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 從菲律賓期中選舉看中國對民主的滲透危機

    2025.05.12 | 09:25

    本月12日菲律賓舉行期中選舉,選戰本應聚焦國內政經議題,卻在投票前夕爆出中國干預選舉的指控,讓亞太地區再度感受到資訊戰與主權滲透的陰影;根據菲國國家情報協調局(NICA)與國家安全會議(NSC)的聲明,中國資助的代理團體疑似透過社群媒體操控輿論,為特定親中候選人背書,並對反中言論者進行組織性抹黑。干預不只止於線上。菲律賓軍方日前在宿霧機場逮捕多名攜帶大量現金的外國人士,其中九人為中國籍,顯示可能存在非法資金流入選舉活動的情形。中國駐菲大使館則予以否認,強調「不干涉他國內政」為外交一貫原則,但這樣的表述,早已無法打消國際社會的疑慮。中國對菲律賓的操作並非孤例,而是一系列全球戰略的一環。從澳洲、中東歐,到非洲與拉丁美洲,中國近年積極以資金、科技、資訊與輿論影響力,干擾各國政治進程,藉由「灰色地帶行動」影響選舉結果、政策傾向乃至媒體生態。這些操作方式往往難以直接量刑,但後果卻極為深遠——它們侵蝕民主制度的信任基礎,讓自由選舉淪為訊息操控的戰場。更值得警惕的是,中國並非輸出某種具體政治制度,而是輸出一種反民主的「可操作性」:只要技術與資源到位,就可以將輿論變為工具、將民意轉化為假象。這種操作不僅存在於威權國家之間的較量,更滲入民主社會的每一個裂縫——無論是社群平台的假新聞,或是地方政治的金流異動。更值得警惕的是,中國並非輸出某種具體政治制度,而是輸出一種反民主的「可操作性」:只要技術與資源到位,就可以將輿論變為工具、將民意轉化為假象。這種操作不僅存在於威權國家之間的較量,更滲入民主社會的每一個裂縫——無論是社群平台的假新聞,或是地方政治的金流異動;在台灣,中國的滲透行動更具系統性與戰略性,從假訊息操作、側翼媒體資助,到試圖影響選舉結果與社會對立,皆已構成認知作戰的長期攻勢。台灣的經驗顯示,中國干預民主並非突發事件,而是高度計算、長期部署的結構工程。選舉是民主的節點,而現在,這些節點正被有意操縱的手指輕觸。如果我們不在意誰在幕後動手,下一次的結果,或許就不再屬於人民自己。(筆者為速食店員工)
  • 投書 制度化的支持──美國眾院通過兩項挺臺法案的意涵

    2025.05.07 | 08:38

    2025年5月,美國眾議院通過《臺灣保證實施法案》與《臺灣國際團結法案》,再度強化對臺支持。不同於過往的外交聲明或象徵性議案,這兩項法案具有高度「制度化」與「對抗性」,反映出美國對臺政策的轉變已從戰略模糊走向語言清晰,並將支持臺灣的立場納入法律框架。《臺灣保證實施法案》要求國務院定期檢視並更新對臺交往準則,鬆動美國長年自我設限的交往紅線,實質鬆綁臺美官方互動的層級與方式;另一邊,《臺灣國際團結法案》則針對中國長期打壓臺灣參與國際組織的行徑提出明確反制,明言支持臺灣參與不涉及主權的國際組織,例如WHO與ICAO,直接挑戰中方對一中原則的延伸詮釋。這兩部法案的意義並不止於挺臺,更是在進行一場制度性話語戰。它們為美國提供未來在國際場域更有力辯護臺灣參與的正當性,也為其他民主國家效仿提供立法樣板。面對中國愈發強勢的敘事擴張,臺灣不僅需要軍事嚇阻,更需要國際法理與規則體系的護航。當世界越來越理解臺灣的重要性,真正值得注意的不是支持的聲量有多大,而是這些支持是否開始「落地」。這次法案的通過,或許無法立即改變現實,但它代表著,在地緣政治激化的時代,法律與制度也成為保衛臺灣的一種戰略武器。(作者為速食店員工)
  • 投書 「不跪」的呼喚,誰聽見了?——中國對外敘事戰的下一步

