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 臺北工業文化遺產淨零轉型的趨勢與意義

    2024.10.16 | 10:27

    臺北工業文化遺產代表的重要意義2012年國際工業遺產保存委員會(TICCIH)在台北舉行大會並具體提出《亞洲工業遺產臺北宣言》,奠定臺灣在國際產業文化資產保存領域之重要位置,而聯合國UNESCO制定《2030年文化主題指標》,從主題角度方式縱觀文化可以扮演永續發展目標與其關鍵影響,例如歐盟在 2020 年提出「新歐洲包浩斯」運動等來改善既有文化資產建築一同達成「2030年淨零排放且韌性的建築成為新常態」目標。過去臺北市工業遺產代表著城市工業技術發展與經濟快速成長的實質見證,而今城市的工業廠區大多搬遷或轉型,淨零排放及永續文化保存等議題,讓臺北市工業文化遺產成為臺灣代表,有其重要的關鍵意義。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工業文化遺產可積極引領豎立標竿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在第28次締約方大會提出氣候風險的急遽升高與隱憂,以建築生命週期來看,建築部門佔碳排放約37%,建造階段之「蘊含碳排」約佔9%,使用階段之「使用碳排」約佔28%,建築物亟需全面減碳。基於文化資產永續保存及碳中和目標,歐盟在工業遺產建築如何淨零(近零)排放積極改變,逐年改善老舊建築物達成近零碳排放,扭轉過去民眾對工業碳排放的印象,讓碳中和工業文化遺產成為典範,爰此,臺北市中心之工業文化遺產(例如建國啤酒廠區)更有其意義性與代表性,應可積極轉型落實淨零排放目標,豎立成國際標竿。善用鄰近大學社會責任與專業能力共同孕育下世代永續文化保存人才聯合國所訂定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人類共同達成方向,臺灣也明確訂出國家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及轉型方式,工業文化遺產未來所需肩負起的責任與義務更是重要與必要,臺灣正面少子化與超高齡社會的衝擊,文化遺產傳承珍貴資料與經驗亦逐步消失,缺人缺工的時代,讓工業文化遺產面臨更嚴重問題,如何解決文資保存人才斷鏈與淨零轉型,可透過「大學教育傳承」方式,讓青年世代專業人才能夠延續並善盡其社會責任。臺北科技大學為臺灣培育重要專業人才的搖籃,擔負培育多元與專業具國際觀人才的重責,過去與北科大緊密連結一起的工業文化遺產(例如建國啤酒廠區)應可善用鄰近大學社會責任與專業能力,共同孕育下世代永續文化保存與淨零轉型人才。文/陳振誠(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主任; 0926-558-245)
  • 投書 盧秀燕忙選舉 食安問題不作為?

    2022.10.05 | 10:27

    李仁豪/議會助理台中市再爆食安疑雲!有食品公司前員工向市府衛生局食品藥物安全處檢舉,指控該公司涉嫌改標販賣過期商品,出貨給量販店、直播主,但事隔多天,都不見市府有何作為,檢舉人的身份卻被曝光,公司內的逾期商品全被清空,懷疑食安處洩露吹哨者的身份。離譜的是,全案經媒體報導後,食安處才出面說明,該案涉及《刑法》詐欺和偽造私文書等罪,因此已移請地檢署偵辦,實情如何將由檢方偵辦,目前無法進一步說明。這是盧市府食安處受理食安檢舉案件的SOP嗎?如果吹哨者的說法屬實,食安處在9月底就接獲兩次檢舉,食安處為何沒有在第一時間就派稽查人員會同警方到廠內稽查並查扣證物?當天或隔天不是就可以查獲廠商的「犯罪證據」嗎?食安處官員也可請廠商提供進出貨記錄,只要現場比對商品相關的貨單資料,廠商有無說謊、有無變造日期、貨品溯源有沒有問題,當場就可以查得一清二楚,食安處為何沒有做?距離年底投票還有50幾天的時間,市長盧秀燕難道都在忙選舉不管市政了嗎?還是食安處的官員都在忙輔選,所以沒有人力去做食安稽查工作呢?如此重大的食安檢舉案件,主管機關台中市政府為何等到媒體都大篇幅報導了,才趕緊派員到廠商公司去查核,這又是盧市府團隊在作秀嗎?《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規定的很清楚,業者的食品如逾有效日期仍進行販售供民眾食用遭查獲,主管機關食安處是可以依法處以新台幣6萬元以上2億元以下罰鍰,情節重大者,並得命其歇業、停業一定期間、廢止其公司、商業、工廠之全部或部分登記事項,或食品業者之登錄。但食安處的作為是什麼?為什麼沒有看到第一時間的查處作為?食安處接獲檢舉後有無派員赴廠商公司查廠?如果沒有,怎麼會說該案涉及《刑法》詐欺和偽造私文書等罪?食安處的依據是什麼?如果有查廠又查無實證,不是在第一時間就應還給業者清白,並替業者澄清嗎?怎麼都把責任推給司法機關?難道這又是盧團隊在推卸責任?盧秀燕的「中央處理器」開始運作了嗎?盧秀燕常自誇食安工作做得很好,但學童校園午餐卻爆出農藥超標案件,如今再爆發食安問題,食安處的做法卻交代的不清不楚,還疑似洩露吹哨者身份,這樣的盧市長、這樣的市府團隊,能讓市民心安嗎?
  • 投書 台中海線鐵路雙軌高架要動工 是市長有沒有行動力、要不要做的問題!

    2022.09.26 | 15:48

    海線鐵路雙軌高架要動工  是市長有沒有行動力、要不要做的問題!張清明  工程人員海線鐵路雙軌高架一事,這陣子隨著市長選舉,炒得沸沸揚揚,現任市長盧秀燕堅持鐵路雙軌高架要中央全額負擔,才能動工興建;挑戰者立院副院長蔡其昌則承諾,只要他當選,海線鐵路雙軌高架由他來做,大慶站到烏日站的鐵路高架化,也將於6年內完成。筆者住在台中海線,長時間搭火車往來南北各地,海線地區對號列車班次少,一直是困擾居民的大問題。每次一到選舉,候選人就會開支票說要爭取海線鐵路雙軌化、高架化,但選舉過後,雙軌及高架的進度都遙遙無期,問題出在哪裡?除了興建的經費外,重點就是主政者的行動力和執行力,市長到底有沒有「心」要做?才是這個工程能不能開工的最大問題。看到盧市長把海線鐵路高架化的工程經費問題全推給中央,筆者實在不能接受,要中央出錢不是問題,但要中央全部買單,海線的民眾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看到海線鐵路的雙軌和高架化?一個沒有心、沒有行動力和城市規劃願景的市長,真的很讓海線市民失望!蔡其昌出身海線,現在又是立法院副院長,已經爭取到中央補助雙軌和高架化的經費,相信中央一定會兌現,台中市政府也有能力負擔部份的興建經費。海線居民要改善海線的交通平權,讓沙鹿、清水、大甲等行政區在鐵路高架化後能進行都市縫合,就期待蔡副院長能當選台中市長,為海線居民完成這個數十年來無法實現的夢想。
  • 投書 新北市議員們,千萬別忘了是人民才是頭家!

