霧谷晶策》觀察,拜登選在出訪前與歐洲主要大國領導人通話,一方面是要先替自己數日後的「歐洲行」暖身外,更試圖先行討論美歐目前在俄烏議題上的分歧。舉例來說,拜登上週宣布停止從俄國進口石油和天然氣,但歐洲各國目前依舊進口俄國石化產品。美歐預計下週峰會對俄宣布新一輪制裁,而制裁其中一個項目就是禁運來自俄國的石油。然而,目前美歐就在此議題仍無法取得共識。拜登此時通話,有助於他了解歐洲大國對俄烏衝突現況的想法。《雅加達時報》(The Jakarta Post):Biden heads to Europe to bolster West's unityhttps://www.thejakartapost.com/world/2022/03/23/biden-heads-to-europe-to-bolster-wests-unity.html拜登訪歐白宮聲明稿:​​Statement by Press Secretary Jen Psaki on President Biden’s Travel to Poland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tatements-releases/2022/03/20/statement-by-press-secretary-jen-psaki-on-president-bidens-travel-to-poland/《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 AP):Biden seeks new sanctions, help for Ukrainians in Europehttps://apnews.com/article/russia-ukraine-biden-migration-world-war-ii-warsaw-606513344e8f0d96152e43f5ee82b75a拜登與歐洲領導人通話後聲明稿:Readout of President Joe Biden’s Call with European Leadershttps://it.usembassy.gov/readout-of-president-joe-bidens-call-with-european-leaders/國務院新聞稿,俄軍犯下戰爭罪:War Crimes by Russia’s Forces in Ukrainehttps://www.state.gov/war-crimes-by-russias-forces-in-ukraine/《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Biden Plans Sanctions on Russian Lawmakers as He Heads to Europehttps://www.nytimes.com/2022/03/22/us/politics/biden-ukraine-europe-trip.html歐盟「戰略指南針」強化共同防禦!歐洲繼續朝向「戰略自主」邁進?拜登出訪前夕,歐盟理事會(European Council)正式通過《戰略指南針》(Strategic Compass)。新聞稿指出,這項計畫預計在2030年前強化歐盟安全和防禦政策。這《戰略指南針》包含全面的安全和防禦政策,將由「行動」(act)、「安全」(secure)、「投資」(invest)、「夥伴」(partner)四大主軸所構成,而此《戰略指南針》預計將在3月24至25日的歐盟峰會上討論並通過。在「行動」部分,《戰略指南針》指出,歐盟將建立一支多達5,000人組成的「歐盟快速部署能力」(EU Rapid Deployment Capacity)部隊,以面對各種不同的危機。另外,歐盟30天內將準備好部署200位全副武裝的共同安全防禦任務專家。對此,美國《國防新聞週刊 》《Defense News》援引德國國防部長蘭布雷特(Christine Lambrecht)的說法,表示柏林在該部隊扮演核心角色,將提供1,500至2,000名德軍加入快速部署能力部隊。另外,歐盟也將執行常態性的海上和陸上實彈軍事演習,強化軍隊移動能力。《戰略指南針》也提到,歐盟將促進快速且彈性的決策過程、以更健全的行動方式確保財政穩固,以及善用「歐洲和平募款機制」(European Peace Facility)支持夥伴。在「安全」部分,歐盟將強化情報分析能力、發展「混和工具箱和反應隊伍」(Hybrid Toolbox and Response Team)對抗各類型的混和式威脅。另外,歐盟也將發展「網路外交工具箱」(Cyber Diplomatic Toolbox)與設置歐盟網路防衛政策(EU Cyber Defense Policy)做好準備並對抗網路攻擊。歐盟也將發展外國資訊操控與干預工具箱(Foreign Information Manipulation and Interference)、歐盟太空安全和防衛戰略(EU Space Strategy for Security and Defence),並強化其在海上安全的角色。在「投資」部分,歐盟成員國已承諾將永續增加國防支出,以符合集體目標並減低關鍵軍文能力落差,且強化歐洲國防科技與工業基礎。《戰略指南針》也提到,歐盟交換彼此國家間增加與改善國防支出以滿足國防需求的目標,提供進一步的誘因使成員國參與合作能力發展並共同投資下一代的陸、海、空、網路、太空戰力。歐盟也將強化其防衛科技創新以填補戰略代溝且減少對科技與工業依賴。在「夥伴」部分,《戰略指南針》表示,歐盟將強化自身與北約、聯合國與區域戰略夥伴的合作。