    2025.04.29 | 20:13

    4月29日,中國外交部釋出對外宣傳影片《不跪!(Never Kneel Down)》,以中英文字幕強調「中國不跪」,並點名日本、法國等國也曾遭美國打壓,呼籲各國應聯合起來反對美國霸權;這部影片不僅是一次外交表態,更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敘事戰,試圖將中國塑造成「全球反壓迫的領袖」。與過去訴諸歷史委屈不同,這次中國選擇用「不跪」作為語言動作,強硬且具有情緒張力,不再是孤立的受害者,而是帶頭者、號召者;這是對美國近期對中國祭出高額關稅與科技限制的直接回應,同時也向其他遭遇美國壓力的國家拋出橄欖枝,試圖建立「共同受害者聯盟」。這種策略不是單純的情緒渲染,而是一種認知作戰。它運用歷史記憶喚起情感連結,構築一個全球「我們與他們」的對立結構。在美國逐步退回保護主義、歐洲內部矛盾頻仍的時代,中國企圖以新敘事贏得國際南方與非西方陣營的支持,改寫冷戰後由美國主導的全球論述秩序。但值得警惕的是,這並非對現狀的單純批判,而是一種話語掌控的企圖。當中國將「被打壓」訴求延伸為「站隊」的召喚,它實質是在重塑國際秩序的朋友與敵人名單,且透過國家機器製作影片、大規模釋出、跨語言傳播,使這場敘事攻勢更具滲透力。臺灣不應低估這種戰略敘事的影響力,當中國喊出「不跪」,它不是在尋求同情,而是在投射一種信仰、一種選邊的壓力。而在這個訊息過飽和、情緒導向的世界,誰能有效提出另一種價值敘事,才是真正決定未來國際輿論戰走向的關鍵。
  • 投書 買不到 Switch 2 也不先檢討自己

    2025.04.14 | 15:22

    任天堂的新一代主機 Switch 2 傳出將於2025年上市,雖然任天堂尚未正式公布詳細規格,但全球玩家早已熱情關注,網路上甚至開始出現預購與代購的討論。然而,在龐大的中國市場,這股熱潮卻伴隨著一種尷尬的沉默。不是玩家不想玩,也不是市場買不起,而是 Switch 2 可能根本無法在中國上市。這背後的原因,與其說是貿易、關稅,不如說是中國特有的制度性封鎖,以及對言論與文化內容的嚴格控管。中國對於主機與遊戲內容的審查制度,向來是國際品牌難以跨越的高牆。以 Switch 為例,自2019年由騰訊引進國行版後,至今能在中國官方平台上合法購買的遊戲仍寥寥可數。任天堂經典作品如《薩爾達傳說》、《異度神劍》等,因涉及奇幻宗教元素或虛構歷史設定難以通過審查;連風格溫和的《集合啦!動物森友會》,也曾因玩家自製言論內容而遭下架。對比其他地區的自由下載與遊戲選擇,中國玩家的遊戲世界被切割成一個縮小的孤島。面對 Switch 2 可能再度無法進入中國市場,官方與媒體集體噤聲,而中國網友的反應也顯得微妙。在微博、抖音、小紅書等平台上,與其討論為何主機無法上市,更多人轉而熱衷於「如何搶先拿到水貨」。各類代購教學、版本比較、價格分析如火如荼展開,甚至有自媒體公開預測「港版最保值」「日本版容易搶」,形成一波黃牛炒價潮。這現象表面上是消費熱潮,實則揭露一種制度下的「集體失語」。當所有人都避談原因,只談如何繞過限制,反映的不是無知,而是習慣了沉默。在中國,討論制度問題可能導致帳號被封、言論被刪,久而久之,連最基本的質疑都不再出現。遊戲玩家本應是最自由的一群人,但卻活在最不自由的環境裡。這不只是任天堂的困境,也不只是中國玩家的無奈,而是整個言論生態的縮影。當文化創意的載體——不論是一款遊戲、一台主機,甚至是一句自製的遊戲標語——都可能被審查、被封鎖,那麼所謂的「市場需求」也就變得沒有意義。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遊戲人口,但這個市場卻無法自由接觸世界的文化產品,這是資源與自由之間最荒謬的反差。Switch 不只是一台遊戲機,它象徵的是一種文化選擇權。當全球玩家自由選擇自己想玩的內容時,中國玩家卻還在找代購、學翻牆、切換區域帳號。這樣的局面,真正該被問的不是「要去哪裡買最便宜的 Switch」,而是「為什麼我們非得這樣才能玩一場遊戲?」中國人買不到 Switch,不是因為經濟問題,也不是因為貿易封鎖,而是因為一整套制度選擇了封閉、選擇了過濾、選擇了將文化控制置於創意與自由之上。而當人們不再問「為什麼不能自由選擇」,那才是比買不到主機更值得擔憂的事。
  • 投書 當近平生氣時,兩岸和平就變成轉移話題的出氣筒