    2022.09.23 | 11:58

    王子和 新北市民隨著選戰倒數,政黨間的候選人彼此攻訐坦白說,很正常且合理,可是選舉的戰場,無論如何,都不應該衍伸到議會的殿堂上,畢竟議員和市長的薪水都是民脂民膏,一點也不容浪費。但遺憾的是,新北市國民黨籍議員,可能沒有這樣的自覺,竟然在質詢時間裡,拿出許多「精美」道具,說要揭發林佳龍的政策,大罵林佳龍,讓侯友宜笑開懷,讓人看不出,這到底是在演哪一齣「侯」戲,難道背負民意的民代,應該又是下跪又是彩衣娛親的嗎?說真的,侯市長為了要維持「侯侯做事」的人設,常常搞的市政和選戰界線模糊不清,像是在國民黨議員初選時期,就出現公園播放侯家軍的廣告,或者是市政行程,還特別邀請侯家軍議員參選人到場,被自己黨籍議員酸有行政資源等等,雖然已經違反行政中立,但大家也見怪不怪,只希望在他們國民黨的內鬥結束,就能夠恢復正常。只是沒想到的是,隨著挑戰者林佳龍的出現,大家才發現,侯市長和國民黨議員的這齣侯戲,「沒有最鬧只有更鬧」。因為侯市長不管是面對林佳龍的各種針對市政的質疑,或者是民進黨議員的監督,像是社會住宅、老人補助裝假牙、敬老愛心卡擴大使用等議題上,侯友宜永遠都是保持著一派優雅的回應著「侯侯做事」、「市民優先」,而不認真的回應跟市民息息相關的議題,不僅讓人摸不著頭緒,那樣的笑容,更讓人以為,在質詢台上的侯市長,到底是不是賭神裡的大反派靳能,總是「笑得讓你心裡發寒」。但是每當下質詢台後,侯市長卻又放任底下的局處官員,或競選辦公室的發言人,針對那些質疑,用著最凶狠的話語,講著最空的話,簡直就是比扯鈴還扯,真的不曉得,侯市長是不是根本對市政沒有掌握,才只好用侯侯做事來逃避,因為他真的有很多機會,可以回應質疑。畢竟市民都很關心這些議題,因為大家還是不知道侯市長,到底願不願意補助已經沒有了牙齒的爺爺奶奶裝假牙;也不知道侯市長到底願不願意擴大敬老安心卡的使用;更不知道我們的社會住宅會不會被當成豪宅來賣。可是無奈的是,明明這些議題都是福國利民的政策,侯市長不回答這些問題就算了,就連背負著民意期待的藍營議員,像是劉美芳、邱烽堯、陳儀君、洪佳君、陳偉杰,江怡臻等人,不僅不幫忙關心這些議題,要侯市長給一個答案,還要護航到底,做球給侯市長,利用質詢時間,說要揭發林佳龍的政策和抹黑,還要向林佳龍喊話。嘿!現在站在備詢台上的可是侯市長阿,就算覺得林佳龍的政策有疑慮,也不該像侯市長質疑不是嗎?還是現在的國民黨議員,覺得林佳龍已經擔任市長了?不過說真的,如果藍營的議員,還要配合侯市長在議會殿堂上這樣亂搞,市民一定會用選票成全你們的期待,讓林佳龍站上備詢台,讓你們問到飽的,因為市民真的不想再浪費自己的民脂民膏,看你們演「侯」戲了。
  • 投書 台中市政路延伸第一期動工只是作秀  完工仍無助疏解市區塞車問題

    2022.09.20 | 10:08

    市政路延伸打通工程歷經3任市長的規劃,盧市長上任要開工迄今仍未看到動工跡象。媒體報導,市長盧秀燕答詢國民黨議員質詢時說,第一期工程9月28日會舉行開工典禮。 筆者每天往返市區和台中工業區,每逢上下班時間,台灣大道一定呈現堵車景象,如改走朝馬路虹揚橋、五權西路或向上路筏子溪橋,一樣都會面臨車多壅塞的問題。市政路如果能延伸打通到台中工業區,對眾多在工業區上班的市民來說,真的是一大福音。 盧市長說市政路延伸第一期工程9月28日要動工,查了一下相關報導和資料,第一標工程由工業區一路至安和路,全長約780公尺;第二標工程由安和路至環中路,全長1,200公尺。但第二標用地取得面積只達84%,尚未全數取得土地,後續第二標工程招標事宜,市府正同步進行細部規劃設計中。 筆者看到這資料,腦中浮現的畫面就是「騙」!第一標工程完工又如何?用路人從工業區開車到安和路後呢?要再轉到虹揚橋還是五權西路?難道這兩處現在還不夠塞嗎?盧市長的團隊為什麼不是第一標和第二標同步動工?完成一條無法穿越筏子溪的道路,有什麼值得動工和大肆宣傳的?筆者真的不懂。 盧市長知道市政路打通延伸很重要,一方面可連接到工業區、中科等等,地方已經等了1、20年了,未來會是台灣大道重要的替代道路。但是,一期工程開工、完工,明明就無法疏解台灣大道的車流,我們在工業區上班的人,還是一樣只能從台灣大道東海橋、朝馬路虹揚橋或五權西路回到市區,一條無法與市區市政路相連接的第一期工程,真有那麼重要嗎? 筆者衷心期盼,盧市長能實際做一些對市民真的有用的建設,不要老是做半套的工程,這對台中市民來說,真的沒有太大的用處!文/王一鑫(製造業)
  • 投書 公開澄清聲明

    2022.08.30 | 16:47

    公開澄清聲明黃麒儒以魏水秀之名義於109年1月9日於聲明人先驅媒體社會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之讀者投書刊載文章「讀者投書》國民黨用詐騙犯孫天群的錄音證明了什麼?」,未經完善查證,指稱孫天群先生涉入詐騙案等情,嗣後經查與事實不符,聲明人除立即移除該則投書外,特此向孫天群先生及社會大眾澄清說明。聲明人:先驅媒體社會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投書 成熟的18歲公民 不成熟的18歲公民權

    2022.03.25 | 11:03

    那些推動歷史的,往往都是你們口中不成熟的年輕人無須追溯多久遠的歷史,端看近年,從太陽花學運、反課綱運動,甚至到香港的時代革命,諸多歷史性的社會運動,儘管18歲青年可能不是前線最耀眼的意見領袖,但他們卻是每個社會運動的骨幹。他們在沒有完整公民權的情況下,仍展現他們強韌的公民意志及價值。所謂成熟的公民,應是只要具備完整價值觀及道德倫理並理性做出思考的民眾。而近年的教育,我們也不斷的要求學生自我思考、自我探索,甚至鼓勵推廣學生自治。相比之下,我們的憲法不但落後於18歲的自我意識抬頭,也落後於公民教育的推動。而這些18歲的青年也早已用各種行動證明,他們公民意識的成熟,筆者相信大多數的人都有目共睹,然而依然有些人執迷不悟。門檻高,不是停下腳步的理由!修憲門檻高,早已是全民皆知的事情,然而正是因為門檻高,才更應該讓18歲公民權這個有高度全國共識的議題藉這個機會入憲。除了國外行之有年之外,我們國內的18歲青年們已在近年展現出成熟公民的一面。人民已經準備好了,然而問題卻出在國民黨身上。國民黨早已表明認同18歲公民權入憲,但又試圖綑綁其他議案營造沒有共識的假象,甚至不出席修憲委員會又質疑民進黨自行修憲,如此矛盾的行徑,只會讓青年更加的失望。就算此時不修憲,未來的趨勢遲早會改變現狀。現在的青年及未來的青年,都會記得在這個歷史的轉捩點在國民黨所扮演的角色。放下意識形態,真正的朝野合作讓國家進步,樹立典範同樣是政黨政治的美國,儘管經歷了許多政黨之間的衝突,但在國家利益之前會盡其所能的達成共識並且一致對外,國家及人民利益在政黨利益之上。筆者我堅信,台灣的所有政黨,都是以台灣的國家利益為最優先考量,然而國民黨針對18歲公民權修憲議案的操作讓筆者我對此信念感到動搖,為何如此堅持表現自己與民進黨的不同,而不斷的自相矛盾自我限縮呢?是不是可以放下意識形態,朝野合作來讓國家進步。我期待,台灣的朝野政黨,能以此案為契機,樹立一個新的典範,實踐真正的朝野共識而不是只是朝野協商,各個政黨的代表能站出來一同為這個18歲公民權入憲倡議並推動。此舉不但可以建立朝野共識的典範,也能建立憲政改革的典範,台灣能邁向下一個民主時代,除了能脫離政黨政治惡鬥為反而反的時代,也能為未來的憲政改個踏下第一步。筆者我相信若能達成這樣的歷史偉業,不是只有執政黨會在歷史留下記載,而是會著墨在在野黨的合作相挺所帶來的功績,這將會是屬於人民的勝利,也會是朝野各政黨的建立歷史定位契機。此時18歲青年的公民實踐,不是投票而是走上街頭筆者至今仍忘不了,在公投討論期間,年輕人熱烈的討論他對公投的看法,但他竟不知自己已滿18歲可以投下公投票,著實讓筆者不勝唏噓。台灣18歲的青年已經習慣於走上街頭實踐公民權,而不是透過投票,不管是捍衛國家權益亦或是捍衛公平正義,更甚者有年輕人走進地方加入NGO為自己所愛的家鄉跟領域努力。1996台灣首度民選總統,我們實踐了人民自主權;2016首位女性總統,我們實踐了性別平權;2019同婚專法通過,我們實踐了婚姻平權。我們的國家在短短幾年內,實踐了諸多民主的革新,然而最基本的18歲公民權,卻仍然在原地踏步。現在我們年輕人要來推翻這來自於年齡的歧視及世代的威權,讓完整的公民權還給本應擁有的年輕人們。期待未來18歲的青年,能站上質詢台為自己的族群辯護,期待未來18歲的青年,能勇敢地在志願單填上地方首長的願望而不被譏笑,期待未來18歲的青年,能不受到年齡的歧視對等的與長輩溝通交流合作。敬時代的楔子──18歲的青年們!文/蔡楚璿 (陽明交通大學 醫工所研究生)
  • 投書 請國民黨正視修憲,保障18歲公民權!