這些區域性夥伴包含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Organization for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ope, OSCE)、非洲聯盟(African Union, AU)和東協(ASEAN)。另外,歐盟也將發展與理念相近國家和戰略夥伴更量身訂做的雙邊關係,戰略夥伴含美國、加拿大、挪威、英國、日本等國。除了上述國家外,歐盟也將與西巴爾幹半島國家、東南歐、非洲、亞洲、拉丁美洲發展更緊密的夥伴關係。另外,此份《戰略指南針》通過後,歐盟將朝追求「戰略自主」(Strategic Autonomy)更進一步。不過,也有擔憂通過《戰略指南針》後,歐盟才正開始面對重重難關。美國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 Enterprise Institute)學者布羅(Elisabeth Braw)、《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專欄作家日前採訪歐洲聯盟軍事委員會主席葛拉齊亞諾(Claudio Graziano)時,葛拉齊亞諾就點出兩個問題:第一,葛拉齊亞諾提到整合成員國間的軍事戰力將會相當困難,但並非不可能。他說:「美軍和俄軍僅使用一種主力坦克,但歐盟國家卻使用17種不同的坦克,這會造成維護和供應以及培訓方面的大問題。」而這種問題在歐洲的空軍和海軍同樣存在。他還說:「上述問題相當過時且不能接受,尤其考慮到歐洲國家每年花超過2,500億歐元在國防支出上。」葛拉齊亞諾認為:「沒錯,我們確實需要花費更多國防支出,我們也要避免重複項目,以更妥善運用經費。」第二,葛拉齊亞諾強調:「《戰略指南針》提到的歐盟快速部署能力部隊不應與北約競爭。北約九個快速反應部隊(rapid reaction corps)的規模,遠大於歐盟快速部署能力部隊,新的歐盟快速部署能力部隊是為了滿足歐洲安全的需求,並向俄國和其他國家傳達歐盟團結的訊息。」另外,德國柏林智庫「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兩週前的文章也分析歐盟的《戰略指南針》。該篇文章指出,與其提升與世界各國的夥伴的合作地位,歐盟應要強化與非歐盟關鍵國家的合作,因為這些國家能成為歐盟走向戰略自主的基礎。」舉例來說:歐盟應要強化與挪威、英國兩個非歐盟國家的合作,唯有透過強化與非歐盟關鍵國家的合作,歐盟才能在戰略自主和開放性兩者間取得平衡。歐盟「戰略指南針」(Strategic Compass):A Strategic Compass for the EUhttps://eeas.europa.eu/headquarters/headquarters-homepage_en/106337/A%20Strategic%20Compass%20for%20the%20EU《美國國防新聞週刊 》《Defense News》:EU nations circle the wagons in new ‘Strategic Compass’https://www.defensenews.com/global/europe/2022/03/21/eu-nations-circle-the-wagons-in-new-strategic-compass/《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專訪:Is an EU Army Coming?https://foreignpolicy.com/2022/03/20/is-an-eu-army-coming/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Grand illusions: Partnerships in the EU’s Strategic Compasshttps://ecfr.eu/article/grand-illusions-partnerships-in-the-eus-strategic-compass/《霧谷晶策》認為美國仍扮演帶領歐洲國家對抗俄國的要角。不過因為美國與歐洲國家與俄國之間的關係,因為地緣政治上的考量,造成依賴與反應的程度都不盡相同。拜登要讓美國在制裁方面當抗俄火車頭,就是因為美國對俄國在各方面的依賴不多,加上美國國內政治兩黨一致認為拜登不夠強悍,因此拜登需展現魄力,想要重振個人聲望與僅剩四成的支持度。今年11月的期中選舉對拜登所屬的民主黨欲振乏力,拜登說不定想孤注一擲,對俄強硬制裁挽救聲勢。《霧谷晶策》觀察到歐盟2021年才提出「戰略指南針」的草案,2022上半年急欲通過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2021年8月美國阿富汗撤軍的混亂,就敲響歐盟跟隨美國的警鐘,加速歐盟發展自身國防戰略的速度。其次,今年俄烏衝突爆發,更是讓歐盟警覺除依賴美國主導的北約體系外,歐盟國家也急需強化自身的國防實力,確保所有成員國的安全。最後,這項《戰略指南針》的內容正好符合歐盟近幾年追求「戰略自主」的立場,因此歐盟不會反對此項政策共識。《霧谷晶策》分析拜登此行訪歐,目的除協調與歐洲立場外,更是要與中國一較高下。除先前預告4月1日的「中歐論壇」即將到來之外,3月上旬習近平便早與法、德兩國領袖先進行視訊峰會。拜登當然不欲落人後,藉歐盟、北約、G7等峰會舉行之際,拉攏歐洲以對抗中國。目前歐洲國家對俄國的敵意,絕對比對中國強得多。而美國目前坐收漁翁之利,看著俄烏戰事拖垮俄國,又讓北約重回美國領導的主舞台。美國把握時機先下手為強,免得到時中國真出面調停,搶走風采。畢竟,大國領袖可都是很在意「諾貝爾和平獎」的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