    2025.04.01 | 14:39

    近期,中共政權內憂外患,經濟下行壓力沉重,青年失業率高升,地方政府債臺高築,導致社會不安情緒升溫。軍隊內部更是問題叢生,貪腐橫行,從「軍虎」落馬到後勤系統的腐敗,種種跡象顯示解放軍內部早已千瘡百孔。而外部一帶一路政策的失敗也愈發顯現,緬甸強震造成中國投資的建築倒塌,不僅讓世界質疑中資建設品質,更暴露出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逐漸流失。面對內外交困的局勢,北京當局選擇了最熟悉的手段——對臺灣升高軍事與輿論攻勢,試圖轉移內部矛盾。今日,共軍軍東部戰區倉促發動對臺聯合軍事演習,並配合鋪天蓋地的文宣攻勢,甚至公然將我國總統描繪為「寄生蟲」,這種低劣的心理戰術不但顯得幼稚可笑,更證明了其無力解決內部問題,只能借由升高兩岸緊張來穩固自身統治。然而,真正破壞兩岸和平的,正是這些動輒動武、試圖以武力脅迫臺灣人民的行為。更值得警惕的是,中共此次環臺軍演的海巡船動向與戰術部署並未完整公開,甚至連其官媒在宣傳時都未能提供清晰的直播畫面。北京當局一面誇大軍演規模,一面卻對外界封鎖關鍵資訊,這不禁讓人質疑,這場軍演究竟是在秀肌肉,還是掩飾自身軍隊的無能?這種對臺恫嚇的操作,不僅無助於緩解內部壓力,反而只會讓國際社會更加認清中共政權的真面目。然而,面對這樣的挑釁,國軍始終堅定守護臺海,臺灣政府也將繼續以冷靜而堅定的態度應對局勢。我們的官兵,始終站在捍衛民主自由的第一線,守護臺灣人民的安全。中共的軍演與文攻武嚇,終將無法撼動臺灣民眾的決心。臺灣不屬於任何外部勢力的出氣筒,而是擁有自主選擇未來的權利。
  • 投書 中日關係在歷史之前,依然是貌合神離

    2025.03.24 | 14:52

    日本首相石破茂與中國外長王毅於近日舉行會談,象徵中日關係重啟對話。然而,雙方表面上釋出改善關係的善意,歷史問題與臺灣問題依舊是無法迴避的障礙。王毅在會談中強調,日本應確實履行歷史與臺灣問題的政治承諾,並重申「正確認識歷史」是日本重返國際社會的基礎。這番發言顯示,北京對日本的態度仍然帶有強烈的警戒與施壓意味,並未展現真正的合作誠意。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官媒對此次會談的報導存在明顯的偏差。在中國的敘述中,焦點並非雙方如何推動務實合作,而是強調日本應「尊重歷史」,並回應中國對臺灣問題的關切。此外,與2019年第五次中日高層經濟對話相比,中國此次派出的官員層級明顯降低,僅由王毅率領幾名副部級官員參加,顯示出中國對日本的不滿。這種不對等的參與格局,反映了中國試圖在外交上向日本施壓,將歷史與臺灣問題作為談判籌碼,而非真正尋求平等對話。然而,日本應該順從中國的立場以換取關係改善嗎?答案並不簡單。中國對歷史問題的強硬態度,源自於其政治需求——對內強化民族主義情緒,對外則作為外交施壓的工具。因此,即使日本再三表態承襲歷屆政府的歷史立場,中國仍會持續將這一問題置於雙邊關係的核心,以便在其他領域獲取更大談判籌碼。至於臺灣問題,中國的態度更趨強硬。近年來,北京不僅加強對日本政治人物與臺灣交流的打壓,甚至開始重新界定「不可逾越的紅線」,使日方的外交空間受到更大壓縮。然而,對於日本而言,臺海穩定涉及國家安全,不可能僅因中國的壓力而改變立場。作為臺灣人,我們可以觀察的是,中日關係雖在外交場合展現合作姿態,但在歷史與臺灣問題上仍然分歧巨大。中國的戰略目標與日本的國家利益存在根本性矛盾,短期內難以真正改善雙邊關係。未來,日本需在維持國際承諾與自身利益之間,找到平衡點,以應對中國在歷史與地緣政治上的持續施壓。(筆者為速食店員工)
  • 投書 真正的和平破壞者是中國政府