    2022.03.22 | 12:24

     朝野協商因國民黨而破局 日前3月17日,立法院針對憲法增修條文增訂第一條之一條文草案召開朝野黨團協商,該修憲草案將我國的投票年齡限制下修至18歲,讓滿18歲的我國公民除了擁有現行的公民投票權,更進一步擁有完全的選舉投票權。然而黨團協商的結果,因為國民黨的阻擋而破局。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表示,預計於3月25或29日將18歲公民權的修憲草案送交院會討論、表決。筆者認為,這一次的院會表決,國民黨若要向大眾展現其對於憲法改革的決心,就應當負起責任,在18歲公民權修憲一案與其他黨團一同投下贊成票。 具有共識的修憲         關於18歲公民權的修憲草案,國民黨團總召曾銘宗表示國民黨絕對支持開放18歲公民權,但是國民黨團主張修憲必須先取得社會共識,曾銘宗也表示18歲公民權應該與其它的草案一同推動修憲,如動物保護、環境保護權。筆者認為國民黨不可藉故混淆視聽,拖延18歲公民權的修憲程序,目前修憲委員會只有將18歲公民權一案送出委員會,且近期的修憲討論對於公民權一案,時代力量、台灣民眾黨以及民進黨早已擁有高度的共識,皆肯定18歲公民權已經是世界趨勢,台灣正處在最合適的修憲時機,又適逢年底即將舉行地方選舉,若不趁此會期將公民權修憲案通過院會表決、交付人民複決,修憲將趕不上地方選舉,也更難跨越修憲的高門檻。筆者認為這視同國民黨阻擋18歲的年輕人行使選舉投票權,也等同於國民黨在阻礙我國憲政改革、阻礙我國呼應世界上民主國家的改革趨勢。 民主世界的趨勢:18歲公民權         縱觀大多數的民主國家,現行的投票年齡限制早已下修至18歲。以日本、韓國為例,兩國分別於2015年、2020年,將先前20歲的限制下修至18歲,且兩國均有開放18歲公民權之後的選舉經驗,從經驗中可見年輕世代積極參與政治、行使公民的投票權,這正是民主國家之所以可貴的地方:由人民來替國家作主。目前東亞的國家中,僅剩我國以及新加坡,將年齡分別限制在20以及21歲,而我國也早在2018年與2021年,就舉行過兩次全國性的公民投票,18歲的年輕選民也早已透過公投展現出成熟穩定的民主參與素養。  請國民黨重視18歲公民權!       筆者認為,我國已被世界肯定為亞洲民主指數最高之國家,當然不可以在公民權年齡下修一事上落後其他民主國家,甚至陷於政治惡鬥而停滯不前。國民黨萬萬不可再混淆視聽、阻礙憲政改革,針對18歲公民權的修憲案早已具有高度的社會共識,更符合國際上民主國家的憲政趨勢。國民黨內曾經發聲支持18歲公民權的立委們,如蔣萬安、江啟臣、魯明哲、謝衣鳳、林為洲、費鴻泰、林奕華等,在此適合修憲的關鍵時刻,應該正視高度凝聚的社會共識、追隨國際趨勢以及重視年輕人的政治參與意願。作為一個最大的在野黨,國民黨應當於立法院本會期中偕同其他黨團,通過18歲公民權的修憲案,誠如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先前承諾,要讓年輕人有更多機會參與政治,那就先從18歲公民權修憲開始!文/陳沛安(台灣大學政治學系雙主修哲學系)
  • 投書 國民黨最愛打臉自己!作秀自曝馬執政對台灣電業發展貢獻度零

    2022.03.18 | 10:38

    3月17日晚上在國民黨的臉書看到一則笑話,車輪黨在自家貼文中表示:「馬政府任內發電量、用電量都比蔡政府多,但都沒有發生過大規模停電,然而蔡政府發電、用電量少,上任6年竟大停電5次!」還好像很專業地引用科學數據表示自己不會說謊。但其實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根本是「玍鳥比雞腿」,車輪黨想要混淆民眾視聽的政治伎倆而已,尤其國民黨手中的數據都是蔡政府第一任任期的發電量、用電量,你國民黨拿八年的增幅比民進黨的四年,不覺得荒唐、可恥嗎? 俗語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但馬政府和國民黨八年執政卻從來沒有這樣想,要知道,從2000年開始的三任政府內核定大型電廠計畫最少的就是馬政府,扁政府執政時的核定電源開發為457.2萬瓩,蔡政府上任迄今為1627.8萬瓩,猜猜馬英九任內核定多少?竟然只有317.6萬瓩!這代表馬政府任內幾乎沒有在投資任何的電源開發,完全就是消耗台灣用電的本錢,也沒有在為往後台灣的用電發展做打算,「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在藍營身上根本就是丟了一堆爛攤給後人,讓台灣能源發展「大開倒車」。 國民黨甚至在臉書貼文中表示,「缺電已成21世紀最大危機、挑戰,嚴重影響經濟產業,而政府不做的,讓我們來做」。但人民倒想問問,國民黨在任內根本不重視能源、發電議題,現在卻轉頭說自己要來提升能源產業,那起問國民黨執政八年是在幹嗎?忙著去中國升旗敬禮參加中共的統戰交流? 此外,國民黨既然這麼喜歡拿台電的資料來討論,那就讓我們再來看一項「新興發電機組投資計畫」,馬政府期間核定的計畫僅有大甲溪發電廠、通霄電廠、風力發電第四期、澎湖風力發電等其他六項發電計畫,裝置容量(MW)共計3176.4百萬瓦,連扁政府的7846.8百萬都比馬政府多超過一倍。 而現在蔡政府任內所核定的新興發電機組項目就包含金門塔山電廠新設第九、十號機發電計畫、太陽光電第二期計畫、風力發電第五期計畫、小型再生能源發電第一期計畫、大潭電廠增建燃氣複循環機組發電計畫、太陽光電三、四期計畫、全台小水力發電第一期計畫、宜蘭仁澤-土場地熱發電第一期計畫、湖山水庫小水力發電計畫等將近20項發電計畫,且目前還有大林電廠燃氣機組更新改建計畫即將加入,目前已報行政院審核,所有裝置容量(MW)共計17678.6百萬瓦,早就狠甩馬政府十幾條街。 且有關3月初的停電,調查結果也已經很清楚了,是因當時的備轉容量率高達24%,為總開關設施的問題,並不是發電不夠、備用電源缺乏的情形,偏偏國民黨卻跟文盲一樣不願看待、理解問題的本質,從頭到尾只會「擋綠能、卡燃氣、阻三接、再高喊缺電」,還用「協尋台灣的皮卡丘」等自以為幽默的言論幼稚化本該認真看待的能源議題,這不是作秀,什麼才是作秀? 原本都懶得嘴國民黨了,現在國民黨卻自己伸臉出來給人民打,要知道,真正在做事、監督政府的在野黨,不會、也不該以「超級比一比」的方式攻擊執政黨,在野黨該做的該是通盤檢視中央政府的用電、能源政策及走向,並提出具體建言,而國民黨喊出「超級比一比」的動機很明顯只是想要拉高自己的支持度,表現出「你很爛、我最棒」的無腦態度,而非真的想讓能源發展有所提升,可悲的是國民黨竟然還以混淆資訊錯誤類比誤導民眾,根本把民眾當成白癡耍,這樣的政黨你支持得下去嗎? 文/簡煥捷(曾任國會助理) 
  • 投書 開放日本食品進口是世界趨勢!國民黨卻連自己的立場為何都不知道