    2025.03.21 | 14:40

    近日,北一女中教師區桂芝公開表達對政府政策的疑慮,提及「家人就在對岸,我們情何以堪」;而陸配劉振亞(網名「亞亞」)則因在中國社群媒體發表統戰言論,引發社會討論。這兩起事件讓我們再度思考,究竟是什麼因素讓兩岸的親情與秩序受到影響?答案很明確——真正的破壞者,是中國政府。我國政府始終希望維護和平穩定的兩岸關係,並珍惜兩岸人民之間的情感聯繫。我們理解許多家庭橫跨兩岸,這樣的連結不應該受到政治因素干擾。然而,現實是中國政府持續升高對台灣的軍事威脅、經濟施壓與認知作戰,甚至利用統戰手段滲透台灣社會,試圖操控輿論、製造內部分裂。這些行為不僅危害台灣的民主體制,也讓許多家庭承受不必要的壓力。區桂芝老師在中國官媒《央視》的訪問中,對台灣政府的政策提出質疑,並對「境外敵對勢力」的定義有所疑慮。然而,我們不能忽視的是,中國政府長年以來對台灣採取軍事恫嚇、外交打壓與資訊戰,試圖削弱我們的主權與安全。這樣的行為,如何不算敵對?面對導彈威脅、假訊息滲透與國際封鎖,台灣人民有權要求政府守護我們的民主與安全。同樣地,劉振亞利用中國社群媒體平台發表統戰言論,主張武力解決台灣問題,這樣的行為違背台灣的民主價值,也無助於兩岸人民的理解與交流。中國政府一方面聲稱要促進兩岸和諧,另一方面卻不斷升高對台灣的敵意與壓迫,這種自相矛盾的行徑,才是真正破壞親情與和平的根源。台灣是一個民主國家,人民享有言論自由,政府尊重多元聲音,但這並不代表可以為敵對勢力宣傳、傷害國家的安全與團結。我們希望所有關心兩岸關係的民眾,能夠理性思考,分辨真正的問題所在。真正的問題從來不是台灣政府如何定義中國,而是中國政府如何對待台灣。唯有當中國政府停止對台灣的敵對行為,兩岸人民的親情才能真正回歸純粹,交流才能建立在互信與尊重的基礎上。台灣會持續堅守民主、自由與人權的價值,保護每一位人民不受外來勢力的干擾。我們相信,唯有堅定地守護這片土地的尊嚴與安全,台灣人民才能擁有真正的和平與未來。
  • 投書 堅定守護臺灣——國軍立即戰備操演的決心與行動

    2025.03.18 | 14:17

    近年來,臺海周邊局勢日益嚴峻,中共持續派遣軍機、軍艦進行高頻度的騷擾與軍事施壓,試圖削弱我國人民的意志,並對區域和平穩定構成嚴重挑戰。為此,國軍於本週啟動「立即戰備操演」,透過實兵演練,驗證部隊快速應變能力,以「立即應變、全時警戒」的作戰模式,確保能在第一時間掌握戰場態勢,迅速調派兵力應對突發狀況。此項操演不僅是對敵情動態的精準回應,更是國軍強化戰備、確保國家安全的具體展現,讓全世界看見臺灣捍衛民主自由的堅定決心。本次「立即戰備操演」為期五天,涵蓋陸、海、空及聯合資通電作戰部隊,重點項目包括戰備偵巡、緊急應變部隊快速機動、防空攔截、聯合制海與海空聯防等。國軍各軍種均依敵情動態,模擬可能的突發狀況進行演練,例如戰機緊急升空攔截敵機、海軍艦艇布署防禦航線、地面防空部隊進行機動部署等。操演強調「聯合作戰」概念,確保各軍種在面對威脅時能即時聯動,提高應變效能。此外,資訊戰與電子戰能力亦納入操演範圍,模擬敵方可能的網路攻擊與電磁干擾,確保國軍能維持戰場感知與指管作戰能力。本次演習不僅是戰術層面的驗證,更是對敵方挑釁行動的明確警示,展現國軍保家衛國的決心與行動力。可惜的是,昨日(3月17日)中共解放軍發起大規模軍事行動,共派遣54架次軍機,其中42架次越過臺海中線,並有多艘軍艦在我東南與西南海域活動,試圖透過軍事威嚇升高區域緊張情勢回應我國此次操演。中國政府甚至公開聲稱,此次行動是針對臺灣政府「分裂主義」的懲罰,無疑再次暴露其對臺灣主權的侵犯。面對這類惡意挑釁,國軍迅速啟動偵巡、廣播驅離及防空部署,展現堅決捍衛領土的決心。國防部重申,中共的軍事威脅不會動搖我們的意志,國軍的「立即戰備操演」正是最有力的回應,證明我們已做好萬全準備,確保臺海安全不受侵害。國軍將持續強化戰備能力,確保隨時因應各種突發狀況。這場「立即戰備操演」不僅是戰術上的演練,更是向全世界展現臺灣捍衛主權、維護區域和平的決心。臺灣不挑釁、不冒進,但我們有能力,也有意志守護我們的家園。對於所有關心臺灣安全的國內外夥伴,我們要傳達一個明確訊息——國軍在,臺灣在!(作者為速食店員工)
  • 投書 台灣藝人赴中表態爭議,須付出相對應的代價

    2025.03.11 | 14:47

    近日,中國官媒為配合人大三次會議,發起「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宣傳攻勢,要求在中國發展的台灣藝人公開表態,部分台灣藝人選擇轉發相關貼文,強調「台灣唯一稱謂就是中國台灣省」,引發台灣社會廣泛爭議。對此,台灣政府應堅守法律底線,依法對相關藝人進行行政處分,以維護國家尊嚴與法治精神。首先,這次事件並非單純的個人政治表態,而是中國政府藉由娛樂產業進行對台統戰的具體行動。近年來,北京頻繁利用經濟利益誘導台灣藝人「站隊」,從過去的「一中承諾書」,到如今公開要求表態,手法愈發強硬。這不僅是對台灣藝人言論自由的壓迫,更是對台灣主權的侵犯。在這樣的背景下,政府若置之不理,將助長北京進一步打壓台灣的國際地位。其次,根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33條之1,台灣人民不得與中國共產黨及其黨政軍機構進行合作,否則可能構成違法。這些公開表態的藝人,若其行為符合該條款規範,政府有責任進行調查與裁罰。這不僅是為了防止更多人因利益考量而配合中國統戰,也是在向國際社會釋出明確訊號:台灣對於主權問題有堅定立場,並不允許個別人士為了個人利益,破壞國家尊嚴。當然,部分藝人或許會以「市場需求」或「職業選擇」為由,試圖淡化這一行為的政治影響。但事實上,政治表態與演藝事業無關,而是個人選擇。當他們決定迎合中國政治要求的同時,也必須理解這可能帶來的法律風險與社會責任。最後,台灣政府應依法調查相關藝人的行為,並根據違規程度採取適當的行政處分。這不僅是捍衛法律的必要行動,更是對所有台灣人民與國際社會的交代。國家尊嚴不容妥協,任何人若為私利而協助對岸統戰,便應承擔相應後果。
  • 投書 抗戰80:一場記憶的鬥爭