    2022.01.17 | 13:49

    民進黨立法院黨團柯建銘總召近日邀請諸多立委及行政院等官員,討論解禁日本福島相關食品事宜,原本對於台日經貿以及台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來說皆是好事數件,結果又碰上國民黨來扯台灣隊的後腿,立法院國民黨團總召費鴻泰17日先是將日本的食物汙名化為「核食」,之後又拿「全民健康」說嘴,企圖製造食安假議題,還說民進黨如果要讓日本「核食」進來,將不排除任何形式的抗爭,國民黨臉書官網也發文表示「國民黨拒絕恣意開放核食!」另還強調,「台灣有諸多經貿法規障礙待調整適應,絕非如此簡單可加入CPTPP,民進黨為何還要一意孤行?」然而國民黨這樣的論述其實充滿了荒唐,恐怕連藍營支持者聽了都覺得站不住腳。首先,最可笑的地方在於國民黨原本的聲明根本不是這樣說的,國民黨於14日發文表示,「若日本方能保證食品進口安全,國民黨就同意核食進口」,結果發現藍營基層好像不滿這樣的說法,於是直接方向大轉彎表示一定反日本「核食」到底,這告訴了我們什麼?那就是國民黨根本「沒有核心思想」不僅在兩岸關係、台美關係上找不到立足點,現在連日本食品都無法有核心論述,反正選票在哪?我就倒向哪!這就是讓人不齒的國民黨作風。連台北市藍營議員徐巧芯都忍不住批評,國民黨中央最初沒和黨內協調,若再發生類似這種事,「接下來藍營要怎麼選舉真的很頭痛!」再者,國民黨說,就算日本食品開放進口台灣,台灣絕非如此簡單可加入CPTPP,想反問國民黨,那台灣就不應該爭取加入CPTPP了嗎?還是像你國民黨一樣甚麼都不做,坐享權力消耗台灣,要知道,台灣是新申請進入的會員,新申請會員要如何爭取最多會員國的全力支持、並向所有CPTPP會員證明台灣是成熟經濟體絕對是首要任務,因此尋求日方支持絕對也是關鍵,這些都與參與審議等議程息息相關,台灣勢必要努力、積極的面對並提早因應,而不是像國民黨一樣只會唱衰台灣。此外,國民黨還稱「拒絕恣意開放核食!」但請問中央政府有「恣意」開放嗎?若你還有點媒體識讀的能力,就請別再相信藍營的此種說法。行政院早已明確表示,食品進口管理會確保「國民健康」權益的原則下,以「科學證據」為基礎,而且也要考慮「國際標準」,來做為相關的管理依據。未來也在與日本的談判過程中持續找出一個方法處理該類議題。同時我們也要知道,大家最常提到的福島食品,並不是就是「核汙染食品」,也並非「一定是核食」,在科技發達、資訊流通的今日,沒有一個國家會讓核食品在自己的母國出售或出口,畢竟哪些東西被輻射汙染其實非常容易查,因此也呼籲國民黨及整個藍營不要在將日本食物定義為「核食」,這只會讓人覺得國民黨在搞分化、搞仇日情結。且不要忘記,現在全世界幾乎只剩下台灣及中國仍然對於日本食品有此種「地域性的限制」,多數國家如美國,都是使用獨立食品檢驗的方式來限制商品進口,尤其美國政府於去(2021)年9月22日正式取消了對日本食品進口的相關措施,其中包含了福島產的大米、香菇等上百種食品,更何況世界多數國家早已對日本食品開放進口,單看這兩年,自2020年1月以來,菲律賓、摩洛哥、埃及、黎巴嫩、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以色列、新加坡、還有上述提到的美國等國已完全取消對日本食品的管制措施,另外像是印尼、香港、歐盟等國家或地區也放寬進口管制,例如歐盟縮減了須提交檢測證書及原產地證書的日本作物品種,其他非歐盟的國家例如瑞士、挪威、冰島、列支敦士登也都按照歐盟的標準放寬管制,上述皆在在顯示對日本食品的解禁完全已經是世界的趨勢。而上述「地域性的限制」不合理的地方在哪裡呢?舉個最直接的情形,也是以日本為例,現在的食品限制範圍也涵蓋了千葉縣,也就是成田機場的所在地,福島核災後依然有一堆國人跑去日本旅遊,你可曾想過到成田機場喝到的水、吃的美味飯糰,難道也都是核食嗎?也因此,地域性的限制有諸多不合理之處,我們也可以相信科學數據,向美國與歐盟看齊,採用食品檢驗的方式來決定是否進口商品,如此才能成熟、合理的處理日本等國的食品進口議題。筆者最後也要提醒,台灣於2016年底開放日本食品不成功後,不斷的與公民團體進行討論並開辦講座,而討論中的一個建議就是檢驗能量提升。要知道,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一年有檢驗三萬件的量能,台灣民間及相關大學研究機構等七個單位一年也可檢驗約六萬件,2011年到2022年約十年間,邊境總共檢驗18萬件,檢樣量能絕對沒問題。根據原子能委員會的統計,這些國內增加的測量儀器及檢測實驗室已讓相關檢驗量提升超過3倍,因此請藍營或統媒不要在違背良心造謠輻射檢驗量能不足等情形。開放日本食品有科學把關、亦是世界趨勢,其實,今年剛好是日本、中共建交五十週年,而北京方面同樣因為申請CPTPP而想推進與日本關係,因此很有機會調整日本食品禁令,中共非常不願意看到我們台灣比他們優先解禁中國食品,北京方面現在就是打算要拿「日、中建交五十周年」來當做伴手禮。相信聰明的你已經清楚,日本食品的健康問題只是國民黨塑造出來的假議題,而經貿、外交等全台利益未來才是我們真正該關切的,也希望基於台日友好,台灣能早於中共解禁日本食品,讓台灣在經貿、外交上不落人後,而國民健康更會在政府嚴格的把關下安全無虞。文 / 簡煥捷/曾任國會助理
  • 投書 請你投下不同意!這是一個小股民的請求

    2021.12.17 | 10:30

    作為一個股票市場的散戶,這幾年來,我在股票市場賺了一些小錢。我本來不大關心公投,但是這幾天許多大老闆開始出來喊話,也開始讓我擔心了起來。這幾年來,大陸市場越來越不穩定,動輒打壓產業,還有大量停電發生。因此,很多產業都紛紛回到台灣,從台灣生產行銷全世界,也造就了這幾年的股市榮景。今年七月,大陸的限電停產狀況令人印性深刻,從雲南到內蒙古,許多公司都因為大陸政府出台的限產限電政策而無電可用、無法生產。這樣的狀況嚴重打擊了大陸的經濟與股市,也說明了電力的穩定攸關著經濟成長的前景。這些年來,許多公司從大陸撤資回台,創造了經濟榮景,但也增加了用電。尤其像是台積電的製程創新,也會讓他們使用更多的電力,更需要穩定的電力供應。在許多環保人士的抗議之下,大家開始重視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傷害,也開始減少使用燃煤發電。可是,如果天然氣的供應沒辦法更穩定,綠能又還要一些時間才能增加供應,台灣的電力供應很可能就不會穩定。我也知道藻礁應該保育,但是已經外推到不會影響藻礁的地方了,為什麼還要堅持需要更久時間的台北港方案呢?因此,我想呼籲大家,藻礁公投務必投下「不同意」,讓台灣有更穩定的電力供應。現在全世界都在搶著節能減碳,未來的台灣需要更多綠能。我不反對核能,但是老舊的核四已經花了幾百億的稅金,現在還要花更多錢才能發電,這些錢還不如投入發展綠能,讓台灣未來有更多綠能可以使用,也能在減碳的趨勢下強化台灣的競爭力。核四公投我也會投下「不同意」,這樣我的綠能產業才會強強滾。台灣生產的產品一直以來都行銷全球,MIT的品質都有口皆碑,這一直都是台灣的經濟成長動力。如果要維持台灣經濟成長的動能,我們就要加入CPTPP、跟美國等國家簽訂FTA,讓台灣的產品更有競爭力。但是,要加入這些經濟協定,台灣就要是一個守信用的國家,別人才願意跟你做生意。今年初台灣開放萊豬之後,美國就頻頻向台灣招手,也與台灣重新啟動了TIFA對話,台灣很可能有機會可以在更低的關稅下,把MIT的台灣產品賣到更多更有消費能力的西方先進國家,也讓台灣可以從全世界賺更多錢。可是,如果反萊豬公投通過,台灣很有可能又被打入冷宮,有的產業甚至還會被美國制裁,造成股市大跌。有人擔心食安問題,但是萊牛開放了這麼久也沒吃出問題啊!我希望台灣能成為信守承諾的國家,讓更多國家願意跟台灣做生意,因此,萊豬這一案我也會投下「不同意」。台灣要供電穩定,要發展更多綠能,產品要行銷全球,現在的經濟成長動能不能受阻。身為一個散戶小股民,我想懇請大家,請大家務必去投公投,務必在藻礁、核四、萊豬這幾案都投下不同意!我們要一起努力,阻止大陸的限電悲劇在台灣發生,讓台灣的經濟可以繼續成長,再造下一波牛市!文/王見樵(上班族)
  • 投書 三接替代方案不可行!

    2021.12.14 | 10:31

    距離12月18日的公民投票,只剩下最後幾天時間。其中,關於三接遷離公投的爭論仍在持續當中,不同團體、專業者紛紛發言陳述己見,身為新北市民的我,也認為有必要重申「三接替代方案不可行」的理由。三接的建成,對於台灣能源轉型有著極大助益,原本大潭發電廠等北部天然氣供應來自台中,然而,2020年台中天然氣接收站(二接)負載率已高達119℅,不僅無餘裕擴大供氣,更可能造成危險。北部啟用三接站的期程,有迫在眉睫的需求。公投提案方一直強調的「台北港方案」早已不可行,其強行無視新北市八里居民的強烈反對意見,直把八里當成解方,但該方案除了需拉管道外,還需大規模填海造陸,造成的環境衝擊只會更大。而方案的變更,帶來的不只是對八里的衝擊,還包括資源、時間與國家總體策略的問題。經濟部預估,三接啟用後供應大潭電廠8、9號燃氣機組,年發電量約137億度,可以取代相當於500萬噸的燃煤發電,如此才能讓高雄興達電廠與台中火力發電廠的燃煤機組陸續退役,減少的空汙多得難以計算。一但三接被否決,燃煤被迫繼續使用,對中南部的人民健康繼續造成危害,這是我們所想要的能源轉型嗎?再者,三接興建進度已達三分之一,若拆除只是浪費納稅錢,更甭提若採用所謂的台北港方案,不僅興建時程至少十一年起跳,且天然氣運輸管線仍舊需要拉回大潭發電廠,沿途將經過多個人口密集區與藻礁保護區,衝擊遠大於現有方案。此外,台北港作為商港,今年一至十月共吞吐超過1300萬公噸的貨物,若再加上天然氣接收站,恐會造成貨運與天然氣裝卸作業上的衝突,進一步讓港運混亂,得不償失。正因如此,不論是新北市政府、八里在地居民、民意代表等,都已明確表達反對立場。公投提案方持續忽視民意與地方政府意見,相唱和的國民黨則持續忽視黨內侯友宜市長的顧慮,實在令人不解與遺憾。現行的三接工程方案,除將最初規劃的232公頃面積縮小至23公頃,僅十分之一大,也將工業港再度外推,將對環境的傷害減至最低,此方案也獲得包括地球公民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在內的眾多環團與專家學者表態支持。在面對環境保育與國家政策的兩難時,我們應權衡利弊,做出盡量兩全其美的方案,不能因經濟而棄環保於不顧,反之亦然。身為新北在地的青年,我一直希望北部能一同負擔合理的發電責任,而不是讓中南部的人們以其健康換取滿足北部居民的需求。在時間、人力物力等資源以及技術等多重因素之下,台北港替代方案只是一個更糟且不可行的方法,三接留在桃園,才能解決用電需求,才能讓高污染的燃煤發電離開中南部,還給人們一個乾淨的天空。一但三接遷離,浪費的不只是金錢、時間,更包括台灣邁向乾淨能源的時機和中南部人民的健康。在投票之前,請大家想想,公投提案方真的提出了負責任的替代方案了嗎?值得我們三思。文/楊士誼(東吳大學學生、新北市民)
  • 投書 沙鹿停車場改建 佳龍規劃寬恒收割?

    2021.12.09 | 16:53

    代表國民黨參選台中第二選區立委補選的顏寬恒 ,9日在臉書上表示,和胞妹顏莉敏共同爭取沙鹿光田醫院前停車場從平面改建爲立體。但實情卻不完全是如此。停車塲改建案,整起脈絡是在蔡英文政府提出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後,時任台中市長林佳龍進行規劃,由後任市長盧秀燕送件,最終由時任交通部長的林佳龍核定,中央補助一億餘、地方自籌一億,總計二億三千萬經費定案。瞭解整起脈絡後,便顯現出顏寬恒的攬功,是多麽粗糙的拙劣。為了突顯自己的「做事」,連同黨的盧秀燕都「被消失」,這種行為,無疑是徹頭徹尾的「X話」。再者,如果連顏清標任立委時期也算進去,顏氏父子擔任中二選區立委長達十二年,卻一直要到蔡英文執政時期,在林佳龍的推動下,才爭取到沙鹿光田醫院停車場的改建,反而更加證明顏氏父子之前的無所做為與搭順風車佔便宜的行為。顏氏父子這種「在地人」,正是在地人希望改變的主要原因。文/陳子瑜(政治工作者)
  • 投書 是好是壞?台灣本波物價上漲的經濟意涵