    2025.03.07 | 14:30

    曾有某個社會學家說,戰爭即使在現實結束,但在記憶裡卻依舊永無止境的鬥爭。中共外交部長王毅近日受訪時表示,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日本軍國主義曾對中國和亞洲各國人民犯下殘暴罪行,也給日本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由此可見中共對於八年抗戰aka.中日戰爭,和我們有截然不同的詮釋。在中國共產黨的敘事中,「倚靠群眾力量」的角色被強調,以掩蓋中華民國政府在抗戰中的貢獻,而臺灣社會則在戰後歷經政治變遷,使得這段歷史的記憶斷裂,甚至被淡化。社會記憶學派認為,集體記憶並非單純地來自過去的真實,而是透過國家機器、教育、文化載體與社會互動共同構築。當我們談論抗戰80週年時,不僅是在回顧歷史,更是在探問:這段歷史的記憶寄託於何處?我們如何在不同的敘事競爭中,找回屬於臺灣的歷史詮釋?記憶的技藝:中共對抗戰歷史的建構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指出,話語與象徵權力影響群體對歷史的認知。在中共的官方敘事中,抗日戰爭被稱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共產黨則被描繪為其中的決定性力量。自1949年以來,中共透過教科書、紀念館、影視劇、閱兵儀式等文化工具,建構出「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抗戰勝利」的歷史記憶。這種記憶的技藝尤其體現在2015年的「抗戰勝利70週年閱兵」,當時北京在天安門廣場展示大規模軍事力量,並邀請多國領袖參與,以展現「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戰並最終戰勝法西斯」的形象。這種象徵權力的運用,試圖將抗戰勝利的記憶鎖定在共產黨的歷史框架內,進一步鞏固其統治合法性。然而,這種敘事忽略歷史的另一面。抗戰期間,國民政府領導的國軍承擔了正面戰場的主要戰鬥,付出了最沉重的代價。從1937年的淞滬會戰,到1938年的武漢會戰,再到1944年的長衡會戰,國軍的犧牲不可抹滅。這些戰役的歷史記憶,卻在中共主導的話語權中被刻意邊緣化,甚至扭曲。記憶所繫之處:臺灣的歷史承載與集體記憶那麼在臺灣,抗戰記憶寄託於何處?臺灣作為抗戰勝利後回歸中國版圖的一部分,本應在抗戰歷史的記憶體系中佔有一席之地。然而,1949年後,由於政權更迭與臺灣內部政治環境的變化,抗戰記憶的傳承並不連貫,甚至出現斷裂。美國民族學家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在其《想像的共同體》中指出,民族認同的形成依賴於歷史記憶的建構與傳播。在臺灣,國民黨政府初期曾強調「中華民國正統性」,因此在課綱與文化政策中保留抗戰記憶,例如過去的「抗戰勝利紀念日」(9月3日),以及臺北的忠烈祠、八二三砲戰紀念館等。然而,隨著政治民主化與本土化思潮的興起,部分政治勢力開始削弱對中華民國歷史的關注,甚至在教科書中淡化抗戰史的敘述,導致新一代臺灣人對這段歷史的記憶逐漸模糊。這種記憶的斷裂,讓抗戰歷史在臺灣的社會記憶中變得支離破碎。當臺灣不再強調自己在中華民國抗戰歷史中的角色時,這段歷史也就更容易被外部勢力改寫,甚至被遺忘。歷史詮釋的競爭與臺灣的未來選擇在當前的兩岸關係中,歷史不只是過去的記憶,更是一場話語權的競爭。中共透過其強大的國際宣傳機器,逐步塑造全球對抗戰的單一認知,使得越來越多國際學者、媒體報導都將「中國抗戰」等同於「中國共產黨的抗戰」。這不僅影響全球輿論,更對臺灣的國際歷史定位產生衝擊。因此,臺灣必須重新拾回對自身歷史的詮釋權。首先,應透過學術研究與公共教育,讓臺灣年輕世代重新認識抗戰歷史的真相,理解中華民國作為戰勝國的歷史地位。其次,政府應在國際場合發聲,確保抗戰歷史不被扭曲。例如,臺灣可以加強與盟友的歷史交流,讓更多人了解中華民國政府在抗戰中的貢獻。此外,媒體與文化界也應肩負起責任,透過紀錄片、影視作品與出版物,讓抗戰歷史成為臺灣社會記憶的一部分,避免其淪為遺忘的角落。記憶不只是過去,而是未來的選擇抗戰80週年,不僅是對歷史的回顧,更是對當代記憶競爭的反思。歷史記憶從來不只是客觀的過去,而是由社會所形塑、被國家機器所運用的象徵資源。當我們今天探討抗戰歷史時,不只是討論一場戰爭的勝敗,而是在問:我們如何理解自己的過去?我們選擇將記憶寄託於何處?臺灣的抗戰記憶,不能只是中國歷史中的一個註腳,而應該被視為臺灣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唯有重建記憶的承載,讓這段歷史成為臺灣集體認同的一部分,我們才能在面對歷史詮釋的競爭時,不致失去自身的話語權。抗戰的歷史,記憶的所在,不只是過去的技藝,而是我們如何選擇未來的立場。(筆者為快餐店員工)
  • 投書 中國準備開箱來自美國的開春「大禮包」

    2025.02.03 | 15:05

      中國雖然靠著AI軟體DeepSeek在春節重挫美國股市,然而美國近期在兩個重要領域對中國採取強硬立場,一是貿易關稅,二是對中國在巴拿馬運河的影響力提出警告。這些行動反映出美國在全球舞台上對中國的政策態度,並可能對兩國的關係及國際局勢產生深遠影響。  首先,2月1日,美國總統川普簽署行政命令,對來自中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貨品加徵關稅。對中國進口貨品的稅率為10%,而對來自墨西哥和加拿大的貨品則徵收25%的稅。這一決定無疑加劇了美中之間的經濟對抗。雖然這一輪加關稅早在各界預期之中,但對中國來說,依然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挑戰。中國的經濟界雖表示不會驚慌,認為已經做好準備應對可能的變動,但這樣的貿易摩擦無疑會對一些從事對美出口的企業造成不同程度的困難。然而,經歷過前一輪貿易戰後,中國已經積累了不少應對經濟衝擊的經驗,並在一定程度上做了未雨綢繆的準備。其次,對中國影響力的擔憂並不限於貿易領域。美國國務卿盧比歐近日會見了巴拿馬總統穆里諾,並要求巴拿馬必須立即縮減中國對巴拿馬運河地區的影響力,否則美國將採取“必要措施”。這一發言顯示出美國對中國在全球重要戰略位置上的影響力感到焦慮。美國方面認為,中國在巴拿馬運河地區的影響,可能威脅到運河的中立性及美國的國際利益。美國指出,這種影響力的擴張可能違反了《關於巴拿馬運河永久中立和營運的條約》,並強調必須采取措施以保護運河的自由通行權。  這兩件事共同反映了美國對中國崛起的警惕,以及美國政府在全球範圍內推動“中國挑戰”的策略。貿易方面,美國透過關稅來制衡中國的經濟力量;而在戰略領域,美國則對中國在關鍵地理位置的影響力進行警告。雖然這些行動可能對中美關係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但它也顯示出美國在全球競爭中不願讓步的態度。  總體來看,美國的這些措施顯示出它對中國崛起的強烈反應,無論是在經濟還是戰略層面。這將成為未來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的重要變數,並可能深刻影響中美兩國及其他國家的利益格局。(筆者為快餐店員工)
  • 投書 中國新一年的美麗與哀愁