    2021.11.25 | 14:20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下稱聯準會)在今年11月啟動縮減各類債券購買規模,以每個月減少夠美150億美元節奏進行。一般認為美國因為今年以來,以燃料油及汽車為主帶動美國物價上漲,造成通貨膨脹高達6%超過預期2%左右是其行動的主要因素。但從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的各項發言看來,聯準會應認為這是短期現象,並說明目前美國通膨與二戰後的情形相當,是由生產面的問題所引發,來年的通貨膨脹仍然以2%左右為目標。美國聯準會是調控美國經濟的主要機構,其目標有二,一是穩定溫和通貨膨脹率,二是促進就業市場,簡單說美國最關心的經濟指標是物價上漲與失業率。就其目標而言,以2%的物價上漲為目標且稱之為溫和,對厭惡物價上漲的台灣人而言似乎很奇怪,這是誤解對物價上漲本身代表長期經濟健康所致。 基礎經濟學教市場供需原理,物價上漲屬於總體經濟範疇,但是現代總體經濟分析已演變成著重個體經濟分析基礎,從基本供需原理來瞭解物價上漲,對國家經濟之成長更容易理解。聯準會之所以最關心物價與就業數據,從供給面來看,價格之上漲表示企業商品或服務的價值有所提升,從需求面來看則是消費者願意花錢消費,成本跟需求帶動商品價格上漲,只要是溫和穩定的趨勢,這表示國家經濟發展健康,故而以物價溫和長期上漲作為目標其有背後的思維邏輯。同理,就/失業率也是反應國家企業與人民經濟狀態的重要訊號,因為企業持續成長自然需要用人,而人民就業穩定自然消費穩定,這又是供給面與需求面健康與否的重要觀察指標。綜上所述,聯準會以溫和物價上漲與失業率為政策重要參考依據是為必然,那台灣現況呢? 台灣經濟,對內許多重要物資靠進口,如能源、金屬、木材、糧食等,民生物價影響最深者則是國產食品、蔬菜、肉類等,故台灣的物價問題,一受國際商品市場價格波動影響,二則是國內蔬果肉品供應。國際商品市場近年屢屢發生短期大幅度波動,進而影響各國物價連動,這是因為近二十年來這些商品現貨市場,受到期貨等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投機交易大幅度增加所致,投機性的交易造成價格大幅度上下震盪,連帶影響實際使用商品的現貨市場價格,這種反客為主的現象被稱為「尾巴搖狗」。不過,隨著企業以長期供應合約來平均成本,與用金融工具避險的方式因應,這方面對我國物價的影響較不強烈,近期以來的進口物價上漲,關鍵因素是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往返各國家航運因防疫等待期,以及港口與貨運人力因疫情而缺少,推動航空及海運運費價格突破歷史高點所致。以長期來看,這些負面因素終將消失,而事實上近期國際航運價格回落便是徵兆,故目前我國面臨通貨膨漲問題,應防備的是其他必需品乘機上漲,觀察經濟部最近對零售商們溝通暫緩漲價,確實是有打到問題的痛點,因為價格上漲就回不去了是市場經濟的特徵。 若要探究台灣近年以來的物價上漲根本,除了短期的航運運費破歷史高價因素外,經濟好轉才是主要原因。我國外銷訂單數據剛出爐,連續20個月外銷訂單正成長,且是資通訊、電子、光學、機械、化學與塑膠橡膠類全面成長,今年前十個月訂單總量超越去年全年,而且是同期的33年最高,一般預期12月底可以突破全年6500億美元的歷史最高金額。台灣的基本工資連年調漲,主要影響內需的服務業成本增加,這必然成為餐飲服務價格上漲的推力。但就美國聯準會以物價溫和上漲及提高就業率為目標的思維來看,台灣近期的失業率下降顯示台灣防疫新冠肺炎疫情的成績,薪資上升而失業率下降,這又是另一個台灣經濟變好的明證。綜論,台灣物價上漲實質內涵除了短期因素,實則是受到經濟熱絡所致,政府部門當然還需謹慎監控國內蔬果肉品及必需品等受到天氣或季節因素,甚至人為因素等擾動,致使我國民生物價突然飆高,不過,在這一波台灣經濟成長翻轉帶動的物價上漲現象本身,國人應就事論事,希冀勿入「什麼都漲只有薪水不漲」的口水之爭,畢竟經濟健康發達是國人都能雨露均霑的好事,妖魔化物價上漲非理性之舉。 文/郭嘉岳(助理教授)      
  • 投書 話不能黑白講 台灣人豬牛食用量與美豬牛食用量的混淆

    2021.11.18 | 14:45

    繼國民黨2個同意2個隨便以後,反美豬公投成為他們死抓的議題,不但在蔣萬安被地方媽媽狠狠打臉後,連民眾黨都湊臉上來打,跳針的表示,台灣人食用豬肉37.3公斤、牛肉6.41公斤,試圖掩蓋進口跟國產自給率的差異,把台灣超過94%的進口牛肉與不到10%的進口豬肉相比擬,看來民眾黨也學上了國民黨潮水退去不穿褲子的壞習慣。事實是,去年不到7萬噸的進口豬肉,相比14萬公噸的進口牛肉,你吃到的誰多誰少,不是顯而易見嗎?以去年的統計資訊來看,2020年國人糧食供給量,豬肉每人35.32公斤、牛肉7.14公斤,國民黨和民眾黨只說到這裡,但!台灣人吃到的牛肉大多來自進口,台灣牛的自給率只有不到6%,其中94%來自美澳紐等國家進口,約14萬公噸。在馬英九2012年開放含萊劑美牛進口以後,台灣去年進口的美國牛肉就有6.4萬公噸,換算去年國人平均每人食用約2.7公斤,反觀美豬或進口豬肉,台灣人的豬肉自給率平均約89%-92%不等,去年更來到92.6%。也就是說,國人在消費豬肉的過程僅有不到8%會食用到進口豬肉,美豬更占其中更少,去年統計,只有1.6萬公噸,等於去年每人吃到美豬的量只有0.7公斤,今年更是受到其他國家進口取代,只剩0.4%不到,這和已經進口9年的萊劑牛肉、去年每人已經消費2.7公斤相比,到底民眾黨是在什麼異度空間討論食安議題的?去年國民黨就說,開放萊豬進口,會讓大量美豬進口,台灣養豬產業會崩盤。結果從今年1月1日開放以來,事實證明,做好產地標示,台灣人更有意願選用國產豬,自然帶動國產豬的需求,還因此今年創下20年來最好的豬肉價格。其實,從過去台灣豬肉進口的習慣,就一直維持在一成上下,所以台灣人食用美豬十年以來也都維持在0.7公斤上下,國民黨和民眾黨根本不了解國際豬肉市場和台灣人飲食習慣。也是因為今年的開放,更讓我們看到,潮水退了,又有人沒穿褲子了。一向講求大數據的民眾黨,對數字視而不見,試圖誤導民眾,實在憂心。憂心的不是民眾看不清事實,而是民眾黨看不清事實。公投這題,不論是民眾黨和時代力量,沒有一致的論調被淹沒在聲量中,講不出自己的觀點,一味地跟著國民黨的屁股後面走,談不出自己的核心價值。台灣的政黨政治走到這種地步,無法理性溝通議題,實在令人憂心。專業的食安議題不選擇相信專業的機構,反而被部份政黨偷換概念,試圖呼嚨民眾,也難怪美國要森七七,因為國民黨、民眾黨還是不能告訴民眾,為什麼安全的萊劑美牛可以進口,但安全的美豬不行呢? 文/陳書榕(台北市民)
  • 投書 還在護藻礁反三接?國民黨請聽聽大潭居民的聲音!

    2021.11.02 | 16:19

    國民黨一向不聽人民的聲音,每一次都不意外,國民黨大喊護藻礁反三接,你們知道大潭居民怎麼想的嗎? 筆者有朋友家中有長輩是大潭當地居民,他說當地居民每次看到自己的家當作政治話題早已厭煩,而且國民黨的言論根本不是他們的想法,在現在政府的規劃下,他們是支持三接方案的,所以,這場公投討論完全無視了在地居民的話語權,都給國民黨自己講。 才跟朋友聚會完,過2天我就看到新聞採訪桃園大潭里舉辦淨灘活動,真的印證了我朋友的說法,現場里民直接向媒體表示,大潭藻礁現在都變成石頭了,根本沒有什麼意義,我們支持三接方案,請政治人物不要再消費大潭! 大潭里表態支持三接方案,可見國民黨完全沒有跟大潭當地居民溝通過,根本是在硬推藻礁公投,國民黨完全是護藻礁當作政治工具,不理會大潭當地居民的聲音,但讓我最不能接受的是,國民黨成為護藻礁的環境捍衛者這件事,我現在就攤開過去的資料,問你們國民黨到底憑什麼? 國民黨沒資格護藻礁反三接的3大理由 第一,國民黨執政下的中油三接投資計畫開發面積,比小英政府多了將近10倍,結果國民黨喊護藻礁反三接,到底有什麼勇氣說服別人? 當時桃園市長鄭文燦還向馬政府反應,中油三接投資計畫要做好海岸生態維護,當時馬政府也沒有做相關因應措施,結果現在小英政府把開發土地面積從232公頃縮減剩下23公頃,又進一步往外海推455公尺,盡力將生態衝擊降到最低,但國民黨卻說要護藻礁為名,要反對三接計劃,難道國民黨覺得自己的臉還不夠腫嗎? 第二,桃園的海岸環境維護,國民黨執政這麼多年,答案是什麼都沒做!朱立倫當了8年的市長,敢不敢把任內海岸整治成果攤出來給檢視? 桃園一直到升格後,民進黨執政成立全國第一個成立海岸管理處的縣市,至今投入超過8億元做海岸環境整治,目前桃園市的藻礁海岸,已有87%被我們列為環境保護區。還設立了四個保護區,包括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許厝港國家級濕地、草漯沙丘地質公園及新屋石滬文化景觀,實質投入資源做生態維護及環境教育。 第三,國民黨要護藻礁,反對興建三接,根據科學精算顯示這會換來多燒每年500萬噸的燃煤,國民黨又反空污又反三接,這到底在開什麼玩笑! 如果接下來三接無法如期運作,每年發電量將會少137億度,若以燃煤發電來彌補,就要多燒500萬噸煤。北部的用電量佔全台最高,整體用電量大於發電量,近5成的時間需要中南部來填補,建立三接也是為了區域供電平衡。根據台電統計,台北市去年約161億度,三接發電量137億度,相當於85%台北市全年用電,不蓋三接,台北市就沒電一年,看了這些事實,你還敢相信國民黨瞎扯嗎? 1218一起阻止國民黨拖垮台灣 國民黨刻意簡化問題,掩蓋事實,護藻礁只是環境議題嗎?他其實決定了我們未來的用電穩定及能源發展,更影響了外資來台投資的意向,1218我們一定要站出來投票,阻止國民黨阻礙台灣發展! 文/陳靖(上班族)
  • 投書 大新竹升格消弭縣市競爭焦慮