    2025.01.07 | 10:28

       雖著時序進入2025年,中國政府大張旗鼓地回顧去年的經濟成就與外交發展,又展望了今年將要提升多少的成效,最後以「經濟產量持續過大」、「科技創新能力增強」等斗大標語,為日漸衰敗的中國經濟蓋上遮羞布。   我們可以從兩則新聞來看中國經濟與社會早已破了大洞。   一是隨著天氣轉涼,必備的羽絨外套成為一般民眾保暖時尚的必備單品,然而去年底,浙江警方破獲了一起偽劣羽絨外套生產和銷售案件,當地服裝廠用碎絨、豬毛及狗毛冒充高品質羽絨,並以極低價格在市場上販售。據報導,該工廠生產的羽絨外套標示含絨量高達70%,但經檢測其實含絨量為零。這一案件揭露了市場中偽劣產品猖獗的現象,對消費者信任造成了嚴重損害。除造假外,一般羽絨外套也隨著品牌溢價或是鴨毛產量減少使中國打工人也漸漸買不起羽絨外套,在微博上可見「羽絨服為什麼割不動年輕人」等HashTag。   二是近日陝西省一所高職發生學生疑遭霸凌後墜樓死亡事件。校方迅速封鎖消息並干涉家屬求救,引發大規模抗議。示威者要求真相,並指責校方包庇涉事學生及處理不當。抗議迅速擴大至數萬人,並與警方爆發衝突,成為中國近年最大規模的示威之一。官方稱死因為自殺,但家屬與目擊者懷疑學生被推下樓,事件仍在進一步發展中。   這些事件的發酵,正是由於中國政府不願或無力介入,讓問題變得更加深重,並傷害了社會的基本信任。面對群眾日益上升的抗議和不滿,中國政府必須重新檢討其監管和責任機制,否則這樣的悲劇將不斷重演。 圖為陝西暴動現場
  • 投書 從美《中國軍力報告》一窺未來中國對臺作戰

    2024.12.23 | 09:42

            美國國防部近日發表《2024年中國軍力報告》,讓我們一窺中國未來對台軍事與戰略手段的全方位解析。    報告中指出,中國發展軍隊除了傳統和核武能力,近年大力強化心理戰與網絡作戰,尤其是認知領域作戰(Cognitive Domain Operations,CDO),即將心理戰、網絡戰和資訊戰結合,目的是影響對手從一般民眾到高層官員的思維與行為,並在衝突中取得信息主導權。    其中還特別提到,共軍將認知領域作戰視為一種不對稱能力,目的是阻止外部勢力如美國介入未來的衝突,並塑造國際社會的觀念或分化社會。美方分析,中國認為控制現代戰場的資訊頻譜,是爭取衝突初期資訊主導權的關鍵因素。五角大廈認為中國已投入相關資源,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如深度偽造(deepfakes)和生成式人工智慧來製作誤導性資訊,誤導公眾並影響決策層。    對臺軍事威脅的部分,報告指出共軍仍將「海空封鎖」視為可行選項,並可能採取切斷臺灣進口、飛彈襲擊、奪取臺灣外島等手段,進行數週至數月的封鎖行動。這些行動可結合電戰、資訊戰和網絡攻擊等手段,旨在孤立臺灣政府及民眾,並主導國際對衝突的敘事。然而報告中也提到這一策略也可能帶來其他的風險,像激起臺灣民眾的反抗,並導致局勢無法控制。    此外,報告還提到,中共可能採取更大膽的軍事行動,如兩棲登陸臺灣。即便共軍成功突破臺灣的防禦並登陸,仍將面臨重大的政治與軍事風險。五角大廈對此表示,解放軍在兩棲登陸作戰中,將遭遇極大的壓力,並且會引發國際社會的強烈反應。    在網絡戰方面,報告指出,中國的網絡攻擊能力已經取得顯著成效,其中「伏特颱風」(Volt Typhoon)的駭客組織,其目標是潛入美國的關鍵基礎設施,並在臺灣海峽危機中進行破壞或干擾。美國國防部官員也表達了對中國在心理戰和網絡戰上的擔憂,認為這些行動正越來越針對一般民眾,而不僅限於領導層,這使得預防和遏制這類行動變得非常困難。    綜合以上,美國國防部強調,共軍不僅在傳統軍事能力上快速發展,還在認知領域作戰、心理戰和網絡攻擊等非傳統領域取得顯著進展。這些發展使得中國能夠在未來的衝突中,依靠信息操控來削弱臺灣的抵抗意志,甚至在不開火的情況下達成戰略目標。然而,報告也指出,這些策略的長期效果仍充滿許多未知數。(作者為速食店員工)
  • 投書 言論自由課,上課瞜

    2024.12.10 | 09:20

    「我覺得兩岸交流是自然的,但是如果要推動兩岸交流的話,中共應該停止對台灣的打壓。」-小笠原欣幸11月是少數可以讓臺灣揮舞國族主義大旗的時刻。由馬英九基金會邀請,清華大學等七所中國大學的師生訪台,其中包含奧運六金傳奇馬龍,以及射擊女子金牌楊倩,展開九天八夜的臺灣之旅。其實在「中國台北」失言風波之前,部分臺灣人無疑為兩國交流展現了最熱情的一面,不管你是真心喜歡中國奧運選手馬龍、被清大彭弋航的氣質美貌所折服,都來者不拒,這很符合台灣人的個性:在國族認同與政治之前一切都好談。然而今天有一方戳破了那個兩岸平等交流的泡沫幻影,就是幫你上一堂最生猛的言論自由課。仔細分析學生所言,會覺其姿態是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口氣,如:「我謹代表」等,在說出口後其後的行程職業學生抗議團有的沒的組織如影隨形的緊跟其後大聲喧嘩、嘶吼,開始展現他們最高昂的民族主義。我相信這對那名學生,甚或到整個交流團來說肯定壓力很大,歡迎來到臺灣。是的,交流固然可以停留在如蕭旭岑所言「約定好下次要去哪裡玩、要去吃甚麼」這樣的階段,但對於交流團那些中國頂大學生的程度來說,好像某種走馬看花的旅遊團。他們享有黨最多的資源,甚至某些人是共產黨黨員,對於民主、言論自由卻一無所知。我想到了前些日子開封夜騎的大學生,那些渴求自由、對於未來有無盡焦慮的大學生;相較之下,這些被名為黨的溫室所培養的下一代政治接班人,被臺灣人罵幾句好像也無傷大雅。
  • 投書 爛梗成絕響,中共真的「禁評」了

    2024.10.17 | 10:28

    近日中共中央網信辦及教育部發布「清朗·規範網絡語言文字使用」專項行動。此次行動以整治網路上文字使用亂象,及塑造有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網路環境為由,重點整肅歪曲音、形、義,編造網絡黑話爛梗,濫用隱晦表達,禁止網路上熱門話題榜單、頁首頁尾、精選動態中呈現「不規範、不文明」的文字,重點整肅歪曲音、形、義,編造網絡黑話爛梗,濫用隱晦表達。中共官方也舉例像是「雨女無瓜」(與你無關)、「尊嘟假嘟」(真的假的)和「你個老六」(老六的意思為苟活、卑鄙)等網路用語都在此次整肅行動的範圍之內。綜觀中共網友常使用的社群平台如微博、抖音上對此次事件的反應,都表示贊同政府整肅網路黑話爛梗,當然也有少部分網友使用諸如「溫智宇」或是「微博就少了樂趣」等發表反對意見;無論如何,此次整肅行動都無疑是對中共本就封閉的網路環境一記重拳,畢竟網路黑話爛梗就在中共扭曲變形的網路環境下所誕生的產物。細思本次網路文字整肅行動背後的意義,可以觀察到除了保護未成年青少年身心外,更多的是規範嫻熟中共網路文化、能夠正確使用諧音梗的青年與成年人,限縮他們諷刺時政、抱怨生活的言論自由。例如幾年前最有名的一個案例為湖北武漢某大學發文稱有學生用詩經的文章「詩經‧彼陽」來表達自己對校園生活的感受,在該文中,有「彼陽若至,初升東曦。緋霧颯蔽,似幕綺綢。彼陽篝碧,霧霂澗滁。赤石冬溪,似瑪瑙潭」等字句,本詩句乍看古色古風,但實際上卻是一首網友自創的諧音梗罵人詩。最後,我們身處在街上充斥諧音爛梗招牌、網路上成天罵人2486都無傷大雅的自由環境,可以思考網路黑話爛梗存在的意義:它可是痛苦生活的微弱出口、網路聊天時與陌生人的暗號,抑或是達成每日爛梗的樂趣,反觀這些經驗即將在中共如此封閉的網路環境下成為絕響,喜迎No Comment的時代。