    2021.10.18 | 16:10

    近期新竹市市長林智堅提出「大新竹升格」的議題,引起各方的討論。筆者認為,新竹縣市合併升格的議題,應該從新竹科學園區所帶來的新竹縣市都市發展的角度來理解。 從園區來看所謂的「共同生活圈」,大抵就是園區移居者向外輻射的居住地景。從最初的園區一期的宿舍,到香山、寶山的山郊社區,再到竹北、金山街,最後到現在的關埔計畫區。一路尋找落腳處,進而形成緊密的生活網絡。 但因為橫跨竹科、新竹縣市,都市空間的治理就成了問題。事實上,縣/市、園區/新竹之間的「治理隙縫」一直存在,並且也影響了新竹科學園區以及新竹地區的都市發展。 中央當然也有意識到縣市與園區之間的治理隙縫問題,所以在1993年發布了「新竹科學城發展計畫」,試圖藉由中央的力量也橋接縣/市之間的治理隙縫。然而最後因為缺乏主要推動單位,這份「科學城計畫」最終還是落到紙上畫畫的結果。而中央也在同年(1993年)委託台大城鄉所做了「第二科學園區的可行性研究」,開始將產業發展的視角轉向台南。 國家產業發展的轉向,自然也造成了新竹縣/市的焦慮。所以在2000年以後,基本上新竹縣市的每一位首長,都試圖維持「竹科在新竹」的城市競爭優勢。這不僅是與其他縣市的比拼,更是縣市之間的角力。誰可以吸納更多園區人口以及外溢的資源,就越能提升城市競爭力,也因此「你有的我也要有」的比較情緒一直在縣市之間蔓延。 這有什麼問題?問題在於,明明生活在同一個生活圈,但卻因為縣市之間的資源分配而相互競爭。進一步說,都市基礎的不足,也是體現在缺乏通盤規劃的都市發展之上。 「竹科在新竹」是一個雙面刃。帶來大量的移居人口,間接促使了新竹的都市轉型,但也讓新竹地區陷入不停追趕移居者需求的尷尬局面。 綜合以上的觀點,縣市合併升格的提議,就是要解決「治理隙縫」以及縣市競爭的「焦慮心態」,從更大的尺度上處理新竹地區的都市問題。「縣市合併」可以透過整體且具有一致性的規劃解決現狀問題,而「升格直轄市」更可以爭取更多資源投入地方建設,強化都市基礎設施不足的問題,讓產業跟都市的發展更加完善。 文/莊重遠(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      
  • 投書 美方確認對台政策不變 統媒卻還故意曲解拜登言論

    2021.10.06 | 15:00

    美國總統拜登於本(10)月5日表示,曾向習近平提到雙方皆應遵守所謂的「台灣協議」,拜登闡述,「我和習近平談到台灣,我們同意會遵守『台灣協議』,這就是當前的情況,我現在明確的表示,他除了遵守協議外,不應該做任何事。」然而,該言論竟被統媒拿來大做文章,拜登此言一出,就有統媒開始加油添醋的撰寫幻想文,認為拜登是向世人展示美國、中共同管理台灣問題,更腦補的表示美國不會改變一個中國立場。最可惡的是部分紅媒還大酸許多台灣民眾不明事理,無視國際上的當前政治與過往歷史脈絡,故步自封編造獨立迷思。然而,在筆者看來,這些批評都是統媒、紅媒的惡意抹黑及誇大,也完全不符合現實情形。 首先,有看過拜登受訪的原檔影片就會發現,拜登是一下飛機後就被記者喊話要求回應有關中共軍機挑釁台灣的內容,試想,當你還不清楚發生什麼事情且對事件的架構、脈絡都還沒有全然掌握時,所說出的話能有多周延?也因此,面對記者提問,拜登便結結巴巴、不是很精確的談了這個議題,最後連《台灣關係法》一下子都沒辦法精確地說出,而拜登所提到的「台灣協議」,從古至今都沒有什麼台灣協議這種活動,更精確一點說,拜登想要提的應為《台灣關係法》。 這樣說絕對不是子虛烏有,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在今(6)日便表示,總統府有在第一時間與美方確認拜登總統的說法,美國政府肯定的表示對台政策絕不改變,且美國還會持續依據《台灣關係法》及「六項保證」維持對台灣穩固的承諾。張惇涵更強調,從拜登上任以來,美國政府便一直以實際行動履行上述提到的《台灣關係法》及「六項保證」,藉此展現對台灣的堅定支持,像是美國政府近期對印太地區的重視、以及對台海周邊國際情勢的嚴正關切,皆顯示美國保護台灣、維持區域和平穩定的決心。 除了總統府外,外交部也同樣在第一時間分別於台北與華府向美方確認,美國政府也同樣保證對台政策不變,美國國務院近日更發新聞聲明,美國將持續依據《台灣關係法》、「六項保證」維繫對台灣堅若磐石的承諾,也不間斷的協助台灣維持足夠自衛能力。自2016年來,台灣、美國雙方也一貫維持密切順暢的溝通、交流管道,拜登政府近日也在不同公開場合嚴正關切北京當局的挑釁行徑。 從上述我們便可知,讓統媒這麼開心、以為逮到機會大罵執政黨的「台灣協議」,其實是《台灣關係法》及「六項保證」,直接打臉紅媒唱衰台灣的荒謬言論。要知道,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Ned Price)之前的聲明就有表示,這並非拜登首次使用與「台灣協議」(Taiwan Agreement)相關的字眼,他於今年3月底在白宮舉行首場總統記者會中就有提到,「我們要確保中國為遵守南海、北中國海(應為口誤),以及他們『針對台灣所做的協議』等事負責。」普萊斯的聲明也指出,美國對於中國在台灣附近的挑釁軍事活動相當關切,這不僅破壞區域間的和平穩定,更有可能產生誤判風險;而台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則符合美國在印太地區的長久利益,美國絕對會協助台灣維持足夠的自衛能力,並恪守美中三公報、台灣關係法與六項保證承諾。 現在回頭看看不斷矮化、唱衰台灣的統媒還敢拿拜登沒有做任何準備的發言來大做文章,就可以知道這些媒體有多麼的無良、可悲,尤其紅媒還將台灣協議當作是攻擊台灣的利器,卻忽略其實「台灣協議」的本質是《台灣關係法》等利台法規,這就更加確信了不瞭解當前政治與過往歷史脈絡的並非台灣人民,而是這些造謠的無良統媒、小粉紅和藍營側翼,而其看扁台灣人民的心態更該遭到全民唾棄! 文/謝光緯(曾任國立大學教學助理)
  • 投書 小英視訊高市早苗押錯寶?突顯藍營對日本情勢的外行與短淺

    2021.09.30 | 09:47

    日本新任首相出爐!日本當前執政黨自民黨在現任首相菅義偉放棄競選連任後,於昨(29日)舉行黨魁選舉,在岸田文雄、高市早苗以及河野太郎、野田聖子的競爭下,歷經兩輪投票,最終由前自民黨政調會長岸田文雄當選,成為日本新任首相。而岸田文雄的勝選,可說是為台灣對日的外交、經濟、國安合作打了一劑強心針,未來台灣的區域發展以及國際合作可說是精彩可期。  首先,岸田文雄一直以來都有意強化挺台的措施與力度,外界猜測,岸田文雄很有可能會採取比菅義偉更為積極的「親美友台」動作,畢竟曾任外務大臣的岸田文雄自身也很清楚中國對日本的安全威脅甚大,尤其依目前新疆、香港的處境,中國下一個覬覦的目標很可能就是台灣,台海一旦出事,同樣身處東亞區域主義範疇的日本亦不可能置身事外。因此,巧妙的「對付中國」不僅是其對外交涉的首要任務,與美國、台灣維持「台海穩定」的區域安保合作,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然而本該是對台利多的好消息,卻還是有藍營人士刻意唱衰這場選戰,仍要酸言酸語講個兩句才開心。尤其當蔡英文總統於9月20日與高市早苗舉行視訊會談,期盼台日雙方的實務交流能持續擴大及深化,但在高市早苗落選後,卻被特定藍營人士解讀為台灣「押錯寶」,這樣的解讀實在讓人啼笑皆非,為什麼說藍營的「押錯寶」論述是錯誤解讀呢?對這場選舉多少還有一點了解的民眾就會知道,該選舉其實是採兩輪制,第一輪若不過半的話,就會要二輪決勝負,所以安倍晉三和麻生太郎找高市早苗出來,短時間內拉高她的支持。從今天的得票我們也可以看出,高市把河野本來可以拿到派系控制的外票拿走,讓河野第一輪無法突破五成,而第二輪變成以國會議員為主、地方黨部票為輔的選舉模式,也因為第一輪的策略奏效,且岸田和高市也都屬於自民黨裡面的抗中派,因此最終輪集結支持岸田文雄,直接不分票讓岸田當選。 講白了,這場選舉其實背後就是代表安倍晉三、麻生太郎以及甘利明所謂的3A,不僅完全掌握自民黨的權力,在每個動作的選擇時都能精準的拿捏,並且跟對方展現良好的默契,這才是真火候。說穿了,高市早苗本來就不會當選,她的參選只是安倍晉三等人要避免河野當選,高市的出現可算是犧牲打,護送岸田文雄這位隊友上得點圈,最後回本壘得分。  從一場首相選舉,我們便可看出某些藍營人士對於對日情勢的分析有多麼外行,押錯寶的言論更顯得格局不足,視野狹隘,畢竟就像上述所說的一樣,岸田文雄和高市早苗都是屬於自民黨裡面的抗中派,比起河野太郎對中態度的立場搖擺,無論是岸田文雄或是高市早苗當選,皆是台灣的勝利。蔡總統和高市早苗的視訊其實更彰顯了台日雙方的友好,未來能有更多的務實合作、開拓兩國更多的可能,並肯定雙方自由與民主的價值,一同應對霸權主義中國所帶來的衝擊,這樣的格局才是國家最高領導及其團隊該有的氣度、廣度與深度,而蔡總統也做到了,比起眼界還只執著在「押寶說」的藍營人士,孰優孰劣,一目了然! 文/謝光緯(曾任國立大學教學助理)
  • 投書 鄉鎮制度須重整 大新竹合併勢之所趨!

    2021.09.08 | 14:52

    竹科、九降風、都城隍廟,以及文風鼎盛的學術氛圍,這是許多人在談及新竹時最先產生的直觀印象。其實,新竹擁有的歷史人文、自然風情,乃至於科技特色還不僅如此,尤其新竹未來的發展更是值得期待,近日新竹市長林智堅便具體的提出大新竹合併的議題,盼未來新竹縣、市能在合併後升格為台灣的第7個直轄市。遙想將近40年前,因為歷史的意外造成新竹縣、市分家,若未來能有機會合併,無論是在經濟、文化發展上絕對皆是守護台灣的一大助力,且無論從民間態度、科技發展、分配稅款正義、生活環境等面向切入,新竹縣、市皆有合併、升格的充分理由,筆者列點如下。新竹為創稅重要縣市,發展上應受更公平待遇 這幾年的全國統籌分配稅款資料已有明確記載,光是整個大新竹地區每年就為台灣創造了1920億元的稅收,這比6個直轄市裡的其中2個直轄市所創造的稅收還多,充分顯示大新竹地區一直以來都是創稅的重要縣市,然而新竹縣、市每年在統籌分配稅款等給地方的財政款項卻都被分配不到2%,然而光是六都就拿了超過全國的6成稅款款項,比例上來說確實對新竹不公平,但若大新竹有機會合併成直轄市,就能有更多的資源去投資、建設整個新竹地區,不僅符合創稅的公平正義,更彰顯了優質的產業發展、國家戰略考量。合併帶來正向改變,居民、企業態度紛表贊同 傾聽、尊重在地的聲音最為重要!當大新竹地區升格為直轄市的構想提出後,已有不少新竹在地子弟在社群平台、網路媒體上發聲表示支持,樂見新竹縣、市一同合作推動升格,林智堅市長更表示,近日不斷有新竹科學園區的企業朋友向其表示相當支持合併、升格的構想,市長也強調在合併成大新竹後一定會針對基礎設施建設、交通改善,以及新竹整體的腹地投資建設做通盤的規劃。除了看好合併、升格後所帶來的正向發展外,許多新竹市民支持的原因也與藍營的地方勢力惡鬥有關,對新竹稍有了解的朋友就知道,新竹長期以來被國民黨地方派系把持,近年來藍營各家族在新竹縣市競爭、廝殺激烈,然而民眾早已經厭倦了藍營這種汙濁的派系內亂,因此若新竹縣、市真能合併、升格,目前這種藍營派系內鬥的戲碼最終將走向式微,還新竹市民一個乾淨的選舉環境,這亦是許多民眾支持合併並升格直轄市的原因。半導體聚落享譽國際,升格為竹科帶來更璀璨的未來 眾所皆知,大新竹是台灣重要的戰略城市,其中共有享譽全世界的半導體王國-新竹科學園區,我國晶圓龍頭台積電、聯電也都設廠於此,另外更有許多國家級的研究機構、知名學府如清華、陽交大位於新竹,未來若透過合併且升格為直轄市,不僅能加速發展的腳步、更有動能的提高行政效能,甚至還能吸引更多優秀的研究、科技人才回到新竹家鄉,為在地居民獲得更好的生活、就業服務,進而加速推動許多新竹縣市居民引頸期盼的大新竹輕軌等優質公共建設,為新竹奠定發展基礎,也為台灣創造更亮眼的未來。仔細想想,整個大新竹地區,每人平均納稅額甚高,但一直以來卻無法享有對等的財政補助去支持新竹的交通基礎建設、托嬰、學校資源等社會福利,因此合併、升格皆有其必要性。或許有人會質疑,根據《地方制度法》規定,若要升格為直轄市,人口聚居須達125萬人以上,而目前設籍新竹縣、市總人口約為103萬,似乎還不符合《地方制度法》規定?然而若我們皆抱持著這樣的想法就太狹義。首先,新竹縣、市的常住人口早已突破120萬,實質上早已接近升格條件,其次,如同上述所說的稅款制度問題,也對新竹縣、市產生不符比例的失衡現象。因此,最好的做法應為修改《地方制度法》第4條之規定,將直轄市人口門檻從125萬調降至100萬,以符合大新竹合併及升格直轄市的急迫、必要性以及整體縣市發展的完整性,倘若往後修法能通過,也將有利於未來台灣其他鄉鎮發展的均衡性及可行性。然而,就是有些藍營側翼及統媒見不得新竹好,大肆攻擊林智堅市長的前瞻升格做法為政治操作,但這些藍營蟑螂及紅媒可能忘了合併及升格大新竹可是連中國國民黨籍的新竹縣長楊文科都支持的計劃,你們怎麼不去說是楊文科在進行政治操作?藍營側翼自己滿腦子皆只有車輪黨主子的選票考量,卻還作賊喊捉賊汙衊林智堅市長,其惡毒心態實在可惡。我們也不要忘了,歷史上新竹縣市的分治,就是國民黨執政時政治短視的結果,卻讓後果由新竹人民承擔,現在林智堅市長跳脫選舉思考,率為典範積極與楊文科縣長合作,更顯真心為大新竹發展考量的城市治理格局,不論是否為新竹居民,身為台灣的一份子,我們都該支持大新竹合併、升格,為新竹、為台灣的發展提供一條康莊大道前行! 文/林宗翰(曾任職於地方政府、現為關心社會、地方議題的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